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為年紀漸大,很多以前看不順眼的,換個角度看來其實沒那麼不堪。例如,書展。
香港書展,我幾乎年年參與,老套一點說這是個「陪著我成長」的活動,可惜感受到的,卻是一年比一年深重的失望。
從十數年前的買刀換劍,到記憶猶新的「o靚模熱潮」,書展充其量只是個給各路人馬騎劫的散貨場。眼見人如潮湧,卻原來趁墟者多。帳面上數十萬人次入場,十分耀眼,但實際上怎麼一回事,大家心照,文化沙漠依舊是滴水不沾。
幾年前,勉強算是年少,氣還盛,喜以讀書人身份自居,一提起書展若非哀嘆連連,就必定是破口大罵。甚至揚言不再「同流合污」,拒赴書展,反正真正愛書人,根本不會在書展才買書。
但自去年開始,我開始有些改觀。
去年書展,設有劉以鬯的展覽。雖然,位置不便,仍惹非議,但至少顯出對本土作家的幾分尊重。此外,也請了不少中外有份量的名家來開講座,我參與了幾個,反應相當不俗。
我漸感到,主辦單位在歷年各界的口諸筆伐下,確曾痛定思痛,有意把書展辦好。
民建聯昨天公布調查,指超過三成的港人過去一年內,一本書也沒看過。這類調查,其實早已沒有甚麼新意,不過又一次把「書展人海」與「港人其實不看書」這大家老早知道的矛盾,重覆顯示出來而已。
香港人的問題,其實在於有太多無謂包袱。讀書給貼上了太多的標籤,例如「扮野」、「神聖」之類,於是一件普通不過的事,就無端變得煞有介事。
書展近百萬的入場人次,在我看來,是一個很好的「勢」,是香港人看書而難得不被視為「扮野」的機會。說不定有不少人,平日不看書,就是因為某年書展開始了第一次,從此成為愛書人。百萬人潮中,若有百分之一的人受到影響,也屬很大的功德了。
有看書習慣的人都明白,開始看第一本書,其實只靠一些很偶然的機會,無心插柳地造就。例如母親要買菜,就把當時年幼的你丟在附近的小型圖書館;又或是某年暑假,在家中百無聊賴翻看桌上家人擱下的一本書。一個個的契機,殊途同歸地織成了大家的閱讀之路。
不奢求香港書展可以即時與東京、倫敦、法蘭克福等著名書展比肩,但只要有誠意,相信大家還是會感受得到。今年的節目,不比去年遜色。香港書展,請加油。
你呢篇野咪最撚扮野囉.
哈,係?扮在邊撚度先?
[超過三成的港人過去一年內,一本書也沒看過]
咁離譜?公共圖書館服務不錯,不看書太可惜了!
其實不意外,如果十個香港人中,有七人在過去一年中可以看上一本書或以上,已比我想象中好。
公共圖書館服務算是不俗,大家都有份納稅,不用確是可惜。
我還是覺得,香港人與書本之疏離感太強,未能把閱讀當做生活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