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發上的馬拉松

暗自想過,跑一趟全馬,是我在死前必須要做的事情之一。

2012年渣馬快來了,經過兩年十公里賽,兩年壁上觀,今年決定捲土重來,參加半馬。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寄望為未來全馬鋪路。

不少人都說,長跑很悶很苦,我並不反對。傳說中那運動期間燃起使人快樂的化學物質「安多酚」,恕我還未體會到。直到今時今日,每次練習仍是不情不願的去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長跑於我有恩,它教我甩掉數不清的脂肪,迎來不一樣的生活。基於這份帶點複雜的感情,凡與長跑相關的話題,於我總是興味盎然。

所以,這幾年讀的書,自然也少不了長跑的踪影。以下幾本,有較深印象,就趁2012渣馬報名期間,公諸同好,但求燃起大家的長跑慾!最低限度,來一次沙發上的馬拉松,也是功德無量吧。

1. 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想說的其實是……》

幾年前看完這書,後來,斷續聽不少人提起過。這書,村上迷看,長跑迷看,兩者皆是的,更不會不看。

算不上村上迷也算不上長跑迷,但反正我就是看了。這是作者在2005年夏天到2006年秋天有關自己長跑、三項鐵人賽的隨筆,讀著,讀出了村上的真心告白,那長跑者的謙卑。

村上筆下,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懦弱。反之,參加各項比賽時的肉體艱辛、心靈軟弱,都給相當細緻的紀錄下來。尤其是在北海道跑一百公里「超級馬拉松」的一章,更是讀得在睡床的我心驚膽顫——百公里!跑十一小時!思之已是怵然!

但著作最具價值的不在於此。最有味道的,乃在村上反思「長跑」與「成為小說家」兩者間的關聯與意義。由最初的為身體健康而跑,日久竟悟出了與職業之間相連的哲思。跑了,也寫了四分一世紀,兩件同樣是積頃步以至千里的事情,於作者生命中佔上了無以取代的地位,難怪作者坦言希望墓誌銘刻上「作家(也是跑者)」這樣的身份。

2. 克里斯多福‧麥杜格《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

作者為長跑愛好者,因腳痛問題,有礙跑步,故遍尋名醫。結論卻使人洩氣:長跑於人耗損甚鉅,早日回頭是岸!極不甘心之下,作者偶然看到有關「塔拉烏馬拉」族人的報道。這群遺世獨立,居於墨西哥的原住民,是世上最強的長跑手,強得跑贏野生動物,甚麼奧運馬拉松冠軍,更加不在他們眼內。

讀這書,隨著作者追尋隱世高人,有如小說般離奇。塔拉烏馬拉族人,完全顛覆了我們一直以來對長跑甚至對運動的認知。甚麼精良貴價裝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障礙,他們赤腳就可以跑上百公里,目的只是為了快樂而已!

看我們,在落地玻璃前的跑步機上,看著卡路里計,咬緊牙關的掙扎著……

3. 莊曉陽《四十二公里的風光》

這是難得一本香港人寫的馬拉松隨筆。

作者原為記者,拿了英國外交部的志奮領獎學金後,得以到倫大亞非學院唸書一年,因利成便,便於九個月內在歐洲五國跑完六個馬拉松。正如很多馬拉松跑手一樣,跑完全馬起初是想也不敢的事!

書讀來格外親切,因為作者是從一個香港年輕人的視角去看歐洲馬拉松的得與失,繼而反觀我們自己的馬拉松。而且,作者不是甚麼可望而不可即的長跑高手,全馬跑出「四小時五十分,到五小時半不等」的成績,固然不值一晒,但也絕對能激發起讀者「我也做得到」的熱情。

 4. Bob Glover, The Competitive Runner’s Handbook: The Bestselling Guide to Running 5Ks through Marathons

看名字也知道,這是本工具書,旨在指導人如何加入長跑行列。這類書,華文世界甚難找到叫人滿意的,真遺憾,看來馬拉松還是歐美世界的東西。

幾年前,粗略翻過六百多頁的篇幅,才知道長跑訓練比我想像中還要多學問。此書算是不錯,甚能針對不同目標(5K、10K、半馬、全馬)給予不同指導。數據翔實,能使讀者知道自己的實力應在甚麼位置。如何籌劃時間表、路線規劃、訓練方式等問題,書中所列,應能盡釋讀者所疑。

難得的是,書中還有不少篇幅談及訓練及比賽時的心理狀況,讓人明白馬拉松要訓練的不只是雙腿,還有心智。

廣告

沙發上的馬拉松 有 “ 2 則迴響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