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與中國夢》

44927124_1938793816235702_3722699591418642432_n.jpg

《高爾夫與中國夢》
作者:丹.華希本
譯者:吳國卿

芸芸運動之中,高爾夫球可說是政治色彩最濃厚的一項,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不只一次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打高爾夫球。無巧不成話,這場「高爾夫外交」亦早於上世紀50年代時開展——安倍的祖父,也是日本前首相岸信介亦曾與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一起揮杆。

在中國,高爾夫球政治色彩亦不遑多讓。今年適逢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而高爾夫便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引入中國。不過一直等到近20年,中國高爾夫球方迎來急速發展,球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在高爾夫運動水平方面,中國現時也在世界高爾夫球壇上佔有席位。最佳例子是女球手馮珊珊於2016里約奧運奪得銅牌,又曾問鼎世界第一寶座。在這風光時刻,絕難想像到不過數十年前,中國首批職業高爾夫球手竟是由球僮甚至球場警衛這些人自學苦練而成。

美國記者丹.華希本的著作《高爾夫與中國夢》就是透過三線故事去描繪高爾夫球運動這些年來在中國的發展。當中有靠自行摸索踏上職業之路的球場警衛、有美國高爾夫球場設計師,還有靠開發高爾夫球場而脫貧的當地人。他們的故事各有各傳奇,從他們的故事足可拼湊出高爾夫在中國發展的立體面貌。

作者的敘述頗為精彩,中國人由當初連高爾夫是何物也尚未懂得,到爭相走入圈子內,折射了近年中國社會的變遷。其中警衛自學成為職業球手的故事,更是意外地激盪人心,運動愛好者必有共鳴。

The Forbidden Game: Golf and the Chinese Dream
Author: Dan Washburn
Translator: Wu Guo-qing

Golf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politicized of all sports. A typical case to demonstrate is the fact that the 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as played golf with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more than just once. Actually this “golf diplomacy” was started in the 1950s, when Abe’s grandfather,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Nobusuke Kishi, and the then US President Dwight Eisenhower, got into the swing of things on the golf course.

It was full of “golf politics” in China either, despite the fact that golf was only introduced to the country almost 40 years ago at the early stage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China has enjoyed a golf boom as lots of new courses have opened up.

Today, China plays a position in the world of golf. The best example is Shanshan Feng, the Chinese golfer who won the bronze medal at the 2016 Olympics Games in Rio de Janeiro and at one time was first in the women’s world golf rankings. It is hard to fathom that just a few decades ago, China’s first professional golfers were actually “ball boys” and even golf course security guards who learned the game on their own.

In The Forbidden Game: Golf and the Chinese Dream, American journalist Dan Washburn vividly depicts the growth of Chinese golf over the years by revealing the lives of three men: a golf course security guard who explored the game by himself and became a pro, an American golf course designer, and a local who was lifted out from poverty through a reliance on building of golf courses. Their extraordinary stories and experiences weave together a living portrait of China’s golf development.

An engrossing and compelling narrative, the author uses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golf as a lens into the country’s social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Coupled with heart-stirring stories like the security guard turned golf pro, this book will definitely strike a chord with sports enthusiasts.

廣告

從巴克利超馬談起

 

s1.jpg

跑步書不少,但說到跑步與書本最直接的扣連,是在一個「惡名昭彰」的賽事中——巴克利超級馬拉松。

說此賽「惡名昭彰」,全因它困難得不可理喻。30年來,只有15個參賽者能完成賽事,完賽率不足2%。就連報名、比賽開始方式等,全部不按牌理出牌。簡單來說,參加這個賽事的人,是徹底的自討苦吃。

正是因為一個「難」字,才吸引無數人撰文拍片,以獵奇方式向世人介紹這個非一般賽事。賽事其中一個環節頗為特別(事實上也沒有哪個環節不特別):參加者須在數個特定檢查站找出主辦方預先埋好的「藏書」,按自己參賽號碼撕下相應頁數,以作核實。

這些書籍,內容也許與跑步毫無關係。但在如此古怪賽制之下,書,就在這越野比賽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坦白說,要參與巴克利這種賽事,我既沒勇氣,也無能力。之不過書本這東西,卻異曲同工地在我的跑步生涯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不同場合提過,當初對海外馬拉松生起了無窮綺思,其中一本啟蒙書就是同文莊曉陽的處子作《四十二公里的風光》。想當年,身邊跑步的人哪有今天的接踵摩肩?香港跑者的足跡哪有今天的無遠弗屆?

後來,讀了村上春樹談跑步的著作,使我知道一個文人也可以跑上100公里;讀了《天生就會跑》,使我認識到地球上原來有個叫做「塔拉烏馬拉」的擅跑民族;讀了陳彥博、Scott Jurek等越野大神的經歷,更使我不敢對平日自己的練習輕易喊辛苦。因為書,很多遠方的經驗、勇氣和希望,細無聲地潤澤了我的跑步生命。

跑步最主要的,當然還是腳踏實地去練習和比賽。但就像巴克利超馬,頁頁書紙構成了不同站點的聯繫所在。本欄取名「巴克利一頁」,就是盼望每月一談自己讀跑步書的些許淺見,或可為諸君帶來一點啟發。

我的柏林馬拉松2018

今次,我會以圖輯形式展示一下參加2018柏林馬拉松,以及賽前賽後的一些片段。

IMG_4589-1024x586.jpg
話說柏林馬抽籤結果公佈,蝦嫂告知她已中籤那刻,我才醒覺自己……原來沒有入籤。為了做「跟得先生」,慈善名額也沒了,慌忙下找到大陸公司「愛燃燒」出售名額。冒險地交了費,還好,最後也正正常常出了賽。
1-1024x769.jpg
星期五早上晨跑收穫:巧遇肯亞國家隊代表晨操。在我旁邊的是2017柏林馬拉松女子冠軍Gladys Cherono,當時她創下2:19:25個人最佳時間,亦為女子馬拉松史上第七快成績。
2.jpg
下榻的地方與Tiergarten距離不遠,就到這裡試跑一下。當天天氣清涼乾燥,沿路跑者絡繹不絕,互道早安,跑步氣氛非常濃厚。在我背後的,就是著名的「勝利紀念柱」。
3.jpg
晨跑期間,已有賽會工作人員派發賽事小冊子。
4-1024x768.jpg
中午時份到了expo,會場位於柏林已停止運營的滕珀爾霍夫機場。
5-2-1024x768.jpg
expo會場室外的模樣。
6-1024x768.jpg
這是輪候著扣手帶的人龍,不過由於人員及扣帶機不少,所以過程亦算暢順。
7a.jpg
布質手帶,就是由這樣一台機,在工作人員協助下扣上。不過有些人扣得鬆的,參加者可以自如地把帶整個除下再穿上。
7b.jpg
扣上後,最快要到賽後才可脫下。(後話:事隔一整個月,我在香港仍見到有跑友未捨得把手帶脫下……)
8.jpg
貴為六大之一,柏林馬當然有關於六大的宣傳展板。
9-2-1024x768.jpg
會場內部一隅。賣物攤檔不少,但除了官方adidas柏林馬產品外,其他攤檔所賣之物無論品質、價錢均未能勾起大家購物慾。若要以日本大型賽事expo規模與之相比,恐怕會大失所望。
9a.jpg
這張海報的空白格,可以給參賽者於賽後貼上自己的號碼布,使之成為特別的紀念品。
10-1-1024x768.jpg
逛過expo的,稍稍觀光一下。來到柏林,當然不會錯過圍牆;來到柏林圍牆,當然不會錯過最著名的塗鴉畫作《兄弟之吻》。
10a-1024x768.jpg
咖喱香腸(Currywurst)是柏林街頭巷尾都會見到的小吃,一如香港的咖喱魚蛋。其中有些檔攤更有純素版香腸供應,頗令我們意外。
11-1-1024x768.jpg
星期六早上,參加大會安排的熱身節目,六公里左右的「早餐跑」。起點位於柏林現存最大的宮殿「夏洛滕堡宮」。這天萬里無雲,天氣絕佳。
12.jpg
不少人參加柏林馬都是慕「最速賽道」之名,必會認真競速作賽。相比之下,「早餐跑」氣氛輕鬆得多,其柏林馬官吉祥獸方Fridolin Flink也有現身。
13-1024x576.jpg
「早餐跑」起步一瞬。
14-1-1024x768.jpg
跑了六公里左右,抵達終點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此處也是德甲球會哈化柏林的主場。如果有看我介紹過的德國電影《最後的馬拉松》的話,當會知道這裡也是戲中柏林馬拉松所設定的終點。(後話:在我們這麼一鬧之後,實力本是一般的哈化柏林已連續兩次主場勝出,其中更包括打破勁旅拜仁慕尼黑的不敗金身!)
15-1.jpg
顧名思義,「早餐跑」在跑完後有早餐吃到飽。當然不是酒店式的大魚大肉,這沾滿糖霜,內藏草莓果醬的麵包是選擇之一。
16-1024x576.jpg
還有大量水果及瓶裝水。
17.jpg
吃飽早餐之後,你也可以在運動場內參觀一番。
17b-1-1024x768.jpg
話說我和柏林的緣份是始自一塊柏林圍牆石——柏林圍牆拆卸,《壹週刊》可以讓讀者去信索取用水晶膠封著的柏林圍牆石一塊。這紀念品,我至今仍保存著。親身來到柏林,見證到圍牆石已成名勝紀念品店的熱賣產品。像在「查理檢查站」的此處,不同顏色,各種形狀,任君挑選。
17c.jpg
看到賽道上這樣的標記,你一定知道賽事的贊助單位是哪家公司了。
18a-1024x772.jpg
明知這天的客人九成將出戰柏林馬,下榻酒店索性提供pasta dinner,盛惠16歐元。
18b.jpg
結果,我們試了——果然是原教旨pasta晚宴。(當然,有肉醬有湯,也有其他調好味的pasta,情況不算太壞,不過一頓自助餐純吃pasta有點不習慣就是。)
19-1024x768.jpg
賽前早上,酒店為跑手準備的小心意。
20-1024x732.jpg
步往起點。
20b-1024x768.jpg
起點及終點,也是柏林舉世知名的地標——布蘭登堡門。
21.jpg
流動廁所,比例上少得可憐。以至賽前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只沒料到,有女跑手亦按捺不住要找幾位姊妹「睇水」就地解決。堂堂六大馬要這樣,這點我事前絕對想不到。
22-1024x759.jpg
由於報名的成績不夠好,所以只能在最後一槍出發。等待起步時,幸好大會司儀頗為落力搞氣氛,所以時間也不算難過。
23-1024x576.jpg
賽會提供膠杯供水,且沒有適當提供棄杯區,所以每至水站必定出現如圖膠杯遍地的景象。不難想像,頗易使人滑倒,大家如若有意參加此馬的話,這點宜加留意。
24-1024x736.jpg
由於早上十時出發,跑完已差不多兩點,而這天天氣艷陽高照,尾半程基本上是在烈日下作賽。所以回來時,我會有這樣的表情。
25.jpg
工作人員派發完賽獎牌情況。
26.jpg
肯亞跑手Eliud Kipchoge勇破世績,今次能與之同場實在與有榮焉。當天衝線後,我是這樣知道消息的。
27.jpg
完賽後,很多跑手都會在國會大廈外好好休息一番。
28.jpg
德國以啤酒聞名於世,柏林馬賽後有啤酒提供也是極為理所當然了。
29.jpg
布蘭登堡門亦見於完賽牌上,背面則是2016年里約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Eliud Kipchoge頭像。碰巧他也是本屆參賽者之一,最後他奪冠兼破世績,可說為這面獎牌增添了非凡意義。
30-NN-Running-team.jpg
柏林馬其中一項特別之處是賽會會在賽後晚上舉辦after race party。我們有赴會,但由於太累,又以為沒甚麼特別,問在場人員亦問不出所以然來,所以逗留沒一會就離開。豈料直至晚上十時許,冠軍以至其他奪獎跑手悉數現身。所以如若有意追星的話,這個派對不能錯過,而且要有點耐性!(圖:NN Running Team)
31.jpg
離開柏林後,我們南下200公里左右,到了小鎮德累斯頓。這裡被譽為是歐洲其中一個最美城市,我們當然沒有錯過在這裡慢跑留念的機會。
32.jpg
德累斯頓另外有稱是「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在我們住處跑沒多久就可到易北河畔,在這天氣清涼的早上,遊人寥寥,絕對是晨跑好地方,只遺憾有些修繕工程煞了風景。
33.jpg
離開德累斯頓,我們再南下到了捷克布拉格。此城浪漫得舉世知名,尤其舊城區的查理橋更是我嚮往了多年的地方。如今有幸一遊,竟是以跑步形式穿行而過。回想自己少年時代好吃不動,絕對無法想像今天的光景。

個把星期的歐遊完結,順利又收集了一面柏林馬,也是我第一面歐洲馬的完賽獎牌回家。雖然,未能如願在這條最速賽道刷新個人紀錄,但這次旅程使我吸收了經驗,增長了見識,收穫仍是豐富。無論如何,收拾心情好好迎接下個賽事好了。我相信,付出過的努力,總不會把人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