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歎世界》
作者:莊曉陽、Edkin、Frankie
出版社:天窗
有跑友認為,心悠多年無進步,但連續十年肯運動肯參賽,其實已經值得肯定。其實跑步是否一定要快要追求所謂速度上的「進步」?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又例如參加馬拉松,是否一定要「砌出成績」才有意思?
答這個問題之前,回一回帶。記得蝦叔幾年前突然對馬拉松產生興趣,於是就發狂似的搜刮資料。網上的零碎資料固然不時蒐集,至於相關書籍更不會放過。馬拉松這玩意源於西方,所以書籍方面也自是英文世界豐富得多。不過,當年就有一本香港人寫的馬拉松書非常合蝦叔脾胃,翻開了就放不下來,那本書叫做《四十二公里的風光》。
這本書,完全沒有甚麼技術分析,不會教你如何跑得更快更遠。作者莊曉陽也自言是慢腳一名,全馬成績由4:50至5:30不等。在此書,他述說了自己在歐洲九個月內在五國完成六個馬拉松及其他賽事的經歷,這是一本從人文角度看海外馬拉松的書。此書在2009年出版,當時出外跑馬尚未成風,此書取材在本地可謂甚為另類。
可惜,類似的書,香港人寫的就只有這麼一本。其後,只能在雜誌看到莊曉陽談馬拉松的文章,知道他的馬拉松版圖不斷擴闊。近年,他在臉書與朋友開立了「馬拉松看世界」專頁,又多了一個渠道可以另類地看馬拉松世界。
直到早前,欣悉莊曉陽終有新作《馬拉松。歎世界!》,聯同「馬拉松看世界」中的版主Edkin與Frankie Kwok合力介紹世界上11個別具特色的馬拉松。如此陣容,聽到已令腎上腺素急升,新書發佈會蝦叔自然不會錯過。
新書發佈會在尖沙咀Page One舉行,席間坐無虛設,可見「海外跑馬」這題材在今天已漸有市場。三位作者,播片播相,賣力展示自己的跑馬回憶。例如Frankie介紹幾乎令自己丟命的貝加爾冰湖馬拉松,Edkin回憶福島跑馬及品嚐「輻射海鮮」的經歷,莊曉陽播放Big Sur馬拉松鋼琴師彈奏的片段,全都精彩非常。
書拿回家後,急不及待的就看完。掩卷時不禁慨嘆,三位作者「放毒」本領極強,以一個地道港人的視野與讀者分享海外跑馬的樂趣,使我恨不得11個馬拉松都要全部參加。
那些著重成績的跑手,若看到三位作者如此「對待」馬拉松,一定無法認同。他們也不諱言,世上有很多馬拉松值得參與者好好細味。如果全部都只是單一地想著「造時間」,那是浪費了無數「一期一會」的難得緣份。
對此,蝦叔舉腳贊成。一場馬拉松,參與者成千上萬,為甚麼不可以和而不同?你有你追時間,我有我感受人文風情,只要賽道上互不干擾,不就可以了嗎?
這本書最使我欣賞的,是作者跑馬背後的熱情。他們賽前勤於做資料搜集,比賽期間盡力紀錄所見,賽後甚至會主動向主辦單位聯絡及道謝。這是一般參賽者難以想像,原來馬拉松可以咁玩的。難怪,他們會從比賽中領略到別人所沒有的感動。
晚明文人張潮說過:「人無癖不可以交,以其無深情也。」在《馬拉松。歎世界!》,字裡行間盡是三位作者對馬拉松的深情。書末附有一篇「香港渣打馬拉松.給慢腳的完賽攻略」,或許有人會覺得作者們對渣馬責難過多。但蝦叔覺得,這是他們深情的一部分——那是對香港的深情,跑遍了世界之後,他們比誰都希望香港有個值得港人驕傲的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