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無所有,也要單車環遊世界》

 

21616497_1450487428399679_8955204515553299749_n.jpg

《即使一無所有,也要單車環遊世界》
作者:王前權、張靜宜

約五年前我曾經騎單車環台,許多細節已隨年月流逝而變得有點模糊,但沿途路人的聲聲加油,倒還相當深刻。

對於一般人來說,環台已算是值得銘記的人生壯舉。以台灣人的熱情,見到有人追逐夢想,一聲加油自然不會慳吝。如果有人騎單車環遊世界,就更加容易打動人心。遇到的人,給你的可能不只是一句鼓勵,還可能感動得立即提供各樣支援,而這正是王前權與張靜宜兩夫婦的真實經歷。

「權宜」夫婦是台灣人,男的學美術,女的學音樂,大學未畢業就已成婚。畢業後,更不顧家人反對,決意在投身社會前踏單車環遊世界。他們絕非大富大貴,成行也是仰賴親朋戚友捐款支持。就這樣,他們用兩年時間,遊歷了日本、歐洲、北美、大洋洲等地。

讀這本書的最大感動,是人情。阮囊羞澀的兩夫婦,各自憑一輛單車就在世間餐風露宿,面對的除了自然挑戰,還有疆域困阻,難度可想而見。幸而,不同時間總有恩人現身施援,難題方能迎刃而解。這些人大多是萍水相逢,小則賜予食物,大則提供住宿,甚至代付醫療費用!也許就如小說家科爾賀所說的:「只要誠心渴求,整個宇宙自會聯手幫你達成夢想。」

相信看完這本書,你即使不至於立即效法他們環遊世界,但相信也會有衝動騎上單車,感受世間不一樣的景致。
I must cycle around the world even if I get nothing else by Wang Chien-chuan and Chang Ching-i

I cycled around Taiwan about five years ago. What I remember most was the cheering and assistance of all kinds I got from passers-by.

The Taiwanese couple who wrote the book were determined to cycle around the world after graduating and before starting work despite opposition from their parents. They weren’t rich so their trip was only possible with the donation of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In two years, they had been to Japa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Oceania and more.

The human touch moved me most reading this book. Despite all the challenges the authors encountered, people came to their aid. Most of these people had just a passing acquaintance with them but were willing to offer help from food to accommodation and even medical fees. Perhaps that’s what novelist Paulo Coelho meant by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all the universe conspires in helping you to achieve it.”

Even though you may not go as far as cycling around the world like them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I believe you would have the urge to ride a bike to enjoy the exceptional scenery.

廣告

《跑者》(Runner)

一、從「迷你四徑」說起

誰說跑山比跑路容易?

至少,那天我參加完「迷你四徑」鳳凰段後,得不到這樣的感覺。

賽事14公里左右,梅窩起步,翻越南山、大東山、鳳凰山,最後昂坪衝線。相比起香港動輒100公里以上的大型山賽,此賽確是很「迷你」。但到頭來,不少參賽者中途都抵不住高溫退賽,大家都慨嘆給名稱「騙」了。

千辛萬苦躝到昂坪終點喝著可樂之時,不禁暗忖:連「迷你」賽我都這樣,真不知道早前那些參加UTMB的朋友是如何熬的。

IMG_2336.jpg
那天昂坪衝線後喝的那瓶可樂,是我喝過最滋味的一瓶可樂……

二、UTMB有幾難?

眾所周知,參加UTMB(Ultra-Trail du Mont-Blanc,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本身已非易事,參賽者必須在特定日期內完成其他認可的山賽,攢夠積分才有資格報名抽籤。

比賽線路穿過法國、瑞士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環繞勃朗峰一周,全程160多公里,累計爬升9000多米。相比之下,爬升「僅」1000多米的賽事確是「迷你」非常。

就如2017年的比賽,參賽者除了面對已知的山勢起伏外,還要加上酷寒天氣。觀乎身邊不少訓練有素,上山有如家常便飯的朋友,為了挑戰此賽,孜孜操練多時,但最終依然鎩羽而歸,足見此賽之難。

2015年,電影製作人Billy Yang用鏡頭記錄了三位美國跑者參加CCC(101公里組別)的過程,片段在越野跑界廣為流傳,值得一看:

三、一不小心,就是(五屆)冠軍

不過,有怎樣難的比賽,就有怎樣強的大神。

怎樣才叫「大神」?試想想,在你決定參加某個賽事,為此苦練經年,都只卑微地圖個完賽的時候,有人會不經意地參加同一賽事,賽前不會特地花心思,但最終卻不經意地取得你努力一輩子也未必取得的好成績,甚至把冠軍拿下。

英國跑手Lizzy Hawker,就是這樣的神級人馬。據她所言,她只是有次路過霞慕尼,便臨時買雙跑鞋報名參賽,最後「不小心」就奪冠了。在這一次之後,她還拿下了多四屆冠軍、一屆亞軍才罷休。

image001.jpg
Lizzy Hawker(Ultra Fitness Training圖片)

具體一點的話,或可看看Lizzy Hawker的一些紀錄:

10K PB:36:23
半馬 PB:1:17:35
全馬 PB:2:45:02
50K PB:3:21:12
100K PB:7:28:46
24小時賽:247.07公里(曾為世界紀錄)

賽事方面,除了5屆UTMB冠軍之外,她也拿過了:

.246公里斯巴達超馬冠軍
.2屆尼泊爾安娜普納100公里賽冠軍
.3屆Swissalpine Davos K78冠軍
.3屆Transgrancanaria冠軍
.3屆Zermatt Marathon冠軍
.香港100冠軍

還有很多很多,恕不盡錄了。

別以為這位跑山大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現年41歲的Lizzy Hawker雖然越野賽成就斐然,但說到學術背景也是常人難以企及——劍橋本科畢業,後來成為極地海洋學博士,為BBC紀錄片撰寫旁白,也是牛津教材編委會顧問。

這樣的來歷,根本使人覺得她是「外星人中的外星人」。

2015年,這位大神將自己的比賽經歷、練習感悟寫了一本叫做《Runner》的回憶錄。一年之後,這本書也在大陸出了中文版,叫做《跑者》。

四、關於長跑的小故事

runner-768x596.jpg

《Runner》的封面寫著A short story about a long run,內容絕大部分是Lizzy Hawker的跑步哲學觀。所以如果你只想看訓練方法的話,這本書你可以不用看了。

書分三部分:

1 發現之旅:2005首次「意外」參加UTMB奪冠經歷

2 探索之旅:三次由珠峰大本營到加德滿都全長330公里遠征歷程

3 重新發現、認識、領會之旅:面對傷患的經歷

如果你是衝著她UTMB的經歷而來的,你將會發現最精采的只是第一部分。坦白說,我不會因為Lizzy Hawker的成績過人,就連她的書都盲目唱好。到第二、三部分,對我來說已是背景陌生,再加上敘事過於跳躍,愈讀愈覺得摸不著頭腦。事實上,外國也有不少讀者對此頗有意見,認為這部分「實在需要一個更好的編輯」。

Lizzy Hawker早已覺得甚麼比賽、冠軍都只是「身外物」,重要的是探索自然本身。所以,她才對自己在喜馬拉雅的探索如此濃重著墨。如果你認同這種心態,又或是對這條路線有興趣的話,也許一般人讀來索然無味的部分,會正合你的胃口。

五、一點後話

2016年,Lizzy Hawker辦了越野賽事UTMR(Ultra Tour Monte Rosa,環羅薩峰超級越野耐力賽)。這個賽事全長170公里,累計爬升11200米,難度比UTMB有過之而無不及。Lizzy Hawker,這是她喜愛的越野跑路線,很想各地跑者來體驗一下。早前,本地著名越野大神曾小強拿下了2017 UTMR冠軍,可說是為港增光。

6c25297d6355a441d6dd9ab31a9cfa1f-768x512.jpg
香港跑手曾小強勇奪2017 UTMR冠軍(UTMR facebook圖片)

無論從甚麼準則來看,Lizzy Hawker對於一般跑手來說都已經到達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看她的書,未必會令你興趣盎然。但正如偶爾一登難度較高的山一樣,過程未必很愉快,但卻能令人看到另一層次的世界,從而學會更加謙卑。

在愛隊主場跑趟馬拉松

有些童年夢想總叫人魂牽夢縈——例如愛唱歌的,會幻想自己在紅館開演唱會;熱愛足球的,總會幻想自己在大球場踢球。心頭更高的,可能會發白夢時聯想到自己踢英超,要不就是像費格遜一樣成為了足球經理人。

清初文人張潮說:「人無癖不可與交。」我一直對這句說話十分認同。總覺得,人,確是要對某個範疇有些沉溺,有些不理智才過癮。

60年代有個叫Gilbert Kaplan的商人,一次偶然聽到馬勒第二交響曲大受震撼,結果瘋狂似的成為此曲粉絲,不停鑽研學習,最終自行指揮專業樂團出唱片,這於我來說實在是個無比過癮的故事!

又有位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波士頓紅襪隊的粉絲,也像很多男人一樣,曾經幻想自己能在主場芬威球場為愛隊出戰。他「努力過」試圖成為職業棒球員,但最終礙於身材,還是不得要領。結果發現自己在長跑方面更具能力,故唯有改行跑步。

920x920-1-768x502.jpg
「芬威球場馬」是全球首個在MLB球隊場館舉辦的馬拉松(Times Union圖片)

多年過去,這位仁兄對愛隊主場仍是念茲在茲。雖然,他曾經試過參加一些跑步賽事以芬威球場為終點,但覺得還是不夠味道。於是,他索性決定在場地內搞一場馬拉松。剛過去的九月中,這個構想終於成為了事實。

參賽門檻不低——參加者須每人為一個兒童組織至少籌款5000美元,而且名額只得50個。成功者,就在建成逾百年,屬MLB中歷史最悠久的芬威球場跑116圈,湊夠42.195公里。主辦單位指,這是首個在MLB賽場舉行的馬拉松。

參加者當中,包括2016「七天七大洲馬拉松」女子冠軍Becca Pizzi,以及兒子腦麻痺,由父親推輪椅參加無數馬拉松、三鐵賽的「賀特父子」。

這次賽事成功舉辦後,「始作俑者」那位紅襪球迷還想再下一城,打算在世界其他更多不同賽場辦賽,搞成系列賽云云。他還打趣說,在棒球賽場跑馬拉松的好處是保証不用爬坡!

說了這麼久,到底這位紅襪球迷到底是何方神聖?答案是:Dave McGillivray,波士頓馬拉松賽事總監。對,就是那位擔任波馬總監已經30多年,波馬完了會獨自夜晚在賽道跑上一遍的跑壇傳奇人物。

C66BWQcVwAE8Yf5-768x768.jpg
波馬總監Dave McGillivray(twitter圖片)

 

減量期如何吃?

taper-768x432.jpg

近來不少跑友說得、聽得最多的其中一句話應該是:「差不多啦。」

「差不多」甚麼呢?原來是指練習。

悉尼、柏林、北京……不少大賽舉行在即,來到這一刻,該練的其實都應該練了,餘下日子,就是所謂「減量訓練期」(tapering)。跑手在賽前兩三周這段時期,逐步養精蓄銳,枕戈待旦,希望以最佳狀態迎接賽季首馬。

訓練量減少,按比例將里數下調,算是有本可循。至於減量期又應該怎麼吃?相比訓練量而言,這段期間的膳食如何安排,則似乎多是各施各法。

碰巧讀到一些文章談及這方面,可以說是一些供一般跑手參考的通則,我讀後覺得對自己也不無提醒,故特意綜合一下資料,以饗各位正在磨拳擦掌的跑友。

話說在前頭,隨著自身經驗累積,有經驗的跑手總會明白這段期間怎麼吃最適合自己。所以下面要點,並沒必要照單全收,請按個人情況自行斟酌參考。

1 吃也須減量

既然運動量少了,那麼請也別吃得那麼狠。這其實是很明顯的道理,但比賽當前,跑手往往會給大戰前的氣氛弄得情緒高昂,高昂得連食量也高昂起來。「每到賽季胖三斤」,不是沒原因的。易胖者(例如我)必須緊記。

體重不經意增加了,其實已可能對將臨的比賽有所影響。長遠而言,把胃口吃開了,又近冬天,容易一發不可收拾。長跑是一輩子的事,勿因「一時之氣」而打亂部署。

又有些跑者自恃訓練量高(或自以為高)而放肆吃高卡路里零食的,亦須在這段時期小心。下次把薯片巧克力甚麼的送進嘴之前,不妨停一停,想一想。

2 注意蛋白質

眾所周知,蛋白質幫助肌肉組織修復和增長。在高里數訓練過後的減量期,正是「慰勞」肌肉恰當時刻。吃幾多呢?一般來說是這樣:

體重(磅)X 0.6-0.7=每天所需蛋白質數量(克)

哪些食物含高蛋白呢?雞胸肉、吞拿魚、蛋白、豆類製品、花生、杏仁、蕎麥、藜麥、菠菜、西蘭花……

亦有指,在賽前一周吃肉的話最好以白肉為主,皆因吸收較快。紅肉則少碰為妙。

另外,比賽前一天宜增加水分攝取,提高主餐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而非超出平日份量地放肆吃額外的澱粉質),避免高脂肪、油炸、奶類食物,這點對於腸胃不太理想的跑友尤其重要。

3 高纖隨習慣

有人說,賽前一兩天避免吃太高纖食物,以免比賽時腸胃過於暢通要上廁所。

也有人說,賽前一兩天反而更加應該特意吃多點高纖食物,以求賽前能夠「排清排淨」。

比較「持平」一點的說法是:賽前48小時膳食避免太高纖,反而在賽前數周的減量期則不妨。因為若然你在練習里數高時慣於大飲大食,相對地低卡的高纖食品,將較容易使你依然覺得飽足,但又不至於大量增加卡路里攝取。

老套地說句,這點真的很視乎個人腸胃。就我自己來說,因為怕增重關係,平日膳食慣了以高纖食物為主,故在這方面賽前也不會刻意有甚麼轉變。反而我覺得大家真的不妨想想有甚麼方法可以令你賽前能「排清排淨」,以確保在起跑後不會要上廁所。你知道,有些比賽途中的廁所大排長龍,甚或根本「四野無廁」,如果你是分秒必爭的造成績跑手,這點實在要注意。

延伸閱讀

https://www.runnersworld.com/fuel-school/eating-well-through-the-taper

http://running.competitor.com/2017/09/nutrition/eat-marathon-taper_161502

「你操到咁弗做乜啫?」

hasuk90.jpg

圖片中的文字,是美國西北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觀察所得。最近在Runner’s World讀到一篇文章,裡頭引用了這個觀點。這不禁令我反思,事實是否如此?

我很快就得出結論:當然不是。女人沒錯終日說自己肥,但別以為男人可以免疫。

男人對很多事情可以滿不在乎,但身材,我指是男人自己的身材,肯定不在其中。很少男人,對此會真心不在乎。

例如不時總有某某男星突然騷出「爆肌」照,你以為哄動的是女人?不,大部分女人都是大叫「嘩,好勁呀」就完。對著那張照片,心底萬般滋味,念念不忘的,其實反而是男人。

就像老和尚背了一個美女過河,小徒弟忍不住說師父犯戒,老和尚嘆道:「我都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不?」在一身肌肉的show off照片面前,男人啊,其實都像這個小徒弟。

在跑者群中,這種「小徒弟現象」尤為明顯。因為爆肌的不再是遙遠的張家輝彭于晏張繼聰,而可能是近在咫尺的跑友張三李四。

在心情已經不算很好的某天,在臉書忽然見到跑友某君貼出照片,腹上六塊開始隱現。濾鏡這東西,使那六塊變得更加呼之欲出。這幀照片,不禁令你臉色一沉。它令你想起,本來比你慢一截的他,最近衝圈速度開始和你旗鼓相當。

「睇緊咩?」在旁邊看著《踩過界》的妻子問。「咦,呢個咪阿X?而家咁好身材既?嘩……」她在毫無掩藏嘖嘖稱奇之際並沒發現,自己的說話其實也已經「踩過界」。

「係呀,佢近來好勤力。」你把手機搶回來,按了一個「心心」之後,匆匆把屏幕關上,擱到一旁,不能再說甚麼。

因為再說甚麼就會顯得你很在意。六塊你已經沒有了,絕不能將僅餘的君子氣量也丟失。心底雖有萬千句「頂佢個肺」,但最終,都只能化成一聲長嘆。

「你操到咁弗做乜啫?」這是日子一久,很多跑友的老婆、女友終會忍不住問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背後極可能包含了無數懷疑——你幾廿歲,仔都生埋,突然這麼關注身材,一定「有蠱惑」。

但我可以告訴你,沒有,他們真的沒有蠱惑。這只是男人之間的「暗戰」,跑得步,不贏身材也至少贏你速度。你明就明,唔明就黎明。

你們很難明白,為甚麼男人看American Beauty中Kevin Spacey埋頭健身,又或者Fight Club中Edward Norton打到口腫面腫的電影場面會眼角有淚。人到中年了,而家唔搏就唔使搏。

不妨換個角度:女人買包扮靚為了給誰看?對呀,就是要給其他女人看。男人若然覺得你們想藉此勾三搭四,你也會覺得他們太膚淺太低能。

這樣想,你應該就會明白了。

馬前早餐,你吃甚麼?

【蝦叔】

我慣了吃飯,最好是熱的。退而求其次,壽司、魚生飯那類,也可。

習慣從何而來?好像是2015年台北馬拉松,那次賽前吃了一整盒壽司與「梅子飯糰」,就跑出了一趟20多分鐘的PB成績。從此以後,就有意無意覺得馬拉松賽前應該吃飯,說是信邪甚麼都好了,感覺就像當年白蘭斯賽前一定要吻吻巴夫斯的光頭才安樂。

岔開一筆,這個在台北的「梅子飯糰」也有故事。話說當年飛抵台北之後,我們立即前往著名跑步主題餐廳「Rest & Run活力廚房」用餐。碰巧鄰座有港客,言談間得知大家同樣出戰台北馬,就慨贈了我們兩隻「梅子飯糰」。

IMG_7431-768x576.jpg
這飯糰,以藜麥、珍珠米飯、醃梅等製成,真空包裝,特意調配使跑者在出賽前可以注滿能量。可惜,餐廳在去年夏天結業了,如今只能嘆句:此情可待成追憶。

IMG_7423.jpg

還是說回賽前早餐吧。

有時候下榻酒店附近沒有便利店之類東西,又想吃熱飯(總之不是壽司那種冷飯),酒店又沒有微波爐,怎辦?我試過夜間在外邊買熱騰騰的飯回來擱著,到起床時微溫尚存,總算稍比吃冷飯強。

IMG_8212-768x576.jpg

不久前在武漢更大鄉里地初次見識祖國食品加熱技術。在超市買了個「自熱米飯」,一大盒沉甸甸的。賽前清晨按指示拆開,才見內面有鋁袋裝著的餸菜,還有透明水狀物一大包。據指示,把水倒進盒子底層空格,然後把飯菜擱在上面等幾分鐘就可以開餐。完全不用微波爐,連暖包之類的東西也不需要。

未幾,飯盒即傳來水煮沸了的聲音,更不停冒煙。時間一到,發現飯已蒸好,吃下去味道是可以將就那種,熱度卻是絕對燙口。

吃過這盒飯之後,抱著fun run心態當然沒有PB,但那次玩得開心,卻倒是的。

【蝦嫂】

馬前早餐我無蝦叔咁姿整,一直唔係飯桶,少食飯。

食乜?大家都知跑馬拉松要半夜起身準備,為爭取更多睡眠時間,當然唔會搞好多野仲好似平時咁煮藜麥排到靚晒咁先食。所以,我選擇係最普通的——杯麵。

實不相瞞,我係幾鍾意食杯麵的。鍾意到係,有即食麵同杯麵擺喺我面前,我都仍然會揀杯麵。(蝦叔經常聞之搖頭,覺得我唔識食)更何況,跑馬之前,奉旨要食,杯麵更成為我不二之選。

3e6e1-DPP_78536-683x1024.jpg

跑海外馬,住酒店一定有熱水壺,咁就一定可以沖到杯麵。而杯麵在好多地方亦唔會難買,我最喜歡係海鮮味道。當然,賽前唔建議大家食太辣太油重口味野,最緊要係知道自己腸胃受到乜受唔到乜。

馬季不時要在冷風冷雨中作賽,一杯熱湯麵落肚,比賽都會有力氣啲。

至於飲品方面,我亦會選擇最簡單的清水。因為知道自己腸胃一般,就唔敢亂飲運動飲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