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立醫院的前線醫護人員,一直以來我是佩服的。進院數天,這份體會,再一次確認。
「院友」之中,彬彬有禮者固然有之,但頤指氣使、無理取鬧者亦不乏。例如有些,藥放了在面前也懶得服用。難得雜務纏身的醫護,仍耐著性子,說之以情,餵之以藥。換了是我,肯定沒那麼好氣。
曾在大陸住院的家父,忙不迭向我「介紹」中港醫療服務之別。不消提,對比過後,你會慶幸自己有香港身份證。
香港公營醫療資源緊絀,早已不是新聞。可幸香港的醫療服務,依然「香港」。在有限的條件下,仍把事情辦得有條不紊,將服務保持在應有質素。
畢竟廿年間,香港已經愈來愈不香港了。
過去多年,中港之別,我很留意。平心而論,小至一本雜誌,大至一場馬拉松,如今大陸每每勝過香港。
人家做得好的,本來值得我們反思、借鑑。但我看到目前香港的趨勢是怎樣?
觀察所得是:人家好的沒去學,人家壞的學到足。
人家對知識渴求,對改革不畏難的那些上進精神,港人視而不見。
反而吵鬧無禮,精於聲色犬馬的那副德性,很多港人口說厭惡,但身體卻誠實地與之同化。
紀錄片《人間世》、雜誌《目客》、手機APP「得到」這些,沒幾個港人有興趣留意;但深圳哪店火鍋實惠、哪店珍珠奶茶夠抵飲,愈來愈多港人口沫橫飛,如數家珍。
現在,街上很多側著頭聽語音訊息,開大喇叭肆無忌憚打機的,已經是操純正廣東話的香港人了。港人隨處蹲、隨處大小便的景象,也許指日可待。
當上樑不正,你又能期待下樑怎樣?
如果部分同化不能避免,我至少希望,曾經令香港美好過的那幾根支柱,例如醫療,例如法治,仍能堅固下去。這些良幣,實在沒有必要倒過來向劣幣靠攏。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借此一帖,感謝過去幾天照顧小弟的醫護人員——全靠他們的照料,我今天才可以極速復元,隨心活動,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