中央圖書館現舉辦「最美書籍設計——德國、中國內地及香港獲獎書籍展覽」,設於地下展覽廳。逛了,不禁又想起電子書的問題。
此刻,實體書的未來,似乎要朝著「藝術品」的方向走了。強調書籍的印刷美感,一方面是重申實體書的獨一無二,但另一方面更似是要挽狂瀾於既倒。這個展覽,在我眼中,有如將書籍變成古物,仿佛昭告天下:電子書年代即將降臨,不過大家可別那麼快就忘了實體書。
其中一本得獎書,叫《中國記憶——五千年文明瑰寶》,曾獲2009年「世界最美的書」獎項。這本書部頭頗大,印刷精美,設計頗具心思。翻閱時,最使我欣賞的是連釘裝也用上摺頁的仿古形式(有如我們小時候用的習字簿,每一頁都是中空,可以夾進字帖)。如此做法,除了可以使某些大圖片不受釘裝影響完整展現,更可呼應主題,喚起讀者的「中國記憶」。
這種「度身訂造」的設計,非實體書莫辦,也正是電子書的弱點所在。任你電子書神功蓋世,也總難免有著這個罩門。
這個展覽讓人看到實體書其實尚有生存價值,也使我覺得實體書要生存,就必須在印刷、設計上更加用心,讓讀者忍不了手不買才行。就像最近《清明上河圖》的相關書籍,因畫的電子版快要展出而再度變得鬧哄哄。看這類書,我認為實體書與電子書可以各有千秋——實體書方便展示完整畫幅;電子書方便以多媒體解說。
所以,電子書與實體書,不應是非此即彼,反而應該是珠聯璧合,這是我一直以來的看法。看完展覽後,更覺沒錯。
展覽至11月7日,要看趁早,詳情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