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梅倫.斯特拉徹《路跑之王》

13516497_1042927292454585_3295718496912691976_n

《路跑之王:跑步黃金時代的光榮與夢想》
作者:卡梅倫‧斯特拉徹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網址:http://goo.gl/kFYYkO

13438796_1042496002497714_3482983853347504765_n

最近一篇Sportsoho專欄,我代吳師傅寫馮宏德。文中插圖,吳師傅選登了一幀在墨爾本拍的照片。照片內,除了吳師傅、馮宏德與當年一眾代表香港出戰的名宿外,中間的洋人十分值得一談——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跑手索特(Frank Shorter)。

索特今已年近古稀,其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10:30,這個成績如今在國際跑壇看來當然「不值一晒」。但在70年代,這已經是世界頂尖水準,故他能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與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分別奪取金、銀牌。

70年代,當非洲跑手還未於長跑壇中冒起之時,美國經歷了一次長跑熱潮,使這種運動蔚為時尚,就連當時總統卡達(Jimmy Carter)亦積極參與。風氣所及,美國的長跑競賽成績因而穩站世界前列。

其時,索特、羅傑斯(Bill Rodgers),與後來冒起的施拉沙(Alberto Salazar),可謂美國跑壇三劍俠。這三人各有千秋,羅傑斯是四屆波士頓馬拉松冠軍,而施拉沙個人最佳成績是2:08:13,現在成了日本長跑新星大迫傑的教練。

施拉沙的馬拉松最佳紀錄,於1981年的紐約馬拉松創下。自此以後,美國長跑的黃金年代正式告終。迄今整整35年,能超越施拉沙成績的美國跑手只有三位,其中以美國現今紀錄保持者賀爾(Ryan Hall)2:04:58的成績算是稍為突出,但仍無法與今日佔據世界前列的非洲跑手相提並論。

《路跑之王》這本書,談及美國於1972-1982年的長跑黃金歲月,在今日讀來更覺今非昔比。這段美國光輝歷史,其實萌芽於麻省的法爾茅斯路跑賽(Falmouth Road Race)。書中非常翔實從當時社會背景切入,刻畫三人如何由藉藉無名,憑藉法爾茅斯路跑賽聲名鵲起,繼而斐聲國際,最後名字變得家喻戶曉。

作者編排及文筆都甚為生動,縷述了三位一代跑者的成長與長跑路上的心境,以及眾人如何明爭暗鬥,讀來除了精彩之外,亦足以增長知識不少。猶幸,中文版譯筆尚可,總未算辜負了原作者,故此書實在值得對留意長跑歷史的人一讀。

13522050_1042943682452946_2403193313033845212_n

Kings of the Road: How Frank Shorter, Bill Rodgers, and Alberto Salazar Made Running Go Boom
Author: Cameron Stracher
Publisher: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Website: https://goo.gl/1ZJ0Rs

廣告

世界六大知多少

東京、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在非跑者眼中,這不過就是互不相干的六個大城市名。但跑者自然知道,這是「世界馬拉松大滿貫」的主辦城市。

一般跑友慣稱這系列賽為「世界六大」,風氣所及,甚至有人一廂情願將六個或七個某城賽事也稱之為「六大」或「七大」。這種聯想固然不失風趣,但事實上,來到現在已屆第10年度的「世界六大」有認證,有系統,並非隨口說說、隨意命名的概念。

一、獎金與計分制度

先談獎金:男女子冠軍賽金為50萬美元。

要定奪名次,就要計分。自2015/16年度始,認可賽事頭一至五名,分別可得25、16、9、4、1分(在2015/16年度之前,一至五名分別是25、15、10、5、1分)。賽事按「年度」計算,而非「年份」。

「年度」如何劃分?目前規定是:以六大中的某一場為始,亦以翌年的同一賽事為結,另外再加該年度期間舉辦的世界田徑錦標賽或奧運中的馬拉松賽。具體來說,今明兩年度情況如下:

2016/17年度(Series X)包括賽事:2016年4月波士頓、4月倫敦、8月里約奧運、9月柏林、10月芝加哥、11月紐約、2017年2月東京、4月波士頓,共8個大賽。

2017/18年度(Series XI)包括賽事:2017年4月倫敦、8月倫敦世界田徑錦標賽、9月柏林、10月芝加哥、11月紐約、2018年2月東京、4月波士頓、4月倫敦,共8個大賽。

每個年度,選手可任意參加其中兩個賽事,以供計分。若選手於一個年度中參加超過兩個賽事,並同時取得第五名或以上成績,則取其最佳兩次成績計算(在2015/16年度之前,計四次最佳成績,故當時冠軍分數會比現在為高)。

二、同分怎麼辦?

若是如此,會按以下步驟定奪:

1. 同分選手於該年度同場賽事成績比較。如不適用,則看
2. 哪位選手於該年度較多場認可賽事中贏得冠軍。如仍無法定奪,則須
3. 由「六大」的賽事評審投票決定冠軍誰屬,不過若有此情況,評審可能會判定為兩名選手奪同一獎。

以上一年度(Series IX)為例,女子就出現了三位選手同分的情況——Mary Keitany、Helah Kiprop與Mare Dibaba皆取得41分。

論同場賽事成績,Helah Kiprop曾於2015年世界田徑錦標賽見負於取得第二名的Mare Dibaba,故Helah Kiprop將無法取得該年度冠軍。

餘下Mary Keitany及Mara Dibaba兩人,皆曾於該年度認證賽事取得一場冠軍,仍無法分出高下。最後評審投票決定Mary Keitany於該年度整體表現更勝一籌,故授予冠軍名銜。Mara Dibaba與Helah Kiprop則同享第二名。

sslive_0111_keitan_2605423b

Series IX女子冠軍得主,肯亞跑手Mary Keitany
(圖片來源:sportstarlive.com)

三、輪椅賽

目前季度Series X首次加入輪椅賽組別,男女子冠軍賽金為50000美元。

計分制度與一般組概念大致相同,分別在於輪椅組沒有世界田徑錦標賽,只會四年一度加插殘奧為認可賽事。所以每年系列賽共有7或8場不等,取其最佳3或4場作計分定高下。

四、平民所關心的「六大」

在世界六大取得獎金,那是極少數世界級高手的事。對於一般「平民」來說,能夠完成六大,已是一份成就。

賽會並未忽略平民的「虛榮感」,跑手如能完成2006年或以後的倫敦、柏林、紐約、芝加哥和波士頓馬拉松,以及2013年或以後的東京馬拉松的話,經過申請,將獲發特別獎牌「Six Star Finisher Medal」。

cctwmwzw0aa-ofc

Six Star Finisher Medal
(圖片來源:scoopnest.com)

望著這牌,六大中暫只跑過東馬的蝦叔知道自己該努力儲錢、努力練跑了。不過,它也令一眾跑者至少又在生命中多了一份希冀,這也是好事吧。

怎樣才算一場好馬?

世上,永遠有些問題爭論不休,例如:

甚麼叫愛情?
撈麵那碗湯應如何食用?
男人著tight,外面應否再穿褲?

是的,上面三個問題我也答不上來。但如果問怎樣才算是一場好的馬拉松,蝦叔倒有些意見。

在我看來,評鑑一場馬拉松,可從「基礎項目」與「加分項目」著眼——重點在於:先要做好前者,方有資格談後者。

基礎項目
1. 安全:醫療站、救援人員、救傷車是否充足,應變是否夠快?賽道設計會否過於狹窄,造成危險?
2. 報名流程:先到先得還是抽籤?加插慈善名額?是否方便、公道?網絡會否塞車?
3. 賽道量度:包括以下三點——準確,準確,以及準確。
4. 官方補給:水站是否夠寬?飲用水供應是否足夠?食物花款不用多,但必須足,而且處於適合食用狀態。
5. 公正:高手的獎金是否按承諾發放?賽道是否容易作弊造假?現場評判監察是否嚴謹?
6. 指示:網頁、大會手冊指引是否清晰?現場的標示數目是否足夠?義工會否十問九不知,甚至指錯路?
7. 物流:取選手包、賽前寄行李、賽後取行李、拿補給品及完賽牌等流程是否方便、直覺、順暢?
8. 廁所數目:廁所數目是否足夠?衛生程度是否可接受?
9. 比賽環境:城市空氣質素、比賽當月氣溫、當天的鐘數是否適合馬拉松?賽道是否夠寛廣?

加分項目
1. expo:有沒有expo?若有,expo規模、賣物數量、產品精緻程度如何?
2. 比賽意義:比賽背後有沒有甚麼理念值得支持?
3. 民間補給:是否容許民間補給?當地人民是否踴躍支持?食品能否反映城市特色?
4. 賽道風景:風景是否怡人優美?能否體現城市個性?
5. 氣氛:市民是否支持?人數是否足夠?他們會否主動為健兒打氣?表演團體是否落力?
6. 完賽獎牌:設計是否精美、獨特?是專人頒發還是丟在完賽補給內?有沒有刻名等個人化服務?
7. 紀念衣:設計是否精美、獨特?質料是否優良?有沒有全馬完賽紀念衣?
8. 賽前賽後節目:有何賽前賽後節目?如賽前pasta party、賽後按摩、拍照區?
9. 拍照:賽道途上拍照工作人員是否夠多?效果是否夠好?事後尋相是否準確?買相是否方便?價錢是否公道?

我不知道,我這「驗馬十八式」有幾多人會同意。但有了這把尺,有些問題,對我來說會比較方便回答了,例如:

問:為甚麼有人說日本不少馬拉松堪稱典範?
答:因為他們有不少比賽,以上十八項都做得不錯,甚或好得超乎所想。

問:怎樣評價目前渣馬?
答:雖然「加分項目」它沒做到多少,但至少「基礎項目」它還可以。原來,這已經比其他地區不少馬拉松來得好。

問:為甚麼今屆(2016)新加坡日落馬拉松令你如此失望?
答:或許是我膚淺,對此國認識不深。但真的沒想過,在「加分項目」已經沒有期待的情況下,這個人均GDP佔據世界前列,經濟實力比日本、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國家,其大型馬拉松賽竟然連「基礎項目」都不及格。坦白說,這絕對有損其國家形象!

問:大陸馬值得參加否?
答:值得。因為數次參賽,都是抱著獵奇、體驗等心態「姑且一捱」。但最後,竟發現他們的「基礎項目」沒想像中差之餘,竟然偶爾在「加分項目」給你驚喜。因此,連同旅程消費、所耗時間一併考量,我認為部分口碑不俗的大陸馬還是值得一試。

五位踢過歐國盃的跑手

男仕們,請別鄙視閣下老婆女友睇波其實是為睇靚仔了。

坦白說,愛上一個睇波男,每隔兩年女人就要有心理準備當一個月寡婦(假設你不是汁都撈埋,每周英超時間都守在電視前的話)。所以,她們不在你面前阿支阿左,甚至乖乖守候在旁陪你看,其實已經好畀面。

正如,你每周準時收看《學是學非》,又真的是因為求知慾強?

歐國盃快要開幕了,與跑步有何關係?當然有。原來至少有五位歐國盃球星,曾跑過馬拉松。

但在跑者角度而言,我會改改說法——他們都是參加過歐國盃的跑手。

一、雲達沙(Edwin van der Sar)

歐國盃參賽年份:1996、2000、2004、2008
馬拉松成績:4:19:16(紐約2012)

1997095

歐國盃四朝元老雲達沙出戰2012紐約馬拉松
(圖片來源:omroepwest.nl)

歐國盃四朝元老雲達沙可謂足壇長青樹,五年前才以40「高齡」協助曼聯奪得英超後才退休。甚至在早前3月,母會諾德域克鬧門將荒,現為阿積士市場營運總監的他決定出山把關一場,即建奇功,救了一記十二碼使球會賽和對手。

身為歐國盃四朝元老,他與法國的杜林(Lilian Thuram),同以16場成為歐國盃決賽周出場次數最多的球員(不過這紀錄有機會在今屆被C朗拿度或卡斯拿斯打破)。

四年前,這位荷蘭一代門神決意在剛過42歲生辰後出戰紐約馬拉松,目的是為了英國一家支援腦創傷病人的組織籌款。

原來雲達沙妻子Annemarie曾於2009年聖誕前夕罹患腦出血,幸而後來康復,使雲達沙知道支援腦疾病患者的重要。後來在2011年,夫妻二人更成立「雲達沙基金」,籌款協助受腦疾病影響的人。

除了雲達沙本人跑全馬之外,Annemarie也身體力行出戰當屆紐約馬拉松五公里賽事。雲達沙指,五公里也許看來不算甚麼,但對於大病初癒的妻子來說已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馬拉松絕對比以往季前的重量訓練還要磨人,甚至可能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困難的事。曾對曼聯的物理治療師說過,這不是人所適合從事的玩意。不過,現今它有了與別不同的意義,故一切痛苦我亦甘之如飴。」

二、尼維特(Pavel Nedved)

歐國盃參賽年份:1996、2000、2004
馬拉松成績:3:50:02(布拉格2012)

510610a4bd1950d349b00400-147566

利維特(圖片來源:sport.cz)

早前,現效力拜仁的波蘭前鋒利雲度夫斯基接受歐洲足協官方媒體訪問,當中選出心目中歐國盃史上最佳11人,捷克中場尼維特赫然在列。

該名前祖雲達斯球星早因體能充沛而有「鐵人」之譽。在歐國盃,他是三度出戰的悍將。早於1996年,他已代表捷克出戰歐國盃,只於決賽飲恨負於德國。雖然,四年後2000年那屆,捷克更於分組賽黯然出局。但在2004年,捷克再次取得好成績,僅於四強負於當屆神話冠軍希臘,尼維特更入選當屆UEFA最佳陣容。所以,總體來說,利維特於歐國盃取得相當高的成就。

退役後,他選擇以馬拉松繼續自我挑戰。在2009、2010年分別試過10公里與半馬賽事後,他決定於2012在家鄉初登全馬舞台,並成功於四小時內完賽。

這位捷克鐵人坦言跑馬拉松並不容易,他回憶這次初馬,在半程已發現腳起了水泡,最後五公里更是靠意志捱到終點。他甚至說,起步前的心情,比96年歐國盃四強對法國操刀主射十二碼前那刻還要緊張!

值得一提,捷克隊醫曾透露尼維特天生異稟:一般人只得一塊膝蓋骨,但尼維特的膝蓋則是萬中無一地由三塊小骨組成,這有助他跑得更快、力量更大。

說不定,這位一代球星改行跑馬會大有所為。但直到今天,遺憾不見他在2012年賽後再嘗挑戰馬拉松了。

三、奧雲(Michael Owen)

歐國盃參賽年份:2000、2004
馬拉松成績:3:45:43(倫敦2014)

29e392ed-0459-4517-ad3f-db55e394f0c5

(圖片來源:dailymail)

奧雲少年得志,年僅18歲就成了英格蘭國家隊及利物浦炙手可熱的前鋒,98年世界盃對阿根廷個人表演的一記入球,至今仍為不少球迷津津樂道。不過,起得快也沉得快,在2001年得到歐洲足球先生後,他傷患不斷,直至在史篤城黯然退役,大家記起的還只是他十來二十歲時的表現而已。

歐國盃奧雲踢了兩屆,但基於英格蘭近年大賽表現基本上乏善可陳,2000及2004兩屆,一屆分組賽出局,一屆十六強止步,故奧雲在兩屆賽事總共只射入過兩球。唯一比較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十六強對葡萄牙一役,他在開賽三分鐘攻入那球,使他成為英格蘭首位在連續四項足球大賽都有入球的球員。

與雲達沙經歷近似,奧雲也是因為家人患病而走上馬拉松之路。奧雲父親確診前列腺癌,使他決意要跑趟馬拉松,協助相關慈善團體籌款。

這名以速度見稱的前鋒,直指備戰馬拉松實在不容易。「我比較像個短跑運動員,長距離跑害得我背痛。」而且,他也覺得長跑著實頗為沉悶。畢竟,自己跑並非他最大的興趣。對這位豢養過百匹馬的著名馬主來說,看著馬兒跑會比自己跑更為吸引。

四、艾錫(Muzzy Izzet)

歐國盃參賽年份:2000

馬拉松成績:3:22:36(倫敦2011)

e8559c1e-d592-44fa-accd-2749b0716208

(圖片來源:express.co.uk)

李斯特城奪得英超冠軍,相信這是艾錫在陣期間想也不敢想的事。

比起剛提及的幾位巨星,土耳其中場艾錫名氣自是無法相提並論。就歐國盃而言,艾錫只在2000年那屆分組賽亮相一次,還要踢不足全場。不過,初馬在三小時半內完成,艾錫的成績於足球員中倒是並不失禮。

而且,他的初馬與奧雲相當近似:同樣是因為癌病籌款,同樣是在倫敦。分別只在於,他認識的病患者並非親人。

艾錫有個年僅13歲的小球迷不幸患癌,這位土耳其球星知道後,一直定時探望,直至小童離世為止。此事,亦影響到艾錫決意要幹一點特別的事來紀念這段經歷。最後,他選擇挑戰馬拉松,並為相關機構籌款。

艾錫形容,跑畢了全程,感覺就似在人生待辦清單中打上一個鈎的那樣美妙。與不少人一樣,他覺得賽程最後那五、六英哩甚為難熬,甚至覺得那是他一生中遇過最困難的事。

五、安歷基(Luis Enrique)

歐國盃參賽年份:1996
馬拉松成績:3:14:09(紐約2005)、3:00:19(阿姆斯特丹2006)、2:58:08(佛羅倫斯2007)

Luis Enrique acabant la 3era volta (9:18)

(圖片來源:triatlonsindrafting.com)

現任巴塞領隊安歷基,於球員時代所效力的西班牙國家隊並不如目前的強。不過,他總算得到過62頂喼帽,為國家隊射入過12球,並於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協助西班牙贏得男足金牌,國家隊生涯亦算不乏光輝。

至於歐國盃,他只踢過1996年那屆,於兩場分組賽擔任過進攻中場,沒有入球。後來十六強,更以十二碼見負於甚少射贏十二碼的英格蘭。這一塊歷史,相比起安歷基其他領域的成就,可說是不堪回首了。

目前巴塞在安歷基帶領下,正重拾光輝。沒料到這位少帥參與馬拉松,成就也相當耀目。結束球員生涯不久,安歷基就重踏賽場,由足球場轉到賽跑場,在教練特訓之下,於紐約初馬便跑出了3:14:09這個對業餘跑者來說相當理想的成績。後來在佛羅倫斯更跑進了三小時,成就驚人。

不如其他跑馬拉松的足球員只是淺嚐輒止,安歷基在sub-3後,還參加了總長度達254公里撒哈拉馬拉松,還有穿越庇里牛斯山,205公里的Quebrantahuesos單車賽。其後,又在法蘭克福完成三項鐵人。本來,他還打算2008年在奧地利再次挑戰三項鐵人,但最後因執教巴塞B隊而作罷。想不到他昔日在球隊陣中屬通天老倌,在運動賽場上也不安於只是跑步。

有這樣律己極嚴的教頭,相信其麾下球員,想不努力練習也不好意思了吧。

你一定要試試日落馬拉松

13339461_1024776100936371_8526122422060765724_n

sundown馬拉松予人的奇異感受,確是limitless(圖片來源:42旅)

對呀,我是標題黨,但反正閣下都按進來了,免費的,就讀一下吧,浪費不了你幾多寶貴光陰。

其實若不是蝦嫂「霎時衝動」報了名,否則到新加坡跑馬,前世未熱過乎?根本連考慮也不會。但結果,還是帶著個人第九塊完賽獎牌回來了,大概這就叫緣份。

「世事總要有點誤打誤撞,才會成就無數不可能。」回來在機場吃飯,正當我抄起一條上海粗炒時,冷不防聽到這句聽來充滿智慧的箴言。道出此語者,不是尼采,不是康德,是蝦嫂。看來步跑得多,港女都會變哲學家。「咁唔係咩?如果唔係你會跑呢隻?」

我相信「XX拉麵小籠包」並非討論哲學問題的理想地方,故還是笑而不語,著侍應把她那半空的茶杯斟滿。「係既係既,飲茶飲茶!」

上海粗炒的濃油厚醬,不經意的刺激起味蕾尚殘留著獅城椰漿飯的一點憶記。來去匆匆,回想一下,這個日落馬拉松,還真的多虧蝦嫂,玩了確是不後悔。

尤其是那些極尚海外馬,而且對東洋馬拉松推崇備至的,更加要來體驗一下。

熱,意料之中;睏,情理之內。但原來有更多事情,始料難及,刺激非常。由報名一刻,那陣與別不同的味道,經已悄然瀰漫。

如果你老早報了名的話,閣下電郵一定會三不五時收到他們的訊息。標題類似「Last chance for your buddies to enjoy a 5% discount!」之類,不停像傳銷公司似的誘使你拉朋友一起「落疊」。

今時今日的大型馬拉松,從來只有一席難求。倒過來央你去跑?一定有古怪!

好比你去約女孩子吃飯,首次約會日期還未到,她已急不及待約定你第二三四次,在港女當道,吊高黎賣儼然已成國際標準的年代裏,你沒可能覺得不奇怪吧?

更精彩的是,他們永遠不會告訴你海外選手如何取選手包。由始至終,只非常意味深長地叫你「send us an email」。那刻的心如鹿撞,就似在街上問個時間,對方不答,反而衝你狐媚一笑,然後把一個電話號碼寫在你掌心那般。

同樣是高度文明國家,但日本馬一切都交代得過於清楚,其實有點沉悶。反觀這次sundown,單是購買那份懸疑感,報名費已值回票價。

好不容易等到他們賣夠了關子,終於知道原來海外跑手可以即日拿race pack。待到當天,艷陽晴空,一碧如洗,簡直是遊船河的上佳天氣。沒料到拿個選手包,也可以使你有遊船河的聯想,實在不簡單。

evernote-camera-roll-20160530-161723

取選手包的「盛況」(圖片來源:蝦叔)

史載,明朝有個叫劉瑾的太監權傾一時,朝中可謂橫行無忌。誰斗膽令他老人家不爽,他就罰滿朝文武在烈日下曬著跪。據聞,因此曬死的大有人在。所以我認為這次拿選手包,不用進博物館也能沾染到那份摻雜「船P+歷史」的時空交錯感,簡直超值。

恕我辭窮,這環節,跑友「烈敏」報導得比我深刻。要相有相,要片有片,大家不妨參詳一下:http://goo.gl/nXydAh

懸疑感,待到午夜起步,還是揮之不去。起點那邊的工作人員,比在產房中的黃花閨女還要少。有朋友參加半馬,說好了是11:45起步,時間到了,一條蜿蜒長龍還是未見任何動靜。

試想像一下,半夜三更校定鬧鐘,準時爬起床看英超大戰,電視台沒如期播出不止,甚至連「特別消息」字幕也沒一行,你只看到電視在播《愛。回家》,你會講乜?沒錯,雖然你都覺得《愛。回家》有時都幾好睇,尤其馬子妮真的幾索,但於事無補,那刻,相信大家都會講出同一個字。

等到起步後,沿途除了大會義工有一句沒一句的「you can do it, keep running」之外,在蒸籠般的午夜之下,跑手根本不想說話,你會感受到可能係世界上最沉默的馬拉松。加上路段「深入不毛」,在狹長的east coast park不停前進,似是永無盡頭,直教人想起香港著名電影《陰陽路》那條永遠走不完的樓梯。

此刻,驀然想起蝦嫂聽聞有跑手說過這馬拉松「氣氛好好」,我登時臉都綠了。「你OK丫嘛?」蝦嫂在跑到20公里時問道。「OK呀,係包新gel D味怪怪地咋嘛。」這個回應爛得可以,試問有哪包gel味道不怪。只是她沒想到,其時我口中那能量膠的味道,確比元寶蠟燭更加怪異,我只祈求u-turn位快快出現。

默默前進,忽見一食肆座無虛席,才想起歐聯決賽正在上演。每年這時候,我都不忘起床觀戰。沒想到今年,我只能在賽道旁眼巴巴看著人家翹起二郎腿剔著牙的在睇波!每次看球,我在電視機旁不是捧著卡樂B就是淥起合味道,哪會想像到竟有一天我跟C朗會同一時間比賽,大家都在身水身汗不停跑?如此經歷,真如黃興桂所言:有今生,無來世!

evernote-camera-roll-20160530-161839

衝線一刻(圖片來源:蝦叔)

我不知道sundown是不是最好的馬拉松,但我肯定,它是我思考得最多的一次馬拉松。懷著滿腦子思索,我與蝦嫂回到終點時已是晨光熹微。雖然,這次寫下了我們一起跑的最差時間,但經歷如斯特別,所有犧牲都頓變值得了。sundown給予參賽者的奇異感受,一如他們刻在完賽獎牌的字,確是LIMITLESS!

走筆至此,想起新加坡國父李光耀論及「鎮壓」,有個頗為出位的比喻。如今想來,這個比喻,用來形容參加如sundown一樣的「非一般的馬拉松」,也見合適:「那是一種日益成長的習慣。我聽說幹這事就像做愛,第二次肯定容易些!」

姑且看看,我還會不會來第二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