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可以有「初馬獎」和「百馬獎」嗎?

記得電影《玻璃之城》有這樣一幕:一群大學生,在玩「時地人」遊戲。

所謂「時地人」,就是要公開透露初試雲雨的時間、地點、人物。遊戲方法簡單,拿個空樽在地上轉,樽停下來,樽口對著誰,那人就要老實交代。

電影中,青澀的吳彥祖「中選」後,以他當時相當彆扭的廣東話緩緩說道:「時間,21歲生日;地點,一間向海套房;人……講你地都唔識架啦!」後來,在旁的張燊悅無情踢爆,他根本只得20歲。他澄清:「咁plan定送咩生日禮物畀自己唔得咩?」

我想,絕少人會像吳男神一樣那麼「有plan」。那回事,總是胡裡胡塗就幹了,就完了。興奮、畏懼、怯羞、手忙腳亂,全部共冶一爐。其實,初馬,不也是一樣?

當然,聽過有些天才型跑手可以連長度也不甚了了的就去跑,結果也能跑出三小時左右的成績。但更多人,是亂碰亂試,備戰期間,長課只勉強試了一兩趟。最終,比賽日無情殺到,身處賽場,見人食gel我又食,見人飲水我又飲,結果連行帶跑,又抽筋又搽冬青油,裙拉褲甩五六小時返終點。還有,完場後通常都會聲言「以後都唔好搞我」。雖則,根據非正式統計,對八成或以上跑者來說,這句話的有效期只能維持半天至一天不等。

但是,再不濟的,也自難忘,因為那是第一次。

近來,「馬季」開鑼,陸續看見有跑友終於一嘗初馬滋味,也看到有些受到初馬「教訓」後孜孜練習,終於在一年後的今天狠狠地刷新了最佳時間。忽爾覺得,初馬對不少跑手來說,實在意義特殊,所以在台灣流行的「初馬獎」實在值得效法。

1479-b176-l

台灣北馬雙溪馬拉松的初馬獎座(圖片來源:黑暗執行緒)

在台灣,「初馬」與「百馬」極受重視。聽朋友說,「準百馬跑手」在迎接百馬的賽場上會有人沿途打起旗幟,一路伴走,非常大陣仗,非常好氣氛。

簡單一算,即使你一年拿下十馬,也要整整十年才可以締造「百馬」成就。一年十馬,對於那些極為講求成績的跑者來說,這樣的比賽密度根本難以負荷,所以大多不會如此。不過,這正是台灣長跑氣氛可愛之處,他們不會一面倒的崇尚高速,也會向另類的馬拉松成就致以敬意。

馬拉松這回事,如果像美國共和黨瑞安(Paul Ryan)那樣吹牛(或曰「記錯」)就沒意思,所以台灣的「初馬賽」與「百馬獎」都是「講個信字」。你說自己是,他就當你是,獎座甚至不另收費,非常令人感動。不過,隨著有能力挑戰馬拉松的跑手愈來愈多,不少賽會都開始對額外獎座徵收費用了。

如今,很多台灣跑手都會在「跑者廣場馬拉松普查網」登記自己的馬拉松紀錄。執筆至此,蝦叔到上面一看,發現完成百馬的跑手可說已是「人山人海」。排行榜居首的郭明樹,位處50歲組別,經已征戰了540回。另外,他們還有組織「台灣百馬俱樂部」,進一步肯定了百馬跑者的地位。

「初馬」象徵初窺堂奧,「百馬」則是走進神壇。如果能在人有我有的完賽獎牌之外,再加添一個意義特殊的獎座,跑步回憶定必更為甜美。也因為有著這樣的嘉許,說不定有更多跑手會因此而決意要走一趟馬拉松,又或者為登上百馬高峰而奮戰下去。

香港,又有沒有這樣的可能?

824596713_m

在台灣領百馬賽,排場盛大如此(圖片來源:隨意窩網誌)

廣告

給天國的大輔(2003)

1.jpg

《給天國的大輔》(2003)
導演:豬股隆一
主演:福山雅治、瀨戶朝香、小栗旬
上次八號風球來時,我貼了此戲出來介紹大家看,不知大家看了沒有?今次八號,我終於看了。

故事講福山雅治飾演的記者給「燉冬菇」去了報體育,碰巧首項工作就是報導新年接力長跑大賽「箱根驛傳」。起初,他也如一般香港渣馬路旁的市民覺得這些賽事簡直「阻頭阻勢」,後來認識了其中跑手大輔,才扭轉了想法,也改變了人生觀。

片中的大輔真有其人,戲也拍得感人而不煽情,跑者應該格外有共鳴。如果不想難得有天假期又要掉淚的話,還是別看好了。

為跑步你已抛妻,別再棄子

看過一幅仿文革宣傳畫風的二次創作,印象深刻。該畫描繪一名農村婦女,面色悻然,揹著熟睡幼孩,拿起長叉出門。圖下方,醒目紅字一行:「孩子他爹又出門跑步去了!」

13754533_1060074277406553_838863042499758022_n

(圖片來源:42旅)

身為母親,自然希望自己像報章所見的維多利亞,縱使膝下子女四人,出街依然可以「兩手fing fing」(或者只拿一個小巧的Hermès Kelly Bag)。老公長相或者不必如碧咸,但最好能像他抱一個拖一個,並笑著說:「孩子給我帶,老婆就負責風華和絕代!」

正如許志安所唱:「時刻都討好,誰又能做到?」父親跑手,兼顧訓練與家庭,確不易為,箇中滋味實非為外人能道。但有謂「辦法總比困難多」,面對困局,有位叫Calum Neff的加拿大跑手不但解拆得了,而且還破了世界紀錄,跑出名堂。

calumneff02

Calum Neff與女兒(圖片來源:Runner’s World)

如何?他就是「突破盲點」,索性推著自己孩兒跑馬拉松。剛剛,他就在多倫多濱海馬拉松(Toronto Waterfront Marathon)用童車推著四歲大女兒Alessandra以2小時31分完賽,成功將推童車跑馬拉松的世界紀錄,大幅度突破了11分鐘。這個成績,本身也取得該賽中的第18名。

對Calum來說,跑步向來是家庭活動。他說自己在四歲時就經常與父親跑步,現在不過是「薪火相傳」。他笑稱,以往女兒尚在襁褓,時常沉睡。但現在長大則愛每事問,吵得不得了。

查此君其實「早有前科」。今年二月,Calum已在德州一個半馬賽事出推著小女兒Holland以1:11:27奪冠並打破相關半馬世界紀錄。兩姊妹,就是這樣一人「保持」一項世界紀錄,實在多虧有個出色兼出位的跑手父親。事情未完,目前Calum妻子已再度懷胎,故其推車跑馬生涯還可望持續一段相當時間。

說來也巧,推童車跑步這個形象,竟與另一新聞扯上關連。

繼美國跑手Molly Huddle推動,促成手機emoji中加入女跑手之後,又有公司推出手機應用程式「runmoji」,專門為跑者在手機帶來「更到肉」的跑步圖像,其中一些大家看了或許會心微笑——例如乳頭位置淌血的跑衣及黑了一片的腳指甲。

runmoji_iphone2-1000

runmoji 應用程式(圖片來源:Fleet Feet Sports)

更沒想到,其中兩個圖像,一個男,一個女,竟然就是像Calum那樣推著童車跑步。

蝦叔見狀,自是立即下載使用。不過,大家請別以為這些runmoji可以像傳統unicode emoji那樣結合文字使用。充其量,它只是一個整合於手機鍵盤的圖庫,客許用家將那些抵死圖片傳給聊天對象,如此而已。嚴格來說,還未「納入正軌」。

蝦叔建議,簡簡單單,應該至少還要加上一個鍵盤F5鍵的圖像。試過在網上報先到先得跑步賽事的諸君,想必不會反對。

點解要抽籤?

渣馬2017報名引入抽籤報名機制,結果剛剛公布,自是有人快樂有人愁。

馬拉松報名抽籤與否這個問題,惹火非常,每次談及都惹來連場爭議。在不久之前,馬拉松明明還是要用「早鳥」優惠吸引跑手報名的事情,如今它已變成一票難求的時尚場合。舉世知名的世界六大馬拉松賽,近年一個接一個的改行抽籤制,驅使世界各地稍為大型的馬拉松賽面對僧多粥少情況,都以抽籤解決。

其實所謂「抽籤制」是籠統說法,實際上馬拉松甄選參賽者都不會單純使用抽籤一途。順得哥情失嫂意,總難有一個制度可以人人都叫好。如若一種制度,能令大部分人接受,未至於投訴,那其實已經相當成功。

芝加哥馬拉松剛完,且以這個六大之一的美國盛事為例。Runner’s World曾公布過2015芝馬入圍形式的數據,原來45000跑手之中,有64%是靠抽籤取得參賽資格。那一年的「大抽獎」,54800人入票,取錄百分比為53%。相信六大之中,這個算是非常高的「中獎率」了。

至於餘下那36%跑手,又是如何入圍呢?原來是:

41.7%:慈善名額
23.6%:時間達標跑手
17.4%:過去10年曾5次或以上完成過芝馬的「忠實擁躉」
11.3%:延遲一年出賽的2014入圍者
1.2%:參加特定旅行團
4.8%:其他方式

這屆芝馬能公開這些數據,透明度已算非常高。比較曖昧的是36%之中的4.8%「其他方式」,但稍為一算,這在參加者當中其實只佔1.7%,也就是當屆的700多人左右。

執筆一刻,其實剛收到倫馬「抽獎結果」。一如所料,當然是不得要領。臉書上,有跑友說倫馬當然不會給你那麼易中,好讓「慈善名額」更加有價有市。是耶非耶?就要視乎抽籤中獎的百分比有多少了。此刻,就有跑友慨嘆這些數據,當然不會讓我們此等「蟻民」輕易知道。因此,像這屆芝馬能對取錄數據如此開誠布公,誠屬難能可貴。

渣馬效法外地馬拉松行抽籤制,在我看來,是值得肯定的。有沒有進步空間?當然有。例如像上面例子,提供一定名額予「 忠實擁躉」,又或者公布取錄途徑數據,肯定會贏得更多掌聲。

看到連續十年八載參加渣馬的跑友,今年黯然落選,老實說,我也很不是味兒。

食齋,愈食愈肥

「食齋,愈食愈肥。」知道你有茹素打算之後,總有朋友這樣說,並輔之以某些茹素卻體胖的人為佐證。「而且容易營養不良!」他們還這樣補充。經他們這麼一說,茹素似乎比吃垃圾食物好不了多少。

有時以為社會先進、觀念開通,其實不然。在不少都市人心目中,「食齋」就是吃齋鹵味、芋頭魚,要不就是炒菜配粥粉麵飯大量澱粉質,難怪他們覺得「愈食愈肥」與「營養不良」。

他們大概不會知道,素食在西方社會是觀念進步的「潮人行為」。Jason Mraz、Beyonce、Jay Z、Ben Stiller、Paul McCartney、Natalie Portman、Brad Pitt等大明星,全都是不同程度的素食者。

坦白說,在台灣,甚至很多香港人都看不起的大陸,素食風氣都比香港好,觀念也相對進步。在香港,人家知道你「忽然食素」,一定問你是不是失戀或要為甚麼事積陰德。

carl_lewis

素食運動員劉易斯(圖片來源:unleashed.org.au)

運動員有沒有素食者?有,而且不少。只說跑界吧,殿堂級田徑明星劉易斯(Carl Lewis)應是最著名的例子。另外還有超馬跑手Scott Jurek,他寫的Eat and Run(台譯「跑得過一切」,大陸譯「素食,跑步,修行」)是跑界超級暢銷書,所以他可說是近年素食耐力運動員的表表者。

還有,原來八歲男童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美藉華人蒲仲強,與韓國馬拉松奧運冠軍孫基禎,都是素食者。在香港,著名長跑名宿李嘉綸也已變成全素食者多年。

有人說,長跑練的其實是「心」——非指心肺,是指心理。練習長跑,耗時不少。久而為之,會迫使人不得不犧牲很多應酬約會,或是享樂時刻。這種自甘吃苦的精神,就是「練心」。素食,等同自願剝奪部分吃的「權利」。長期實行,何嘗不是也「練心」?如果兩者同時實行的話,又要跑步,又不能食肉,感覺與苦行僧無異。但是,如果你做得甘心情願的話,對健康對靈性,肯定極有助益。

碰巧最近有個很有意思的活動,將素食與長跑扯上關係之餘,更可同時助人。這個活動叫做「全城跑素 善有膳報」:十月是「世界素食月」,在這個月裡,任何人只要:

1. 上傳一張素食相片至個人Instagram賬戶並標註 #EATFORGREEN
2. 或上傳一張標示跑步距離的相片至個人Instagram賬戶並標註#RUNFORGREEN

康宏金融集團與Green Monday即捐出一個愛心飯盒予有需要人士,沒有上限,多吃、多跑,他們就會多捐。這樣的活動,對我和蝦嫂來說不過就是將平日習慣貼出來而已,簡直是「便宜」了我和蝦嫂。敬希各位朋友,也多多支持。

runveg

(圖片來源:Green Monday)

走筆至此,忽然想起未把蝦嫂追到手時的一個小片段。

大家應該明白,在初次約出來單獨見面的時期,去哪裡吃飯,總要費上一番思量。那時,我已有茹素習慣,就姑且問她會不會介意「食齋」?得到的答案是:食齋好呀,我喜歡。

結果,我們到了尖沙咀海防道的「喬妃齋」。那天也真碰著黑,店那天裝修,事前又沒講明。結果,我們在店內一個頗為奇怪的角落用餐。怎奇怪?餐桌旁邊,正擱著一台舊式desktop電腦。還記得那碟素鵝,離電腦CD-ROM的入口,只有數吋之遙。

如此「格局」之下,那頓飯,談不上甚麼氣氛了。不過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大家倒還是吃得愉快。那頓飯的意義,在於令我知道她「不怕食齋」,某程度確定了大家在飲食上未至於有太大分歧。這很重要,請別看輕看似細眉細眼的「飲食問題」。很多時,一男一女,是琴瑟諧和還是心生怨懟,往往就是取決於一天三次的「飲食問題」。

坦白說,我們合不來的事情很多。但唯獨是跑步與素食這兩點,大家看法一直以來沒有甚麼衝突。這些日子使我們理解到,兩個人能「長治久安」,靠的不是一時片刻的甜言蜜語,而是老老實實能一起生活下去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