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Time Will Tell

買回來後,每天抽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讀完Jeffrey Archer的新作《Only Time Will Tell》。

一如他之前的作品,「Archer twist」是少不了的,但故事明顯並未結局,三百八十多頁只夠為一連五集的The Clifton Chronicles揭開序幕。看過訪問,JA說這系列應以每年一本的速度面世。讀者如我,自然不無自私地希望已屆古稀的艾徹爾先生身體健康,順利完成寫作計劃,別要讓一眾「艾粉」失望。

以一個大故事的開頭來說,《Only Time Will Tell》算不上是極精彩,情節更讓我想起了《天龍八部》和《Mad Men》。不過,JA始終是說故事的高手,其鋪排,其對白,總會讓一個再普通的故事在其筆下變成令人不欲釋卷的pageturner。

故事背景,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英國。時間設定於這麼一個大時代,俗氣點說,實在很「史詩式」。主角Harry Clifton出身寒微,自幼喪父,只靠母親Maisie身兼父職,艱難地維持生活。Harry是個討人歡喜的男孩,年紀輕輕已甚為懂事,學會在困境中力爭上游。憑藉其天使般的嗓子,與不懈的毅力,Harry加入合唱團,進好學校,一步一步攀上社會階梯。過程中,認識了Deakins與Giles這兩個莫逆好友,Giles之妹Emma最終更與Harry走在一起。眼見一切都像童話般美妙時,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揭露了,幸福的將來因而盡毁。

不知怎的,書的hardcover版本竟先於印度、香港、澳洲、紐西蘭有售,比英美更早,所以JA近月也忙於在此四地巡迴宣傳新書。我平日不買hardcover,只因認為既耗金錢又礙地方,我更不是藏書家,實在沒此必要。但今趟嘛,那「第一頁」書店規定必須在特定日子購書,憑單據方可參加JA簽名會。所以我才忍痛「高價」買下這版本。不過能與JA握手、合照,讓他在書上簽名,也就值了。「第一頁」把書打了八折,也算是有良心了罷。

或許因為書未正式全球發售,此刻能於網上找到的書評著實不多,反而「艾粉」之一的毛孟靜就趁JA在港時訪問了他,寫了篇文章刊於明報,當中也略略談過此書。看過某些網上評論挺搞笑的,竟覺得Harry是向Harry Potter致敬的角色!我沒有這等想像力,看完故事後,倒是同意JA自己所言,Old Jack Tar這個Harry的心靈導師,確是個迷人的角色。他在這本序曲中,可說是個極重要的角色,若不是他,整個故事基本上是完全不一樣了。

JA於其網誌自言,第二集《Above and Beyond》將於本年五月寫完初稿。好事好事,正如首集書名,only time will tell,日久見真意,身為讀者,讀完首集等續集,這種帶緊張的期待,總是美麗得很。

廣告

原來我們都愛鄭伊健

「到十一時半,場館開燈並宣佈節目結束,廣播了19次,觀眾仍不停吶喊安哥……至十一時五十分,工作人員開始拆台,還有半場觀眾逗留,要由保安邀請才肯離去。」

不禁咋舌,鄭伊健的粉絲竟然痴心如許,「頑劣」如斯。一連三場演唱會,叫好叫座,尾場觀眾更合演了這麼難得一見的一幕。

也不是無跡可尋的。早前,中同K聚,早已習慣那些「新歌試唱」、「熱門歌曲」版面中,歌曲大都聞所未聞。每次唱K,都是年華快逝的認證。還是爽快承認年輕不再,加入懷舊金曲夜的行列吧。不經意按到鄭伊健,「一號啦,五號唔該……」不需考慮,就點下了十多二十首,一夜輕易的就給鄭先生騎劫了。餘興未了,還有衝動去看其演唱會。網上查詢之下,方知票已賣得九九十十。

鄭伊健不是四大天王,也做不成陳奕迅古巨基李克勤。最受歡迎男歌手,不會有他的份。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大紫大紅過,頂多也只有「第五大天王」這種無冕榮譽。也坦白說,其唱功真的平庸得不值一晒。早幾年,鄭伊健沒太多動作,一度認為是時候可以蓋棺論定了——他為我們留下的回憶,除了一堆K歌,可能只有陳浩南和聶風。其演技,遺憾的,都說不上精湛(不過,不久前他也「稱帝」了)。

歲月沉澱了一切,我們這群快要三十歲的人,與潮流文化愈走愈遠之際,才驚覺需要抓緊一些集體回憶。回不到太朦朧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卻清晰得似是昨天的事。偶爾聽到《一生愛你一個》,才想起那段把歌詞貼進ICQ info憑歌寄意的天真日子。那時mp3還未知是何物,大家或多或少都買過一兩張鄭伊健的唱片,也許還試過在家借助廉價VCD機,配合老翻影碟,追看浩南哥與細細粒的愛情故事,真夠蕩氣迴腸啊,那時真的如此認為。

如今,細細粒已嫁入豪門,相夫教子去了。世界變得太快,科技先進得恐怖,最應該有無盡幻想空間的純情明星也有機會裸陳人前。幸災夠了,嘻哈過後,誰敢說沒半分失落感?浩南哥長髮飄逸如昨,因而更令人感動。沒錯,其演技、歌藝皆不濟,形象MK,又愛好動漫電玩這類毒撚興趣。但又如何呢?事實證明,他的歌讓我們憶起了課室與禮堂,還有那「幻彩詠香江」未出現,星星較為明亮的維港夜空。

以前不時恥笑那些買票看陳寶珠汪明荃的師奶。「黐孖筋,唱得咁難聽到有人去買飛……」寫到這裡,我才開始諒解她們,也不得不貼幾首伊麵的歌(回憶泛濫,真難選呢):

一生愛你一個,說盡不少天真的少男心事吧?

同一秒,我也曾把midi放上自己的網頁呢……

甘心替代你,細細粒好慘呀!

直至消失天與地,還有當年的松松姐姐。

Walter Gieseking

數天前,跟大學楊老師晚飯。我們也許交淺,每次會面卻肯定是言深。各有各忙,數載也許才有緣見一趟,卻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談。聽君一席話,每次也使我覺得像為頭腦充了電,精神充實了不少。

不少題目,如文學、藝術、古典音樂,明知「悶」,平日就不會跟朋友談。在楊老師面前,可不用顧忌了。記得數年前一聚,問到他近來欣賞哪位鋼琴家?他毫不猶疑的在酒樓點心紙的背面寫下了一個我當時聞所未聞的名字——Walter Gieseking

聽鋼琴,除了最潮的李雲迪、郎朗,也只不過是認識Vladimir Horowitz、Arthur Rubinstein、Martha Argerich、Vladimir Ashkenazy等大名牌。因此,他提到WG這陌生的名字,頓時使我感到十分好奇。老師說,喜歡WG的原因,就是在於其風格清淡。年紀大了,已不喜歡Glenn Gould那種怪誕造作,反而欣賞WG那種波瀾不驚的韻致。他還說,WG彈的德布西,你一定要聽聽。

不久,我即跑去買了兩張WG黑膠轉錄CD的mono ADD唱片,一張是彈貝多芬,另一張當然是少不了的德布西。初聽,確是如此,不會給人留下很深印象。但不時會想起,拿來重溫,也是事實。

數天前的飯聚,臨別前不忘跟老師再度提起WG。看其表情,對WG的欣賞似是有增無減,明顯地又是天涼好箇秋的心境了。回到家裡,很自然的又把唱片拿出來重溫了一回。突然想起余光中《那天下午》的幾句:

說你愛逃學,生病,和蕭邦
說你有一次涉過
杜布西淺淺而冷的月光

好吧,謹附一段WG彈的Clair de lune,為這月光淺冷,平淡而感動的一個晚上留個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