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展出前夕,設計師提醒參觀者,觀賞前宜先「做功課」,好好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圖》的背景資料。
不難聽出設計師背後的苦口婆心,然而我卻認為他的勸告應會給大多數人視作「耳邊風」。票,千辛萬苦的買到手,最好展覽現場載歌載舞,贈飲贈食,清明上河圖的動態要堪比《阿凡達》,否則恐會聽到喊「回水」之聲此起彼落。做功課?別說笑了好吧?現在誰是客人?
其實,要當個稍為稱職的觀/聽眾,「做功課」其實是一種禮貌,也會令買票的錢花得更值,帶來一次更好的觀賞體驗。比如古典音樂演奏會,觀眾理應事先知道演奏曲目。如果能事先把相關曲目聽一聽,甚或了解一下樂曲背景,你將會對現場演奏更為投入。眼見不少人在古典音樂會上,一部交響曲捱不到第二樂章就大打呼嚕,顯然是對樂曲不夠熟悉所致。下班疲累,我也深有體會,所以更應抽空「做功課」。一張票,最便宜的也索價一百幾十吧,進場去竟是尋周公,浪費金錢之餘又出醜,何必?
多年前,在歐洲參觀了不少博物館,就是不懂「做功課」的道理,加上看解說時外文程度有限,故大有如入寶山空手回之恨。自此以後,每次看畫展或聽音樂會,總抽空參閱一下相關資料,實有「提神醒腦」之效。
不過,這對於只求「趁墟」的人來說,未免是苛求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