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真的要做好比賽無錶的心理準備。」
早前與跑友吃飯吹水,席間談到跑馬拉松時看心率的問題。我發現,偶爾練習時腕戴式心率錶會有不準確的情況——配速每公里快了一分鐘,但心率依舊沒太多變化。
「不過,把心跳帶也戴上,則好像未試過有問題了。」我說。
話雖如此,即使不是心率,也可能是GPS或是配速失靈。若你比賽時死心眼地相信錶上數字,跟上一個錯的配速,大有可能枉費了長達數月的艱苦練習。
科技就是科技,再精良都會有失靈的時候。可能是突然死機,甚或是賽前不知怎的把錶搞丟了。若你相信「梅菲定律」的話,親愛的穿戴裝置戰友更會在你準備得最充足的那次比賽才向你開玩笑。所以,今篇開首第一句就是我們的結論。盡信錶,不如無錶。
說到跑錶,無法不想起跑圈流傳已久的一件T恤——衣上印有「若見我倒下,請幫忙按停跑錶」字樣。跑者慣了自嘲,而且經常不遺餘力,是次又見一斑。這個頗為黑色的幽默,可說道出了現今跑者對自己「跑步大數據」是何等重視。
現今穿戴裝置成行成市,即使退一步,再慳儉的跑者也可下載手機免費跑步應用程式紀錄跑績。習慣成自然之下,相信你叫今日的跑者訓練或比賽時甚麼裝置、手機都不准帶上的話,肯定會覺得像沒穿褲子去跑步那樣渾身不自在。
那麼有沒有人刻意不戴錶比賽呢?還真有。2017年科技網站TechRadar一位專門測試運動科技裝置的編輯Gareth Beavis試過。他本身是個sub 3:10的馬拉松跑手,他起初決定不戴錶,但聽著歌出戰利物浦Rock and Roll馬拉松。後來臨時決定所有科技玩意都不帶,就以最基本的裝備應戰。結果,他跑出了3:17,並發現這次比賽令他心無旁騖地,他坦言頗為享受這種感覺。
穿戴科技盛行是近年的事,相比之下,很多昔日出色跑者不戴錶去跑的例子更為司空見慣。例如破盡老年人馬拉松世界紀錄的加拿大傳奇跑者Ed Whitlock戴錶也許只是用來看鐘數。前英國馬拉松紀錄保持者Steve Jones更加乾脆錶也不戴,文友Yiu Kwong Chan也寫過他的故事。
老套的說,科技是中性的,是利器是負累,全在乎人怎麼去用。跑錶數據,也許就如再親的人,都不能太過依賴,都要想想沒有了的時候怎麼辦。
《韓非子》有個寓言,寫一個鄭人買鞋,寧可相信所謂的量度結果,都不肯用腳試穿。今天,就讓我們好好記住,跑步當然需要數據,但更需要的東西,叫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