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練習的補白
上回說到練習開展。現在回想,整個課表列了出來,對未來一兩個月直到比賽那天,每天要練甚麼都一目了然,這種方法挺適合我。或許因為我有點強迫症,對於已經一早說好的事情,總不好意思「失約」。400公里的月跑量,就是這樣起早貪黑吃下。
反之,以前每天臨跑前才知道或計劃練甚麼,毫無章法之餘,也很容易會有「不如今天不跑/不跑那麼多」的想法。有人說得好:練習隨心,到頭來你的成績也會很隨心。
柏林馬跑畢,再加上一星期歐遊過後,所餘的時間大概只有六周。這樣短的時間,對於準備一個馬拉松來說顯然不夠。不過,賽事既然已在眼前,就唯有用這段時間盡做。可幸,這六周我基本上真的一課也沒缺,也可說是沒多練沒少練。那種「對得起自己」的感覺,難得有一回。
J師兄用一場又一場的馬拉松實戰數據告訴我,他實在是一名控速大師——整場賽事,每五公里都是20分鐘左右,而心率也是極為穩定。他不時都會向我三令五申:「馬拉松就是一場控速的遊戲。」這個道理,其實我又怎會不知?但問題是,也許沒有身邊人的實証,我總覺得自己應該實行「賺頭蝕尾」策略——首半盡量進取,尾半勉強扛多久算多久。
「你這樣的概念,大錯特錯。」J師兄拿了我過去幾趟馬拉松的數據來看,基本上沒哪趟不是前段開得太快,導致尾段嚴重掉速,陷入苦戰。經過分析,他說我的馬拉松應該這樣走:
平均心率(對我而言):155
前半:當是「熱身」,用半程時間慢慢將心率由140跑上不超155
後半:守住應有配速,心率當然不能太離譜
經過多次測試,我155心率的配速應該是5:20-5:30左右,所以賽前不少tempo、fartlek練習都是圍繞這心率或配速來練。目的,是希望自己對這配速及心率變得習慣,變得熟悉。
做這樣的練習,實不相瞞,挺有壓力,壓力源於旁人的質疑。
easy?每周花大多數時間走6:40/K?是垃圾里數吧?
tempo才走5:30/K?你太懶吧?
長課心率不超140,6:30/K?不是吧?
在練這些時,暗地裡相信不少人都會懷疑我在做甚麼。但其實回心一想,相信沒有幾人真的會留意/知道我在做甚麼吧,別要想得自己太重要(掩面)。現在更把心一橫寫出來,反正寫出來也不是個個會看啊。
二、賽前花絮
日子過得很快,出賽日子愈來愈近。除了把神戶馬的路線景物都搜了一遍,寫了篇資料文章外。賽道錄影、高度圖我也反覆研究了多次。對於37K的上橋位爬坡情況了然於胸。好了,爬就爬吧。

這次難得與好幾位中學老死一同出賽,所以逛expo是前所未有地熱鬧。不過神戶馬expo不算大,屬中規中矩的模樣,也不至於令我們大出血。所以正常逛過,拍了合照後,便趕快回去吃飯、休息。








三、正式出賽
由於當初本來打算是與蝦嫂一起跑的,那時也沒料到蝦嫂會突飛猛進。結果填進「4:20」這個預計完賽時間,使我們雙雙給分發到G區,也就是第二波出發的第一組。本以為一定人擠不堪,定要苦苦「殺出重圍」,但卻沒料到我們站到了第二波的最前,一起步時前面如入無人之境,頭幾K完全是任意奔馳!














一如所料,蝦嫂已跑完多時。大家都PB了,大家都滿有感觸,萬語千言,已不知從何說起。這樣的結局,總算沒有辜負2018朝朝暮暮的每一課練習。畢竟,我們已在能力範圍內拼盡了。馬拉松世界中,我們要學習的尚有許多,將來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