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你立心要「儲六大」拿六星獎牌的話,這篇閣下還是可以看的。雖然,柏林馬拉松貴為六大之一,再好再爛你都一定會報,但我下面所說的,也不失是個過來人的觀察紀錄。
如果你對集齊六大沒有太大情意結,對柏林馬在「十五十六」的話,這裡是我在參加2018那屆的一點私見——畢竟是遠赴歐洲,投資的金錢與時間都相對多,相信有意參加的跑友總會想知多一點。
跑友關心的問題,或許有以下幾個:
.是否創PB佳選?
.賽事配套(包括氣氛、設施、賽前賽後活動等)如何?
.柏林這個城市如何?
一、柏林馬是否創PB佳選?
目前世界十大馬拉松最快成績有八個在柏林締造,「最速賽道」美譽一直在跑圈享負盛名。跑手選擇這賽來創PB,似乎是最好不過。
所謂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實戰過後,發現實際情況未必如想像中的美好。
對於精英選手來說,柏林馬這「最速賽道」確實應該沒差:九月中舉行,早上天氣微涼乾燥,除卻些許暗斜,路況大致平緩,賽道亦沒有180度急彎,確是有利發揮。
不過,這一切的大前提,是要前面沒有大堆人擋著。要是你以不快於4:15的全馬時間報名,那麼你將會被分派到最後一批起步。若然你想在此做時間的話,你就會發現這「最速賽道」已經變得摩肩接踵,路窄人多,想要力爭上游殊非容易。
這就是說,除非你本身有不俗的完賽時間,可以被安排在較前位置起步,否則比賽開頭階段你要有掙脫人潮突圍而出的心理預備。這對於本身PB不算很好,但經過鍛練實力變強,配速早已不再是4:15水平,同時又想在此賽爭成績的跑手格外不利。
再者,首批精英跑手於早上九時起步,他們在11-12時之間完賽,整個賽事相對氣溫清涼。但如果你在10時才起步,然後在四小時媭方能完賽,以當地溫差之大,你比賽的體驗將會跟精英選手有莫大的差別。以今年為例,天氣在12時過後已變成25度左右的艷陽高照,與早上的清涼頓成兩個世界。十時起步的那批跑手,絕大多數在此刻還有半程或更長的路要走。
當然即使把不利條件計算在內,柏林馬對實力不那麼強的跑手來說,仍不失是創PB的理想場地。只是,請不要對「最速賽道」有太多遐想,在現實環境制約下,人家的最速,已不一定是你的最速了。
二、賽事配套如何?
1. Expo
就今年所見,取號碼布、戴手環但必要過程皆算流暢。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參賽者若在報名時預訂了完賽衣,到場領取時竟然出了大問題——不知道為甚麼竟出現了大擠塞,人龍在會場內繞了幾個圈,足足等上大半小時才能領取預訂衣物,而領取過程,其實只不過需時30秒左右。六大馬竟然有這樣的情況,完全是始料不及。
至於購物方面,場內除了有adidas官方攤檔發售當屆紀念品外,也有Hoka等港人熟悉的品牌。但所售賣之貨品,未見吸引。即使部分歐洲品牌有專為柏林馬製作的產品,但款式仍難叫人滿意。簡單來說,感覺有點像置身在香港書展似的散貨場中。如果要與同是六大馬的東京馬expo來比較的話,實在太有距離。
身為六大馬,會場當然有雅培贊助的六大馬資料展板。然而,或許我沒有細看,似乎並不見有柏林馬歷史的相關介紹。如真的沒有的話,那實在遺憾,柏林馬這屢破世界紀錄的最速賽道,實在應該在當眼處加以介紹。記憶中,京都馬的災後復興意義,在expo會場內就設有詳細介紹,令人觀之難忘。
2. 設施
比賽當天,賽前廁所頗為不足。男參賽者還好,現場設有「小便區」紓緩一下流動廁所人潮,女參賽者則只能乖乖排隊。然而,人有三急之下,仍有參賽者選擇於草叢解決。別以為這僅是男參賽者的行徑,起步臨近,即使女參賽者亦未必能管得那麼多,無計可施下,她們只能找人把風急忙在隱蔽處方便!
補給方面大致正常,水、能量飲品供應充足,比較特別是有茶供應。然而大會使用的膠杯卻頗成問題:由於現場不見有圈定棄杯區域,而選手大部分亦沒有刻意把杯棄於路旁,滿地膠杯加上濺出的水,除了「颯颯颯」的聲音十分嘹亮之外,更恐怕容易使人滑倒!
另外就我現場所見,賽道沒有區隔,間接使路人不時左穿右插。路人謹慎還好,遇著有些意識不佳的,即使不是故意,也容易碰到參賽者,若因此而扭傷實在無謂。
至於賽後,頒發完賽獎牌等程序亦見流暢,補給有水有小食有生果亦算正常,有啤酒供應更顯現了德國特色,值得一讚。參賽者可以快速即場取得列印成績證書,也可排隊刻名(這服務輪候需時也是可以想像可以理解)。至於現場備有淋浴間,更是馬拉松賽中不常見到。整體來說,柏林馬的終點會場安排不錯,沒太多可挑剔的地方。
3. 賽前賽後活動
較為本地跑者熟知的應該是賽前一天的早餐跑及直排輪賽,但有項冷門活動似乎傳媒鮮有提及,那就是「文學馬拉松」。

柏林文學氣氛濃厚,柏林國際文學節每年吸引眾多學者文人前赴出席,例如兩年前文學節就以劉曉波及劉霞思想作品為題。躬逢柏林馬拉松之盛,文學成分亦滲入其中,今年「文學馬拉松」已來到第30屆。「文學馬拉松」做甚麼呢?根據資料,就是找來幾位本土作家朗讀他們有關跑步的著作。當然了,活動以德語為主,絕對小眾,即使免費也沒太多華人跑者有福消受。然而,有本錢有勇氣舉辦這樣「趕客」的活動,已值得我對柏林馬拉松致敬。
至於「早餐跑」這類的熱身賽,真的通常要像六大馬拉松的規模才會有,因此非常值得參加。而柏林馬的「早餐跑」變裝者眾,氣氛亦算非常歡樂,很能紓緩大戰將至的緊張氣氛。雖然所謂早餐只屬尋常貨色,但大家都明白這非重點,不會因此有投訴。
另外賽會也沒有忽視孩子,設下了Bambini Running Series系列小型賽事供10歲以下小童參與。根據資料,小跑手除了一樣可以獲得獎牌與證書外,更可在小冊子上儲印章。
直排輪賽成為馬拉松附屬活動,以我所知應該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了吧?所以,對馬拉松參賽者來說,能觀看一下使用同一賽道的直排輪賽也屬非常難能可貴的體驗。
賽後大會設有after race party,亦是大多數馬拉松賽會不會做的事。以前的派對中,冠軍選手會於現場現身,另外港人偶像川內優輝亦曾成為特別嘉賓,本是非常值得一到的。不過2018這屆,Eliud Kipchoge打破世績後便靜悄悄地回國,並沒參加派對。縱然如此,這大概也算不上是賽會的問題。所以論賽前賽後活動,總的來說,柏林馬拉松辦得頗具心思及誠意。
三、柏林這個城市如何?
跑外地馬,所在城市是否吸引屬於頗重要一環。即使是跑完不多逗留的所謂「快閃」之旅,亦總還是有一天半天的勾留時間,若那城市值得一遊,甚或反覆逗留的話,那麼當地的馬拉松號召力就可以提升。就像我覺得台北馬拉松實在不怎麼樣,但因為喜歡台北這城市,也就不介意「順道參賽」了。
如果對歷史、政治有興趣,德國首都柏林實在不可多得。這個城市的景點多半與歷史有關,例如港人耳熟能詳,甚至見證其拆下的柏林圍牆;又例如柏林馬的起訖點,象徵德國分裂及統一的布蘭登堡門,附近的蒂爾加滕公園、勝利紀念柱等,除了建築宏偉,本身亦見證了歷史中的血淚教訓。而柏林馬本身,亦容許跑手穿越曾幾何時壁壘分明的東西柏林,實在是極富歷史意義,可說是充分發揮了馬拉松賽道連繫景點的可貴作用。
就地理位置而言,柏林亦屬歐洲交通樞紐,四通八達。故在離開柏林後,不少跑友都到四方後續旅遊。像我今次賽後就用兩三小時南下有「歐洲最美城市之一」的德累斯頓,再用差不多時間南下捷克布拉格。也有不少跑手遍遊德國,例如到慕尼黑參加啤酒節,遊新天鵝堡等。更有跑友乘時間之便來個連馬:2018年來說,前有法國波爾多紅酒馬,後有俄羅斯莫斯科馬!
四、總評
如果你是慕「最速賽道」及精彩expo、精美紀念品等期待而參加柏林馬的話,老實說,也許你會不太滿意,甚至失望而回。
但如果你對歷史有興趣,肯為柏林以至周邊城市做足功課的話,柏林馬精心安排的賽道,以至賽後的遊覽、到其他城市的便利等因素,相信你會得到一趟美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