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全球的「啤酒一英哩」

啤酒與跑步,就像爆谷與電影,永遠是一對孖生兄弟。

尤其是在大熱天,跑完步之後嘆一杯冰凍啤酒,絕配,對吧?就如台灣艋舺盃馬拉松,就是以賽後的「啤酒放題」為賣點。不過,如果將啤酒與跑步結合成比賽,且訂下正式規條,你又有興趣參與嗎?

「啤酒一英哩」(Beer Mile)比賽,驟耳聽來似乎是一項玩味甚濃的噱頭活動,近年在北美以至世界其他地方都非常火熱。Runner’s World曾經在2014年專文報導過,而此報導最近亦列入RW50周年回顧精選中。(報導連結:The Untold History of the Beer Mile)。

先介紹一下此賽。傳統以來,賽事規則非常簡單——飲一罐啤酒,跑400米,總共做四遍。但按照傳統定義,比賽還有以下「十大條款」:

1. 酒,必須於400米的賽道圈起終點前的10米「過渡區」中飲完;
2. 第一罐酒,須在「過渡區」最後方飲,以確保參賽者跑足一英哩;
3. 女參賽者,恕無折扣,鐵價不二,同樣要飲四罐啤酒;
4. 比賽用酒,必須為不低於355毫升的罐裝或樽裝啤酒;
5. 比賽用酒之罐或樽,罐口或樽口須符合一般共識標準,不可採用任何有利於飲者更快飲完啤酒的特殊設計;
6. 參賽者必須只能正常地拉開罐掩或從樽口直接飲酒。其他方法,例如罐邊開洞啜飲或使用飲管,乃不容許;
7. 比賽用啤酒,酒精濃度不能低於5.0%,且必須是經發酵處理,味道為酒花的酒精飲品;
8. 比賽用啤酒,必須在參賽者進入「過渡區」後方可開罐或瓶;
9. 如果參賽者在完成比賽前嘔吐(嘔吐次數不限),要罰最後多跑一圈,不過此圈跑前毋須再飲。
10. 如有意締造紀錄,或任何認真競賽者,建議於飲酒後將空罐在頭頂作倒出狀,以示「清白」。

至於此活動源起,眾說紛紜。有傳來自美國大學之間的競賽,也有指是來自馬來西亞跑步組織,亦有傳是源於加拿大。在90年代左右,比賽開始有正式紀錄。多得互聯網,這私房味甚濃的賽事,亦得以開始發揚光大,傳遍世界。後來,網站beermile.com成立,賽事開始漸見規模,在北美地區更是頗為流行。

根據beermile.com,以下是幾項有關Beer Mile的幾項有趣數據:

■ 男子世界紀錄:4:47.17(老實說蝦叔單跑一英哩以難以達到這成績)
■ 女子世界紀錄:6:08.51
■ 連嘔吐的最佳時間(4杯啤酒,4圈路跑+1圈懲罰):7:30(真正的「連跑嘔」!)
■ 最常選用的比賽用啤酒:Budweiser

蝦叔最近有幸試玩了一趟,事完後肚子脹得厲害,跑步後酒精在體內流動得格外暢快,所以賽事氣氛也是格外無拘無束,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會。就此一次經驗來說,蝦叔對大家有幾項忠告:

1. 事前敬請吃點東西才去赴會,空肚灌下四罐啤酒,不是人人受得了;
2. 如果想「爭取成績」的話,頭一兩圈,可快則快,因為後來愈喝愈飽,你必然會慢下來;
3. 所以看似只是fun run一英哩,但請勿掉以輕心,事前還請做好熱身。

參與這種另類賽事,serious runners可能會看著搖頭,或有人覺得這是自找苦吃;但也有人覺得氣氛濃厚,是一杯杯沁人心脾的黃金回憶。事實到底是如何?還待各位親身驗證。

13769543_543333125867512_7383163447153758121_n

蝦叔早前與蝦嫂參加的Beer Run活動。
(圖片來源:全城街馬Beer Run FB專頁)

廣告

寫給即將開始跑步的您

心大心細的您:

Hi,我叫蝦叔。知道您想跑步,就讓我這個跑了十年仍然一事無成的中坑來跟您談幾句。

大概這一刻,您有很多顧慮。

知道您想跑步,其實是受了公司肥西同事的刺激。她跑了5K就經常掛在口邊耀武揚威,您覺得自己無論工作還是跑步,都不可能比她遜色。但想到穿上跑鞋,您真的沒信心能一下子跑到5K。

知道您想跑步,是因為看見多年好友瘦了下來。但您此刻最擔心的,是自己身型跑在街上會丟人現眼。您平日連背心也不敢穿,就是怕給人看到那拜拜肉。現在竟要你「dun下dun下」在街上顛簸半小時。街上途人的眼神,你想起就冒冷汗。

這些,蝦叔又怎會沒有經歷過?

跑不了5K,就1K吧。跑不了,就用走的。你的樣子再窩囊,只要你不是傻到往那肥西同事的家樓下去跑,她是不會知道的。你肯堅持,信我,終有一天莫說5K,15K也不會難得到您。您年紀不小了,後悔的事情還會缺嗎?找一件事,嘗試人生中第一次努力不懈,好吧。

途人目光,我曾經也怕得要死。沒錯,如果您肉騰騰往街上跑,確是有人會望您的。不過更重要的是,更加多人會對您視而不見。您不是劉心悠或劉德華,請別將自己想得太重要。坦白說,就算您在彌敦道摔一交,大家最多會循聲望一望發生何事,幾秒後便會把您忘得一乾二淨。

不知道穿甚麼跑鞋?跑了再說。

腿會粗?皮膚會黑?跑了再說。

膝頭會傷?人會猝死?跑了再說。

親愛的,所有未跑的人,最強的是甚麼?答案就是找藉口。要不跑,有三億個理由。您要自欺下去的,請便。

老實說,一入跑門深似海,您一旦開始了,我根本不擔心您不跑。

當您嚐到安多酚的甜味,叫您不跑也不行。

當您終於可以裝作不經意,當眾叫店員拿細碼衫給您時,叫您不跑也不行。

當您生活圈子擴闊,又或試過四處結伴出外比賽的好滋味時,叫您不跑也不行。

反而我想提提您,請記得當您跑癮漸深,日日都要去所謂「索返幾K」的時候,不要忘了跑步跑山不是您生活的全部。記緊留一點時間,給您身邊也許不太喜歡跑的那個他。您跑完幾十K,將GPS圖上載呃like的時候,有人把你亂丟的鞋放好,把你臭到死的衫洗淨。這些事放在fb是無法呃like的,但有人就是默默地替你做了。

您跑得興緻再濃,身邊總有些朋友還是無法被您感染。請別忘記,當日您們的感情,並不是建基在跑步上的。當您懊惱與朋友話題愈見無多時,請記得,其實他們沒變,變的可能只是您。

您可能會愈跑愈快,但世事豈能盡如人意?樽頸或傷病總在前方等著您。本來只是想著「跑下步出身汗」的您,竟然也學著人家「追成績」了,您或會因成績停滯而不開心。那刻,還請您毋忘初衷,想想是否了解自己在做甚麼。想想目前,會不會比當天還在猶疑穿甚麼跑鞋,穿甚麼裝束的自己還要來得不快樂。

扯遠了,您還是跑了再說吧。

歡迎加入跑者世界,祝君旅途愉快。

蝦叔
於跑步十周年的某個炎夏夜

X,好唔想跑

不習慣公開呻吟,也不太喜歡看人家呻吟。始終覺得,蝦叔已是幾十歲大男人,有甚麼事情就想辦法解決好了。公然撒嬌,整天鎮日喃喃抱怨,自傷自憐,除了搏同情之外,不覺得對事情有何實質幫助,恕我幹不來。

話雖如此,偶然也會意志軟弱想破一下例,說點不過是屁大的小事。碰巧是與跑步有關的,就放在這裡,大家容忍一下好了。也容許我安慰自己:說不定大家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吧,就姑且「分享」一下吧。

是甚麼呢?其實沒甚麼,就是總有些日子不想跑,不想動。

最近聽朋友說,白羊座很難長期維持同一興趣。若是如此,我想我是很白羊座的白羊座。斷斷續續算是跑了超過十年,仍然無法愛上這運動。流汗為我帶來的,還是厭惡遠超喜悅。練習長跑,更是耗時而枯燥。加上我在這方面很不長進,試過練到成績有點進步,我還是「嗯」一聲就完了,坦白說並不覺得很興奮。

說有趣,我覺得讀書、看電影、聽音樂、寫文章、研究新聞等等有趣多了。運動嗎?坐在電視前看足球網球桌球籃球比賽很好。自己做嘛,一個月最多來一兩次調劑一下夠了。

像我這種完全不喜歡動的人,要天天做運動的話,簡直有如置身地獄。不過,世上豈有那麼便宜的事?你要得到做運動後的身材,那就必須承受做運動的過程。只是,要我高呼甚麼熱愛運動,熱愛跑步,我肯定不是,無謂騙人。

「對我來說,勝利帶給我最好的禮物是內心的平靜——我不必在比賽後用毛巾蒙住臉,躲在更衣室或是浴室裡失聲痛哭,不必再為失誤痛恨自己,不必反復折磨自己。我知道我的表現及格了,我內心的『裁判』這次會放過我。」

李娜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於我而言,做運動的意義也是一樣。這天跑了幾多公里,做了多少組重量訓練,我終於可以鬆一口氣,知道今天可以「收工」。是的,它就像上班一樣,不是興趣,而是責任。

還在堅持跑步,堅持運動,只因相信做人如果天天都過得太舒服,一定會出現危機。無論是健康還是心態,一定會愈來愈不長進,終有一天會受到教訓。所以,運動、節食雖苦,但我相信它是一種修行,使我學會好好約束自己。

李娜還寫下這一句:「只有當你把自己逼到一個極限時,你才會超越自己。」既然明知自己並非天賦異稟,吃多一點點也會發胖,還想得到好身材,只能刻苦節食,再加之以不停訓練,要在最想吃的時候管住嘴巴,在最想停的時候還要繼續撐下去。若非如此,就不可能成功。

想要有成就,無論是減肥操肌還是大富大貴,你別無選擇,只能做一般人眼中的outlier。說白一點,就是當大家都覺得你是瘋的,你在過非人生活,那你就比較有機會成功。

我不知道這一篇喃喃自語屬於正還是負能量,如若你是真心很喜歡運動的話,對不起了,浪費各位寶貴光陰看這種沒營養的東西。不過,這確是我深切真實的體會。

如若你像我一樣咬緊牙關訓練和節食的話,那太好,you’re not alone。它雖然苦,但卻是值得的。別要放棄,大家一起加油。

71cf3bc79f3df8dce8203ddecf11728b4710285b

每當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這漫畫。(圖片來源:twitter)

幾多對(跑鞋)持續愛到幾多歲

請問府上累積多少雙久沒穿起的舊跑鞋?又有幾多件也許膠袋尚未開封的「舊」比賽tee?

一場大火,使全城關注起迷你倉的安全問題。何不退一步想,為甚麼我們要使用迷你倉?有沒有想過,能放進迷你倉的東西,其實意味著你根本不需要它們?

事先聲明,這裡說的是個人生活範疇。那些公司業務上要保存單據或客戶紀錄的,不在本文討論之列。(雖然就算公司,也有不少雜物看似重要,其實無謂。)

整理家居,對不少都市人來說都是驅之不去的永恆夢魘。政府提倡「源頭減廢」,對跑友而言,跑步可能就是雜物堆積的一大源頭。

以前覺得一雙運動鞋可以穿幾年。投入跑步以後,方知道跑鞋原來像車一樣,是講里數的。跑得愈勤,消耗愈快。價錢四位數的鞋,沒幾個月就不宜再用作比賽甚或訓練。丟了它,感覺上很「折墮」,對吧?好,那就姑且留下,「留返去街著」。

結果是:街你去了無數遍,但卻沒幾次真的穿回那些舊跑鞋。與此同時,你繼續投入訓練、比賽。跑鞋嘛,當然繼續買個不亦樂乎。結果,你的舊跑鞋「梯隊」,開始變得比城中所謂名流的小三小四小五陣容還要鼎盛。

是的,舊鞋,就如閣下太座聽到你又去長課那不爽的表情,都是你有意無意會扮看不到的東西。否則我們怎會有「著舊鞋」、「棄如敝屣」這些生動貼切的比喻?

除了鞋之外,還有很多:例如你期期支持,期期累積,但可能認真看過沒幾多頁的運動雜誌。

例如那些你一提起就破口大罵設計核突「膠袋我都未拆」但偏又不肯處理的跑tee (s)。

例如你參加過那些境內境外的比賽,興奮完,呃完like之後遺下的大灘「蘇州屎」:那些參賽手冊、選手包物資、賽後補給……

例如那些在某次特價豪買回來的無數包能量膠、能量棒,東一包,西一袋,放到過期了也不曉得……

這一切擱在家中,除了使人知道「嗯,你確是一個院友」之外,還有幾大意義?

那些高人,比菜鳥跑手的煩惱更多——他們也許有過百獎盃,無數得之無用棄之可惜的雞肋獎品,實在唔講得笑。(蝦叔弱弱的表示也想有幸領略一下這種煩惱。)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這句話,除了形容跑手修為之外,原來也十分諷刺地形容著我們的雜物。

學者陳雲的政見,大家未必苟同。但他幾年前寫過一篇叫「物累」的文章,我不時都拿出來翻看,自我提醒。當中有幾句說得很對:

「屋是用來住人的,不是用來放物的,當物件不再是自我的延伸,應將之送走或丟棄。」

「看以前的皇帝貴族寢室,便是清雅空靈,物品堆塞,即使是貴價物,也是貧民家。」

不得不承認,舊中國很多的美德,都在今天的日本體現出來。日本除了馬拉松比賽值得參加之外,他們對待事物的哲學其實也相當值得學習。

有說這國度地震頻生,民族充滿「打包走人」的危機意識,故他們盡量將身外物可棄則棄。最近他們還流行禪道,不久前在臉書看過一條短片,有個日本男人衣櫉中只有幾件襯衣、長褲,令我頗為印象深刻。習慣一旦形成,他們連發出的聲音也希望能盡量減至最低。

也是在日本,有位叫近藤麻理惠的小姐,靠「執屋」執出個未來,寫教人整理家居的書暢銷到美國,拿下amazon銷售榜冠軍,更獲選為TIME最具影響力百人之一。她說過:「所謂整理,就是總結過去的人生,準備人生的下一階段。」

是的,跑友踏過悠悠長路,無論成功失敗,快樂悲苦,也就終究過去了。由舊跑鞋到舊記憶,留下,丟棄或是送人,多加思考,好好處置,別太輕易將一切都送進迷你倉去。

——————
【附錄】有幾本書關於身外物的,讀後獲益頗豐,忍不住要推薦一下:

1. 辰巳渚《丟棄的藝術》
上面提到的麻理惠,也深受此書影響。蝦叔讀完這書,也有很大改變,以前最捨不得的家中藏書,也將大半統統捐出了。從此省下不少家居空間,受益至今。

2. 山下英子《斷捨離》
「斷捨離」這概念近年非常風行。沒錯,最好的整理術就是將不必要的東西減到最少。

3. 中野孝次《清貧思想》
這本書主要談及簡約生活的概念,並不「實用」,甚至可能有點悶,但卻令我耳目一新。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讀此書,倍覺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