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相信大家一定大感好奇,說不定心裡還會覺得我黐線,何以打出如此不倫不類的比喻。
確是有感而發,確是覺得兩者有共通點。
說來慚愧,今天才剛看完我的第四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順便在圖書館找找金學書籍,看看人家怎麼一個看法,免得讀完五大冊後水過鴨背。一找,單是論《天龍八部》獨立成書的,已給我找到兩本:一本是溫瑞安《天龍八部欣賞舉隅》,另一本是陳佐才《天龍八部閃閃靈光》。其他雜論,如倪匡、潘國森、舒國治、吳靄儀等名家所寫的,更是不計其數。
隨意瀏覽這批書之際,竟想起了iPhone。
有些人說,買iPhone其中一大原因是其專用的周邊產品夠豐富:殼、套、保護貼、備用電池、耳機、底座揚聲器……足以讓買家發揮創意,將一部原是千人一面的產品打造成只此一家的潮物。iPhone本身已經好玩,其周邊產品,豐儉由人,一點也不遜色。
這就如看金庸小說了,單是看小說本身已是十分過癮,再看「周邊論著」與否就如用iPhone一樣,是否另購額外產品完全是悉隨尊便。以金庸小說之大名,論其作品之著作真可謂汗牛充棟,要充分披閱這批著作所耗時間相信不亞於讀完金庸小說全集。
有人認為,讀這些分析著作很無謂,最好還是讀回金庸小說。我卻沒這種看法。小說本身,固然首先要讀,但分析文章,我以為也很值得一看。因為看人家的分析,再比對一下自己的看法,感覺就像開讀書會,同意也好,反對也罷,他人意見絕對有助刺激思考,深化一己所得。
可能有人會說《紅樓夢》的「周邊論著」豈非更多?沒錯,但論於今日之普及,顯然金庸小說更像iPhone。紅樓倒像高級音響器材,門檻高,叫不少人望而生畏,有何周邊也沒興趣探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