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奇山徑又添精彩一章

at1
橫跨美國東岸14州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

3500公里是怎麼樣的概念?

我在Google Map上試用「測量距離」功能,以香港為起點拉出直線,發現3500公里原來是代表著:東至關島,北至俄羅斯南部,西至印度中部,南至印尼南部。簡單來說,就是乘飛機也要五六小時的航程。

如果這樣的距離,用雙腿要走多久?

赫赫有名,橫跨美國東岸14州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正是3500公里。尋常人打算徒步把它走完,得花上約半年時間。據統計,只有20%左右的人有毅力真的把它由頭走到尾。有工作在身的都市人,用分段形式把它按時走完,是比較務實可行的做法。若然用跑的話,目前最新紀錄,是由比利時好手Karel Sabbe在2018年以41天零7小時多創下。

AT自1937年建成後,日漸成為美國以至全球知名的徒步徑。曾經以為,AT如此有名定是因為風景優美吧。豈料在我看完Netflix紀錄片《誓破紀錄的Karl Meltzer》(Karl Meltzer: Made to Be Broken)之後,才發現事實似乎並非如此。這套片刻畫了Karl Meltzer以不到46天時間打破跑步穿越AT紀錄,過程固然極盡艱辛,但在鏡頭中我卻沒有看到像UTMB沿途的那種壯麗。事實上,早有人稱AT為「綠色隧道」(Green Tunnel),就是暗指這條步道景色單調。

就如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AT雖然沒有錦繡山河,但以步行或跑步形式挑戰的人日多,就使它在登山愛好者之間名氣暴漲。久而久之,以AT為主角的書籍、紀錄片以至電影就接連出現。

除了剛才提到的netflix紀錄片外,大家只要在amazon之類的網上書店一搜已可找到大堆關於AT的書籍及電影。談經歷的固然有,以實用角度教導後來者如何成功挑戰AT的亦不乏。當中最著名的,作家Bill Bryson就將挑戰AT失敗的經歷寫成A Walk in the Woods,於1998年出版;後來書在2015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由港人熟悉的羅拔烈福及愛瑪湯遜等主演,台灣譯為《別跟山過不去》,大陸譯為《林中漫步》,但此戲在港似乎沒有上演了。

相比之下,華人作者關於AT的中文專著,我暫時只見有徐銘謙的一本。作者為台灣學者,她於2006年參加計畫獲選前赴AT學習保育、修築步道,並在2008年寫成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舊作絕版多年後,2015年她把書易名再出新版,就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至於今次勾起我談AT,全因是超馬跑手Scott Jurek的新作North。Scott Jurek在2012年的舊作Eat and Run(中文正體版《跑得過一切》、簡體版《素食,跑步,修行》)在跑圈中早已一紙風行。事實上,Scott Jurek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越野跑者,再加上他堅持純素飲食,身體力行地反駁了「茹素有損運動表現」的看法,大家當然會對他的飲食、訓練與出賽經歷有莫興趣。

睽違多年,Scott Jurek終於有新作推出,而且是與妻子Jenny在2015年聯手挑戰AT的經歷。此書出版,記錄著又一位名人挑戰這條傳奇名徑。AT的名氣是從何累積而來,於此又見一斑。

征戰越野賽事多年,Scott已年過不惑。妻子Jenny,亦經歷了兩趟小產。在這情況下,他們都背上了各自的理由,希望通過一場挑戰去再度尋覓自我。

這趟旅程,跑的是Scott,駕車支援的是Jenny。有別於往日對待比賽的認真,他們這次挑戰相對隨心得多——Scott不單從未試路,甚至AT所穿越的14個州份,Scott也沒踏足過幾多。然而,基於這並非正式比賽,所以夫妻二人對此亦安之若素。

話雖如此,Scott畢竟是精英選手,他這次挑戰也並非「郊遊」,反而是銳意以46天的時間打破前人紀錄。那就是說:要連續近七星期,每天跑差不多兩個全馬,絕對是能人所不能的超級考驗。

不像《復仇者聯盟》,這裡劇透絕無問題——Scott當然如願打破紀錄。但當中如何克服傷患,堅持完成的種種細節,才是書的重點所在。此書的各個章節,由Scott和Jenny梅花間竹式分述,有點像「一題兩寫」的做法使敘述顯得更為新穎立體。

目前此書尚未有中譯本,但除英文紙本或電子版外,我推薦大家也不妨考慮將有聲版本一併買回來,因為朗讀者正是兩位作者本人。相信伴之以讀,諸君更能如臨其境。

廣告

她比Katherine Switzer更早完成馬拉松

如果我想做明星,一定立即去結識那些發明星夢的人做朋友。為什麼?因為聽說很多明星,原來都是陪朋友面試而入行的。

只沒料到,在跑界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1963年,有個叫做Lyn Carman的30歲美國女跑手,原擬成為美國首位完成馬拉松賽的女選手。她找來朋友Merry Lepper相陪,豈料最後自己挑戰失敗,反而Merry成功了。

比Lyn年輕十載的Merry,本來已決定好和Lyn攜手回終點,並打算禮讓Lyn率先衝線。豈料Lyn頭段開得太快,導致32公里左右就爆掉退賽。Merry順利完成,就是這樣冷手執個熱煎堆,成為美國跑壇的「First Lady」。

IMG_2596.jpg
Merry Lepper(左)與Lyn Carman(右)(圖:The Player’s Tribune)

她1963年在Western Hemisphere Marathon的這次創舉,比Katherine Switzer在波士頓馬拉松一戰成名還要早四年。而3:37:07的完賽時間,更成了當時的女子世界紀錄。

Katherine在1967年波馬賽道上遭拉扯,早已成了馬拉松史上經典場面。不出意料,Merry和Lyn這次偷偷參賽,也遭到各式騷擾。

例如Merry就曾目睹有人企圖把Lyn拉出賽場。沒有號碼布,穿著一件短袖襯衣的Merry,也聽到場邊不少冷嘲熱諷。

IMG_2597.jpg
Merry Lapper當日比賽時的模樣。(圖:KPCC)

女人跑步在今天是普通不過的事,你絕難想像到只不過是半世紀前的美國男人是怎樣看待女子長跑。

他們覺得女人不可能跑到那麼長。

他們覺得長跑會影響生育。

他們辦的體育通訊,會刻意不刊載女參賽者的名字和時間。

他們駕車時看見女人在街上跑步,會停下來一本正經問:「小姐,你是否有危險?要我載你一程?」

Merry說其父在當年來說已算很開明,但知道她的訓練里數不斷提升時,還是忍不住勸她女子人家,還是別跑得太過火。

經歷過這一切,Merry雖然只是陪賽,但也其實懷著一腔孤憤。眼見夥伴在32公里功敗垂成,更使比賽末段氣氛變得不再一樣。

就如魯迅所說的: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那刻,Merry更覺無論如何都要撐到終點。那些男人霸權,她受夠了。她要身體力行,証明女人也可以跑馬拉松。

Merry這次創舉,等了一個星期才有報紙報導。無論如何,她與Lyn的英勇,感召了無數後世女跑手。

IMG_2599.jpg
Merry手持1964年以她與Lyn為封面的美國著名長跑刊物Long Distance Log。(圖:Runner’s World)

意外的是,她從此以後再沒跑過馬拉松。反而與紀錄擦身而過的Lyn,後來仍孜孜以求,成為了三屆Saint Barbara馬拉松的冠軍。

Merry到了哪裡?原來她後來攻讀生態學,取得博士學位,並成為威斯康辛大學植物系首位女助理教授,一幹就是三十年。她說,敢於開拓事業,是以長跑抵抗男性霸權為她帶來的自信。2013年,她更獲賽事所在地Culver City正式表揚。

倪匡最近說:「人類之所以有進步,全因為下一代人不聽上一代的話。」

社會上有人「搞搞震」,不一定是壞事。規矩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用來給聰明的後來者擊破。

IMG_2600.jpg
(圖:The Players’ Tribune)

 

來到「收成期」,他如此渡過

64231447_2301088213305147_5615207841557118976_n.jpg
(圖:huahintoday.com)

泰國的Toon又跑了。

這次都是為醫院籌款,但路途短得多,僅為176公里。

這也算短?

是的,相比起上次的長征,今次十分一不到,確是短了許多。2017年,Toon跑了2000多公里,耗時55天,由泰南縱貫到泰北,為11家醫院籌款。這件事,當年是大新聞。總理巴育,更特別接見了Toon。這次經歷,後來拍成了紀錄片,叫做《2215》

香港人應該對Toon陌生,但在看了紀錄片,網上搜過他的資料,才知道這位Bodyslam樂團的主音,是當地無人不識的大明星。

這樣的紅星,打拼了半輩子,來到40歲,也許在不少人眼中已是「收成期」,應該好好享用人生紅利了。

但眾所周知,近年泰國政局不穩,加上泰王逝世,社會極為渴望穩定。

面對這種情況,有人或許會埋怨誰「破壞了他的理想生活」,但Toon卻選擇於人生的下半場回饋社會,努力為有需要的人奔波。

Toon的善舉,籌得可觀款項協助當地醫院購買新器材,受惠的人無數,相信絕對不只是社會中的「零點零零零幾」了。

那位交叉手衝線選手,現在怎樣了?

(時代雜誌圖片)

還記得他嗎?

沒錯,就是2016里約奧運以交叉手勢衝線的那位馬拉松銀牌得主。身為埃塞俄比亞代表,Feyisa Lilesa當日以反政府手勢抗議政府打壓族人,固然成功引起國際關注。但也不消提,這也觸怒了當權政府,Lilesa有家也不敢歸。

現在他怎樣了?

最新消息是:他於去年底終於回國,最近並獲得政府嘉許。

話說,Lilesa自里約奧運後一直流亡於美國。與此同時,埃國大規模示威無日無之。直到去年,局勢終於迫使原總理下台。

新上任的阿比(Ahmed Abiy)年僅41歲,形象開明,釋放了許多政治犯,為埃國帶來新氣象。在其主政下,一直流亡的Lilesa亦正式獲邀返國。今年四月,他更獲埃國政府頒贈獎金嘉許,表揚他勇於為國發聲。

早前,新總理阿比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19年百大人物之一。每位獲選者,雜誌都會特邀另一知名人物撰文,以表彰其成就。

為阿比撰文的,不是別人,正是Lilesa。

文章結尾,Lilesa寫道:「對,人民仍在抗爭。但現在,他們毋須因抗爭而身陷囹圄。於我而言,這就是民主,這就是希望。」

Lilesa頌詞全文:https://bit.ly/2Ka2rzz

Lilesa近況相關報導:https://bbc.in/2WBwQNP

廿年後的黑雙煞

1558883135_99e0.jpg

除了「甚麼是越位」之外,女人睇波,最常問的另一個問題是……

「佢地個個一樣樣點解你分到?」

她們也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同樣在男人心中出現多時。不過,是在我們看現在的韓國男星時。

是的,她們看到尼日利亞隊在踢球,感覺跟我們看EXO跳舞,其實很類似。

對我們這種「韓盲」,她們不會要求你懂得分辨BTS、EXO甚麼的每一成員。老實說,你知道G-Dragon不是一隊組合,她們已經覺得你好過好多香港男人。

就像當年一位女性朋友,能遠遠一眼就分出誰是高爾,誰是約基,滿座男人,立即肅然起敬。

說起高爾和約基,曼迷立即就會想起廿年前。現時潰不成軍的紅魔,也只能消費那廿年前的風光。

除了在杭州搞甚麼「紅魔跑」之外,早前還拉了拜仁來踢紀念賽,慨贈了人家五隻光蛋。現役球員不爭氣,唯有讓老鬼來自high一番。

當大家注意力集中在進球的碧咸、蘇斯克查時,我卻留意到現在的高爾和約基。

事隔二十年,「黑雙煞」沒那麼難分了——約基keep得不錯,高爾卻難逃很多退役名將的宿命,胖了至少兩個碼。

不過高爾的胖是有原因的,腎衰竭,前年更做了換腎手術。這種狀態下,胖與瘦,也許是身不由己的事了。

至於約基,退役後去了天空電視台講波之餘,也有練跑。在2011年他就參加了倫敦馬拉松,跑出3:31:56,絕對是一個respectable time。

只是大家未必知道,原來這位千里達球星原來也像昔日拍檔一樣受疾病所困。不過病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兒子。

他兒子罹患「狄莫西亞氏症侯群」,患者會有身材短小、眼球震顫及視神經不良等症狀。他之所以出戰倫馬,就是為了視障兒童籌款。

看到這裡,覺得約基是個偉大好父親了吧?又不盡然。網上一搜,不難找到許多消息。

約基兒子現時已17歲,但有自閉症,欠自理能力。約基與模特前妻Katie Price離異多時,這些年來,兒子似乎是由Katie Price照顧了。去年底,Katie Price曾公開在IG發帖希望這位曾經盡力入球甚至盡力練跑的前鋒也「盡一盡生父責任」。最近,Katie Price要將約基兒子送往照顧中心,她表示已無力再擔起這責任。

不時聽到跑友說:「諗咁多做乜,跑啦。」

「黑雙煞」的故事正好告訴大家:生活就是生活,任你球場與跑場再風光,喧鬧過後,許多沒人看見的角落,還須你去獨自面對。

幾十年人生,才是真正的馬拉松。

延伸閱讀:這幾位曾出戰世界盃的馬拉松跑手

能跑能寫波夫特

s8.jpg

這個世界總有些人,你可以說他很勵志,也可以他很令人洩氣。

就像C朗拿度,足以令世界上99%的足球員很沮喪。任你怎麼努力,不要說超越他,就算能和他相提並論,都已經算是很大的成就。但偏偏這種人,還在天天活得比你更努力。他不時展露的身材,就是明証。

幸好,我從沒造夢要成為職業足球員。但就算當起所謂「跑步作者」,每次想起現已年逾七旬的波夫特(Amby Burfoot),仍難免洩氣。

Runner’s World雜誌的長期讀者,一定對這位資深特約編輯不會陌生。先不論文采,1968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與2:14的個人馬拉松最佳時間這兩大光環,相信已令全球行家難以望其項背。

絕對明白「人比人,比死人」,所以與其不知好歹硬要比較,我情願老老實實做小粉絲,介紹一下波夫特這位未必有很多香港跑友留意的跑壇重要作者。

跑步作者有不同類型,像波夫特這種精英跑手出身的,著作自然偏向技術探討為主。截至最近,波夫特撰寫或主編的書已出了六本。而當中約有四本是指導讀者如何跑步,包括:The Principles of Running(1999)、Runner’s World Complete Book of Beginning Running(2005)、Runner’s World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2009)以及最近出版的Run Forever(2018)。

六七十年代波夫特「當弗」時,其成績已屬美國頂級。但這樣的精英跑手,並沒有濃厚的精英意識。反而寫書時,經常以誘導初學者成功起跑為目標。到了最近的Run Forever,可看出他很關心像自己「一把年紀」的人如何跑下去。字裡行間所流露的語氣仿如老朋友談天,謙謙君子形象,如見其人。

更難得的是,波夫特在討論技術之餘也喜歡談人生、說歷史。2007年的The Runner’s Guide to the Meaning of Life,以十五節課的形式向讀者討論跑步與人生。出版後,此書被Runner’s World推許為史上其中一部最佳跑步書。

2016年,波夫特更出版了別開生面的First Ladies of Running,介紹了22位開創先河的女跑者。波馬英雌Roberta Gibb、Kathrine Switzer固然一如所料榜上有名,想不到減肥成功並跑畢全馬的名嘴Oprah Winfrey也佔了其中一章。

說來遺憾,波夫特的書只得Runner’s World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有簡體中文版,這也間接導致他在華人跑者當中知名度不算高。然而,這位長年筆耕不輟的馬拉松高手,實在是不容忽視的一株跑壇奇葩。他的著作,哪怕是原版,也值得大家不嫌麻煩找來一讀。

請至親在終點等你一回

s7.jpg

正在看這篇的閣下也許已經在跑步賽場上身經百戰。然而,當中有沒有哪場是父母在終點等你衝線?

幸運地,我試過,就是在幾年前相傳有人誤吃肥皂的那屆清遠馬拉松。選擇到這個廣東城市跑,很大程度是因為家父在此上班,賽前賽後可得到他照應。那年三月的廣東北部,濕熱非常。到最後十公里,疏於練習的我早已爆掉。五個多小時捱著回到終點,完全沒好面色,衝線後只想快點洗澡及吃頓好的。

歲月如飛,現在想來,比賽一場復一場,有親人在終點等候的,至今還是只有清遠這次。世事就是這樣,往往要經歷多了,才知道有些事情不是理所當然。

即使強如臺灣超馬好手陳彥博,踏盡天涯路,獎項奪無數,但這一切都比不上父母在終點的等待。

睽違三載,陳彥博於去年底終於再出版新作《出發》,談的是四大極地超馬經歷。早前香港越野精英黃浩聰拿下總冠軍的,正是這個系列賽。披閱圖文並茂的《出發》,讀者得以管窺這個賽事的艱辛。一如陳彥博之前的三部著作,讀後足以使人對極地超馬理解加深。

然而在我看來,陳彥博著作的價值並不在客觀的情況描述,而是在主觀的情感抒發。讀其舊作,最使我動容的往往是他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目標的堅持,對自然的愛護,對寵物的眷戀。今次這部《出發》,他寫出的是父母之情。

不像張嘉哲那樣,父親「張叔叔」也是跑步好手,陳爸陳媽就像許多尋常父母,難以明白兒子為甚麼那樣愛跑,甚至愛得想把它當成人生志業。

可以想像,陳彥博心中的志業,對父母而言只是不務正業。曾幾何時,陳彥博尚未跑出成績,陳爸陳媽每遇到親朋對兒子的關心,從來只有支吾以對。

「彥博在幹甚麼工作?」
「與體育產業有關的那些吧……」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儘管「有方」,但陳彥博每次出游總是不只遠,還要險。在《出發》的開頭,陳彥博就憶述自己整裝待發之際,偶然在家與父母聽到新聞,說他即將前往的非洲國家正受伊波拉病毒肆虐。試問有這樣喜歡冒險的一個兒子,父母又怎會不擔心?

陳爸陳媽曾經都像許多父母一樣,希望兒子「走回正途」。在他們心中,跑步說到底就是業餘興趣而已。跑步跑得好?不錯,跑夠了的話,請做回正事。

陳彥博自言,等待父母的認可已等了十九年。在《出發》中,我看到陳爸陳媽遠赴戈壁去看兒子衝線。相信對陳彥博來說,那刻甚麼獎金獎品也勝不過父母殷殷期盼的一雙身影。終點線上的親人相擁,終究解開了彼此間的多年心結。險阻歷盡,望眼欲穿,戈壁黃沙雖然荒蠻,但我們在紙上看到人間有情。

如果有機會的話,不妨嘗試請至親在終點等你一回。

博彩公司與你咬文嚼字

s6.jpg

一年過去,除了大事回顧,也是許多榜單出爐的時候。例如,年度十大好書、十大電影之類。

有沒有十大體育好書呢?答案是有的,不過似乎只是西方傳媒有這樣的選舉,在網上我暫時仍未搜到有華文媒體做類似的事。

在英國,老牌媒體如《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都有年度體育好書榜。除此以外,由博彩公司威廉希爾贊助的年度體育好書榜已有三十年歷史。在體育文學領域中,能成為威廉希爾年度體育好書實屬莫大的榮耀。

2018年的獎項得主首度出現雙胞胎——The Lost Soul of Eamonn Magee與A Boy in the Water同得殊榮。前者刻劃了愛爾蘭拳手Eamonn Magee被受爭議的前半生,後者則記載泳手Tom Gregory於1988年以十一歲稚齡成為最年輕泳渡英倫海峽者的傳奇事跡。

那麼歷年以來,威廉希爾的三十一本年度好書中,有沒有關於長跑的呢?遺憾地,答案是沒有。僅得2002年的In Black and White: The Untold Story of Joe Louis and Jesse Owens,因為以傳奇田徑運動員歐文斯為題材,才算與跑步沾上了邊。

由於威廉希爾獎項地位崇高,書籍獲得評審青睞,入圍「決選名單」(shortlist)其實已經是一項難得成就,值得書商把書籍再版時把消息標示於封面昭告天下了。如果看近幾屆決選名單的話,其實在2016年有本長跑運動員傳記入選,那就是Endurance: The Extraordinary Life and Times of Emil Zátopek。

捷克長跑名宿沙道柏一生傳奇,值得記載的故事太多,單是在2016這奧運年已有三本沙道柏傳記出版,入圍的Endurance正是其中之一。與其他沙道柏傳記相比,Endurance其中一個特別之處,在於作者Rick Broadbent擅於描繪沙道柏身邊人物,以側面形式呈現這位跑手的一生。

沙道柏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一口氣拿下5000、10000公尺以及馬拉松的金牌,紀錄至今無人可及。在2013年,他更被Runner’s World選為歷代最偉大跑手。如此成就,說他是「長跑之神」也不為過。身為長跑界代表,他的傳記難得能入威廉希爾獎評審法眼,也是不足為奇了。

《帶戈壁回家》(Finding Gobi)

 

IMG_9012-1024x796.jpg

「認識人愈多,我愈喜歡狗。」

相信在社會打滾了一段日子的人,都會對馬克吐溫這句說話有所體會。對人性失望透頂以後,動物的純真使人格外珍惜。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會有人那麼愛護寵物,日夜相伴,照料無微不至。甚至在外人看來,幾乎到了生死相許的地步。

就像英國超馬跑手迪昂,意外在戈壁超馬賽場上遇到一頭執意相隨了上百公里的小狗,令他決定接受緣份安排,把小狗領養回老家。但要在中國做到此事,卻原來比想像中難,期間甚至把小狗搞丟了。結果,英國大漢不惜千里尋犬。經歷千辛萬苦,還幸皇天不負有心人,人狗終可團圓,一起回到英國,開展彼此的生命新一章。

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年前,當時頗為轟動,傳媒一直追訪,後來大家都為大團圓結局感動不已。今年正值狗年,年初我也將之寫進了〈狗衝的故事〉一文中。至於主人翁迪昂,亦沒有錯過機會,把這個曲折離奇的人狗傳奇寫成了Finding Gobi。中文版也在早前出版了,叫做《帶戈壁回家》。

其實若要皇天不負,大前提是你真的要是個有心人。我想,自己身為香港人,到中國較為偏遠的地方旅行尚且會覺得人生路不熟。那麼一個完全看不懂中文的英國「老外」,要在新疆烏魯木齊大海撈針尋狗、辦手續,困難可想而知。千里迢迢,大費周章,到頭來「只是為了一頭狗」,其實稍為意志薄弱已經會放棄。主角迪昂執意要把狗帶回英國,過程牽涉到很多與大陸人打交道的細節,令他對中國這個國度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是本書其中值得細味的一點。令我欣賞的是,迪昂對大陸固然有不少批評,但卻不失公道地讚賞了一些當地美好的人和事。

請別以為此書就只是販賣一份人狗情深,《帶戈壁回家》其實層次頗為豐富。在遇上小狗戈壁之前,作者迪昂其實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談自己起跑的經過。原來他本身是個運動狂熱分子,高爾夫球、板球、曲棍球樣樣皆達一定水準。後來他有段時間胖了不少,眼見妻子愈跑愈瘦,便試試本來覺得非常沉悶的跑步。再因為一次與朋友打賭,結果初半馬就跑出了1小時34分,自此也開展了跑手之路。為了準備超馬賽事,迪昂也花了不少心機,再加上賽事期間的種種,故《帶戈壁回家》的跑步成分其實一點不低。

一頭狗的價值,有人覺得輕於鴻毛,有人覺得重於泰山。迪昂這場努力不懈,也許有些人覺得不值得。但身為一位貓奴,見識過小毛孩純真的眼神,同時領略過人心的難測之後,就會明白迪昂為何這樣努力,這樣在所不辭。聖雄甘地曾言:「一個國家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度看出。」迪昂在中國執意把狗帶到英國的傳奇故事,見微知著地反映出不少社會現象,實在值得大家了解、思考。

這幾位曾出戰世界盃的馬拉松跑手

跑步世界臥虎藏龍,蘊藏各行各業精英分子。有些跑手踢足球很厲害,甚至曾參加過世界盃。沒錯,這些就是我們在電視看到的足球巨星。換個角度看,這些在綠茵場上叱吒風雲的球星跑馬拉松未必很出色,頓時變得「親民」起來。不過,他們也有些成績好得意外。四年一度世盃臨行在即,且趁戰幔即將揭開一刻,為大家盤點一下這幾位曾出戰世界盃的馬拉松跑手,排名就按他們的PB成績好了。

第八位:雲達沙(Edwin van der Sar)

世界盃參賽年份:1998、2006
馬拉松最佳成績:4:19:16(紐約2012)

HA1.jpg

雲達沙可謂足壇長青樹,以40「高齡」協助曼聯奪得英超後才退休。甚至兩年前母會諾德域克鬧門將荒,現為阿積士市場營運總監的他決定出山把關一場,即建奇功,救了一記十二碼使球會賽和對手。

世界盃方面,1998年荷蘭在他把關下最後奪得殿軍是最佳成績了。2002年荷蘭失意於外圍賽,及至2006捲土重來又於十六強見負於葡萄牙。待到2010年,這位當時代表國家隊次數最多的一代門神,出戰外圍賽後便決意退出國家隊。

後來2012年,這位荷蘭一代門神決意在剛過42歲生辰後出戰紐約馬拉松,目的是為了英國一家支援腦創傷病人的組織籌款。

原來雲達沙妻子Annemarie曾於2009年聖誕前夕罹患腦出血,幸而後來康復,使雲達沙知道支援腦疾病患者的重要。後來在2011年,夫妻二人更成立「雲達沙基金」,籌款協助受腦疾病影響的人。所以,他的舊波士曼聯傳奇領隊費格遜早前因為腦出血入院,雲達沙忙不迭致以慰問,全因事情令他有切膚之痛。

除了雲達沙本人跑全馬之外,Annemarie也身體力行出戰當屆紐約馬拉松五公里賽事。雲達沙指,五公里也許看來不算甚麼,但對於大病初癒的妻子來說已然是了不起的成就。

「馬拉松絕對比以往季前的重量訓練還要磨人,甚至可能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困難的事。曾對曼聯的物理治療師說過,這不是人所適合從事的玩意。不過,現今它有了與別不同的意義,故一切痛苦我亦甘之如飴。」

第七位:科東尼(Quinton Fortune)

世界盃參賽年份:1998、2002
馬拉松最佳成績:4:06:29(倫敦2017)

HA2.jpg

南非國腳科東尼最為香港球迷熟知應該是他1999-2006效力曼聯的一段時間。雖然這七年間,科東尼只是充當大後備,出場次數甚至不足以令他正式獲得英超冠軍獎牌。然而,這已是他球員生涯的巔峰。自2006年轉會保頓,又輾轉到過意大利、比利時落班,但在傷患影響下出場次數更加寥寥無幾,結果2010年在當時屬英冠的唐卡士打結束球員生涯。

相比之下,他的國家隊生涯則看來較為燦爛。至少他有46頂國際賽喼帽,曾兩度代表國家出戰世盃,2002分組賽更在臨完場時射入一球十二碼迫和巴拉圭,錄下了他少有的一記國際賽入球。

退役後,科東尼仍然頗為活躍,當過教練、評述員,也開辦了足球學校。此外,他也頗為熱心慈善事業,例如去年及今年他就為了兒童籌款而出戰倫敦馬拉松。2017年那次,他在比賽末段要靠人摻扶的情況下,以4:06:29成績完賽。賽後,他更須接受救護人員料理,場面「不幸」被拍下,有些球迷就揶揄他「跑步也要擔架抬離場」。

2018年,科東尼在推持宣佈自己今次準備得更充足,將捲土重來再次出戰倫馬。然而,賽後網上沒有幾多跟進報導。於是我到倫馬官網,確有查到他的相片及分段時間,但奇怪是資料只顯示到他40公里的時間,卻未有衝線成績。實情如何,有待查究。但無論如何,這位南非一代國腳肯再接再厲出戰也是本著一片善心,我們對他的完賽成績也不必太上心了。

HA3.png

第六位:尼維特(Pavel Nedvěd)

世界盃參賽年份:2006
馬拉松最佳成績:3:50:02(布拉格2012)

HA4.jpg

捷克國腳利維特因體能充沛而有「鐵人」之譽。在國家隊方面,利維特曾三次出戰歐國盃並取得不俗世績。然而他卻只曾在2006年代表捷克出戰世盃,並只黯然於分組賽出局,可算是這位前祖雲達斯球星的遺憾。

退役後,他選擇以馬拉松繼續自我挑戰。在2009、2010年分別試過10公里與半馬賽事後,他決定於2012在家鄉初登全馬舞台,並成功於四小時內完賽。

這位捷克鐵人坦言跑馬拉松並不容易,他回憶這次初馬,在半程已發現腳起了水泡,最後五公里更是靠意志捱到終點。他甚至說,起步前的心情,比96年歐國盃四強對法國操刀主射十二碼前那刻還要緊張!

值得一提,捷克隊醫曾透露尼維特天生異稟:一般人只得一塊膝蓋骨,但尼維特的膝蓋則是萬中無一地由三塊小骨組成,這有助他跑得更快、力量更大。

說不定,這位一代球星改行跑馬會大有所為。但直到今天,遺憾不見他在2012年賽後再嘗挑戰馬拉松了。

第五位:奧雲(Michael Owen)

世界盃參賽年份:1998, 2002, 2006
馬拉松成績:3:45:43(倫敦2014)

HA5.jpg

奧雲少年得志,年僅18歲就成了英格蘭國家隊及利物浦炙手可熱的前鋒。不過,起得快也沉得快,在2001年得到歐洲足球先生後,他傷患不斷,直至在史篤城黯然退役,大家記起的還只是他十來二十歲時的表現而已。

世界盃奧雲踢了三屆,共取得四個入球。其中,98年世界盃對阿根廷個人表演式的一記入球,至今仍為不少球迷津津樂道。但基於英格蘭近年大賽表現基本上乏善可陳,這三屆雖然全部都可以在分組賽出線,但一次十六強、兩次八強的成績,對於屆屆都是「冠軍希望」的球隊來說仍談不上亮眼。

與雲達沙經歷近似,奧雲也是因為家人患病而走上馬拉松之路。奧雲父親確診前列腺癌,使他決意要跑趟馬拉松,協助相關慈善團體籌款。

這名以速度見稱的前鋒,直指備戰馬拉松實在不容易。「我比較像個短跑運動員,長距離跑害得我背痛。」而且,他也覺得長跑著實頗為沉悶。畢竟,自己跑並非他最大的興趣。對這位豢養過百匹馬的著名馬主來說,看著馬兒跑會比自己跑更為吸引。

第四位:約基(Dwight Yorke)

世界盃參賽年份:2006
馬拉松最佳成績:3:31:56(倫敦2011)

HA6.jpg

相信不少球迷之所以認識加勒比海小國「千里達」,大概都是因為一代名將約基。身為「黑雙煞」一員,他在曼聯的豐功偉績,相信老一點資格的球迷應該耳熟能詳,我也不在這裡重複了。

假如小國國腳能出戰世界盃是難能可貴的話,那麼約基絕對是幸運兒了,至少他比當年的曼聯隊友傑斯幸運得多。千里達到目前為此,就只入圍過2006年世盃。雖然一球不進,只憑零比零賽和瑞典掙得一分,但對隊長約基來說已是難得的一次體驗。

與前述的國腳類似,約基也是因為家人健康問題而跑馬拉松。他兒子罹患「狄莫西亞氏症侯群」,患者會有身材短小、眼球震顫及視神經不良等症狀。所以約基參加倫敦馬拉松就是為了視障兒童籌款。

約基2011年倫馬的時間,以業餘跑者來說並不算失禮。賽前他也自信滿滿,自言以前球隊練跑時也往往帶頭。談到馬拉松「撞牆」問題,他並不畏懼,並笑言:「別忘了以前我練習的拍檔是史譚。」史譚為前荷蘭國腳,也是約基曼聯同袍,司職後衛,以身型魁梧見稱。

第三位:魯爾(Raúl)

世界盃參賽年份:1998、2002、2006
馬拉松最佳成績:3:26:05(紐約2016)
(按:2019年魯爾在馬德里「樂與怒馬拉松」刷新個人紀錄,跑出2:59:25)

HA7.jpg

相比起在皇馬的豐功偉績,魯爾的國家隊成績則實在不怎麼樣了。三度參與世盃,2002年八強遭南韓淘汰已是成績最好的一次。就在魯爾淡出國家隊之後,西班牙才走進最輝煌的黃金時期,2008至2012四年之間,更兩奪歐國盃及首奪世界盃,氣勢一時無兩。唯有說,魯爾那輩是擔當了「前人種樹」的角色吧。

後來,魯爾輾轉到了德國、卡塔爾及美國落班,成績當然不能與在皇馬時相提並論。2015年他在紐約宇宙掛靴,旋即於翌年出戰紐馬。這位昔日「班拿貝王子」偕妻同跑,結果跑出了sub 330這個相當不俗的時間。

第二位:艾錫(Muzzy Izzet)

世界盃參賽年份:2002
馬拉松最佳成績:3:22:36(倫敦2011)

HA8.jpg

李斯特城2016年奪得英超冠軍,相信這是艾錫在陣期間想也不敢想的事。

比起剛提及的幾位巨星,土耳其中場艾錫名氣自是無法相提並論。在國家隊,艾錫長期都是後備,整個職業生涯就只得九頂國家隊喼帽。嚴格來說,艾錫的世界盃經驗就只得土耳其四強見負於巴西那場,70來分鐘後備換入臨危受命的十來分鐘。不過,初馬在三小時半內完成,艾錫的成績於足球員中倒是並不失禮。

而且,他的初馬與奧雲相當近似:同樣是因為癌病籌款,同樣是在倫敦。分別只在於,他認識的病患者並非親人。

艾錫有個年僅13歲的小球迷不幸患癌,這位土耳其球星知道後,一直定時探望,直至小童離世為止。此事,亦影響到艾錫決意要幹一點特別的事來紀念這段經歷。最後,他選擇挑戰馬拉松,並為相關機構籌款。

艾錫形容,跑畢了全程,感覺就似在人生待辦清單中打上一個鈎的那樣美妙。與不少人一樣,他覺得賽程最後那五、六英哩甚為難熬,甚至覺得那是他一生中遇過最困難的事。

第一位:安歷基(Luis Enrique)

世界盃參賽年份:1994、1998、2002
馬拉松成績:3:14:09(紐約2005)、3:00:19(阿姆斯特丹2006)、2:58:08(佛羅倫斯2007)

HA10.jpg

前巴塞領隊安歷基,於球員時代所效力的西班牙國家隊並不如目前的強。不過,他總算得到過62頂喼帽,為國家隊射入過12球,並於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協助西班牙贏得男足金牌,國家隊生涯亦算不乏光輝。雖然參加過三屆世盃,有過入球,但相比起他日後做領隊帶領巴塞的成就,這些紀錄也就不算甚麼了。

在足球員及領隊之中,這位成功少帥的馬拉松成就可說非常耀目。結束球員生涯不久,安歷基就重踏賽場,不過是由足球場轉到賽跑場,在教練特訓之下,於紐約初馬便跑出了3:14:09這個對業餘跑者來說相當理想的成績。後來在佛羅倫斯更跑進了三小時,成就驚人。

不如其他跑馬拉松的足球員只是淺嚐輒止,安歷基在sub-3後,還參加了總長度達254公里撒哈拉馬拉松,還有穿越庇里牛斯山,205公里的Quebrantahuesos單車賽。其後,又在法蘭克福完成三項鐵人。本來,他還打算2008年在奧地利再次挑戰三項鐵人,但最後因執教巴塞B隊而作罷。想不到他昔日在球隊陣中屬通天老倌,在運動賽場上也不安於只是跑步。

有這樣律己極嚴的教頭,相信其麾下球員,想不努力練習也不好意思了吧。有傳他將於下季接替干地出任英超車路士領隊一職,且看故事發展如何。若事成的話,說不定久沒作賽的安歷基會因利成便出戰倫敦馬拉松亦未可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