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未至,新春氣氛猶存,卻在繁忙時間發生地鐵縱火,事件教人怵然而驚之餘,有幾點值得反思。
1 地鐵安全
每次在大陸乘地鐵通過安檢程序時,人不多,大家也尚且覺得有點麻煩。人一稍多,這個安檢程序肯定會令人怨聲載道。今次事件發生後,令人想到地鐵安全隱患問題。安檢是否解決辦法?而香港又有沒有條件推行?如果不安檢的話,又有甚麼途徑可令乘客更加安全?不過,在香港行安檢肯定不是易事,因為當中牽涉太多要考慮的地方。人流、成本、效益,全都是問題,這篇談地鐵安檢的文章不妨一讀:https://read01.com/JyAnP.html
2 港人壓力
今次事件發生後,大家都抹一把汗,「慶幸」這次不是像95年東京地鐵毒氣那類事件,否則定必傷亡枕藉。東京那次,催使了村上春樹訪問事件受害者與奧姆真理教信徒,寫成《地下鐵事件》與《約束的場所》兩書。今次事件肇因仍然未明,但已經有人問:香港人是不是壓力太大了?相信這是專題記者值得探討的題材。
3 影相拍片
昨天傍晚,事件的影片在whatsapp瘋傳。稍為冷靜之後,漸有人開始說,現場拍片者眾,救人者稀。一次突發事件,其實暴露了不少港人的危機意識甚低。他們站定拍片,意味著拍片者判斷現場情況「不太危險」,否則他們一定不會如此。然而,他們又憑甚麼能有如此判斷呢?
數年前,一個韓裔男人在紐約地鐵站給人推落路軌,隨即遭列車撞死,事後《紐約郵報》頭版刊登其臨死一刻緊抓月台的照片,配以「劫數難逃」(DOOMED)標題。事件引起熱議,不少人都狠批記者冷血,見死不救。
記者在案發現場報導,尚且惹起爭議。一般民眾遇事,沒有甚麼事情比冷靜有秩序迅速離開現場更重要。你拍了片,未見其利,卻先見誤己誤人之弊,更容易惹來批評,行為絕對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