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Boston)

IMG_4399-1024x1024.jpg

2018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波馬)幾個月後又來了。其實在去年四月,有一套名為《波士頓》的紀錄片公映了。及至年底,影片在amazon、Google及iTunes上線,全球觀眾得以一睹此片。

波馬地位崇高,早已成了不少書籍、電影的題材。2013年恐襲之後,波馬更蒙上了悲情,談論的人自然更多。在這時候,又一套為時114分鐘的波馬紀錄片出現,那麼有何可觀之處呢?今次這篇將與大家談談影片背景,也會說一下我認為這部片的幾個重點。

影片背景

《波士頓》導演Jon Dunham本身也是狂熱跑者,已跑過26個馬拉松。此外,他也是另一套著名馬拉松紀錄片《馬拉松精神》(Spirit of Marathon)的導演。他決定拍《波士頓》,是受到2014年,也就是恐襲後一屆的波馬精神所感召。在他眼中,這份重新振作的勇氣完全闡釋了馬拉松精神。

影片的旁白,由影星麥迪文(Matt Damon)擔任。挑選這位哈佛才子,事必有因。首先,麥迪文出生的美國麻省劍橋市就在波士頓旁邊,而他也曾為官方出版的《波馬125年史》寫序。據他說,其父曾四度出戰波馬。所以每年一度的波馬,已成麥迪文童年回憶的一部分。2016年,拍下不少波士頓景象,兼大受好評的電影《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監製之一正是麥迪文。

這部紀錄片由波馬贊助商John Hancock Financial出資,也得到賽會助力提供珍貴的圖像與影片。製作者花了三年時間,走訪歷代與波馬有關的馬拉松名宿、工作人員等拍攝而成。

IMG_4700.png

觀影重點

一、認識波馬百年歷史

百年波馬,參與過的名宿如過江之鯽,故事自然數之不盡。看《波士頓》紀錄片,第一大重點自然是認識波馬歷史,以及眾多為人津津樂道的逸事。以下這些,可能跑過波馬的好手也未必知道:

  • 七屆波馬冠軍Clarence DeMar為何會在報館印出自己得獎新聞?
  • 著名的「心碎丘」為何得名?
  • 希臘名宿、1946年波馬冠軍Stylias Kyriakides是跑馬拉松籌款的先驅?
  • 波馬總監Dave McGillivray在跑步橫越美國壯舉完成後遭解僱,為何他卻認為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 原爆倖存者田中茂樹,穿上足袋(就是日劇《陸王》的分趾鞋)贏得波馬冠軍?

二、為了BQ去到幾盡

由於問津者眾,僧多粥少之下,波馬終於1970年引入達標線。隨時日而過,這條線愈見嚴格。「波馬達標」(BQ)漸成為不少跑者的自我認可標籤。

人性就是如此——你愈不讓人做一件事,人就會愈想做。波馬一席難求,更加激發跑者千方百計取得。所以看《波士頓》其中令人莞爾的一節,就是看歷來跑者如何在無法跑出成績之時,千方百計希望另闢蹊徑取得名額——例如有位教師全動全班學生每人寫信希望感動賽會;又例如甚至有跑者求情理由是自己長得像林肯!

三、波馬近年發展

眾所周知,近年長跑界可說由非洲跑手壟斷,這於波馬亦然。《波士頓》自然有談到這股「黑旋風」如何影響近年波馬群雄競逐的局面。

當然,2013年恐襲仍是不可能繞過的一章。《波士頓》帶領觀眾回顧2013年的動魄驚心,也會追蹤2014年的堅忍不屈。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