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曾寫過一篇〈我學英文的方法〉,本著見賢思齊之心,讓我也不知好歹的談談自己看書的方法。沒本錢教人甚麼,但求抛磚引玉,集思廣益。
先旨聲明,我這裡所談的「書」,不是教科書之類需要精研的嚴肅書籍,而是相對非關工作、學業,不是人家迫你讀,是你自願拿起的「閒書」。
不過,如果你是那些堅決地認為看甚麼書也是苦事的人,沒問題,只是我們「不過電」。看到這裡差不多了,省得浪費閣下寶貴時間。
根據多年觀察,不少人就是讀閒書也很有問題——本本都只道由第一頁讀至最後一頁,才敢呼一口氣,說自己「讀完一本書」,使看書這本是樂趣無窮的活動,變成欠債,變成壓力。
讀閒書,貴乎一顆閒心。這個活動,在我眼中與搓麻將、打機等無異,都是娛樂,無須將之神聖化道德化。我選擇以看書為其中一項主要娛樂,是因為它廉價、方便,而且使人很有滿足感,這是其他娛樂難以匹敵的。
要從看書這活動中得到最大的樂趣,不得不運用一些方法。或者方法也談不上,不過是調整一下思維,摒棄一些傳統偏見,其實已經可以。
當然,有些書真的極淺白,可以隨意翻翻。然而我又覺得,看這類書,又能帶來多少娛樂呢?所以,我選的書,通常不會深奧,但也不至於過份顯淺,否則刺激不到思考,惹不起感動,「樂」字也就無從說起。下面所述,是我平日的看書習慣。
熱身
於網上或其他媒介,搜索與書、作者相關的任何資料、評論。就像上某陌生館子吃飯,也許你會做做資料搜集,看看有何名菜,其他人有何意見。目的很簡單:培養胃口,燃起食慾,書的內容、背景在心中有個梗概,在閱讀時就會更投入,樂趣更大。
開卷
好好留意書的序、跋、目錄、書前書後簡介、甚至腰封紙,不妨細讀之。再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這本書想表達甚麼?作者思路如何,採用甚麼結構?不過,小說有時未必容許你這樣做。
接著,決定閱讀這書的態度、策略:詳?略?挑有興趣的細讀?
閱讀期間,不時要暗中自問自答,題目自擬,如:我在看甚麼?作者說得有理嗎?總之是抱著幾分質疑去看書。這點很重要,除了避免自己魂遊太虛,樂趣也因思考而生。
不妨用你喜歡的形式做些閱讀紀錄。我常用iPhone做這件事,因為它總在手邊!挑個好用的記事app,把心得、筆記錄下,也有助刺激思考。在讀一些比較費力難懂的書時,此法尤見有用。
若真的感到太枯燥,樂不起來,那就不要猶疑,把書抛開吧。勉強無幸福,只是彼此無緣罷了。但有趣的是,某些書不一定與你終身無緣。年輕時視為畏途的書,說不定十年八年後你會讀得津津有味!
事後
無論把書由頭到尾仔細讀完,匆匆翻了一遍,還是只讀了一半,甚或幾章,都要再思考:這書好看否?好在哪?不好在哪?這書對我有何意義?與我之前所看的書、所歷之事有沒有關係?
不妨將總體的心得、感想寫下。據我經驗,通過寫作,要將腦中所想訴諸文字,思考常會變得更明晰。也不妨將之公諸於世,我就常是這樣不要臉,將讀後感想曝光於網上。間中有人回應討論,那種互動的快樂,又把看書的趣味濃了幾分。
若是使用智能手機做筆記的話,更可以活用交通、排隊等零碎時間,隨意翻看以前做的筆記,一次又一次把閱讀經驗重溫,這肯定比任由時間流逝更為有趣吧。
若諸位對「如何閱讀」這課題感興趣,推薦一本書給大家——《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書雖然出版於七十年前,但閱後確是使我獲益良多。我上面的淺見,其實不少都是誘發自此書。現在拾人牙慧,不過都是希望大家別要抱著偏見,看閒書是既廉價且方便又快樂的事,甚麼無謂光環,拿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