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跑之王:跑步黃金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卡梅倫‧斯特拉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網址:http://goo.gl/kFYYkO
最近一篇Sportsoho專欄,我代吳師傅寫馮宏德。文中插圖,吳師傅選登了一幀在墨爾本拍的照片。照片內,除了吳師傅、馮宏德與當年一眾代表香港出戰的名宿外,中間的洋人十分值得一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跑手索特(Frank Shorter)。
索特今已年近古稀,其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10:30,這個成績如今在國際跑壇看來當然「不值一晒」。但在70年代,這已經是世界頂尖水準,故他能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與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分別奪取金、銀牌。
70年代,當非洲跑手還未於長跑壇中冒起之時,美國經歷了一次長跑熱潮,使這種運動蔚為時尚,就連當時總統卡達(Jimmy Carter)亦積極參與。風氣所及,美國的長跑競賽成績因而穩站世界前列。
其時,索特、羅傑斯(Bill Rodgers),與後來冒起的施拉沙(Alberto Salazar),可謂美國跑壇三劍俠。這三人各有千秋,羅傑斯是四屆波士頓馬拉松冠軍,而施拉沙個人最佳成績是2:08:13,現在成了日本長跑新星大迫傑的教練。
施拉沙的馬拉松最佳紀錄,於1981年的紐約馬拉松創下。自此以後,美國長跑的黃金年代正式告終。迄今整整35年,能超越施拉沙成績的美國跑手只有三位,其中以美國現今紀錄保持者賀爾(Ryan Hall)2:04:58的成績算是稍為突出,但仍無法與今日佔據世界前列的非洲跑手相提並論。
《路跑之王》這本書,談及美國於1972-1982年的長跑黃金歲月,在今日讀來更覺今非昔比。這段美國光輝歷史,其實萌芽於麻省的法爾茅斯路跑賽(Falmouth Road Race)。書中非常翔實從當時社會背景切入,刻畫三人如何由藉藉無名,憑藉法爾茅斯路跑賽聲名鵲起,繼而斐聲國際,最後名字變得家喻戶曉。
作者編排及文筆都甚為生動,縷述了三位一代跑者的成長與長跑路上的心境,以及眾人如何明爭暗鬥,讀來除了精彩之外,亦足以增長知識不少。猶幸,中文版譯筆尚可,總未算辜負了原作者,故此書實在值得對留意長跑歷史的人一讀。
Kings of the Road: How Frank Shorter, Bill Rodgers, and Alberto Salazar Made Running Go Boom
Author: Cameron Stracher
Publishe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Website: https://goo.gl/1ZJ0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