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
如果香港渣打馬拉松(港馬)是個「雞蛋」,姑且不論它是否不錯,但對於那「母雞」,身為香港跑者,我還是很有興趣認識的。
我在約十年前才首度參加港馬十公里賽,到2013年拿到首面全馬完賽獎牌。對很多舊事,都是零零碎碎地從網上與前輩口中得知——例如原來以前曾以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原來以前曾經限時五小時,原來以前沒有完賽獎牌,原來以前試過補給不足。很多以前的秘辛,就這樣點滴在我心中拼湊出那「母雞」的模樣。
實不相瞞,其實我不只對港馬這「母雞」有興趣,我甚至連它的家系淵源都想知多一點。所以,楊世模、彭沖在2017年所著的《香港馬拉松的足蹤》對我來說實在不可多得。
佔了全書大多數篇幅的,是首兩部分:「長跑運動話當年」:述說香港由開埠至60年代長跑發展;「競賽,跑向世界」:評論60年代至今香港長跑運動員在國際體壇的表現。
這兩部分,資料豐贍,圖片珍貴,如果你對香港長跑發展有興趣的話,讀來定必津津有味。兩位作者均為香港出色運動員,及後亦服務於香港體育界,長期近距離見證及觀察香港體育發展。故若非他們找出及梳理資料,晚輩如我對往日長跑界,往往只能瞎子摸象。
不過亦坦白說,首部分由古而今縷述本地長跑發展資料雖然豐富,卻稍嫌欠缺鋪排及分析,難免有讀者會覺得像一份流水帳。第二部分分析較多,亦加插了作者個人對長跑好手的觀察或訪談,故相比之下更為有趣耐讀。
本書不無瑕疵,例如不時都寫錯了部分香港運動員的名字,又例如對港馬的評價未必使人同意。但無論如何,此書開創了本地長跑歷史著作的先河,對本地跑友仍是一部極具價值的重要書籍。
誠意推薦跑友諸君,不妨抽空展卷,回顧一下香港長跑路上的往事鈎沉。一年容易又港馬,敬祝各位今年跑得精彩,馬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