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香港一對年輕夫婦為圓三十歲前環遊世界之夢,毅然抛下工作,以二十萬積蓄,十個月時間,遊盡三十七國。背後的推動力,原來是一本書——《不去會死》。夫婦就是偶然讀到這本書,才使他們立下宏願,實現壯舉。
這本書,我沒聽聞過。內容似乎神奇,使我興趣頓生,便求索於公共圖書館。一搜,方知道同道者眾,待了一段日子後,書才成功到手。一翻之下,竟是不忍釋卷,剎那讀畢。
書,出版於零七年,自己後知後覺,才有相逢恨晚之憾。作者石田裕輔,於九七年放棄大企業優差,決定給自己三年半時間,以單車環遊世界。結果,旅程比想像更精彩,回到日本家鄉,已是七年半後的事。
得悉這樣的背景,我未把書拿起已是熱血沸騰。在劉惠卿的譯筆下,作者的文字顯得樸實無華,但用來描寫如此壯遊,就算再平鋪直敘,仍無礙內容閃閃生輝。單車的輪子,自落下於北美洲土地一刻,便轉出了七年半的精彩故事。
二百多頁的篇幅,當然不可能鉅細無遺的把一切錄下,所以這書只能是旅途上一些深刻片段。深刻也者,自是一個情字。望斷天涯路,情寄天地間,是仰望星空的讚嘆,更是千年古剎下的肅然起敬。孓然一身,借單車獨遊,遇見的每一過客,都是難能可貴的緣份。愛沙尼亞那萌而未發的情緣,一通震憾不已的電話,窮鄉中萍水相逢小販的恩賜,這一切串連起來,相信石田君至今憶之依然眼角有淚吧。
作者坦白而富幽默感,旅途中的糗事、窩囊心態,不怕道出之餘,更樂於以此自嘲,使這段長征顯得更加引人入勝。更重要的,作者懷有一股無可比擬的旅遊熱血,擇善固執,不甘讓步。例如在南美洲,明知某路險惡,常有強盜出沒,但仍然堅持以單車走過,最終「求仁得仁」地遭洗劫也不悔。躲在冷氣房,倚著沙發,看到這種可愛的傻勁,直教我汗顏不已。
要挑剔的,就是篇幅太短。很多旅途上的技術問題,其實我也很有興趣知道,寄望續作《最危險的廁所與最美的星空》、《用洗臉盆吃羊肉飯》等書能使我滿足。
走筆至此,算是受作者感召,也不怕說說自己讀這書的小糗事:我在讀完全書,呆望封面時,方發現書名是《不去會死》——我發雞盲的一直以為是《不會去死》!嘗試為自己開脫吧,「不會去死」也倒沒甚麼錯,如果能經歷作者的旅程,定能渺滄海之一粟,將所謂苦惱視作等閒,又怎會短見自尋?
人生苦短,把握未知光陰,實踐夢想,一如石田先生,方為正道。讓我膚淺,我害怕沒錢,但如果要我在彌留一刻,眼皮快要闔上之際,才想到自己一生枉過,我更是怕得要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