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叔周報寫了好一段日子,早就慣了分秒必爭,一部手機在手,便走到哪寫到哪。今篇不例外,但場地有點不同:並非平日通勤的列車上,而是在東京前赴松本的長途巴士中。
跑季開鑼,臉書自然看到不少跑友驛馬星動,南征北討出戰海外賽事,無遠弗屆,忙個不亦樂乎。要不,在香港每個周末都有大小賽事。總之,跑步都成了大家提起便熱血沸騰的嗜好。
但碰巧出發前數天看了兩部跑步片,一新一舊,彼此年代相隔數十載,但不謀而合都在訴說跑步的另一面相——地球有些角落,跑步對人的意義並非嗜好,而可以是換取新生的機會。
先說新的那套:《跑出一片天》(Gun Runners, 2015)。
在足球場,碧咸C朗那種超級球星是鳳毛麟角,奮鬥半生終歸寂寂無聞的才是主流。對非洲跑手來說也是一樣,即使平均跑步水平強如肯亞,也不會人人都是能參加奧運的頂級好手。《跑出一片天》要說的,就是兩個肯雅人試圖以跑步改變未來的故事。
祖籍加拿大,駐肯亞的女製片Anjali Nayer花了十年時間,追縱兩個本來是土匪的肯亞小混混,看跑步怎樣改變他們生命。
兩個土匪為了生計,幹過不少壞事,被警察追捕自然少不免。諷刺地,經常被迫狂奔意外地練就他們的良好體格。當地政府對此亦心領神會,結果想出「跑鞋釋槍枝」這種軟性手段利誘土匪從良。
交出槍械,換了跑鞋,兩人當然不是立即便一帆風順。相反,迎接他們的是刻苦訓練,也有家人的懷疑:「你真的跑得好?給我獎金看看?」至於另一個,跑步則成了一個中途站,渡引他立志要走進政壇。
兩人結局如何?蝦叔姑且按下不表,或者大家可到下面看看預告片:
https://www2.beta.netflix.com/hk/title/80124947
至於另一套,則是一齣黑白舊片《長跑者的寂寞》(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Distance Runner, 1962)。
之所以得知此戲,是因為早前偶然看到《1843》(由《經濟學人》母公司出版)有一篇由影評人Nicholas Barber撰寫的文章,大談他的心水運動片。名單之上,跑步電影未有落空,就是今次要談的這部戲。
故事改編自英國50年代著名「憤青作家」Alan Sillitoe的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後,仍然「憤味」十足。
故事講述青年主角因偷竊進了感化院,但所謂「出色男人就像黑暗中的螢火蟲那樣鮮明出眾」,或許就像《跑出一片天》的肯亞人,給警察追捕得多練就體能,他的長跑天賦始終掩藏不住。院長得知後,便盤算這小子的過人長處,或許可以用來經營政治資本……
影片最後,描述主角參加一場重要比賽,若勝出便有助院長仕途。但結局中,主角的決定實在令人始料不及。
坦白說,這戲節奏緩慢,風格非常文藝,稱之為「運動電影」實在有點勉強。不過,在《1843》Nicholas Barber盛讚此片結局出人意表,其評點值得引錄:
「好的運動電影,使我們知道沒甚麼比打出一記決定勝負的上勾拳或射入致勝一球更重要;但最優秀的運動電影,卻提醒我們有些另一些勝利,比賽場中的得失來得更為重要。」
《1843》文章原文:https://goo.gl/MfE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