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養志

20200802 玩物養志

沒有誰還會覺得「玩物喪志」吧?越來越覺得,玩物是長知識的理想方法。電玩,已是一例。

疫情期間,大熱的《動森》就教紐約博物館提供四十餘萬藝術展品;Ubisoft《刺客教條》又給大眾免費下載教育版,玩家可以漫遊古希臘與古埃及世界;微軟也沒閒著,同樣為著名沙盒遊戲《我的世界》推出免費教育版。早幾天,才看到朋友與其幼子玩《我的世界》玩過不亦樂乎。

造福玩家,賺了宣傳,更建立形象。遊戲公司的這一著,實在是少少笨多多精。

昨天看《信報》香睿剛專欄,才得知PS4《對馬戰鬼》遊戲背景是日本鎌倉幕府時期,對抗蒙古軍入侵的一段歷史。作者盛讚此作製作細緻,目前坊間也在估計它是否會在PS5重製。值得一提,據說這遊戲(又)有中國玩家投訴,認為遊戲角色殺害蒙古軍是「反華」云云。

說到關於「中國人民感情」的遊戲新聞,除了switch「動森」下架那宗之外,其實早前另一switch遊戲《世界遊戲大全51》也有些小風波——任天堂找來大陸團隊為遊戲錄製中文版配音。原本老任要求團隊說臺灣腔,但團隊最後「成功爭取」以大陸腔錄音,也就是現在的版本。這事在兩岸惹起怎樣的爭議,不難想像。

找大陸團隊扮臺灣腔,這事本身其實已頗為騎呢。但撇除配音問題,我想說的是,《世界遊戲大全51》確是個很長知識的好遊戲。

一如其名,此遊戲就是世界各地桌上小遊戲的結集。有棋,有牌,有足球機等等,乍看之下似是一碟廉價炒雜碎,將網頁免費小遊戲惺惺作態地趁switch一機難求之下大撈一筆。

我對老任第一方出品頗為信任,加上本身對此作有點好奇,所以沒管太多就把遊戲買了下來(反正以switch遊戲來說它只屬中價)。稍玩過後,已發現其畫面質感、對戰功能等已對得起價錢。

更重要的是,此遊戲會令你認識不少世界經典古老遊戲。其中有些頗為簡單,例如非洲的播棋(Mancala),要贏電腦沒幾多困難。但有些則不太容易,例如法國的點格棋(Dots and Boxes)已足夠把我難倒。

此遊戲最令我欣賞的,是遊戲巧妙地向世界傳揚日本傳統文化。例如花札,單是48張牌背面的動植物圖案,已蘊藏了不少日本十八世紀的歷史文化習俗。遊戲中加插了以孖寶兄弟的花札牌,更在提醒大家任天堂在生產遊戲前,正是一家以製作花札牌起家的公司。

22377452726_1db7b41878_z
任天堂目前在發售的花札牌

又例如將棋,自從有緣在「將棋之鄉」山形縣天童市跑過一趟半馬,已對這種傳統日本棋類遊戲格外有印象。如今《世界遊戲大全51》收錄了遊戲,在其易明的教學與試玩之下,終於搞懂了這遊戲是怎麼一回事。

IMG_0307
2017天童西洋梨半馬途中我遇到的「將棋」

日本將棋與中國象棋及西洋棋並稱三大象棋,在華人世界相對來說愛好者較少。但在日本,這是國技。優秀的日本將棋棋士,是超級國寶。例如羽生善治,就曾拿過「國民榮譽獎」。這獎,日本史上只頒過給二十多人。現在爆紅的花滑選手羽生結弦,就是兩年前的獲獎者。馬拉松界(甚至應該說是田徑界)呢?截至目前僅有一人,就是曾打破世界紀錄兼奪奧運金牌的高橋尚子。

查著查著,我更查出了一套幾年前的電影《聖的青春》。此片描述天才而早夭的棋手村山聖,其中羽生善治的角色也佔了若干戲份。村山聖真人身型肥胖,電影找來松山健一增肥飾演。松山在這部戲演出不俗,看得人黯然神傷。

mp57814917_1454467017206_2
村山聖(左)與《聖之青春》中的松山研一

好了,再說下去,根本不會說完。你看,不須一個遊戲,單是52分之1個遊戲已可令我漫遊網海多時,老任真是一家不簡單的公司。

(任天堂公司本身也吸引了我買了兩本書——《遊戲結束》及《任天堂哲學》,略略翻過又是頗見精采,今篇已寫太多,有機會才再談。)

#怪胎無誤
#打機最後打到最後是把機擱下去看戲讀書

廣告

敞開蒼涼的大門

曾說過對「戀愛真人騷」看不下去,因為那時覺得戀愛是不可能拍出真人騷的。

戀愛萌芽的一項重要養份,叫做私密。只要一個鏡頭,在你知情的情況下拍著你,你還可以由衷的說話麼?

就連看似最真實的「紀錄片」,不少人都覺得頂多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紀實。其中討論,在1922年首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拍出以後就沒有停止過。(題外話:對此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意一本叫《弗拉哈迪紀錄電影研究》(Robert J. Flaherty:A Biography)的書。)

所以,《慾罷不能》(Too Hot to Handle)我還看得下去,因為至少當中的鹹濕,倒還不失真實。《雙層公寓》那種談情?只能是一場戲。

直至最新一輯,其中一位參加者木村花自殺消息傳出,我才改了觀。

《雙層公寓》的老粉絲,當然訝異不已。我也在好奇心驅使下,點開了這一輯來看。斷斷續續,有事沒事就看一兩集。而今仍未看完,但也看到木村花出場了。

這次我終於覺得「值得看」,說來也其實不免殘酷——因為木村花自殺,才使我理解到這節目不只是一場戲。參加者在鏡頭以外的生活,方是貨真價實的真人騷。

未有網上的那些年,一齣戲,看了就是看了,你不會再有排山倒海的補充資料等著去發掘。現在,愈是熱門的節目,網上討論愈是繁多。傳媒的跟進報導,愈是無孔不入。

就像這一季的《雙層公寓》,你想八卦,有無數傳媒幫你起底,你也可以逐個人物找出IG去follow。還不夠?籃球員田渡凌的球賽表現,到意大利型男佩佩的漫畫作品,你全部在網上可以輕易找到。

哪怕是在節目中吃花生的一眾藝人同樣不能倖免,例如諧星山本亮太與蒼井優閃婚,就成了這季播出期間的大新聞。從此你可看到,節目中任何一人的真實生活,都會因為互聯網而炒起,從此成為節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對觀眾來說,這樣當然十分「目不睱給」。但對於參加者,壓力之大想來實在頗為可怖。當然,大家可以說這場遊戲你情我願。食得鹹魚抵得渴,你想短時間爆紅,難道不用付出代價?

只是,代價如果要像木村花那樣,要使花季女孩甘心提早告別世界,卻未免殘酷。再念及不久前又聽到年方三十的三浦春馬自殺,雖然與《雙層公寓》無直接關係,但難免令人心頭又再發緊了一點。

所以現在你問我《雙層公寓》這類節目值得看嗎?我會答:值得,因為你會看到鏡頭以外真實世界的蒼涼。

書展又來了

書展又來了,不知不覺已經是第三十屆,有誰(還)要逛的嗎?

一般的「愛書人」,每談起香港書展總是一臉不屑,覺得它掛羊頭賣狗肉。表面上推廣閱讀,實質上是供明星宣傳寫真,賣文具賣精品,兼而把舊貨低價促銷的散貨場。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愛書人,但也肯定不是書展人潮中的典型「年度讀者」。看書買書,是恆常習慣了。很多愛書人對香港書展的控訴,我不反對。不過香港書展又是否那麼一無是處?我卻覺得未至於。

可能我算是與書有緣的那種人,雖然不是甚麼書香世代,但記憶中家人在我很小時已帶我逛書展了。那些年,書展尚未有靚模簽名會。而地點,是在中環的大會堂。

不久之後,書展就到了會展。基本上我只要那期間在港,我都年年行禮如儀。不過已由瘋狂大手入貨,漸漸發展到只買三兩本。事情已由朝聖,變成觀看騎呢世態的文化觀察。

很多在書展買的書,坦白說,有不少到現在仍束之高閣,就像很多人那般。不過也沒太多慚愧,正如沒有工匠會把工具每件都用的吧?有書盈室,哪怕是一年只翻一兩次,對自己,對家人,其實不是作用全無。

逛了這麼多年書展,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

這一年,貿發局破天荒舉辦了一系列極為小眾的活動——讀書會。不是現在那種講座,而是只限廿人報名,找來城中名人主持,活像大學導修課的活動。而事前,還要求參加者最好先把書讀完才好來參加。

門檻高到這樣。

下意識覺得,這種活動隨時可能只此一屆。所以即使活動非在假期,我也不惜特意請假參加。那三場讀書會,與會者雖然不至於人人真的把書讀完才來。但兩個小時,總算討論熱烈,使人獲益甚豐。那情景,你很難想像這竟會是香港書展的活動,所以事隔八年,我依然記憶猶新。近年自己辦了幾場讀書會,其實與這次美好回憶不無關係。

不妨一記,那三場讀書會分別為:

劉細良主持,讀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梁文道主持,讀馬可.奧里略《沉思錄》
馬家輝主持,讀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不出所料,自從此屆後,類似的活動好像在翌年多辦了一次就沒有然後了。尚幸,作家講座至今仍有不少,這絕對是人潮擁擠攤檔以外的一片淨土。

近年,我多了一個「跑者」的身份。香港書展在我眼中,其實與香港渣馬有點像——年年畀人小,但大家年年仆到去。兩者同樣惹來一批「年度之客」,但這可能是好事。說不定有人因此而成愛書人,就像每年都有人因為參加渣馬而變成恆常跑者一樣。

說了這麼久,其實是想說自己趁香港一年一度難得閱讀成為焦點,又將自己寫過關於體育書的文章又一次拿出來曬曬太陽。日子有功,原來也談過數十本了。對這些有興趣的朋友,不會太多。其實不要說香港,從古而今,由中至外,談讀書都註定不會得到好反應。還要刻意選擇運動書來談,更似乎是死路一條。

不過我相信,反應不好不能完全怪聽眾,也可能因為說書人說得不夠動聽。如果說書人肯努力一點,也許可以吸引多一兩位聽眾亦未可料。退一萬步,這幾年讀的體育書籍,真心使我獲益良多。即使沒人來聽,真的,我也一點不枉。

好了,我談體育書的文章可以在哪裡看到?

方法一:FB專頁的album「蝦叔談體育書」
相片>相簿>蝦叔談體育書

方法二:我的網頁中「談體育書」分類
https://bit.ly/2JzFi84

我介紹的書,十居其九在香港書展不會找到。建議別浪費時間,網購或到圖書館借罷。

最後,如果你看到這裡,也真的太感謝了。祝君閱讀愉快。

66771815_2355903057823662_3230824255755124736_n.jpg

屯門公園

屯門公園對我來說,絕對與跑步有關——因為幾乎每天我都會跑步經過。

今天「光復屯門公園」活動沒有去,實在遺憾。

老實說,那些大媽、伯父的行為及聲浪,實在騷擾不了我幾多。

但就像反送中,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影響到我才值得反對。

單是聲浪之大,影響附近居民難有寧日,已經應該抵制。

更令人看不過眼的,是品味的淪落。

單從電視鏡頭,看到那些妖俗女人如何搔首弄姿,那些老而不死一副色迷德性,等到今天終於有人激濁揚清,能不額手稱慶?

還記得,曾經阿伯在公園若不是對弈或撚雀,都只是賭十五湖。市井,但終歸是香港傳統文化。

還記得,曾經大媽播的歌,當中的詞是「落花滿天蔽月光」,是「霧月夜抱泣落紅」。通俗,但更是一流的中文。

光復屯門,有生一日,都望一日呀。

他們與真正暴徒的距離

已經15年,電影《明日之後》很多細節我都忘了,唯獨有一幕念念不忘。

戲到末段,周遭已成一片澤國。戲中人在圖書館冷得要命,迫不得已要燒書取暖,有人抱來一冊古本《聖經》,卻遭攔住。

「如果我們的文明終將完結,至少我也算盡責拯救過文明。」最終,他們排定次序,先找那些稅法典來燒。

甚麼是君子,孔子說過很多準則,其中一個是這樣:「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原來在最不堪的時刻,有些價值觀,還是會在有些人心中,像磐石那般堅定不移。

他們是砸了破璃,是破壞了很多公物。但也請看看他們刻意沒有破壞的東西,與飲品旁邊放下的零錢。

看著黃宏發、施偉賢可以「安然無恙」,恕我政治不正確的說句,這種粗中有細的行為,即使不算孔子口中的「君子」,也很有現代日本味道。

在跑步專頁,說這些幹甚麼呢?

不是完全無關的。至少這刻,我深感馬拉松對自己的影響,可謂潤物細無聲——它磨練了體力,砥礪了意志,還培養了崇優的概念。

世上每場優秀的馬拉松,其實都是主辦單位為各地來賓呈獻的一桌盛宴。由法國梅鐸酒莊,到日本京都古剎,呼吸過外邊的空氣,感受過那裡的心跳,從此以後你對文明這東西,無法不在意。

一場半場,也許不甚了了;但十場八場過後,你就知道這是讀書讀不來的一份內省與洞察。

從此以後,你知道哪裡的人世文明今生無緣再睹,格外有煮鶴焚琴之歎。

想想伊拉克戰爭損毁了的文物。

想想到大陸旅行,很多所謂古跡,不是重建,就是復修。

再看看近在咫尺的事情,你就會幡然明白,在暴徒與非暴徒之間,至少存在著一段叫做崇優的距離。

65655156_2330378537042781_6337284052667596800_n.jpg
(圖:唐生大地震)

有甚麼好謝

昨天在吃早餐時,看到有人留言說「謝謝」。

謝甚麼?原來是謝我就最近的香港說了幾句。

不說由自可,一說,慚愧之心就像那不慎捅穿的蛋黃,流得一碟都是。

有甚麼好謝啊?就真的說兩句心底話而已。像我這種人,除了說兩句,就只是遊行時也站出來走一程。除此以外,就沒有再做甚麼額外的事了,完全是最典型的和理非非。

想起最應該醉生夢死的《龍虎豹》也義賣,this AV也表達立場。再想起自己平日總是意見多多,少少事就長篇大論。現在成長之地病了,我還可以沉默麼?

更何況,跑步,以至體育,本來就很政治。我這裡,一直都很強調這點。

父親節,誰不想行街飲茶睇戲?偏偏很多父親本人,都要在今天大喊一句「記你老母」。

熱到出汁,恨不得關起門來開行冷氣看書煲劇。然後貼跑照,貼美食,當作甚麼也看不見。但這幾天香港風雨飄搖,昨晚甚至有人命犧牲了,對這一切,我無法視若無睹。

我是跑者,我是一個經常抽水的專頁經營者,但我更是一個香港人,一個連初馬也執意要選在香港跑的香港人。

所以來到今天,無論你是甚麼立場,你有你的自由。但如果你問我,我會選擇關心這一切。

三十多年青春埋在此地,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切一切,怎會無知無覺?

再一次引用韓寒的話:「所謂愛,就是陪伴,沒太多別的。」

男人老狗開口埋口說愛,很肉麻。但如果大家各盡所能,長又好,短又好,陪伴香港走這一程,卻是我所希望見到的。

64386751_2302061423207826_662186079033491456_n.jpg

 

跑步就跑步,談甚麼政治?

62513396_2299044470176188_2838563578351452160_n.jpg
圖:2016年講述歐文斯事迹的電影佳作《美國飛人》。港版譯名乍聽俗氣,但鑑於原文片名一字道出「競賽」與「種族」雙關含義,根本難以翻譯,故也無謂苛責了。總之,若未看的話,誠意推薦大家去看。

「跑步就跑步,談甚麼政治?」

說出這句話的人,我相信他們不會天真到真的覺得體育裡面沒有政治。

因為反例實在太多了嘛。

大至一場波馬,小至九龍灣運動場一個locker,裡面的政治,你要幾多有幾多,他們根本駁無可駁。

拒談政治,大概是因為他們老早覺得所謂「政治新聞」很煩,日常生活已經避無可避。來到談飲食談親子談運動的群組,還有人不識趣要提,他們的火,就來了。

說「反修例」,罵。
以「長課」為名,說去參與遊行,更罵。
六月來了,打打「跑6.4K」的擦邊球,都要罵。

「跑步群組講政治,好討厭!」
「給我們一個清淨環境不可以嗎?」

其實,他們有沒有倒過來想一想:為甚麼一大群人都在這時候不識趣起來了?

有沒有想過,環境之所以「不清淨」,不是因為有人離題亂說話,而是因為他們眼中骯髒的政治,已經像久沒清理的垃圾那樣,惹來蟲蟻四起了?

如山垃圾,他們一眼不看;指出問題的人,他們往死裡罵。

看到如此情勢,不免想到這個專頁。

說句老實的,經營這個專頁已經超過三年。其中一大得著,就是在看跑步消息的時候,無意中會讀到許多跑步的side track故事。

而這些故事,偏偏很政治,也很走心。

要選當中「最政治」的,相信1936年柏林奧運肯定是其中一個大熱門。當屆,美國黑人運動員歐文斯勇奪四面田徑金牌,以成績狠狠地教訓了希特拉,使他成為體育史上其中一則傳奇。

也因為這樣,才有了以他命名,用作嘉許後世美國田徑運動員的「歐文斯獎」。

這個獎,跑馬拉松的有得過嗎?

有。2014年的得主,就是美國馬拉松名將Meb Keflezighi。

Meb在當年,已是39歲的老將,但仍無阻他拿下2014年波馬冠軍。對於經歷了2013年波馬爆炸案的美國人來說,本土跑手Meb高齡奪冠,著實意義非凡。

領取歐文斯獎時,Meb在致辭結尾,說了以下幾句:

「體育不只是競技,它更是一種做人取向,一門國際語言。它足以改變獨立個體,以至整個社會。但願體育薪火相傳,但願我們盡力將體育帶給下一代,令世界變得更美。」

小小專頁,談跑步,更談人世。盼能繼續發掘動人跑步故事,為自己以至為讀者閒來打打氣,於願足矣。

祝福香港,祝福年輕一代。

附:2014年Meb領取歐文斯獎致辭片段

 

住院數天

香港公立醫院的前線醫護人員,一直以來我是佩服的。進院數天,這份體會,再一次確認。

「院友」之中,彬彬有禮者固然有之,但頤指氣使、無理取鬧者亦不乏。例如有些,藥放了在面前也懶得服用。難得雜務纏身的醫護,仍耐著性子,說之以情,餵之以藥。換了是我,肯定沒那麼好氣。

曾在大陸住院的家父,忙不迭向我「介紹」中港醫療服務之別。不消提,對比過後,你會慶幸自己有香港身份證。

香港公營醫療資源緊絀,早已不是新聞。可幸香港的醫療服務,依然「香港」。在有限的條件下,仍把事情辦得有條不紊,將服務保持在應有質素。

畢竟廿年間,香港已經愈來愈不香港了。

過去多年,中港之別,我很留意。平心而論,小至一本雜誌,大至一場馬拉松,如今大陸每每勝過香港。

人家做得好的,本來值得我們反思、借鑑。但我看到目前香港的趨勢是怎樣?

觀察所得是:人家好的沒去學,人家壞的學到足。

人家對知識渴求,對改革不畏難的那些上進精神,港人視而不見。

反而吵鬧無禮,精於聲色犬馬的那副德性,很多港人口說厭惡,但身體卻誠實地與之同化。

紀錄片《人間世》、雜誌《目客》、手機APP「得到」這些,沒幾個港人有興趣留意;但深圳哪店火鍋實惠、哪店珍珠奶茶夠抵飲,愈來愈多港人口沫橫飛,如數家珍。

現在,街上很多側著頭聽語音訊息,開大喇叭肆無忌憚打機的,已經是操純正廣東話的香港人了。港人隨處蹲、隨處大小便的景象,也許指日可待。

當上樑不正,你又能期待下樑怎樣?

如果部分同化不能避免,我至少希望,曾經令香港美好過的那幾根支柱,例如醫療,例如法治,仍能堅固下去。這些良幣,實在沒有必要倒過來向劣幣靠攏。

說了這麼多,其實想借此一帖,感謝過去幾天照顧小弟的醫護人員——全靠他們的照料,我今天才可以極速復元,隨心活動,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

62204932_2290031647744137_2275636864998178816_n.jpg

突破盲腸

常說突破盲腸,這回真的開口中了。

住院期間,維持工作之餘,也有不少餘裕可以做一些平時沒機會做的事,例如:靜下心來看著歌詞把唱片由頭到尾聽完,一口氣把小說由頭讀到尾,甚至連那小說改編的電影也看一遍。

小說與電影,都與跑步有關,就不在這裏談了。唱片及netflix觀影,倒是可以在這裏一說。

唱片:孫盛希《希遊記》、柯智棠《吟遊》

兩位都是具實力的台灣年輕歌手,兩人的唱片都有驚喜。孫盛希的曲風獨特,柯智棠的嗓音性感,皆使我留下深刻印象。看到這兩人憑唱片雙雙入圍金曲獎最佳歌手,不禁又一次感慨為何人家的音樂獎可以那麼專業那麼有代表性。

netflix:《老友記》(Friends)、《Formula 1:極速求生》(Formula 1: Drive to Survive)

某人早前說:「下?你而家先黎睇friends?」是,我經常就是這樣,大家都看爛了的東西我偏偏沒看。這齣歷時十載,完也完了十幾年的經典劇,我真的一集也沒有看過。只是剛好netflix有,而又有消息指此劇約一年之後將會下架,才勾起了我找來看的意慾。

第一季看了十來集,果然不錯。雖然偶有硬滑稽,但多數對白都妙語連珠,自問笑點不算太低,但很多笑位都真心笑得出,難怪會給出版社拿來當美語教材。也想像到,如果當年有看的話當中六人都仿佛成了自己的「frineds」,十季播完那刻,肯定會失落非常。

至於後者,沒料到像我這種對賽車一無所知的也能看得津津有味。或者可以說,這套一連十集的紀錄片是很好的賽車入門導賞。它抓住2018年賽季,從賽前預備到正式比賽,為觀眾介紹F1賽車知識與背後秘辛。當中剪接甚具張力,很能帶上那種分秒必爭的感覺。尤其是進維修站,輪胎扣不緊,又或是動作慢了幾秒,已足夠使整個車隊連月努力毀於一旦。

但有一點頗為搞笑:我已經看到第四集,也看了餘下幾集的文字描述,似乎對當今最最著名的車手英國「黑帝」咸美頓與德國車手維度爾竟然提也沒提!在上一賽季,兩人所代表的萬事德與法拉利車隊正是頭兩名!感覺就像一齣西甲紀錄片,大談馬體會、華倫西亞,卻偏偏不提巴塞與皇馬那樣奇怪!

特意上網一搜,不少人都提出此疑問。也有消息指,下一季才會談咸美頓與維度爾。希望是這樣吧,別讓如此精彩的紀錄片留下這麼大的遺憾。

攝影師都看不下去的玩命——《赤手登峰》(Free Solo)

IMG_9346.jpg

電影播完,與前座的朱燦麟醫師及越野大神曾小強道別之際,忽爾看到三鐵好手鷹鷹原來都在不遠處。

不禁跟朱醫師打趣說:「今天真的星光熠熠!」朱醫師笑著一指:「還有他呢。」

一看,原來是攀山專家鍾建民。

《赤手登峰》(Free Solo)就是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吸引了一眾大神周六不闖鳳凰不踏龍脊,反而齊齊走到文化中心。

IMG_9291-1024x768.jpg
觀眾魚貫進場

其實撇除蔡東豪介紹及奧斯卡光環以外,《赤手登峰》本身的題材已夠吸引——裝備只得攀岩鞋與腰際一點防滑粉的一個人,竟可一口氣攀上914米的峭壁。

914米是怎樣的概念?對比一下好了:香港IFC是415米,臺北101也「僅是」508米。

跑馬拉松跑逾百公里的越野賽,有人說「危險」,說穿了就是外行人的固有印象。實際上,大家只會計劃下山之後到哪裡大吃一頓,沒誰會真的擔心自己會在哪次猝死。

但獨攀,卻是一次失誤也容不下。如片中所說,獨攀大概是最迫近完美的一項運動。有勇氣有條件投身於此的人,萬中無人。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想看個究竟。

主角Alex Hannold說:「人人都會死,我不過就是在死之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罷了。」說時容易,又有幾多人真的可以對生命這樣看得開,視之為南柯一夢?

IMG_9344.jpg
Alex Hannold(圖:Up Urban Climbing)

就是這樣,我抱著滿腹的疑問走進放映廳,經歷了目瞪口呆的一百分鐘後,我得到了不少的情理之中,但更多的是預期之外。

《赤手登峰》鏡頭絕美,把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拍得氣象萬千,看得人心往神馳,恨不得立即啟程前赴。對於這套《國家地理雜誌》的出品,有這樣的視覺效果,我並不意外。

IMG_9345.jpg
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圖:國家地理雜誌)

甚至我可以說,這樣一片壯闊山水,鏡頭迷人只應算是基本要求。反而Alex Hannold這次壯舉,背後要說的事情千頭萬緒,如何把這件事在一百分鐘內向觀眾有條不紊地交代,這才是難處。

例如我們不難想像攀上酋長岩很難,但如何具體地向普通觀眾傳達這種難?導演明智地只集中交代Alex Hannold事前面對路線上的難點,如何苦心操練,如何詳細研究。在正式挑戰的時候,也集中著墨於這些最易「卡關」的重點。觀眾沒必要知道的,乾脆不提。

在側面描寫方面,導演也運用得當。並沒料到,Alex Hannold女友「戲份」相當重,更沒料到兩人相處之間竟然經常「互窒」,笑位頗多。然而兩人愈恩愛,則愈顯得Alex Hannold的冒險使人不忍直視。事實上,就連攝影師在片中也糾結非常,甚至不敢看Alex Hannold攻關時刻。再配合一個又一個獨攀者轟烈戰死懸崖的資料插敘,觀眾看時又豈能不屏息靜氣?

IMG_9347.jpg
Alex Hannold與女友Sanni McCandless出席2019奧斯卡頒獎典禮(圖:Real Clear Life)

Alex Hannold的冒死英勇,固然不難為他掙到贊助合同。但翻查維基百科,也得悉到他曾被贊助商中止合作,理由是贊助商終究不能認同他的玩命舉動。事實上,獨攀運動本身爭議已經很大,像Alex Hannold這次同意給攝進鏡頭,更惹來同行指指點點,認為他在「搏出位」。對此,《赤手登峰》也有稍稍提及,進一步造就出影片的豐富層次。

沒錯,Alex Hannold是一直在玩命。但我也無法否定他為了成就獨攀上酋長岩的夢想,其實比誰都要認真。他籌備、操練經年,感覺不對,就即時撤退,絕不硬闖。他的演練,是連哪根手指頭插進石縫,哪隻腳在甚麼時候接著抽離,全部都有「劇本」,並記誦如流。

IMG_9348-1024x683.jpg
Alex Hannold長年居於旅行車,他經常在車上這樣鍛練指力。(圖:Pinterest)

《赤手登峰》給你看到的,就是這種使你起雞皮疙瘩的認真。

常提醒自己,每當自覺已經很認真很拼的時候,不妨想想人家的日子是怎麼過。

跑友,若然另一半對你沉迷運動常有微言,就帶他去看《赤手登峰》。完場後,保管他會慶幸身邊人「只不過是跑步」,多安全!

IMG_9349.jpg
(圖:The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