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網球回憶錄》

19149209_1369733339808422_1968147275494723311_n.jpg

《李娜——網球回憶錄》
作者:李娜

新一屆溫布頓網球賽快要來了,梅利能否第三度奪冠?「細威」莎蓮娜威廉絲又是否可以問鼎三連霸?這一切,稍後自有分曉。

老生常談,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有力問鼎大滿貫的世界級網球手,他們在場上那強勁發球、刁鑽抽擊,全部不是朝夕可致。不少網球手的傳記,都披露了他們由小訓練到贏盡尊榮的種種秘辛。他們的故事,肯定引人入勝。

中國球手李娜也是一樣,她因為「單飛」(脫離國家體制發展)與奪得法網冠軍而廣為人知。能得此成就,背後一定藏有無數難為外人想像的經歷。

正因如此,李娜只消將自己的過去平實地交代,當中起伏跌宕,已經足夠使人讀來不忍釋卷。翻閱其回憶錄,才知道她高舉法網獎盃之時,光榮裡頭的欷歔實在叫尋常人難以負荷:小小年紀已經要離鄉別井訓練、比賽,為怕影響她,父親甚至連自己病重也要隱瞞。身為職業球手,咬緊牙關,獨自上場,她的歲月原來是那麼不容易。

如今,李娜已然退役,並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從新聞報導得悉,雖然她目前年僅35歲,但已決定專心在球場以外的崗位推廣網球運動,並無復出打算。看到這位亞洲一姐的退役生活依然精彩,身為球迷自然替她感到欣慰。她自傳裡的憶苦思甜,現在讀來更是別有一番味道。

Li Na: My Life, by Li Na.

With this year’s Wimbledon tournament approaching, it’s a good time to reflect on the story of Chinese tennis queen Li Na. The subject matter alone is fascinating. Li recalls the misery behind the scenes before her French Open victory; being away from home from a very young age for training and matches, learning of her father’s terminal illness only at his death as he had hidden it from her to keep her focused, and facing challenges alone. Now 35, the mother of two has retired from professional play but remain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ennis off the court. I was moved by Li’s poignant narrative and glad to learn about the full retired life of Asia’s leading tennis player.

廣告

曾經230磅,現在他是六大馬分齡冠軍

德國網球名宿碧加(Boris Becker)被倫敦法院頒令破產,消息不免令人黯然,尤其在新一屆溫布頓即將開始的這一刻。

1985年,香港足球隊在北京爆冷以2比1擊敗中國,也就是此後數十年香港球迷津津樂道的「五一九事件」發生後不久,年僅17歲的碧加也在溫布頓中央場折桂,成為溫布頓史上最年輕冠軍,紀錄至今尚未有後浪能破。這次一鳴驚人,使他贏得了「德國金童」的美譽。其後在1988-90年間,碧加與瑞典球王艾堡(Stefan Edberg)連續三年決賽對壘,更成為溫布頓史上其中一幕難忘經典。

becker01-724x1024.jpg

在YouTube回看片段,80年代的碧加,新貴意氣,揮斥方遒。再搜他近照,這位前世界一哥原來已增磅不少,再加上其不修邊幅形象,一副潦倒相倒與其破產命運頗為匹配。

常言道:「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馬拉松,則算是個難得的例外。30多歲,是大多數專業運動員被稱為「老將」的年紀,但卻是馬拉松跑手的黃金時期。2008年,埃塞俄比亞「長跑皇帝」基比沙拉斯(Haile Gebrselassie)在柏林打破馬拉松世界紀錄時,已是35歲。若肯堅持得像加拿大跑手韋洛克(Ed Whitlock)的話,即使過了70歲,仍可在三小時內完賽,締造使世界吃驚的紀錄。

C00630.jpg
加拿大跑手韋洛克(圖片來源:Running Magazine)

今年2月,56歲美國跑手扎洛卡(Fred Zalokar)在東京馬拉松以2:45:42拿下了分齡組別冠軍後,宣布達成了在世界六大馬拉松分齡組別奪冠的偉業。這個紀錄,前無古人,業餘跑手造出如此成就,可謂不枉此生。

fredzalokar.jpg
扎洛卡於六大馬拉松均奪得過分齡組別冠軍,成就前無古人。(圖片來源:Runner’s World)

扎洛卡年輕時都熱愛運動,但卻是從事與馬拉松南轅北轍的美式足球。長期在健身房用功,使他的體重曾高達230磅。直至50歲後才迷上跑步,不迷則已,一迷驚人——周跑量高達2、300公里,體重掉了幾乎百磅。

這位奇人,除了奪得六大冠軍之外,也曾在2014年贏得平壤馬拉松錦標。接下來,他下個目標是想打破55-59歲的馬拉松美國紀錄。

馬拉松就是如此「長跑長有」,不同年齡可以締造不同的成就,完全違反了張愛玲「成名要趁早」的理論。扎洛卡的「威水史」尚有很多很多,在網上一搜就有,大家看罷定必目瞪口呆。

如果說歲月是殘酷的話,馬拉松則顯得慈悲。完成42.195公里的奔跑,沒錯門檻絕對不低。但只要能跨進去,這項運動其實大愛無疆——只要你身體大致健康,哪怕蹉跎了年少歲月,你在前面還有機會,製造無數可能。

我們不必人人成為韋洛克或扎洛卡,不必強求達到甚麼舉世震驚的成就。跑馬拉松,說到底,不過是想對自己人生圖個交代。每念及此,我都由衷感謝馬拉松,謝謝它還在一直等人。

從運動,看見台灣

《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不幸墜機身亡。他的離去,大有運動員戰死沙場的況味。雖云悲壯,卻總不免令人扼腕痛心。

據報,為了追求更佳的拍攝品質,齊柏林不惜變賣房產。於是,我們才觀賞到《看見台灣》中令人屏息的絕美鏡頭。為了理想豁出去,齊柏林的熱血,並不比跑者遜色。

taiwan.jpg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看同一片土地,如若用上不同角度,自有不同體會。就像日本作家妹尾河童,以平面圖的形式表達他所觀看到的世界,就帶給了讀者與別不同的妙趣。同樣地,齊柏林的航拍,亦為觀眾帶來了一個觀看台灣的嶄新視覺。

齊柏林遇難消息傳出後,新聞片接連地把《看見台灣》的片段播出。看著,不禁就想起當天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看此戲時的心情。同時,也少不免會想起自己親身遊歷台灣的幕幕片段。

到過台灣多少遍呢?坦白說,次數已開始記不牢了。但肯定,台灣是我最常到訪的外遊之地。最初幾遍,都如同一般港人那樣在士林夜市喝檸檬愛玉,吃當時香港還未有的豪大大雞排,然後就逛逛九份淡水西門町,每次也沒甚麼大分別。直至後來,開始把運動融於旅遊,終於看見了不一樣的台灣。

第一次體會,不是來自跑步,而是單車環台。記得當年看了套叫《練習曲》的電影,據聞此戲當年自命文青的都要去看。其內容,是講一個聽障學生揹起結他獨自踏單車環島。單是戲中那句「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熱血到不行,感召了無數人踏上環台之旅。至少,我就是其中一個。

taiwan2.jpg
當年環台的「英姿」

在香港,我最遠的騎車紀錄就是由大圍踏到大埔(好像連大美督也沒到過),沒料到我最終能在九天完成了環台之旅。氣喘喘的踏上壽卡,領略清水斷崖的海風擦身而過,讓台東無盡的綠稻田映入眼簾,經歷了這一切,感覺就像電腦格式化後再重灌,我對台灣的印象亦徹底地更新了。

那次旅程,有幸與一班香港跑界高人共遊,也間接使我對跑步的興趣增濃。沒多久,我也踏上了自己的馬拉松征途。台灣,因為毗鄰香港,自然成為我跑外地馬的一個理想之地。幾年下來,已在台北、新社、田中出戰過。

taiwan3.jpg
2015台北馬拉松

馬拉松對我來說,仿佛就像齊柏林的鏡頭,為我帶來了不一樣的台灣。即使在自以為比較熟悉的台北,若不是馬拉松的話,相信我不會無故走到基隆河畔去感受那不一樣的景致。新社與田中更不用說了,如果不是有比賽,誰會跑到這些「鄉下地方」?然而,置身其中,台灣這些景色與人情,卻與昔日看的侯孝賢電影與黃春明小說,不經意地對上了。

坦白說,台灣的馬拉松,並不如日本馬那樣精品遍佈。然而,台灣的特色正是一份拙樸,跑在寶島也容易令人帶點偏袒地把那些不足之處暗暗地原諒了。走筆至此,想起環台時領隊提過台灣人有三大壯舉:單車環台、攀登玉山、泳渡日月潭。第一項我已完成了,第二、三項,嗯,我想我終於也會來的。

沒有網絡,你還跑嗎?

【蝦叔】

沒有網絡會不會跑?我的答案是:會。

因為沒有網絡,人還是會長胖,這是千古不易的定律,又怎能不跑不運動?然而,跑的多寡,也許就會稍不如前,甚或大不如前。

沒有網絡,就沒幾多人會知道你這個月欠幾公里才夠200公里的目標。反正跑190多公里也不賴呀,最後一天太累了,無謂勉為其難。

沒有網絡,你周末去跑了多久也沒人知曉。太陽如何不饒人,你如何咬緊牙關挺過一隻私家全馬,苦苦幹了也沒人為你喝采吶喊。算了吧,無謂難為自己,臨時「切碎」,半場退出,又哪有問題?

沒有網絡,你還會遠涉重洋北討南征?會還是會的,但選得也許更慎重了。一來沒有facebook跑友一窩蜂問你「抽左東馬未?大阪入飛未?」;二來你去了拍下千張照片,也只能給自己欣賞。最多最多有親戚朋友偶爾來訪,把握機會迫他們看看你的威水史吧,只能如此。

想到這裡,沒有網絡的跑步日子,好像很寂寞似的。雖說跑步是一個人的運動,但到頭來整件事根本一點也不「一個人」。網絡就如冷氣、汽車、升降機等等,一旦試過了,我們從此回不過頭,再也沒法想像沒了它們會怎麼辦。網絡這東西,一旦與跑步成了朋友,它們就像綠茶與紅豆那般珠聯璧合。

古語有云:「富貴不歸,如錦衣夜行。」同樣的,辛辛苦苦跑完,卻藏著掖著不給人知道?難矣!老子如此壯舉,巴不得宣揚到整個亞太區去!跑錶的紀錄功能,值錢之處正在於此!

不禁想,在網絡未如現在風行,在無法「呃like」的時代,練跑也就只能為了自己。在這種情況還會孜孜不倦去跑的人,其實他們對跑步的鍾愛,會不會比今天的我們來得更為純粹?

儒家有個概念叫「慎獨」,就是說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也該慎重行事。身為跑者,尤其像我這種上網成癮的人,有時也應該想想: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我又會怎樣對待跑步?

IMG_5926-1024x1024.jpg

【蝦嫂】

我承認facebook真係一個跑既好大推動力:

1) 見到別人跑,特別日曬雨淋都出去,我就會覺得冇藉口偷懶。見到別人的月結、速度、練習內容也不自覺想跟想進步。

2) 網路上有太多海外賽、旅跑、本地路線、呃like熱點等資料,好多都好吸引,平日唔跑多D點應付?

3) 除左練習之外,好多時係跑去影靚相、為左出post抒情,另外也會約網友去跑啦。

但冇得上網冇得出post就唔跑?So naive! 毋忘初心,記得當初踏上跑步機是為了什麼?是減肥keep fit!之後去跑街是為了減壓發洩,去練跑都是為了跑馬拉松遊世界。所以其實都不是為了跟風為了呃like的「人跑我跑」。所以就算冇facebook,冇出得玩IG,我也一樣要運動。

就算有些人因為社交媒體而開始運動、開始跑步也不是壞事,至少大家都做正面的事。反而值得思考有無不良習慣,例如個個星期去比賽、每次也要快/跑好多、過度訓練、俾過份壓力、太多資訊同建議等。

以下係取自”black mirror”其中一輯,睇完之後常常提醒自己,自信不是由”like”來建立,畢竟這是虚擬的。

IMG_5934-1-914x1024.jpg

致某女跑友書

周日早上8:15
在深井七仔門外喝零系水動樂的妳:

我們並不相識,但踟躕良久,因為妳今晨的一句話,我還是按捺不住要寫信給妳。

也許妳已忘了說過這句話,但在我聽來,印象倒是挺深刻的。那句話是:

「死麻甩佬,都唔知有咩好望!」

說這句話時,我看到妳的視線雖然落在對面街的「陳記燒鵝」招牌。但在妳那不大不小的聲線可及範圍,只有兩個男性:一個是我,另一個是一臉天真的三歲男孩。這個觀察結果,無情地使我明白到,接收這句說話的對象只能是我,而非燒鵝。

好吧,我不否認,我確是有看過妳一眼的。至於這「一眼」,在妳心目中演繹成了「端詳」、「凝視」還是「研究」,我無從知曉。但總之對我來說,這確是「一眼」而已。

無論如何,這「一眼」令你覺得被冒犯,那就是我不對,請妳原諒。說實話,妳Lorna Jane跑裝沒有覆裹,那截蜜糖色、難以找到半點多餘脂肪的腰肢,著實吸引視線。贅肉滿身的我,實在無法知道要通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擁有如此傲人身段。

KK2.jpg
原來寫程式的,也可以花容月貌至此。(圖片來源:Karlie Kloss之ig)

看妳那一身時尚,相信國際潮人潮事,妳一定瞭如指掌,妳一定知道早前Karlie Kloss宣布初次挑戰馬拉松了。這位被譽為「最漂亮程式員」的超模,在instagram把宏願公布,隨即招徠十數萬的讚。這種成就,是國際級的「騙讚」了。

KK.jpg
Karlie Kloss在ig宣布挑戰馬拉松,立即惹來11萬多個讚。

其實每次看到女性跑步,我都不禁唏噓。同一地球上,有女人可以首天訓練就公諸於世,但有些女人即使比賽也只能偷偷摸摸。

18698016_1367259616688016_7336651830008075604_n.jpg
另一邊廂,伊朗德黑蘭馬拉松的女參賽者,尚在祈求明年可以正式參加全馬。(圖片來源:Shemazing!)

說的是伊朗德黑蘭馬拉松。當地規定,女性只能參加十公里賽,不准參加半馬及全馬賽事。結果,有些決意要跑全馬的參賽者,唯有在鳴槍之前老早先悄悄地自行跑上32.195公里,接著才去正式參加十公里賽,自行湊合出一隻「全馬」來。

這樣的規定,今天看來當然荒謬之至。但這樣荒謬的事,竟然在40多年前的波士頓馬拉松被人視為常態。多得Bobbi Gibb、Katherine Switzer等人敢於挑戰常規,敢到場上「搗亂」,此後女性才有機會與男人跑在同一天空下。

KS.jpg
《時代周刊》最近刊出的Kathrine Switzer訪問。

Katherine Switzer確是值得欽佩,已屆古稀之年卻不言休,不久前還以4:44的好成績又一次跑完波馬。幾天前,《時代周刊》網站登出了一篇她的專訪,她就自己的訓練方法侃侃而談,並透露年尾將參加紐約馬拉松,一個她曾經在43年前勝出過的比賽。未知超模Karlie Kloss準備的,會否正是紐約馬?若二人同場,一老一嫰,將是一幀令人無限感慨的圖象。

如像《足球小將》準備射門的一瞬,戴次偉可以「冥想」兩集還未起腳把球踢出。所以呢,這位女跑友請您相信,雖然閣下纖腰使我浮想萬千,但其實我還真的看了「一眼」而已。再說,其實有時注目禮這回事,也不失是一種暗暗的恭維吧。

周日在深井七仔門口
茫然若失的「死麻甩佬」謹啟

跑道上的小確幸

賽季完了,炎夏正臨。厲兵秣馬,改寫比賽紀錄甚麼的,對很多人來說,還要留待年尾那堆大賽。在這種站著也汗流不止的時節,倒是個適當時候,讓大家去尋找跑道上的「小確幸」。

聞說,「小確幸」一詞源於村上春樹的散文。若真如是,那最好不過。他是作家,也是跑者,由他捎來這份「微小而確切的幸福」,於我們而言,共鳴應該格外容易滋生。

潮熱夏夜,在深水埗運動場單是熱身完畢已渾身汗濕,已經叫人想打退堂鼓。你當然沒有,罵爹罵娘的,你還是把那15個400米衝完。最後一圈回來,你癱軟在場邊草地喘著大氣,頭上白花花的大光燈默然照耀。黑漆夜空,雲朵邊緣依稀可見。隨著心跳漸漸平復,縱然圈速沒有怎麼突破,但你卻深深為自己戰勝了偷懶念頭而驕傲,走過場外那「人傑地靈」的小牌樓也毋須自責。

上班下班的通勤時刻,除了玩遊戲看facebook之餘,跑者總不忙翻看自己的跑步app,看看這月的里數,看看近來的配速,比對一下年前的自己,原來又已進步了一點。VO2 max的數值,也在穩步上揚,為你打氣。生活雖有怨氣和不忿,你慶幸還有跑步,貨真價實帶來的回饋,原是那麼確切公道。

周末長課,以為大雨滂沱,豈料雨在前一夜已識趣地灑個淨盡。陽光和煦,微風惠暢,這個早上的天氣,竟然理想得像莫內筆底下的晨曦。天公如此招惹,你無法不以剛買的那襲新跑衣去迎接。用最隨心的配速,踏在新乾的柏油路,空氣都仿佛纏上了花香,耳機剛巧傳來《吟遊詩人》陳奕迅的歌聲,你不禁在想還能有甚麼比這刻更好。

「要打扮得最漂亮才出門,因為你不會知道今天會遇見誰。」Coco Chanel的格言,你奉若圭臬。所以哪怕只在樓下跑幾公里,淺藍帽子,白色跑衣,你也堅持要搭配得宜。就算擺在面前的青山公路空無一人,你相信穿搭得當的裝束,一定會帶來好心情,只因你沒有辜負了這一片海天相連的美景。

如果馬拉松破紀錄感覺像馬勒交響曲的恢弘,那麼仲夏期間跑步時撿拾到的小確幸,應該就像孟德爾頌的無言歌那樣短促而精緻。它雖然經不起大事宣揚,但每次想起都無比受用,足以使你保存最好的心情,去迎接下一個充滿未知的賽季。

IMG_451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