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飯粒留在碗裡,否則將來娶個『豆皮婆』!」這種牽涉到「未來幸福」的恐嚇,是數十年前父母慣用的伎倆。背後目的,還不是為了使孩子恆念物力維艱。
現在,物質豐裕,加上纖體風盛,大家都只會怕吃得太多。別說留下飯粒,吃剩半碟飯仿佛已是「指定動作」。尤其是女孩子,有能耐吃清整碟飯,反會惹來食量驚人之譏。
我們的城市每天製造「剩食」無數,相信我像不少人,對此心裡早有個底。但在這種心態下讀《剩食》一書,仍覺怵目驚心。
看到封面那句「香港人每天丟掉的超過三分一是食物」,感受還不至於太深。但細看首部分「廚餘從哪裡來?」之後,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地方每天不停在浪費食物。酒店自助餐浪費食物,我估計得到。只想不到超級市場、汽水機等也是元兇之一。廚餘數量以「噸」衡量,數字太過天文,想像不來。但看到廚餘堆集的實況圖片,震撼頓生。
廚餘既生,如何處理,是每個城市都要面對的問題。書的第二部分「廚餘到哪裡去?」教人讀得挺洩氣。以香港廚餘之多,要有效處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比較鄰近國家的情況,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實在顯得名不符實。
所以,正本清源,與其談處理,不如想想如何減少廚餘。第三部分「我們每一個,都有能力。」,就是以個案形式,介紹一些「奇人異士」如何身體力行去貢獻自己的一分力。坦白說,他們有的在麥記拾人家吃的薯條,有的到街市收集鵝油造肥皂,這些一般人都未必能效法。但最重要的是心態——看到有人如此費盡心思去節省,你還能大刺刺的把東西說丟就丟嗎?
正如後記所載,台灣簡樸大師區紀復說:「如果我們對一個膠袋也懂得珍惜,對人便不會隨便放棄。」物質豐裕本不是錯,錯是我們視豐裕為理所當然,從而變得毫不珍惜。總覺得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只瓦煲、一雙皮鞋也會修修補補的舊日子,人情反而濃厚。看到《剩食》裡面的受訪者,不少坦言丟食物已丟得麻木了。這種麻木,非常叫人心痛。「心軟」本為天賦,如今練就「鐵石心腸」,這又算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了吧?
作者陳曉蕾是有心人,謝謝她寫出《剩食》。書之價值,不只在剩食,而在對今日香港社會畸形價值觀的當頭棒喝。我們今日浪費的,又豈只在食物?衣服呢?紙張呢?希望陳曉蕾能考慮以各種社會常見浪費為題,繼續不息調查,寫出「剩的N部曲」,定必振聾發聵。
《剩食》獲選台灣《中國時報》的2011開卷好書獎,是香港著作少有的榮譽。但我真不希望陳曉蕾獲獎——若非我們的社會浪費問題深重,她哪來這樣的好題材?
延伸閱讀:
一、陳曉蕾博客
二、《剩食》豆瓣連結
如果每個人都肯出力減少廚餘,問題應該很容易解決,但最糾結的是,很多人知道並認同剩食的現像,卻沒身體力行去減少浪費。
是的。所以看了書之後,我也不禁想想自己有甚麼可以做到,例如減少買不必要的食物。若人人買東西之前都這樣想想,相信收效已是甚宏。
唉,環保署還是快些推行按垃圾量收費。 能省錢,大部分人就有動力減廢,各式各樣環保項目/生意、民間智慧、個人紀律習慣,就會如星火燎原,自動歸位,水到渠成,根本不用擔心。台灣人做到,香港人點解唔得? 我都不明白問題究竟在那裡,諮詢又諮詢攪邊科。真正窮人,本已很慳,物資短絀,根本沒多餘垃圾可製造;富人呢,也不在意每月幾十一百垃圾費。
諮詢係香港重要「文化」,不能略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