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老先生走了。
月初自內地回港之際,得悉噩耗,雖云早有心理準備,然而一旦成事實,始終難免心頭發緊。
借書展買書簽名之機,與華叔有數面之緣,閒聊過幾句,誠然是位可親的長者。時光荏冉,如今故人黃土長埋。蓋棺回思,自問對華叔所想,難以全盤認同。然而其堅持執著,仍然叫我敬佩無改。
先是平反六四、維護教師權益的毅力,足以使我們反思每天上班等下班的心態究竟所為何事。這些年來,華叔的堅持都寫進了歷史,毋須多贅。
除此以外,華叔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對我也不無影響。其明報「三言堂」專欄,不時談論古典詩文,字裡行間足証其治學態度嚴謹認真。於今爭先恐後崇洋、崇東洋,讀唐詩背古文寫書法給視為「老餅」的香港新世代裏,執著尤為難得。
難得者,原來更在於華叔的情操。看紀念特輯方知道,孓然一身的華叔原來也曾有過紅顏知己。可惜,知己先走一步,華叔也就從此將情愛的心掩藏了。今天我們都覺得孤單太失敗,沒有誰會歌頌獨身的睿智,談情說愛,不甘後人,寧濫毋缺。一時獨身很瀟灑自由,終身獨處則肯定是常人不勝寒的高處。義無反顧的走上這條路,酒色財氣決不沾身,身教言教,諄諄告誡政界後輩。這些教訓,更是現今不少標榜年輕激進卻又是非滿身之流所應學習。
再次披閱華叔簽名的著作,只道慨嘆斯人無覓。華叔如今化作春泥,但願民主蓓蕾會因滋養而有朝一日綻放。其胸中海嶽,則長存大家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