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跑到自殺,但豈料自殺也失敗——《輸家輸得起》

AAAABbwFNE0_MpHw0BrnVOL5m6bvnsVuYm9A1z0C_uHwEwM31TN5f3dqFZPyb7NhXItjP6bVAJfUZLKcisbn0-lIS3uNwsFEGZSpRY-Gnc4XrxQTfdHHbQBJ.jpg

李敖說:「比賽下來,勝利者往往有兩個,就是勝利者和躺在地上吹口哨的失敗者。」

這種想法乍聽很阿Q,但如果失敗了懂得檢討得失,汲取教訓,其實這種以坦然態度面對失敗的做法,反而更為健康。

也有人說:「柒到盡頭便是型。」Winners are boring,成功的故事我們聽得太多。如果有人失敗得精彩,精彩到值得拿來大書特書,也不得不說,這是另類的成功。

紀錄片《輸家輸得起》(Losers),就是用八個體育界失敗的個案,以半小時一集的篇幅拍成。其中第五集「沙漠迷走」,就是講述一位意大利奧運選手參加250公里的撒哈拉沙漠馬拉松(Marathon des Sables,簡稱MDS),如何險死還生。

MDS持續七天,參加者須背上十公斤的食物與裝備在一片黃沙中競逐。既要簽生死狀,又要預繳運屍費,加上不少著名越野跑手如台灣的陳彥博、香港的黃浩聰,甚至TVB六年前的節目《極地狂奔》都找過黃德斌去跑,更令這個賽事於跑界廣為人知。今次紀錄片的主角Mauro Prosperi(MP)在1994年的參賽經歷,其實已在更早的時間為MDS增添了傳奇色彩。

MauroProsperi.jpg
Mauro Prosperi(Mirror圖片)

MP本身是意大利一名警察,也曾以後備姿態成為意國現代五項奧運代表之一。嚴格來說他不算跑手,但現代五項的其中一項就是越野跑,所以他的表現本來不會差。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場沙暴使他迷了路。最後九天在沙漠中掙扎,連割脈自殺也因為血變稠而失敗,終於要靠喝尿、吃蝙蝠蜥蜴等種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撐下來。一切,仿如探險節目《人在野》。

MP經歷傳奇,網上當然有海量文章描述,甚至國家地理雜誌也曾為之拍過一部名為Expeditions To The Edge: Sahara Nightmare的紀錄片。今次成了《輸家輸得起》其中一集,除了連同其他七個失敗個案,一起與觀者重新思考失敗定義之外,美工出身的導演Mickey Duzyj更將真實情節以動畫交代,為舊事帶來新鮮詮釋角度。

說到導演Mickey Duzyj,此人可謂「失敗愛好者」。他之所以拍出《輸家輸得起》,就是因為在2016年曾為ESPN著名體育紀錄片《30 for 30》拍了其中一集「失敗者之光」(The Shining Star of Losers Everywhere)。此片講述日本一匹叫春麗的馬,在賽場中遭逢了百多場失敗而變得廣為人知。拍了此片後,Mickey Duzyj深感體育界的失敗者題材大有可為,便決意發掘那些鮮有人提及的故事,道出它們精彩、勵志的一面。

人未夠盡力,固然會招致失敗。但導演更想大家知道的是在有些情況下,失敗是非戰之罪,失敗甚至背後蘊藏著社會不公,使人根本無法成功。所以,《輸家輸得起》表面說的是體育,但背後所牽涉的社會、政治問題,又豈能教人視而不見?

《輸家輸得起》(Losers)

觀看:netflix

IMDb評分:7.8/10

豆瓣評分:9.1/10

來到「收成期」,他如此渡過

64231447_2301088213305147_5615207841557118976_n.jpg
(圖:huahintoday.com)

泰國的Toon又跑了。

這次都是為醫院籌款,但路途短得多,僅為176公里。

這也算短?

是的,相比起上次的長征,今次十分一不到,確是短了許多。2017年,Toon跑了2000多公里,耗時55天,由泰南縱貫到泰北,為11家醫院籌款。這件事,當年是大新聞。總理巴育,更特別接見了Toon。這次經歷,後來拍成了紀錄片,叫做《2215》

香港人應該對Toon陌生,但在看了紀錄片,網上搜過他的資料,才知道這位Bodyslam樂團的主音,是當地無人不識的大明星。

這樣的紅星,打拼了半輩子,來到40歲,也許在不少人眼中已是「收成期」,應該好好享用人生紅利了。

但眾所周知,近年泰國政局不穩,加上泰王逝世,社會極為渴望穩定。

面對這種情況,有人或許會埋怨誰「破壞了他的理想生活」,但Toon卻選擇於人生的下半場回饋社會,努力為有需要的人奔波。

Toon的善舉,籌得可觀款項協助當地醫院購買新器材,受惠的人無數,相信絕對不只是社會中的「零點零零零幾」了。

apple tv跑步電影看這些

62077714_2288416977905604_7712753964936069120_n.jpg

隨iOS 12.3更新,新的apple tv app亦告出現。在這裡,可看的戲似乎不少。至於與跑步有關的,至少有以下這些(字幕方面,有中文的會特別標明,沒有的話應該只得英文字幕):

夢想越野隊(McFarland,有中文字幕)
簡介:改編自真人真事,美國麥克法蘭高中越野隊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奪得了加州冠軍。
https://tv.apple.com/…/m…//umc.cmc.58zvsgxye9sbwwp02hrsel1jn
延伸閱讀:蝦叔看戲 夢想越野隊
https://bit.ly/2psB1ZI

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簡介:經典跑步電影,改編自1924年巴黎奧運兩位田徑運動員故事。
https://tv.apple.com/…/ch…/umc.cmc.4cvl5oo1wqgh2aj5gwhyghdtr

Spirit of Marathon II
簡介:經典紀錄片,講述2012年羅馬馬拉松七位參賽者的故事。
https://tv.apple.com/…/sp…/umc.cmc.30qnqa01in6pexafpr631wa6j

Run for Your Life
簡介:有關紐約馬拉松創辦者Fred Lebow的紀錄片。
https://tv.apple.com/…/ru…/umc.cmc.47on1kqw6kjda380cpms0ujlb

Running for Jim
簡介:有關美國加州著名越野跑教練Jim Tracy的紀錄片。
https://tv.apple.com/…/ru…/umc.cmc.6jghv2u40bzlubrj9ag9392vf

Town of Runners
簡介:講述三位埃塞俄比亞跑者,他們皆來自城市Bekoji,此地也孕育出Tirunesh Dibaba、Kenenisa Bekele這些世界好手。
https://tv.apple.com/…/to…/umc.cmc.3k2pnzj0qawjm46202hu43wv7

除跑步以外,以下兩齣關於徒手攀岩的紀錄片也很推薦,兩片同樣出自導演金國威(Jimmy Chin):

赤手登峰(Free Solo,有中文字幕)
簡介:Alex Hannold攀登「酋長岩」的經過,奪奧斯卡2019最佳紀錄片。
https://tv.apple.com/…/m…//umc.cmc.5qihxgav718gwxcja7fl9ll2p
延伸閱讀:攝影師都看不下去的玩命
https://bit.ly/2WyoNRR

攀登梅魯峰(Meru)
簡介:被譽為是歷來最佳登山紀錄片,奪日舞影展觀眾獎。
https://tv.apple.com/…/me…/umc.cmc.2awnemhi8yz2fvd10qhpnkcnk

最後的馬拉松

IMG_8171-768x524.jpg

愈看得多跑步戲,就愈怕看跑步戲。

跑者常說跑步「沒有奇蹟,只有累積」,偏偏我們現時看到的跑步電影,十居其九就是太多「奇蹟」。

最經典要數韓國的《領跑人》。奧運(沒錯,是奧運)賽前原擬任配速員的主角,竟然可以中途「變節」爭金牌,期間還要插大腿放血,你能想像到比這更可歌可泣的情節嗎?而身為韓國代表的主角,最後當然可以掙到金牌啦,至於亞軍也老實不客氣地設定為韓國人。日本人佔到一席季軍,算是很給面子了。慢著,這是奧運會啊,黑人朋友呢?美國朋友呢?這個嘛……哈哈哈……

IMG_8174.jpg

要不然,另一些跑步戲就是以跑步為名,販賣廉價熱血為實。整套戲,120分鐘,男女主角糾纏多於訓練,但最後那個男的總是能勝出甚麼比賽或選拔,並贏得美人歸,從此快樂地生活下去。

我明白,拍電影的人總要吃飯,他們不可能與主流觀眾走得太遠。一般觀眾,不會想知道主角練成怎樣的配速,也沒興趣理會訓練過程是否做足了間歇跑及長距離,更遑論要關心主人翁在馬拉松比賽途上幾公里吃能量膠。他們要的,只是俊男美女,帶來120分鐘的熱血亢奮。

話雖如此,但身為跑者,賣力地訓練了幾年,跑過幾趟馬拉松之後。看到那些太誇張的情節,還是很難不翻白眼。

退而求其次,如果一部跑步電影,撇除了跑步的技術條件以後,電影本身也其實有看頭的話,那已經不錯了。

今次想談的德國片《最後的馬拉松》就算是這種。

主角是一位昔日的奧運冠軍,歲月催人,英雄遲暮,同時妻子開始失去自理能力,結果給女兒雙雙送進老人院。可以想像,老人院即使環境再好,住進去的長者都知道這將是用來「等死」的人生終站。。於是,主角決意打破困局,企圖以高齡再次披甲上陣,出戰柏林馬拉松。情節不會令大家意外,都是最後咬緊牙關奇跡完成的那種。至於訓練,電影當然也沒有太多解釋與描述。

《最後的馬拉松》雖以跑步為題材,但最出彩的並非跑步,而是對年老的描繪。電影大部分場口都在老人院,一眾老人演員表現出色,令人印象深刻。藉著他們的群戲,老人院那種令人難堪的暮氣沉沉無法掩藏得住,間接表現出能自由奔跑原來已是福氣。

主角夫婦鶼鰈情深,電影本來可以在生離死別關頭拍得非常煽情,畢竟是歐洲片,還好導演尚算處理得宜。

IMG_8172-768x432.jpg

值得一提,男主角Dieter Hallervorden在拍攝此片時已年近八旬,但為了角色他用了半年時間每天慢跑,體重驟減11公斤,實在非常敬業。

IMG_8173.jpg

另外還有一點,心水清的跑友一定不會滿意——電影中的柏林馬拉松終點設於奧林匹克運動場,然而現實中的柏林馬終點卻是布蘭登堡門,即使在年代較久遠的柏林馬,也從未以這運動場作終點。

有趣的是,片中部分比賽情景是在真實的柏林馬拉松當天拍攝,由於男主角在當地家喻戶曉,當地人見到他在拍戲,就自然按捺不住在鏡頭前揮手,直教拍攝變得異常麻煩!

《夢想越野隊》(McFarland)

IMG_6726-768x576.jpg

故事梗概

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1987年,美國麥克法蘭高中的七個學生,由失意教練Jim White帶領組隊參加越野跑,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奪得了加州冠軍。

IMG_6716-768x435.jpg
現實中的麥克法蘭高中於1987年首嘗加州冠軍滋味。

影片背景

上映年份:2015

出品:迪士尼

IMDb分數:7.4/10

Rotten Tomatoes分數:80%

 

故事發生的麥克法蘭(McFarland)位於美國加州西部邊陲,人口萬餘,面積6.9平方公里,約等於一個油尖旺區那麼大。這裡的居民以墨西哥裔為主,他們以多以務農為生。至於當中的麥克法蘭高中於1928年創校,它就是憑藉高中越野賽的輝煌戰蹟而蜚聲全國。

教練Jim White於1980-2003年間執掌該校越野隊(實際並非如電影所說的在1987年開始執教),在電影描述的1987年首次奪冠之後,再於任內八度拿下州際冠軍。自此以後,麥克法蘭高中聲名鵲起,《夢想越野隊》公映後,事跡更為廣為世界所知。

飾演Jim White的奇雲高士拿(Kevin Costner),香港稍為資深的影迷也應該不會陌生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應是他在1990年自導自演的《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影片獲得空前成功,一舉拿下七座奧斯卡獎座,其中包括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除此以外,奇雲高士拿本人熱愛運動,亦常演出以體育為主題的電影。除了今次的越野跑,亦有關於棒球的《夢幻成真》(Field of Dreams)、關於高爾夫球的《球愛的天空》(Tin Cup)以及關於美式足球的《超級選拔戰》(Draft Day)等,這些作品漸使他贏得「體育電影大王」的美譽。

IMG_6718-768x551.jpg
奇雲高士拿與Jim White教練合照。

執導本片的是紐西蘭女導妮基卡羅(Niki Caro)。她並不多產,除了本片以外,香港觀眾比較熟悉的該是2005年《對抗性侵犯》(North Country)。

觀影重點

一、訓練與比賽欠缺實感

現實裡的教練Jim White受訪時坦言,《夢想越野隊》不是紀錄片,它只是基於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說穿了,電影裡的情節難免會與事實有所出入。故事也真的天馬行空:毫無經驗的教練,拉雜成軍的七人,竟然可以平地一聲雷拿下加州冠軍。

跑者無不著重訓練,但這亦是電影中最弱一環。訓練場面,只屬聊備一格,完全不見艱辛。即使比賽,跑手總是汗也不見得多。所以就真實角度而言,此片難免顯得單薄,令人失望。跑者經常唸唸有詞的長跑信條「沒有奇蹟,只有累積」,這戲正好是全然違背了。

IMG_6720-768x625.jpg
《夢想越野隊》的競賽及訓練場面頗為單薄,難具說服力。

二、墨西哥裔美國人生活

雖然這算是「運動電影」,但運動以外的情節反而更為可觀。故事背景所在地麥克法蘭人口僅萬餘,當中有不少都是墨西哥裔。當地人以務農為主,生活艱難,年輕人總得在課餘協助家庭耕作增加收入。《夢想越野隊》中的主角也不例外,電影把他們的生活細節描繪得頗為細緻,盡顯當地的墨西哥風情。

IMG_6722-768x490.jpg
為求隊員能參加越野訓練,教練真的曾「放下身段」協助學生家庭務農。

三、女性的支撐力量

《夢想越野隊》中,麥克法蘭社區中的女性並不是傳統般甘於位居男人背後。面對生活困苦,她們相當落力,家務賺錢兩不誤。當中有不少演員,都是真實的當地居民,故演來非常入形入格。此外,也有指曾執導《對抗性侵犯》的女導妮基卡羅重於女性觀點,故能為此片帶來相當濃重的女性描寫。

總結

蝦叔評分:6.5/10

雖然從跑步角度看《夢想越野隊》難免失望,但電影在反映麥克法蘭小社區,以至刻畫中年男人面對事業發展瓶頸心態,其實也頗為細緻。此外,戲中越野比賽計分制度講究團隊精神,香港跑者看時定必會想到「快不過最慢隊友」的毅行者。

 

《波士頓》(Boston)

IMG_4399-1024x1024.jpg

2018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波馬)幾個月後又來了。其實在去年四月,有一套名為《波士頓》的紀錄片公映了。及至年底,影片在amazon、Google及iTunes上線,全球觀眾得以一睹此片。

波馬地位崇高,早已成了不少書籍、電影的題材。2013年恐襲之後,波馬更蒙上了悲情,談論的人自然更多。在這時候,又一套為時114分鐘的波馬紀錄片出現,那麼有何可觀之處呢?今次這篇將與大家談談影片背景,也會說一下我認為這部片的幾個重點。

影片背景

《波士頓》導演Jon Dunham本身也是狂熱跑者,已跑過26個馬拉松。此外,他也是另一套著名馬拉松紀錄片《馬拉松精神》(Spirit of Marathon)的導演。他決定拍《波士頓》,是受到2014年,也就是恐襲後一屆的波馬精神所感召。在他眼中,這份重新振作的勇氣完全闡釋了馬拉松精神。

影片的旁白,由影星麥迪文(Matt Damon)擔任。挑選這位哈佛才子,事必有因。首先,麥迪文出生的美國麻省劍橋市就在波士頓旁邊,而他也曾為官方出版的《波馬125年史》寫序。據他說,其父曾四度出戰波馬。所以每年一度的波馬,已成麥迪文童年回憶的一部分。2016年,拍下不少波士頓景象,兼大受好評的電影《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監製之一正是麥迪文。

這部紀錄片由波馬贊助商John Hancock Financial出資,也得到賽會助力提供珍貴的圖像與影片。製作者花了三年時間,走訪歷代與波馬有關的馬拉松名宿、工作人員等拍攝而成。

IMG_4700.png

觀影重點

一、認識波馬百年歷史

百年波馬,參與過的名宿如過江之鯽,故事自然數之不盡。看《波士頓》紀錄片,第一大重點自然是認識波馬歷史,以及眾多為人津津樂道的逸事。以下這些,可能跑過波馬的好手也未必知道:

  • 七屆波馬冠軍Clarence DeMar為何會在報館印出自己得獎新聞?
  • 著名的「心碎丘」為何得名?
  • 希臘名宿、1946年波馬冠軍Stylias Kyriakides是跑馬拉松籌款的先驅?
  • 波馬總監Dave McGillivray在跑步橫越美國壯舉完成後遭解僱,為何他卻認為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 原爆倖存者田中茂樹,穿上足袋(就是日劇《陸王》的分趾鞋)贏得波馬冠軍?

二、為了BQ去到幾盡

由於問津者眾,僧多粥少之下,波馬終於1970年引入達標線。隨時日而過,這條線愈見嚴格。「波馬達標」(BQ)漸成為不少跑者的自我認可標籤。

人性就是如此——你愈不讓人做一件事,人就會愈想做。波馬一席難求,更加激發跑者千方百計取得。所以看《波士頓》其中令人莞爾的一節,就是看歷來跑者如何在無法跑出成績之時,千方百計希望另闢蹊徑取得名額——例如有位教師全動全班學生每人寫信希望感動賽會;又例如甚至有跑者求情理由是自己長得像林肯!

三、波馬近年發展

眾所周知,近年長跑界可說由非洲跑手壟斷,這於波馬亦然。《波士頓》自然有談到這股「黑旋風」如何影響近年波馬群雄競逐的局面。

當然,2013年恐襲仍是不可能繞過的一章。《波士頓》帶領觀眾回顧2013年的動魄驚心,也會追蹤2014年的堅忍不屈。

《前進的勇氣》De Marathon

以跑步為題材的電影,外國不少,華語世界也不是沒有。但可惜,暫時看來華語跑步電影不要說佳作,就連稍稍及格的作品也似乎暫時沒有。可能我的要求比較嚴格吧,但身為跑者,理應對跑步電影有多一點要求。剛看的荷蘭電影《前進的勇氣》在華語世界寂寂無聞,但在我眼中卻不失是一部及格的跑步電影。

demarathon-724x1024.jpg

電影情節如此,難免會使人覺得有點老套。然而,車房四人組的訓練過程中,不乏令跑者會心微笑的細節。觀乎華語所謂與跑步有關的電影,泰半其實是以跑步包裝的愛情電影,所以《前進的勇氣》老老實實表現馬拉松訓練的實況,實在難得。

IMG_2352-768x535.jpg
四條「茂利」突然決定跑馬拉松,最初連距離也沒有概念。
IMG_2366-768x732.jpg
相信這是不少有家室男跑友的寫照。

相對真實,是這部戲難得的優點。不少跑步電影都有誇張的流弊(韓國電影《領跑人》可說其中表表者),今次《前進的勇氣》講四個從不運動的「中老坑」突然「迫上梁山」跑全馬,雖然有點令人訝異,但電影事實上拍出了很多跑者真實「上馬」的經過——經過至少半年的訓練,持續有間歇跑,也有賽前30公里長課……相信這些很有實感的細節,跑者看來一定會有憶苦思甜之感。

電影結尾其實頗為賺人熱淚,但它勝在沒有大搞煽情,反而只用最平實的方式交代結局,是典型的歐洲片風格了。電影因而算是不落俗套,這點頗為令人欣賞。

荷蘭電影在香港來說自然被歸類為「冷門歐洲片」,看這類片通常會令觀眾或多或少對拍攝之國家理解加深,今次也不例外——有看足球的跑友也許會知道在荷蘭足球中飛燕諾與阿積士是宿敵,而這兩支球會分別就是代表鹿特丹與阿姆斯特丹,也是象徵工人與相對富裕的階級。《前進的勇氣》以鹿特丹為背景,主角們也是藍領。電影中有一小節指他們遠赴阿姆斯特丹初嘗比賽滋味,卻終因塞車問題而無法出賽。期間,他們對首都的不滿溢於言表,相信這是荷蘭一種普遍現象了。

戲在2012年上映,沒料到翻查資料時才意外發現電影情節竟然成真——戲中的車房,原來真的是由主角Koos van Staveren擁有。今年初,此君竟然一如電影情節那樣罹患癌症且面臨破產。結果,就只差他沒真的去跑趟馬拉松,電影製作人員十分有情有義地為他辦了籌款活動,據聞籌得9500歐元。如此消息,看到不免令人感慨「戲如人生」。


欲進一步了解此戲,請看以下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D020063052

實不相瞞,我也是透過此網站購得影碟。不過此店不會將DVD寄到外地,故跑友欲購的話,也許要請「代購服務」之類的組織協助將影碟寄到香港了。

這部跑步日劇不容錯過

日本人愛跑愛到骨子裡去,使得不少日劇總有奔跑情節,形成了所謂的「日劇跑」場面。影視作品之中,真正以跑步為主題的作品,在香港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2009年上映,改編自三浦紫苑小說的《強風吹拂》。事隔多年,如今又有一套新的日劇剛剛播出,名為《陸王》。

IMG_3795.jpg
《半澤直樹》班底新作

《陸王》改編自池井戶潤的小說。這位小說家的作品沒幾多中譯本,所以名字驟聽也許陌生,但他另一作品《我們是泡沫入行組》所改編的日劇大家應會熟悉得多——那就是幾年前在香港大熱的《半澤直樹》。今次《陸王》的幕後班底,也是沿襲《半澤直樹》,盼能延續當年「神劇」的成功。

《陸王》講述埼玉縣(碰巧是著名「市民跑者」川內優輝成長之地)一家百年足袋老店的故事。如像很多老字號,舊產品若不推陳出新迎合時代,就難逃被淘汰的厄運。日本新一代愈來愈少人穿足袋,老店不能坐以待斃,結果想出了「馬拉松足袋」的新對策,以期扭轉劣勢。首集,便已經有竹內涼真跑馬拉松開始本來領先,最終因傷退賽的精采場面。

「足袋」是甚麼?

這是個關於「足袋」的故事,那麼「足袋」其實是甚麼呢?原來足袋是日本獨有那種腳姆趾與另外四指分開,「看似襪子」的鞋,例如忍者或女子穿和服時就會配上足袋了。

20160112005670.jpg
穿和服,配上白色足袋(日本通圖片)

《陸王》中打算研製「馬拉松足袋」,其實並非天馬行空。劇中役所廣司飾演的老店傳人,就是偶然看到五趾鞋時觸發意念。而事實上,日本大名鼎鼎的「馬拉松之父」、「箱根驛傳之父」金栗四三(也就是大阪道頓堀地標,那個固力果跑者的原型)曾經在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穿著足袋破了馬拉松世界紀錄!從商業角度來看,當年金栗四三穿的足袋絕對可以媲美今天的nike air vapormax flyknit!

IMG_3881-768x576.jpg
金栗四三與他當年使用的足袋,相關文物現存於金栗的家鄉——熊本玉名市立歷史博物館(網上圖片)

在這刻,更需重提「日本製造」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認真執著同樣見證於《陸王》之中。由於竹內涼真及佐野岳等演員並無太多田徑底子,有見及此,劇組特意請來協助青山學院取得箱根驛傳三連霸的原晉教練來指導一眾演員!

yuan-768x432.jpg
青山學院長跑教練原晉指導《陸王》演員(youtube截圖)

令人唏噓的是,長年予人信心的「日本製造」近來接連爆出造假醜聞。最新鮮熱辣的是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製鋼被揭發造假,他們正式承認了過去十年一直偽造數據,故產品可能不合標準。事件震驚全球,牽連之廣遍及汽車、鐵路及電子產品等。日本百年艱辛建立的產品高質形象,受到了極大打擊。

2017-10-12T014101111113Z_41243751_RC189FD27EC0_RTRMADP_3_KOBE-STEEL-SCANDAL-768x511.jpg
神戶製鋼社長川崎博為造假公開致歉。(路透社圖片)

《陸王》碰巧在這刻播出,可謂意義特殊。跑者常說要「毋忘初衷」,我想日本企業亦須如此。當年賴以成功的誠實、可靠、努力、精益求精的可貴精神,如今安在?這是日本製造業必須好好反思的問題。

當跑步不再是嗜好

蝦叔周報寫了好一段日子,早就慣了分秒必爭,一部手機在手,便走到哪寫到哪。今篇不例外,但場地有點不同:並非平日通勤的列車上,而是在東京前赴松本的長途巴士中。

跑季開鑼,臉書自然看到不少跑友驛馬星動,南征北討出戰海外賽事,無遠弗屆,忙個不亦樂乎。要不,在香港每個周末都有大小賽事。總之,跑步都成了大家提起便熱血沸騰的嗜好。

但碰巧出發前數天看了兩部跑步片,一新一舊,彼此年代相隔數十載,但不謀而合都在訴說跑步的另一面相——地球有些角落,跑步對人的意義並非嗜好,而可以是換取新生的機會。

IMG_3111.jpg

先說新的那套:《跑出一片天》(Gun Runners, 2015)。

在足球場,碧咸C朗那種超級球星是鳳毛麟角,奮鬥半生終歸寂寂無聞的才是主流。對非洲跑手來說也是一樣,即使平均跑步水平強如肯亞,也不會人人都是能參加奧運的頂級好手。《跑出一片天》要說的,就是兩個肯雅人試圖以跑步改變未來的故事。

祖籍加拿大,駐肯亞的女製片Anjali Nayer花了十年時間,追縱兩個本來是土匪的肯亞小混混,看跑步怎樣改變他們生命。

兩個土匪為了生計,幹過不少壞事,被警察追捕自然少不免。諷刺地,經常被迫狂奔意外地練就他們的良好體格。當地政府對此亦心領神會,結果想出「跑鞋釋槍枝」這種軟性手段利誘土匪從良。

交出槍械,換了跑鞋,兩人當然不是立即便一帆風順。相反,迎接他們的是刻苦訓練,也有家人的懷疑:「你真的跑得好?給我獎金看看?」至於另一個,跑步則成了一個中途站,渡引他立志要走進政壇。

兩人結局如何?蝦叔姑且按下不表,或者大家可到下面看看預告片:

https://www2.beta.netflix.com/hk/title/80124947

至於另一套,則是一齣黑白舊片《長跑者的寂寞》(The Loneliness of the Long-Distance Runner, 1962)。

之所以得知此戲,是因為早前偶然看到《1843》(由《經濟學人》母公司出版)有一篇由影評人Nicholas Barber撰寫的文章,大談他的心水運動片。名單之上,跑步電影未有落空,就是今次要談的這部戲。

IMG_3113.jpg

故事改編自英國50年代著名「憤青作家」Alan Sillitoe的同名小說。改編成電影後,仍然「憤味」十足。

故事講述青年主角因偷竊進了感化院,但所謂「出色男人就像黑暗中的螢火蟲那樣鮮明出眾」,或許就像《跑出一片天》的肯亞人,給警察追捕得多練就體能,他的長跑天賦始終掩藏不住。院長得知後,便盤算這小子的過人長處,或許可以用來經營政治資本……

影片最後,描述主角參加一場重要比賽,若勝出便有助院長仕途。但結局中,主角的決定實在令人始料不及。

坦白說,這戲節奏緩慢,風格非常文藝,稱之為「運動電影」實在有點勉強。不過,在《1843》Nicholas Barber盛讚此片結局出人意表,其評點值得引錄:

「好的運動電影,使我們知道沒甚麼比打出一記決定勝負的上勾拳或射入致勝一球更重要;但最優秀的運動電影,卻提醒我們有些另一些勝利,比賽場中的得失來得更為重要。」

《1843》文章原文:https://goo.gl/MfEaIN

颱風下的收穫

天鴿襲港,我和蝦嫂嘗試走到與家不過一條馬路之隔的茶樓,竟也幾乎吹得人仰馬翻。這樣的風勢下,我們又豈敢造次出外練跑?唯有乖乖待在家中,執屋、看電視,如同無數港人。

當天我也出了post,向大家介紹幾齣值得一看的跑步電影,以饗一眾賦閒在家的跑友。都說好心有好報,此帖引來留言一堆,大家提供了更多有關跑步的好戲,實在功德無量。其中兩位朋友不約而同提到兩齣在netflix可以看到的紀錄片,好奇之下,他們的推薦使我忍不住重新啟動了服務,反正又有一個月免費嘛。

一、巴克利馬拉松:世上最不按牌理出牌的賽事

第一齣是The Barkley Marathons。這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的賽事可謂「惡名昭彰」,近年也有不少人撰文描述此賽如何破格,如何困難,大家一搜就會看到。

颱風令我們跑不了,就唯有看人家跑吧。隔著電視,仍然很能感受到這個出位賽事確是艱巨之極。我對蝦嫂說:「以後參加甚麼山賽覺得辛苦的時候,你可以想想Barkley Marathon。」

二、伊卡洛斯:俄國禁藥秘辛

另一齣叫《伊卡洛斯》(Icarus),是Netflix自製紀錄片。新鮮熱辣,在月初才上線,卻已挾著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里約奧運前夕,相信大家有留意俄羅斯田徑及舉重代表隊因涉禁藥而「全軍覆沒」,被禁出賽。《伊卡洛斯》正是揭露俄羅斯禁藥醜聞的紀錄片。

紀錄片拍攝者借用了古希臘神話人物,明顯意指俄羅斯用禁藥只是為運動員添了一雙蠟翼,到頭來走火入魔,榮譽有等於無,實在得不償失。

icarus_story2.jpg

icarus_character.jpg

《伊卡洛斯》用兩小時的篇幅,為大家呈現出體育界的「禁藥文化」。這個話題確是沉重,但《伊卡洛斯》這紀錄片,卻是值得關心國際體壇發展的人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