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外婆

24312773_10155451508123649_7359789225915149340_n.jpg

外婆入土為安,我也是時候寫下這篇。

心情,很平靜。

打從幾年前她中風,家人都徹底明白,彼此相會的日子已正式進入倒數階段。這些日子,她動不了幾多,進食也要靠胃喉,對於性格剛烈的她來說,無疑是折磨。頑強地撐了幾年,如今她終於累了睡去,大家雖有不捨,但對於她不用再受罪,其實也不無欣慰。

於我而言,最難過的日子絕對不是現在這刻。幾年前,看著她中風,腦退化令她意識一天比一天模糊,那刻我不得不承認,她在意義上已在一步一步走遠。一時半刻,還是很難說服自己接受這個事實。

那些日子,偶然獨自出遊,人在異域,感觸尤深。記得有一次在金門等公車望見四周無人,以及一次在阿格拉坐火車返回德里,冷不防看到鄰座一位祖母替年幼孫子梳頭,眼淚突然就不由分說傾瀉而出。

我常歌頌獨遊美好,實不相瞞,這種突然淚水缺堤的窩囊相不用怕被誰看到,是一個很大的理由。

接下來這幾年,她由家住到了老人院,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量抽時間去探望,替不能動的她搔搔背。每次去到,都要確認她還能喊出我的名字,好讓自己稍稍寬心一點,一廂情願地覺得她「狀態其實還不太差」。每次臨走,還會趁沒人在意的時候吻吻她的額角才離去。說到這裡,希望她能原諒我在她纏綿病榻意識模糊的時候才懂做這些。

還記得早幾個月有一次探望她之前在車上滑手機,偶然看到一篇類似甚麼教男人「如何攻陷女生芳心」的騙讚文章,其中一點是說「女生給異性撫頭會覺得甜蜜」。於是,那次我就對她像個小孩子一樣,把她的白髮撫了又撫。

廿多年前母親早逝,令我比一般同齡人更早曉得親人要及時陪伴的道理。慶幸在外婆行動不便之前,我一有時間就會帶她去樓下茶餐廳吃西多士,又或是捎上一個麥記豬柳漢堡。甚麼健康不健康,完全懶得去管。希望,這是她晚年日子中的一點甜美回憶吧。

如同不少南下香港的那一代,來自潮州的外婆半生坎坷。也許正因經歷如此,才培養出她堅韌的性格。沒受教育,字也不懂的她竟然可憑一己之力把幾個兒女拉扯大之餘,還能死慳爛捱的成功置業。身為草根主婦,她沒條件有甚麼愛好,廚藝不甚了了,但卻總能為家人準時開飯,歷數十年而不改。這種面對生活考驗仍能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拼勁,我這輩子大概也學習不來。

有異於今天的怪獸家長,她對我的學業成績可說是沒有要求,反而對家教要求極度嚴格:吃飯前不先尊稱同桌長輩、上茶樓不為長輩斟茶、接電話不符她的要求……輕則罵,重則打。小時自然覺得約束無理,長大後對外頭的長輩照做如儀,原來已可贏得謬讚。

像她這樣的傳統女人,美德有,但缺點更不乏。由於父母都要上班,自小我就跟她一起住。她嗓門大、無理取鬧、喜怒無常,使我的童年有不少時光都在擔驚受怕中渡過。坦白說,對這些我不無痛恨。但後來自己長大了,給生活巨輪逼迫過了,才開始懂得原諒。沒錯,她是很土很目不識丁,但就只因為她將半生時間都義無反顧奉獻了給我們。

她有時挺自大的,不時自我邀功說:「下世你都要搵返個咁既阿婆呀!」當時我的回應是沒好氣的「係呀係呀」。現在夜深,孤身在電腦屏幕前,只感到一句「劬勞未報」,已無法道盡心中的遺憾。

如果真的有來生,不要當甚麼婆孫那麼沉重好吧?可不可以我們變成朋友,有空我就跟妳去吃西多士,或買個麥記豬柳漢堡到海邊吃?又或是,一起去跑趟馬拉松,帶妳去看看世界之大?那時,我定會給妳買副跑步太陽眼鏡,如同這幀照片一樣。

(謝謝蝦嫂。患難共度勝於一切誓辭。)

廣告

老任Switch一月後感

11396089-8884453764459693.jpg

switch這玩意,近月就我觀察,銷情不俗,坊間出機者絡繹於途。至於友儕,固然為此交頭接耳,議論者有之,心動者有之。把玩一月,合該一談感想。以下所言,是放毒,是勸世,看倌定奪。

一、買唔買好?

這是廢話了,能問這個問題的,泰半無非都是想有人附和一句「唔係唔買呀?」,好等自己出師有名,「入坑」入得更為理直氣壯。

老實答的話,我覺得switch其實比較適合那些本身就無機不歡的狂迷。此機將家用主機變得可以外攜,最毒之處是:由手提模式,回到家中切換至家用模式,基本上是需時數秒的無縫銜接。用switch,基本上你可以利用所有空餘時間完全沉浸在遊戲世界,一有時間就開戰,做個天下最毒的毒L。

Nintendo_Switch_1.0.1476972523.jpg

如果閣下本身公私兩忙,零碎時間例如通勤都用以閱讀或工作,又或是下班後要湊仔要慰妻要運動的話,良心建議,別沾手了。潘朵拉盒子一開,它至少會令你在好一段時間內冇覺好訓,精神萎靡,不事生產。

但如果你平日lunch時間寬裕,返放工搭車搭成粒鐘,閒來兩手fing fing要搵野做,甚或執掌了家中電視控制權的話,那恭喜您,switch是為閣下而設的。

二、有乜好玩?

討論一部遊戲機好唔好玩,很大程度上是看遊戲。目前switch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遊戲太少。有人說:「如果你不是Zelda和孖車狂迷,又不是所謂「任粉」的話,那大可不必入手。」對於這個評價,我有保留。

我自己對任天堂沒特別感情,在switch到手前,基本上只是依稀知道Zelda是個RPG遊戲。孖車,在NDS年代玩過一陣子,也不特別沉迷。看來,我是不太適合做switch用家的。但事實又是怎樣?

zelda-breath-of-the-wild-nx.jpg

這集Zelda甫開始就是這個畫面,令人有wow一聲的衝動

現實是:既然人人都說好,我沒理由不隨俗玩玩看。「不幸」地下載了Zelda之後,隨即一發不可收拾。這遊戲,媽的,根本是時間黑洞。一旦沾手,難以全身而退。明明只想睡前玩一會,一不小心就會弄上個把小時。要命的是,你在遊戲當中也不是在做甚麼「正經事」,可能只是四周遊遊蕩蕩,撿幾個野蘋果,捉幾尾魚,生個火,燒塊肉而已。這集「荒野之息」中的世界實在太大,細節太豐富,難怪幾乎全球所有game評網站都給它打了滿分。連我這個不知Zelda為何物的人,也即使臣服成為粉絲。可以說,買了Switch不玩Zelda,就似去九記不吃牛腩,去巴黎不看鐵塔一樣。

當然,頭盔我也要戴,即使99%人覺得好的東西,也有人是覺得不是他那杯茶。在本地二手買賣switch的game的群組,也偶見有人放售Zelda,理由是「唔岩玩」、「唔知做乜」之類。

NintendoSwitch_MarioKart8Deluxe_Presentation2017_scrn01_bmp_jpgcopy.jpg

至於孖車,我有買,但因為Zelda關係,孖車我相對玩得少。一如以往,此遊戲易學難精。深入探究的話,你就會發現當中技巧之多超乎想像。遊戲本身,畫面華麗、內容豐富、玩法多樣,加上可以上網或聯機對戰,在我看來,其綜合性價比與Zelda其實不相伯仲。

20170120170806.jpg

另外不得不提「1-2 Switch」。這個體感遊戲,十分認同外國game網評論:這遊戲應該隨機附送,不宜分售,因為根本不值那三四百港元的售價。它充分展示了switch機能,拿來做demo的話是一流。但問題在於,它縱然有28個不同的小遊戲,但玩法單一,新鮮感很快就會丟失。除非你天天與不同朋友開party,否則正價買下此game必定後悔。在群組中,每天都見到有人放售。所以建議大家如果想玩的話,可借則借,可二手則二手,千萬別正價買,更不要像我那般笨實買下載版,連放售也放售不了(嗚嗚嗚)。

綜合以上所說,如果你不是正常上班族,每天只能騰出三兩小時來打機的話,其實保守估計單是Zelda與孖車,已經夠你玩上三四個月。遊戲這回事,貴精不貴多。全是劣品的話,千萬個也是徒然。

三、機能如何?

畫面:我要求不高,無論是掌機那6.2吋屏幕,還是電視上那1080P的效果,我也收貨了。當然,別傻得拿它與PS4或Xbox one比較,老任做到現在這個效果其實已經好畀面。例如Zelda除了遊戲本身精彩之外,其實畫面也算是並不失禮了。然而原裝保護套附送的保護貼,看來質量一般,使用後發現反光問題頗為嚴重,畫面在日光之下看得有點辛苦。

21517112812843_148_m.jpg

續航:弱。以Zelda為例,只能挺三小時。如果打算在長途機上玩,一定一定要帶尿袋(或至少一條充電線)。麻煩的是,似乎不是所有尿袋都能撐得住這機,坊間普遍認為國產「紫米」與之甚為搭配。另外,外接的是USB type C插口,意味機主如要方便「四圍叉電」又不想帶著線四處去的話,可能要額外添置新線了。

做工:似乎一般。有人投訴Joy-con(左右兩個可以拆開的手掣)接觸不良,甚至有人投訴機身充電受熱會拗彎。他們可能是第一水的機吧,萬幸這些事情我還沒遇上。目前,只是試過Joy-con接入手繩配件時弄錯方向難以拆除(這亦反映設計其實有點問題)。

外攜:重量在我看來可以接受,不會使人兩三天就不想再帶出外。原裝保護套連保護貼索價近200港元,但兩者效果均一般。在「某寶」上看到早已有不少代替品,或可考慮。

switch.jpg

小天才

 

18119216_10154810336758649_4825104816464856095_n.jpg

毒L模式持續,連日流連遊戲論壇,讀到帖文一則,發帖者說自己所購的Switch版炸彈人卡帶有點問題,須插拔多次,兼而吹氣,方運作正常。

向卡帶匣吹氣,本已塵封的回憶都吹回來了。這個動作,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不少男人的集體回憶。

當年我沒有「紅白機」,只有「小天才」。剛才上網搜索一番,才認識到這台陪伴多年,產品代號「IQ-501」台製遊戲機的前世今生。隨著復刻版紅白機、灰機出現,連帶當年這些「致敬作品」也成了不少資深機迷的話題。回憶無價,有人甚至刻意四出搜購。

已經忘記當年為甚麼會有這部機了,依稀記得自己當年應該是會羨慕卻不會無所不用其極去央求的那種小孩。一機在手,想來應該是父母「識做」而已。至於玩甚麼遊戲,則清晰如昨。孖寶兄弟、魂斗羅、雙截龍、熱血系列……很多都是借來的卡帶。真正自購用來「看門口」的,是在九龍城龍珠商場買的一片「76合一」,balloon fight、馬戲團、摔角手……技術所限,從沒一個遊戲能「打爆機」,永遠都卡在某個關口就過不了。而且當時又沒有甚麼「記憶卡」,每次開機都要重新再來。但沒所謂,反正遊戲那麼多,閒來沒事就反覆玩著每個遊戲的頭幾關。插拔、吹氣、熟悉的配樂、老舊的關口,童年就如此經過。

實不相瞞,雖然當時年紀小,但已經暗暗覺得自己的「小天才」有點不對勁。明明同學都說自己玩「紅白機」呀,自己那部,定是不知甚麼翻版貨了。不過,反正大家玩的遊戲完全一樣,人家問起,我也懶得解釋,索性稱自己那台也是「紅白機」好了。

後來到朋友親戚家中玩真正的紅白機,才發現自己的小天才不僅手掣接線更長(紅白機那線真的短得過份),而且A、B按鈕還有連發。雖然「身世不明」,但原來也不無好處。

事隔二三十年,剛才邊吃早餐邊搜尋,才知道「小天才」也是不少人的集體回憶,原來當年自己也沒想像中的「另類」。甚麼機也好了,殊途同歸地,那堆經典遊戲,還不是和人家一樣成為了自己的童年回憶?

有時父母為我們帶來的,一時之間未必是最好最合心意。但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我們一切成長所需,其實永不缺席。

電影節

偶經大會堂看見滿滿一疊,還是忍不住拿了一本。當年,痴痴迷迷,為這不太小的冊子,不惜四出探聽、守候。

那年頭若是自命文青,與其手中一冊村上春樹,不如在初春時節搶得一本電影節訂票手冊。

大學數年,快意稱心,有學生的權利,卻暫時毌須盡成人的義務。兼職賺了小錢,足夠豪爽地花在票價減半的電影上。憑手冊上的三言兩語,心猿意馬,似乎齣齣精彩,結果時間許可的都一股腦兒訂下來。厚厚一疊票到手,有時周末東奔西跑,這邊廂大會堂完場就立即乘小輪趕到文化中心,這樣囫圇呑棗地一天看三四齣戲,相信是不少本地文青的集體回憶。

戲如日子,憶起的少,忘記的多。不辨好歹,兼收並蓄,似乎就是電影節的意義。偶爾沙裡淘金遇上好戲,記憶便格外深刻,甚至為自己眼光獨到而飄飄然一番。有些好戲,電影節口碑好的會上正場。那時候,最喜歡在人前充專家,扮作不經意地道:「呢套?嗯,我兩個月前電影節睇左啦。」

其實電影節對我來說,更難忘的是經典重溫。碧姬芭鐸在高達電影裡的婀娜多姿,看舊版《東京物語》完場一刻全院觀眾醒鼻水聲此起彼落,這些細節都在提醒我,電影還是屬於電影院,有些美好是下載不來的。

17458350_10154712297073649_1908151088421727988_n.jpg

曾俊華 x 杜琪峰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看完這條最後關頭「集氣」的片,隨著那甩甩地拍的《浪子心聲》歌聲結束,除了感受到杜SIR功力之外,不知何時讀過的《孟子》,突然湧上心頭。

無論薯片最後結果如何,今次他已經為香港選舉宣傳做了一次經典示範。可能他是「一事無成」,可能他是「hea做」。但我更覺得,如張寶華片中引用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在某些時候「適當無為」比「適度有為」更加見效。就像蒸魚,若按捺不住,不停揭蓋的話,保管一尾好魚就此糟蹋。

祝福香港。

#慶幸自己讀中國文學
#愈老愈懂得
#中國文學常在關鍵時刻慰藉療傷

地鐵縱火案反思

正月十五未至,新春氣氛猶存,卻在繁忙時間發生地鐵縱火,事件教人怵然而驚之餘,有幾點值得反思。

1 地鐵安全

每次在大陸乘地鐵通過安檢程序時,人不多,大家也尚且覺得有點麻煩。人一稍多,這個安檢程序肯定會令人怨聲載道。今次事件發生後,令人想到地鐵安全隱患問題。安檢是否解決辦法?而香港又有沒有條件推行?如果不安檢的話,又有甚麼途徑可令乘客更加安全?不過,在香港行安檢肯定不是易事,因為當中牽涉太多要考慮的地方。人流、成本、效益,全都是問題,這篇談地鐵安檢的文章不妨一讀:https://read01.com/JyAnP.html

2 港人壓力

今次事件發生後,大家都抹一把汗,「慶幸」這次不是像95年東京地鐵毒氣那類事件,否則定必傷亡枕藉。東京那次,催使了村上春樹訪問事件受害者與奧姆真理教信徒,寫成《地下鐵事件》與《約束的場所》兩書。今次事件肇因仍然未明,但已經有人問:香港人是不是壓力太大了?相信這是專題記者值得探討的題材。

3 影相拍片

昨天傍晚,事件的影片在whatsapp瘋傳。稍為冷靜之後,漸有人開始說,現場拍片者眾,救人者稀。一次突發事件,其實暴露了不少港人的危機意識甚低。他們站定拍片,意味著拍片者判斷現場情況「不太危險」,否則他們一定不會如此。然而,他們又憑甚麼能有如此判斷呢?

數年前,一個韓裔男人在紐約地鐵站給人推落路軌,隨即遭列車撞死,事後《紐約郵報》頭版刊登其臨死一刻緊抓月台的照片,配以「劫數難逃」(DOOMED)標題。事件引起熱議,不少人都狠批記者冷血,見死不救。

記者在案發現場報導,尚且惹起爭議。一般民眾遇事,沒有甚麼事情比冷靜有秩序迅速離開現場更重要。你拍了片,未見其利,卻先見誤己誤人之弊,更容易惹來批評,行為絕對不智。

 ny-post-doomed-cover-2

瑣事碎碎唸 20170210

 

fifty-shades1. 早前遇上一次evernote系統當機了半小時,才察覺自己由免費到付費,用了這東西已經有四五年,是不是應該轉一下呢?網上一搜,發現不少evernote用家已經蟬過別枝,轉投微軟Onenote懷抱。認真地試用了一兩天,與evernote用法有很大差異。最重要的是,不知何故Onenote在我的iPhone運作速度頗慢,與evernote實在難以相比。對於一個我幾乎天天在用的軟件,慢速是難以忍受的。故暫時算了,姑且一邊觀察,一邊按月付費使用evernote好了。

2. 看了La La Land,算是賞心悅目,結局之乾淨俐落更是值得一讚。但聽了不少評論讚到此戲天上有地下無,平心而論我並不認同。相比之下,同是奧斯卡歌舞片,我更欣賞15年前的《芝加哥》。

3. 《格雷的五十道色戒》續集上映,我早幾天才看首集。劇情開頭頗為吸引,但愈睇愈唔對路,頗為牽強。男女主角,固然可口。但鏡頭,一如所料,不會出位得到哪裡去。原著我沒看過,或許比電影好一點吧?實在疑惑,這樣的故事,竟然可以全球銷量過億。只能說,童話還是有市場的。

非常人語:劉偉聰

1485352881_f8a8

恕我直言,香港報紙副刊專欄值得看的不超過十個。信報劉偉聰《北狩錄》,是其中一個。

沒有了解過劉先生背景,每天讀其文章,但覺才學甚高,又總帶一點傲骨。讀了今期《非常人語》,終於對他知道多了一點點。其人,果然有若其文。叫自己的貓做「陳寅恪」,家中藏書過萬,真的文人到骨子裏。

值得一提,寫《非常人語》的作者,由陳惜姿、阮佩儀到今天的冼麗婷(怎麼都是女的),依然好看,是我覺得香港最最值得一讀再讀的雜誌專欄,沒有之一。

我自己當初專訪本地長跑界名人,沒受過甚麼訓練,完全不懂如何寫人物,急忙之下就找書來看。師法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陶傑,另一個就是《非常人語》。反覆揣摩兩者作品,至今仍覺獲益良多。

 

見字如面

光陰有限,決定看一齣戲、讀一本書、煲一套劇前,不時都會先到豆瓣看看評分。對我來說,那裡的評分很信得過。能拿到八分以上的,應該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最近大陸有個叫做《見字如面》的綜藝節目,竟然拿到了9.3分。知道節目內容,可能你更加會嚇一跳:就是讀信。找來明星,把古今的著名書信朗讀出來,再加插嘉賓點評幾句,如此而已。節目概念,是源自英國的Letters Live。

悶藝到不可思議,但偏偏這個節目卻火了起來。好奇之下看了第一集,發現節目其實沒甚麼神奇,只是大陸人多,令這樣純文藝的節目也有生存空間而已。換了在香港,你試試找人上電視唸出整篇韓愈〈祭鱷魚文〉?相信即使出動影帝黃秋生亦未必有力回天。

個人而言,我這種偽文中坑當然喜歡這種節目。在發電郵都已是老套的年代,「見字如面」顯得格外浪漫,節目除了使觀眾重新認識段段歷史,認識書信的價值之外,更體現了朗讀的震撼。

就像這段,蔡琴寫給傳媒談前夫楊德昌的信,當年我是在楊德昌逝世後看畢明介紹才知道的。此信本已動人,經歸亞蕾讀出來,那份五味雜陳的心情,頓然注入了聽者心坎。

「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
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
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紀錄者。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
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東京小屋

當一段主僕關係竟能超越利益計算,灌注感情,便很易成為俘虜人心的故事。

就像《塊肉餘生錄》的碧果堤、《魯濱遜漂流記》的星期五、《雙城記》的德法奇,好的僕人,必須「厚多士」,逾越本份。一廂情願的擇善固執,甚至甘冒大不韙,與米飯班主對著幹。這些行為,毫不留情地違反了一切職場教條,他們根本已不把老闆視作老闆。這種朝夕共渡換來的死心眼,就叫做忠誠。

《東京小屋》的多紀與時子,令人想起《西廂記》的紅娘與鶯鶯。與其說她倆是主僕,不如視作姊妹。女人心事,有誰共鳴?在舊社會,沒有M Club,身邊那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女孩,看盡你的日與夜,一笑一嗔都無法躲過她的眼睛。年月流逝,就是天天同床共枕的丈夫,也無法像她了解你。

《東京小屋》相當特別,以女僕多紀作視點,老來回首青春,憶起當年女主人時子一段不倫之戀,看著它萌芽,看著它枯萎。在縷縷炊煙之間,多紀知道自己在洗衣燒飯之餘,還要梳理時子那份一觸即碎的情感。

一段感情,若未開始已知沒可能,但終還是控制不了的溢出,這是人世間最痛苦的執迷,單是旁觀亦足以心如刀割。所以,費穆《小城之春》、森田芳光《其後》,都成了表面平靜,實則使觀眾掏心搗肺的經典。今次《東京小屋》,當觀眾看到第三者板倉,餘生只能用畫筆來回首前塵,就會發現畫中每一抹顏色都蘊藏心事。窗前,簷下;雨落,天晴。小屋的一磚一瓦,過了那麼多年,可恨還是太過清晰。

感激山田洋次,可以拍出這樣的松隆子。沒想過,昔日的女神來到今天,眉宇間竟可裝載起那麼多的惆悵與深情。就像小津安二郎鏡頭下的原節子,看她走幾步路,毫無關係的,都教人不問情由地心折神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