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名字變成了動詞,就意味著其成就或舉動引來世人矚目。
例如Xerox、Google,本為品牌,成了經典以後,大家索性將之變成動詞。有時候,不那麼光彩的事情也有可能造就這樣的機會:像2006年世盃決賽,法國球員施丹(Zidane)向對手施展「鐵頭功」,事後就令「Zidaning」成為「用頭撞人」的一時潮語。
而最近看到的例子,是Honnold——就是徒手攀上美國酋長岩,並給拍成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赤手登峰》(Free Solo)的Alex Honnold(漢諾德)。「Honnolding」就是指背靠峭壁,直視腳下深淵,赤裸裸地面對恐懼。
徒手攀岩容不下一次失誤,過程根本連旁觀者都不忍卒睹,但漢諾德反而經常一臉輕鬆的去面對,令人不禁對其腦袋構造產生興趣。所以《赤手登峰》就有一幕是他去驗腦,結果發現,原來他真的天生對恐懼遠比一般人遲鈍得多。
所以有時遲鈍不是壞事。對恐懼遲鈍,可以造就冒險家;對享受遲鈍,可以省下不少金錢;對人世苦痛遲鈍,未能成佛升仙,也至少可以活得快樂一點。
我不知道,今集《有種信念,叫跑!》的主角黃浩輝(輝sir)是不是對疲勞遲鈍的那種人。身為一個跑42公里已經累到不要不要的凡夫俗子,我無法想像輝sir到夏威夷環Kona跑,「跑過100英里後就不累」是怎樣的境界。
與漢諾德一樣,輝sir也攀岩,也是純素食(vegan)運動員。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注重環保。漢諾德在2012年成立基金會推廣太陽能,希望藉以改善環境,消弭貧窮;而輝sir近年一次比一次距離長的穿州過省,也是希望學習外地的民間環保智慧,期望在港宣揚理念。
大文豪蕭伯納曾言:「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概念,我有一種概念,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概念,甚至多於兩種概念。」
輝sir自言以往也像一般人沉醉於物質,汲汲於金錢。如今他相信,能改變人的概念,遠比物質重要。所以,他萬水千山回來後將所見所聞透過演講、撰文撒播,將重要的概念廣傳,才是更重要的事。
要說服人家改變,自己當然也要身體力行。除了苦行僧式的超級長途跑外,他也追求活得盡量簡單,不再囿於物慾。一如舉世知名的漢諾德,也是長年居於一輛旅行車中。「家居混亂,其實代表你本人的混亂。」輝sir的觀察,實在值得經常惶惶求助於迷你倉的我們好好反思。
「如果人生是考試,人人的考卷根本不同,何苦還要拼命抄人家答案?」輝sir走上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正是看破了人生考卷到頭來還是必須親自解答。他在示範的每天生活,不是希望你活得像他,而是希望你做你認為正確的事,可以活得像「你」自己多一點。
Petering, Pauling, Marying……請將你的名字,變成你以後生命的動詞。
原載於香港電台《有種信念,叫跑!》FB專頁,2020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