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就憑這一句,相信張岱已經可以和我做好朋友。
喜歡有癖的人,那種對某事某物近乎病態的喜愛,沉迷其中的那份專注,於我眼中就是性感,姑勿論他們的癖是否與我相同。
以香港人的說法,明末的張岱活脫就是「周身癮的火麒麟」。這種人,給自己寫的墓誌銘,也坦白得可愛: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褲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跟這種興趣廣泛如斯的二世祖交朋友,肯定獲益良多。一邊看史景遷的壓卷之作《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我確是一邊這樣幻想。
史景遷的著作,以前沒看過,這是第一本。並不覺得很精彩,但借此以回顧張岱的一生,卻足以泛起感動與啟示。
若人生真如金庸所說的是兩杯酒,一杯甜,一杯苦,那張岱肯定是前半生把甜的那杯喝光了。明末很多遺民,放浪形骸的生活其實是對時代的另類反抗。張岱風光不再,明亡後就沒有出仕,隱居山林全心為明朝著史。可以想像到,這份堅持背後的驅動力,就是源於一份難以割捨的眷戀。
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像張岱這種遺民,卻是反其道而行。擇其心中之善,固其不變之執,用自己的方式去迎接盛極而衰的蒼涼,就算「自甘墮落」,也是墮落得極有格調。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不知怎的,逝去的日子經過歲月淘洗,就自然變得美好,就是憶苦也會思甜,這是千百年來每一代人的感慨。當年明朝滅了如是,在我們心目中的很多年份,流逝過,回頭看,又何嘗不是:1911, 1949, 1976, 1997……
讀歷史最有趣之處,就是在於透過文字重新嗅到那湮遠的氣息,領略那不可再的浮華與蒼涼。然而,這並不消極,反而更是提醒著人們,應該好好發掘眼前值得珍重的一切。唯有如此,我們才有資格無愧地看著它們慢慢溜走。
張岱這明末大才子,看似孤苦潦倒,其實他活得幸福,人生一點也不枉。
墓誌銘自婊得可愛啊w
看了這篇也想去找這本書來看看。
好呀,看了後也寫下感想就更好!^^
審核好快!@@
呃,我是不擅長也不太寫讀後感想的那種人,寫過幾篇放在Blog,結果連自己都不敢看第二遍(寫得極爛)。一年後看了一下Google Analytics發現有篇流量特高,結果卻是一堆搜尋「雅舍小品 讀書心得報告」點進來的摸魚學生。後來就移掉那篇了,不過主要是因為那篇連我都不喜歡。
沒關係呀,我也不覺得自己寫得好,純粹自娛罷了!
無論如何,找此書來讀讀,認識一下張岱這精彩人物,也是美事。
認識張岱,是從他那部《夜航船》開始,序中那「面對士子而自卑、知道士子無才而伸伸腳的僧人」,教人永誌難忘。
《夜航船》未曾拜讀,希望他日有緣,謝謝。
你好 你也喜歡交士友麽 那麽也加入我吧
我也有看夜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