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飛機是享受,但要人家看著你打飛機,則未免難堪。
最近看了齣香港沒有上畫的電影,叫做《領跑人》,關於馬拉松的,很不幸,飛機味甚為濃郁。
這是南韓出品,故事竟然假想2012倫奧男子馬拉松賽頭兩名選手都是南韓運動員。至於第三名,也算「寬宏大量」了,是日本人。黑人運動員嘛,半個也沒有。相比起現實,很難說這不是打飛機。
現實是——2012倫敦奧運男子馬拉松賽,是黑人運動員的天下:烏干達選手奪金,肯雅選手包辦銀、銅。亞洲選手中,成績最佳者為日本代表中本健太郎,得第六名。南韓表現最佳的選手,已是第 32名的Lee Duhaeng !
公道一點說,在奧運馬拉松史上,南韓的成績其實在亞洲國家中已算是相當耀目:黃永祚曾於 92年巴塞隆拿奧運馬拉松奪金。四年後,李鳳柱又於阿特蘭大奧運奪銀。
但問題是,這段歷史就足以為飛機味背書嗎?
更離譜的是,片中的奪金者,竟然是久疏戰陣、傷病纏身、只能跑三十公里、賽事還只想著為他人作嫁衣裳的領跑者!神奇?未算!電影中途他曾經停下來,呆了好一陣子,還「插大髀」放血,邊拐邊跑,極其悲壯!在分秒必爭的高水平馬拉松賽中,如此仍能後上以2小時7分鐘成績奪金,除了一句ok you win之外,我實在不知有何話說。
韓式濫情,慣了,尚可忍;打飛機打得如此大模廝樣,孰不可忍。
馬拉松世界中,領跑者這片不為人知的綠葉,本來是極佳的題材。主角萬浩回憶當初選擇當只能陪人家跑三十公里的領跑人,感慨地說道:「從此以後,我失去了餘下的12.195公里。」就令我非常動容。
愛之深,責之切。罵了一大篇,其實我是為這部本來可以拍得更好的電影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