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貞在《旅行的意義》中,悽然訴說伴侶遠遊,不過就是為了離開自己。你品嚐了夜的巴黎,你踏過下雪的北京,男女的貌合神離,同樣見証於活地阿倫的新作《情迷午夜巴黎》中。
Owen Wilson的角色,很不現實,很不美國。面對話不投機的未婚妻、未來外父外母,明顯人在心不在。他想著的是擺脫寫無聊劇本的羈絆,他想著的是留在巴黎追尋寫小說的夢想。所以,無論綠帽蓋頂,還是嘲諷不絕,這些全都於他變得不痛不癢。他關心的,只有自己的夢,與那幻想中二十年代雨中的巴黎。
愛一個城市,竟比愛自己的未婚妻更甚。感情上的索然無味,大概沒有比這更甚。然而,活地鏡頭下的巴黎,確是風姿綽約,使Owen Wilson這個不及格的情人變得其情也憫,醉倒其中也是無可厚非。若然,巴黎蒼茫夜色中一輛轔轔馬車是時光機,能接載你周旋於海明威、畢加索、費滋傑羅、達利、曼雷、布紐爾之間,坐而論道,那是怎麼樣的狂喜?對,不珍惜這種機會的,反而是笨蛋了。
邂逅畢加索的情婦,跟歷史人物談戀愛,時光交錯下,歷史書變成了預言書,預告著自己的戀情後續情節。瘋狂的構想中,活地其實向觀眾提問:戀舊真的有我們想像中那般美好?任何人事,加上年月厚度頓變可堪寵愛,若能回到一百年前,我們就會更戀二百年前。人心不足,思古其實是沒了沒完的事。背後意義,昭然若揭,還不是「活在當下」那四字真言。
至於愛情,戲中那不安份的編劇其實不是不需要有,看他面對新歡那份惶惑與竊喜交集的模樣就可知一二。所謂戀上巴黎,還不是避開不合意未婚妻的藉口?大雨傾瀉而下,打濕的不只是塞納河、西堤島、聖母院,還潤澤了近乎枯萎的愛情味蕾。
不打傘,一蓑煙雨任平生,就讓夜幕下的雨滴把我們融化於花都街頭。對比現實,結局是那麼美那麼不可能。回首向來蕭瑟處,電影飛舞輕揚,我們應當感謝活地阿倫給我們編織了九十多分鐘的美夢,滿足了我們漫長人生中的一剎遐想。
戲好,影評更好,看完此戲之後,會更加認同。想借午夜巴黎來逃避的,可能不只是這位將要結婚的男主角,更可能是一眾的已婚觀眾。
你也看了嗎?哈哈,已婚的看這齣戲,肯定有更深刻體會!
想寫好文章先收回那些引經據典及故作高深, 用心坦誠地寫吧
至於影評, 還是算了吧
哈哈,abc君,幸會!
我這些,豈配稱「評」?只是觀後感而已!
正因如此,我沒能力「高深」,或許算不上「用心」,但至少我認為自己也夠「坦誠」了。無論如何,非常感激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