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絕大部份業餘跑者來說,練習跑步、參加比賽,為的並非獎金獎品。他們更在乎的,是一份回憶——那份曾經驍勇地跳出舒適圈的回憶。
而回憶,又豈能只存活於自己腦海?活在一個愛好分享的世代,我們的回憶更必須定格於相片才夠確切。這就解釋了為何不少跑者都會對「比賽可以無獎,但一定要有相」這句話深有共鳴。
是的,當周遭很多很多人下了班就在吃大餐追連續劇的時候,你卻在另一邊廂默默無間地賣力,既不為錢,亦不為名,其實也真的不容易。
2020伊始,美籍韓裔運動攝影師Billy Yang發佈了一段名為Life on Your Own Terms的短片,就是鼓勵大家要忠於自己心意,勇於超越界限。他引用了名廚安東尼波登的話:「我畢生都在思考如何戰勝那個居於身體,整天想著耍廢的另一個自己。」
Billy Yang以拍攝環勃朗峰超級耐力賽(UTMB)紀錄片而名揚越野界。其實在香港,也有一位攝影師遠涉重洋,在同一賽事為參賽者捕捉幕幕剎那感動,他就是巫觀其(阿Mo)。
辦過影展,授過心得,阿Mo在本地越野界其實早已享負盛名。但如經濟學大師,同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張五常所言,攝影之難在於難以建立個人風格。照片若是沒有水印,你能說得準是誰所拍下?難,卻不代表不可能。長年以來,阿Mo別樹一幟的攝影風格漸為人所眼熟。看那山棱起伏,汗珠飛揚,你可能心中已不禁暗自覺得「這張相片拍得很阿Mo」。
雖然曾經當過跑步運動員,但對現在一頭栽進運動攝影的阿Mo來說,跑步已不再是主項。話雖如此,阿Mo依然在「影餘時間」勤跑,是因為他希望自己有足夠體能,確保扛著相機仍能在山頭及時捕捉珍貴一刻。
但阿Mo跑的更重要理由,是他不想忘記跑者的心跳。其越野賽作品,經常教跑者觀之神馳,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成功捕捉了跑者專注拼搏、真情流露的一刻。
阿Mo的敬業,直教人想起為了寫好小說而天天跑步的村上春樹。身為新一輯《有種信念叫跑》打頭陣一集的主角,阿Mo透露了他希望透過攝影捕捉運動員的眼神。「靈魂之窗」的比喻或許陳腐,但無可否認,一個眼神確能裝載萬語千言。
他還特別提到早前在UTMB拍到最滿意的一幀作品,是一對情侶的深情互望。在我看來,這照片也確是動人。其時晨昏交接,光線不強,觀者其實難以察看到雙方眼睛。然而透過肢體語言,其實你更能意會到彼此的眼神會是何等模樣。為誰風露立中宵,旁人看不到的眼神,原來更加力發千鈞。
拍人拍了無數趟,今回終於輪到阿Mo被拍。看到他如何跳出舒適圈,多少也會令你想到自己一路以來如何走過。睽違多年,《有種信念叫跑》載譽重臨,還請諸君萬勿錯過。
原載於香港電台《有種信念,叫跑!》FB專頁,2020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