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八載前,常看明報。記得語文版有兩個教英文的專欄長駐,分別為古德明「英語聞問切」與姚普光「銀幕英語縱橫談」。
不瞞大家,起初看到這兩個專欄我都略過不讀。無他,那時對學英語根本是毫無興趣。現在想起來,認真後悔。後來,古德明那欄我會間中看,因為他偶爾談的是中文,這正合我的脾胃。
近年多遊公共圖書館,在英語學習書的架上,兩位先生那些明報出版,標準紅黃白色書脊的著作合起來至少霸佔了兩格。翻閱之下,發現往昔實在錯過了好東西,記起書展曾將二人之書超平價散貨,那時也沒想過要買,又再一次失諸交臂,可惜。搜一搜家中存書,古先生那專欄的結集,我只得四本。
不過,坦白說,如果未來有機會再買,我想我也只會買古先生的。
原因很簡單,古先生二十多冊結集,闡述各類英語問題皆信而有徵,極為明晰,讀後實在得益良多。如果有人可以將之分門別類,好好編輯,簡直可以成為一本英語用法指南!
而且,古先生偶爾也會技癢談談中文,這類文章其實又可結成另一集子。更有看頭的是,古先生樹大招風,不時與人筆戰,戰況實在相當精彩。比較著名的應有「陳永明」與「瑪利亞書院」兩事了。至於鄧永鏘那次,反而算是比較近期的事了。
又,古先生自撰例子時,常「陰D陰D」的暗串政府,這又添了文章的光彩(或某些人眼中的厭惡)。這種優良風格,仍存於今天蘋果日報「征服英語」專欄中。
總之,古先生很有火。看有火作者的文章,最是快意稱心。
相對而言,姚先生則顯得是一名謙謙君子。看他的文章,像看到一個慈祥的前輩。而他也真的自稱「姚叔叔」,溫情主義的人應很喜歡他這風格吧?(突然想到,如果古德明突然自稱「古叔叔」,實在搞笑到喊!)
還是說回英文。我不懷疑姚先生英文造詣甚高,他推崇看電影、新聞等學英語的方式,我也深表認同。然而,他專欄顯然不夠古先生的扎實。得罪說句,「水份」也實在甚高。
翻閱了他頭幾冊的明報結集,發現姚先生經常做的,就是把電影或時事新聞中的某些片段默錄下來,就成了一天,甚至是幾天的專欄。錄下來的,間中會有中文翻譯,但該段英文精采在哪裡,讀者如何活用,則泰半付之闕如,只道叫讀者「迴環熟誦」(這四字在頭幾冊真的不停出現,看得有眼生繭之感!)。如果我是那時的讀者,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實際操作:要每天把報紙文章剪下來嗎保存嗎?好了,真的不厭其煩每天剪下來了,然後呢?他的專欄有時真的是英文一大段,要每天把它背下來?姚先生有否想過莘莘學子是否消化得了?另外,馬後炮的說句,在互聯網發達無比的今天,甚麼電影劇本、人物演辭,說找就找,姚先生常「恭錄」別人東西的做法,更是已然過時了。
說到「恭錄」,也見過姚先生一連幾天「恭錄」了林語堂談學英語的方法,當中只加自己一兩句的評點就算,很不想說這是文抄公「呃稿費」的做法,但我實在想不到任何藉口為他開脫。
撇開英文,姚先生也似乎太眷戀自己往日的成功。他的專欄,就不時提醒讀者他曾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擊敗二千多人,奪得某英文短篇小說比賽冠軍。明報書籍編輯又真的「陪佢癲」,在結集附錄了他那篇得獎作還說得過去,那些得獎報道、各方俾面讚譽也不厭其煩的附錄了一次又一次。
就當那次真的是很石破天驚的成就,但我認為真正滿懷自信的大人物不會時常拿自己的往績來炫耀。古先生的結集,從來沒找名人往自己臉上貼金(我相信他要找的肯定不會沒有)。就如他之前與鄧永鏘筆戰,就曾經寫下了有型得叫我幾乎想哭的一句:「我的資格只有三個字:古德明。」
其實姚先生專欄的方向很好,如能少些「恭錄」,多些解釋,那必會是一個很有水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專欄。至於風格,則是一己愛好,其實沒甚麼大問題。
突然記起陶傑曾在港台主持一個網上英語學習環節,有聽眾問到他怎麼看姚氏專欄?他錄音留言作答,答得相當忸怩,只含糊地說甚麼「總之開卷有益,咩都係好既……」之類答了等於沒答的東西。原因何在?值得各位想想。錄音至今應猶在,連結在此,錄音末段就是了。
搜尋過,「英語聞問切」結集在各大網上書店均缺貨,哪裡還可買到?如有人知曉,敬請不吝留言相告,有勞了!
你說姚的水份高和借N年前的獎不斷自我陶醉﹐我拍案認同!
古生還有一句"青眼看實學, 白眼對虛銜"﹐也是型到爆的警句!
看你這篇真是看得暢快!
jim兄,哈哈,英雄所見略同!你補充的那句我沒看過,果然有型,一併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