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星光夢裏人》表現不俗,但我不認為此戲值得在奧斯卡連下五城,當中還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三個大獎。能有此成就,除了因為電影本身拍得可人,更因為選對了題材,抓準了時機。

故事其實相當簡單:男主角本是默片紅星,後來不敵有聲電影的浩蕩洪流,變得星途黯淡。相反女主角本來是迷戀男主角的小影迷,矢志入行後,竟漸成無人不曉的巨星。二人一起一落,最終還是大家一定猜到的大團圓結局。

此戲妙在用黑白默片形式來包裝這麼老套的故事,用默片表現默片時代,頓時使整部戲靈動起來。故事中段,男主角開始感到自己受有聲影片威脅之時,導演刻意安排那幕不再「默」,男主角聽到整個世界萬事萬物突然有聲,但就是聽不到自己的說話,甚至吶喊。用這麼後現代的手法來表現劇中人物的驚惶,可說是神來之筆。

就如畫面不甚亮麗的任天堂NDS曾大行其道一時,就是因為遊戲機玩家開始出現「審美疲勞」。今日的電影也是一樣:3D電影泛濫,真正動人佳作卻是沙裡淘金。在如此氛圍下,《星光夢裏人》反其道而行,抺掉色彩,割去人聲,反而在今日的電影世界中變得別樹一幟。預設這樣的格局,再配上傳統愛情橋段、型男尚杜加丹、載歌載舞,不難招來好評。

以電影發展為題材,看了沒多久,就可發現戲裡的「奧斯卡味」濃得化不開。雖是法國班底,但實情卻是拍得比荷里活更荷里活。這樣得獎無疑是更有可能,但對觀眾來說卻不是好事。處理得比較好的,是男女主角間的感情總是霧裡看花,一直沒有揭穿,顯得不落俗套。但整體而言,橋段過份公式化是最大的問題。雖說「橋唔怕舊」,亦雖說不必對奧斯卡這種遊戲過份認真,但對於「奧斯卡最佳電影」這光環,畢竟我還是有點放不下的執著。

廣告

聽某前輩說,其父彌留之際,他曾陪伴在側。後來老人走了,一切是意料中事。回家後,看見父親常穿的一雙鞋,百般不捨突襲而至,這倒是沒有想到。

是的,睹物思人。最敵不過的,原來是蹬於足下那一雙鞋子。

尤其是穿舊了的鞋。新鞋好看,舊鞋好穿。穿舊了的鞋子,斑駁的刮痕、走樣的鞋型,無一不體現著忠誠。其帶來的舒適,於鞋主而言,世上獨有,絕無分店,只因那是年月的相互磨合。睹親人舊履,鞋在人不在,那是再多鞋油也覆蓋不了的思念。

「夢裡又再遇見,故鄉裡的街,老爹兩手顫抖補鞋。」難怪劉美君的經典舊歌,也有一首叫做《一對舊皮鞋》。

換了在情愛領域,勸君別要把鞋子當成一般禮物。

我曾收過一份這樣的禮物,那是一雙沉實的棕色麂皮鞋。如今,我仍穿著。

每次穿起,都無法忘記送禮者在尖沙咀某茶餐廳帶著淚把鞋送給我的情景。那時自己心有旁鶩,對她只有不耐煩三個字。在這那段暴躁的日子裡,我總不曉得一個未正式在社會工作,沒多少積蓄的人,買那一雙鞋子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貴不只在價錢。

她原本喜孜孜的送禮,我沒法想像自己當時的一盤冷水有多冷。

早幾天,上班前挑選衣飾。看到這鞋,我不期然就無語的坐了下來,甚至有赤腳出門的衝動。

常以為自己的腳很大,但這雙鞋子,對我來說還是大了半號。或許這是上天的一個小小玩笑,提示著我,別要自以為是。她當時的包容,不就如這雙鞋嗎?只怪我當時太遲鈍,竟沒有發現,那種若即若離的感覺,不只是穿上這雙大鞋子時才會有。

如今,這鞋我仍在穿著。鞋帶,格外要繫得緊。但除了防止自己把鞋跑掉之外,我繫得再緊,其實甚麼也挽不住了。

曾經應該使我充滿驕傲的鞋子,再用心去擦,終究無法閃亮。

由金剛想到Instagram

莊子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昨晚難得看電視,有個節目叫《五覺大戰》,其中一位主持金剛那蹩腳的粵語,竟成為了節目賣點之一。無用之用,可說體現了在金剛身上。

由此想到最近愛用的iPhone攝影應用程式Instagram

Instagram推出已有不短時日,但至今仍非常受歡迎。它非常簡單,類似照片版的微博,只有iPhone版,連android、PC版也沒有。如此「自我限制」之下,仍可累積一千二百萬用戶。更叫人詫異的是:原來Instagram的開發團隊,只有六人。

Instagram的賣點,似乎是各式濾鏡。如今iPhone 4S鏡頭已達八百萬像素,照片拍下,配上濾鏡效果,再平凡的照片也可以「專業」起來。再加上簡單編輯、社群共享、留言、讚好等,其他多餘的功能,半個也沒有。這就如喬布斯麾下的蘋果,一直秉持著just enough設計理念,「無用」才是大用,有捨才有得。

聽聞此程式在內地通行無阻,所以吸引了不少明星使用,如是者便帶起了明星效應。

如此熱鬧,開個帳戶,單是用來「及仔及女」已值回票價!

J艾德格(J Edgar)

 

每年這個時候,奧斯卡臨近,總是跑戲院跑得不亦樂乎。

就算有唐英年地下行宮般的設備,戲院就是戲院,電影在家看,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最妙的是,愈是好的電影,「折扣」愈是明顯!這是我十多二十年的經驗之談了,所以,對我來說,戲院是沒法不去的。然而正場票價實在太高昂,所以我情願犧牲睡眠時間,以撿那早場接近半價的便宜。

今年的戲,似是特別對胃口。一看上映片目,至少有七至八部肯定可以列入必看名單。所以近幾個星期非常傷腦筋——每逢周末早上,有空必往戲院鑽,但「努力」之下,至今仍有四、五部戲未及觀賞。唯有繼續不懈,清理候賞電影名單。今早看的,是奇連伊士活新作《J艾德格》。

若然《選戰風雲》狠狠地告訴觀眾「忠誠」於政治世界是一文不值的,那麼《J艾德格》可說使我重新發現一線光明。

電影主角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創局局長胡佛。戲裡的他對工作極度投入,從年輕時管理圖書館,到日後出掌FBI,都像患了強迫症似的要把資料系統整理得有條不紊。同時,胡佛性格囂張,處事狠辣,這樣的人註定難有甚麼朋友。但胡佛何幸,如此性格,偏偏遇上兩段終生不渝的忠誠關係。

第一個當然是其助手。胡佛終身未娶,有傳他是個同性戀,而情人就正是其助手克萊德。在公在私,克萊德默默地支持了胡佛數十載,完全甘於當起「背後男人」的角色。面對胡佛母親的阻撓,甚至胡佛晚年對他的質疑,克萊德依然不離不棄。這段感情在電影中處理得沒有過火,不至肉麻,觀眾看到的,只是克萊德數十年如一日的忠心耿耿與一往情深。

另一段,則是胡佛與私人秘書海倫的關係。胡佛少時,是個萬人迷(更重要的是當時他還未喜歡男人),與年輕貌美的海倫本是天造地設。可惜襄王有心,神女無夢,數次約會後,海倫還是以工作要緊為由謝絕了胡佛的追求。自此以後,胡佛只能將愛慕藏於心底,海倫當起了胡佛的秘書,開展了純然的主僕關係。胡佛肯定不是容易應付的上司,但海倫還是成功地應付著各種場面,使胡佛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寫下其人生傳奇。年月如飛,胡佛最後的一個指令,就是要求海倫在他死後迅速消滅所有相關秘密檔案。後來,海倫收到胡佛死訊後,也真的把最後的工作俐落完成。以現代人「魚不過塘不肥」的職場法則來說,海倫為胡佛傾注了人生五十四年的光陰,簡直是不可思議。

寫到這裡,真的不得不佩服奇連伊士活,已屆耄耋之年,但還以八朝元老胡佛為題材拍電影,可說是藝高人膽大。胡佛是個極受爭議的人,公私兩方面可議之處均多不勝數,要用兩三小時把其一生說清實在是談何容易。或許奇導正是看上這份複雜吧,所以這部戲層次甚豐,使觀眾既看到FBI的蓽路藍縷,也看到胡佛其人的呼風喚雨,更看到美國政壇的波譎雲詭。然而,電影最撼動我心的,還是如前所述的兩段關係,那兩個字——忠誠。

愛恨Emoji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大家都知,所以好多人都鍾意用表情圖示。

智能手機既表情圖示,稱為「繪文字」(Emoji)。但大家覺唔覺,而家iPhone、android內置果套emoji用到人好火滾?

最鍾意係呢兩個:一個西口,一個西面,成鬼日用得著。

其他果d,大部分係多而無當,十居其九冇用,你睇下呢d:

一、整五個唔同顏色既心出黎托咩?

二、好做唔做,駛唔駛又正又反又左又右呀?不如360度各整一個好冇?粗口手勢我想要呀,又唔見你有?

三、好鍾意呀,我日日都講女王、御林軍、阿叉架==’

四、想點呀?植物圖鑑呀?

五、咁少?出夠五十二隻嘛應該!

六、香港公屋咩?棟棟一個款!

七、Emoji係日本仔發明又點呀?而家全世界用丫嘛!係得你小日本有多兩支旗?強烈抗議!嚴重傷害德韓中美法西意俄英人民感情!

八、好多小日本痕跡呀!抗議!

 

 

 

Emoji其實係好野黎,但點解設計得咁戇居?

應該搞大佢,整個「Emoji Store」,畀人執字粒咁買自己鍾意既Emoji唔好咩?

汰弱留強,整埋top purchase排行榜。如果0.99可以買到十個好既Emoji,我會畀錢囉。

見到上面呢堆十世都用唔著既Emoji,堅係眼火爆!

極地戀人(Lovers of the Arctic Circle)

多謝畢明介紹,在踏入情人節的凌晨,我終於看了《極地戀人》。

忘不了的浪漫電影情節,又添一幕——小男孩奧圖(Otto)把對女孩安娜(Ana)的愛慕,寫在一張張的紙上,摺成飛機,投擲出去。大家都好奇地拾起紙飛機,嘖嘖稱奇。稚嫩的筆跡,純真的愛意,就這麼孩子氣的要讓全世界看到。

西方影評說這戲「浪漫得要命」(Madly romantic),我不反對之餘,更認為是madly poetic。整部電影都以「圓」為主題,意象小至角色名字(Otto與Ana的回文效果),大至故事發生地點(北極圈),無不隱喻著緣份的循環往復,電影語言高度凝煉如詩。

奧圖與安娜的愛情,很非一般。最初,奧圖與安娜分別因意外,一個沒了母親,一個沒了父親。但後來,奧圖的父親與安娜的母親走在一起,於是兩個沒血緣關係的小孩子,從此便以兄妹相稱,居於同一屋簷下。只有他倆知道,緣份早就使二人相遇,彼此竟一眼即認定餘生沒法忘記對方。

電影分別以奧圖與安娜的視角交替敘述,觀眾的世界也就只有奧圖與安娜。隨時日流逝,朝夕相對之下,情感雖然只能收於暗角,但仍無礙茁壯成長。浪漫得要命嗎?可能正是在於他們每一個心照不宣的眼神,每一個狡黠意會的微笑。

一如現實吧,那些年的愛情只能停於那些年。情若深,緣就淺,命運的差遣總是難敵。奧圖與安娜長大後,各有各的世界,但終究發現是無法忘記對方。奧圖昔日摺紙飛機,後來則是駕上真的飛機,希望飛到北極圈與安娜再續前緣。

故事結尾,遺憾得像大家的生活,只有記憶才能是最完美。今天是情人節,謹將這套沒有燭光,沒有鮮花,沒有巧克力,卻只有一片濃情的電影推薦給各位。

祝願天下有情人,可以執子之手,靜靜走過每一寸平凡的日子。情愛潤物無聲,哪怕置身極地,風雪連天。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未知《選戰風雲》這個甚為陽剛氣的譯名有沒有把女觀眾嚇走?佐治古尼執導的這齣戲,雖以政治為背景,卻未見艱澀,反而節奏相當明快俐落。

故事之本,為百老匯舞台劇《法格拉北站》(Farragut North)。同是揭露選戰陰暗面,但佐治古尼將原本的喜劇拍成了格調非常灰沉的電影,並更名為The Ides of March——三月十五日,是電影中總統提名資格初選日,也是凱撒大帝遇刺的日子。’Beware the Ides of March’(謹防三月十五日)這一句出自莎劇《凱撒大帝》,是預言者對凱撒的一句警告,後來常用作指「有人遭背叛,或要小心遭背叛」的意思。佐治古尼執意要將之變成戲名,無非就是要借選戰來探討忠誠與背叛這課題。

主角史提芬這競選助理,無論面對總統候選人、頂頭上司、敵對選舉主任,甚至霧水情緣式搞上手的年輕漂亮見習生,每一段關係都不離忠誠與背叛的角力。其中一幕,頂頭上司決定炒掉史提芬,並曉以大義,大談忠誠的價值。豈料,史提芬未幾即意外逆地反勝,狠狠地搶走了上司的位置。故事中每一段關係,原來都提醒著觀眾:在政治世界中,忠誠是最沒價值的東西。

佐治古尼、菲臘西摩荷夫曼、保羅哲亞馬提這些老戲骨的演技平淡中見真章,固然好看。飾演史提芬的賴恩高斯寧也能擔起角色,由最初的年少得志,到中段徬徨失措,及至後段的冷酷無情,均能準繩拿捏。電影之剪裁,也非常恰到好處,間接體現了參與政治遊戲所必須具備的快、狠、準。

不過,選舉背後再醜惡也好,也至少人家美國公民還可以選。

尋人啟事

今夜和友人去看了京劇《馬連良紀念系列——十老安劉》,2012香港藝術節的節目。

京劇,我是第一次看。起初以為三個半小時,肯定是大考驗。沒想到,時間竟倏地而過。

這一夜,美好如斯,金黃得如中場休息我隨意拿起的那杯香檳。

你說是嗎?2012年2月12日晚上,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L2座位的小姐。

這年頭,難得還碰到看京劇的有心人。如果某年某天某地,能有機會與妳一談,該有多好。

渣馬2012‧半馬回憶錄

一、備戰

曾幾何時我一公里也跑不來,後來參加了兩次十公里賽已覺得是人生奇蹟。約半年前某天,突然心雄,決意再進一步,挑戰半馬(約二十一公里)。自此以後,沒系統地增加跑步距離,由六公里漸增至賽前兩星期的十八公里。當十八公里也能慢慢跑畢,也就當自己有能力跑半馬了。

這半年的練習,給我的得著至少有兩個:一、體重減輕;二、終可在一小時內跑完十公里。

在網上搜尋過,參加者在賽前一星期,應該刻意「儲碳」(簡單來說是改變飲食習慣:賽前四至六天盡量少吃碳水化合物,然後賽前三天則刻意多吃),那我就照辦煮碗好了(有藉口給我放肆,何不?)。

這就是所謂備戰。

二、比賽

聽從各路網上英雄教路,比賽當天起個大早吃個足料澱粉質早餐,以期在用餐後兩小時,食物能及時轉化為能量。我的選擇是:完整一包的美心糙米芝士麵包,賣飛佛,非常充實。

8:45才起步,我在賽前一小時已到尖沙咀安放行李,然後熱身。在尖沙咀起步,於我是首次,距離近了,乘地鐵也沒有之前清晨參加十公里赴維園時的擁擠。

拉筋、緩跑,時間彈指而過。扣上臂袋,調好iPhone,塞上耳機,一切準備就緒。大夥浩浩蕩蕩的,準時於The One外的彌敦道出發。

隔著耳筒也能清晰聽到參加者的歡呼聲。是的,這麼一刻,終於來了。賽前預定自己於兩小時十五分鐘內完成,心裡暗自祈求成功。

沿途賽道甚為狹窄,跑手眾多,想快也快不來,就安於以均速前進。耳機傳來「豆瓣FM」的隨機音樂,下一首樂曲是甚麼,與前面的賽道一樣,同樣是充滿未知之數。既來之,則安之,內心倒是平靜。

訓練有功,以往是捱完的十公里,現在跑過了也幾乎渾然不覺。但一瞥手表,糟了,已花了整整一小時!能否於一小時十五分內跑完餘下的十一公里?我真的沒把握。因為之前有人跟我「分享經驗」,說自己用了一小時左右跑至十公里,但最後須多耗一小時半才能衝線!想起自己從沒於斜路操練,想起那傳說中的「傷心丘」——西隧口。沒法子,只能硬著頭皮提速前進了。

跑得愈遠,那類似防蚊用品的味道愈來愈濃,後來才知道那是醫療輔助隊人手一瓶的松節油。愈來愈多人停下來擦油、休息、拉筋、步行,老實說我也漸感到力不從心,出了西隧後的斜路一段接一段,相信我的速度比步行也快不了多少。

半馬與全馬的距離牌交替於路上出現,不禁幻想有朝一日若能跑全馬是怎樣的激動。跑過十八公里後,我知道餘下的每一步都是為自己締造新距離紀錄,再加上沿途吶喊的人群漸多,步伐又開始快起來。

跑至維園,遠遠看見終點那一片綠,咬緊牙關衝過去,終於在「FINISH」標示下跑過。一看時計,兩小時十分鐘,幸不辱命。

接著,吃蕉吃鴨梨吃能量棒,大家做的,都是一樣吧。

三、賽後

歸家途中,從即時新聞得悉有半馬跑手衝線後猝逝,心頭自是一陣難過。後來在面書看到有些人在事後孔明,「早就說過別要硬撐」云云。

長跑磨練意志,欠缺堅持一定失敗。然而何謂「堅持」,何謂「硬撐」?望專家能指點迷津。

不幸猝逝的參賽者,早有十公里與半馬賽事經驗,年紀又輕,竟也出事。未來若是挑戰全馬,甚麼情況下該「堅持」,何時才應停止「硬撐」,是我必須知道的。

再稍後,得悉陳冠希以Sub 4(四小時內完成)成績跑畢其個人初馬,相當意外。(賽前看他自己上載的練跑片段,竟戴著monster beats大耳機跑步,相當「不專業」!)

如此佳績,再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得不予以肯定。就當他比一般打工仔有優勢,不用工作,可以全情訓練。但問題是:愛迪生先生大可以吃喝玩樂。練全馬,還要達致Sub 4成績,肯定要吃苦,肯定不是鬧著玩。

記者在陳先生衝線後即邀請他發表「洗底感言」,感覺就像有人在你的婚禮,當著你新婚伴侶前就你的精彩情史大問特問一番那般掃興,難怪陳先生無名火起。

陳冠希,好樣的!你今次的造型或許改變了未來不少潮童的跑步裝束,但看到是你的成績——你的成績使我「大受打擊」!

就算不求Sub 4,但願我有朝一日也可以跑畢自己的初馬!

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我從來不認為王爾德是偉大的作家,也不認為《不可兒戲》是偉大的作品。」把《不可兒戲》譯成中文的余光中,是這麼認為。

可是余老接著更說:「可是這麼一部才高藝圓的精心傑作,只怕有些偉大的作家也未必就寫得出來。後面這半句話,至少王爾德會同意。」這段話,是余老寫於《不可兒戲》介紹序〈一絞絆到邏輯外〉的最後一段。這篇文章,連同其譯後感〈與王爾德拔河記〉,都是不可多得。讀畢,你就會明白出於大師手筆的譯介與譯後感,亦足成經典鴻文。

王爾德的作品,我就只讀過余譯的《不可兒戲》,他是不是偉大的作家,我無力置評。但就《不可兒戲》而言,我偏向認同余老的評價,這著名喜劇確是與我一直認為的「偉大」距離甚遠。於我心中,所謂偉大作品,必定具有震懾心靈的力量,使讀者 / 觀眾反思人生,回味再三。然而《不可兒戲》的劇情,老實說頗為牽強,甚至可以說是胡鬧。之所以歷久不衰,完全在於其對白語言之百鍊千錘。

上周看京士頓玫瑰劇院的演出,聽台上演員原裝正版的英語對白,坦白說水平有限,未能即時完全領略精粹。回家再拿出余光中譯本,全劇通讀一遍,即發現強如余老這種靈巧無雙的譯者,也難免把原文光采打了八折。若然人類語言繁多,真的是聖經所言般由上帝故意變亂所致,那麼王爾德定是上帝差遣至人間的其中一位代表,向世人演示英語中無法翻譯之死角。好一個王才子,還要以笑聲把英語精微之處串連起來,成就舞台經典。時間洪流雖然殘酷,但也証實王爾德才情之高,確是難以估量。

《不可兒戲》不會是清蒸老鼠斑,不會是脆皮炸子雞,它極其量是文學世界中的蓮子紅豆沙。然而,這碗甜品,紅豆細選精挑,陳皮遠年香醇,蓮子也軟糯清甜,食後齒頰留香,光采直教不少主菜瞠乎其後。劇本教人嘻哈絕倒之餘,也是窺探英語堂奧之鑰匙一道。不可兒戲,這四字不只是劇名,更是王才子對觀眾笑著離開劇院後的一個瀟灑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