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LOVE

 

「窮得只剩下錢」,除了形容共產黨外,也足以形容《愛LOVE》裡那個空虛的富商。

《愛LOVE》是仿《真的戀愛了》式多線小品,尚幸鈕承澤繼《艋舺》之後的新作,未至於狗尾續貂,富商那一線就相當耐看。

鈕承澤飾演的富商,坐擁豪宅,閒來相約友人搞紅酒blind tasting,生活非常優悠。這種人,花瓶式女人不能或缺,於是花錢包養了舒淇這尤物。但最終,卻發現自己只是用錢買來一件性感軀殼。更可悲的是,佳人於前,就是欲共赴巫山也竟力有不逮。「偉哥」空盒裡,藏著催人歲月,男人最痛。

舒淇根本人在心不在,遇見阮經天這類青澀的小伙子,隨即舉手投降。富商發現「姦夫」後,也曾衝動的持著高爾夫球桿去找晦氣。既是頹唐過,也曾痛哭過,雖屬包養關係,富商無疑是動了真情。

此線之好,在於觀眾能看到一個很富有的弱者。在全戲俊男美女環伺之下,鈕承澤明顯是最沒看頭的一個。金錢帶來極盡豐裕的物質生活,卻無法為富商帶來青春活力,更沒法提供他最渴求的愛。舒淇出走後多時,二人重逢,富商架起老花眼鏡,喃喃道出相思之餘,更心平氣和的為舊愛送上祝福,富商來到這時,可算終於擁有了無疆的大愛。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熱戀時花前月下,我們經常以為自己的愛很深,回頭一看,原來只是清淺如許。反而,一聲甘心的道別,一句誠意的祝福,時間印証,這才是天空般的恆久深長。

廣告

翻臉

兩會閉幕,溫總話音剛落,薄熙來即告丟職。這位一度給視為中國政壇明日之星的太子黨人馬,終究「勃不起來」,成為十八大政治局常委一員夢碎,政治生涯如無意外到此為止。

薄熙來自擔任重慶市委書記以來,唱紅打黑,作風非常出位。可惜,與主旋律不協調,手下打黑大將副市長王立軍成為了開刀對象。薄書記為求自保,即時翻臉,與王立軍劃清界線,處之以「休假式治療」。卻沒料到,打黑英雄竟然投奔美國領事館,決意把事情搞大,如今終於求仁得仁,雙雙免職。

政壇上的翻臉故事,不過又添一則而已。不久前的英國,不也是一樣?

貝理雅與白高敦同屬工黨,一直稱兄道弟,合作無間。九四年,貝理雅接任工黨黨魁,有傳曾與白高敦立下君子協定:有朝一日貝理雅拜相,要先讓白高敦任財相,然後於第二任期再讓其予英揆之位。

到九七年,政治魅力十足的貝理雅果然當上了首相,白高敦亦如願成為了財政大臣。貝理雅政府在白高敦輔弼之下,經歷了五十年來最長的經濟增長期,風頭一時無兩。

日久見人心,權力之下,只有慾望是永恆的。零三年,貝理雅支持美國出兵伊拉克,白高敦公然唱反調,矛盾日漸浮面。最終,貝理雅的承諾只兌現了一半,任期屆滿後沒有交出相位,昔日戰友,就此反目。

不過,白高敦最終還是得嘗所願,在貝理雅辭職後可以一嚐權力頂峰的滋味。然而,事實証明白高敦並非領袖的好人選,三年後就灰溜溜的下台,工黨重新在野。

及至前年,貝理雅出版自傳,大揭與白高敦的恩怨,又嘲諷這位曾幾何時的兄弟EQ零蛋,實非將相之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翻臉事例,永遠不缺。相比起王立軍的驚險悲壯,白高敦看來已是個幸運兒。再看目前香港特首「選舉」這台混帳大戲,郭妤淺與劉夢熊啊,為豬為狼無怨無悔,更加是「痴心錯付」了!

就如戀愛

近日大家慘過梵高還債,相信一生人也沒試過一天畫那麼多東西了吧?沒錯,說的是大熱遊戲Draw Something。

這個遊戲,與戀愛何其相似。

就如戀愛,有人認真,有人敷衍。同樣一題「KFC」,有人搬出可以亂真的上校,有人則在M字上面打個交叉就算。

就如戀愛,認真那個,你會很感激他的努力。但始終是吊兒郎當的人,最得你心。不是嗎?遇上「LIN」,與其認真繪出栩栩如生的「林瘋」,倒不如幾筆畫顆嫩紅乳頭那麼扣人心絃。

就如戀愛,當很多人都在投入其中,你不參與,壓力就來了。大家都面帶憂色的問你:怎麼不來啊?

就如戀愛,參與其中的,有的只道平常,有的則高調得在不停在面書貼貼貼,惟恐人家不知道。

就如戀愛,你的對手,可能是老朋友,也可能是任何一個陌生人。令人氣結的是:想找那個未必找到,不想找的偏偏不請自來。

就如戀愛,有些對手,總使你猜不透,玩了一兩回之後,無論你怎麼nudge他,也是不痛不癢不回應,就此人間蒸發。遇上這種情形,別再纏了,干脆將一切刪除吧。

就如戀愛,有些人註定與你有緣無份。管你如何努力,總不明白他想表達甚麼。欲按pass,又擔心他「自尊受創」。相反,跟你有默契的,三兩下子就使你知道答案。

就如戀愛,很多人都是限米煮限飯的只有四種顏色。不過表達力優者,一種黑色已可畫出一切。好比那些口才了得的,只靠耍嘴皮,任何目標足以手到拿來。

就如戀愛,有錢的總是佔優。捨得買顏色、可以用iPad玩的那些人,整件事的效果就是容易比一般人好。

就如戀愛,付出與回報不一定成正比。有些淺易的題目,竟值三金幣。有些人身邊的「筍盤」,可能一樣道理,得來全不費功夫。

就如戀愛,遊戲中的「炸彈」,總在不知不覺間就按下去,僅有的幾次機會就不知不覺的耗盡。不過,妙的是,有人選擇用金錢把炸彈買回來。

就如戀愛,總有死結使你苦思冥想。但每每把字母重新排列,換個角度看就可找到出路,那是意想不到的簡單。

就如戀愛,玩得久了,累積的turns一多,突然放棄似是可惜,於是作弊也要把遊戲延續下去。沒錯,作弊確是可以延續遊戲,但又會發現遊戲開始變得不好玩了。

就如戀愛,別以為對手不知道你幹了甚麼。你的一筆一劃,原來全部紀錄在案,人家看得清清楚楚。

就如戀愛,別太傻的去只等某個人回應了,你只是他長長名單中的其中一個。同時,你怎又不留意,也許還有很多人正等著你回應?

就如戀愛,這個遊戲,大家都是猜猜度度,誰也沒有十足把握。

剩食

「別把飯粒留在碗裡,否則將來娶個『豆皮婆』!」這種牽涉到「未來幸福」的恐嚇,是數十年前父母慣用的伎倆。背後目的,還不是為了使孩子恆念物力維艱。

現在,物質豐裕,加上纖體風盛,大家都只會怕吃得太多。別說留下飯粒,吃剩半碟飯仿佛已是「指定動作」。尤其是女孩子,有能耐吃清整碟飯,反會惹來食量驚人之譏。

我們的城市每天製造「剩食」無數,相信我像不少人,對此心裡早有個底。但在這種心態下讀《剩食》一書,仍覺怵目驚心。

看到封面那句「香港人每天丟掉的超過三分一是食物」,感受還不至於太深。但細看首部分「廚餘從哪裡來?」之後,才知道原來有那麼多地方每天不停在浪費食物。酒店自助餐浪費食物,我估計得到。只想不到超級市場、汽水機等也是元兇之一。廚餘數量以「噸」衡量,數字太過天文,想像不來。但看到廚餘堆集的實況圖片,震撼頓生。

廚餘既生,如何處理,是每個城市都要面對的問題。書的第二部分「廚餘到哪裡去?」教人讀得挺洩氣。以香港廚餘之多,要有效處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比較鄰近國家的情況,香港這個「國際都會」實在顯得名不符實。

所以,正本清源,與其談處理,不如想想如何減少廚餘。第三部分「我們每一個,都有能力。」,就是以個案形式,介紹一些「奇人異士」如何身體力行去貢獻自己的一分力。坦白說,他們有的在麥記拾人家吃的薯條,有的到街市收集鵝油造肥皂,這些一般人都未必能效法。但最重要的是心態——看到有人如此費盡心思去節省,你還能大刺刺的把東西說丟就丟嗎?

正如後記所載,台灣簡樸大師區紀復說:「如果我們對一個膠袋也懂得珍惜,對人便不會隨便放棄。」物質豐裕本不是錯,錯是我們視豐裕為理所當然,從而變得毫不珍惜。總覺得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只瓦煲、一雙皮鞋也會修修補補的舊日子,人情反而濃厚。看到《剩食》裡面的受訪者,不少坦言丟食物已丟得麻木了。這種麻木,非常叫人心痛。「心軟」本為天賦,如今練就「鐵石心腸」,這又算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了吧?

作者陳曉蕾是有心人,謝謝她寫出《剩食》。書之價值,不只在剩食,而在對今日香港社會畸形價值觀的當頭棒喝。我們今日浪費的,又豈只在食物?衣服呢?紙張呢?希望陳曉蕾能考慮以各種社會常見浪費為題,繼續不息調查,寫出「剩的N部曲」,定必振聾發聵。

《剩食》獲選台灣《中國時報》的2011開卷好書獎,是香港著作少有的榮譽。但我真不希望陳曉蕾獲獎——若非我們的社會浪費問題深重,她哪來這樣的好題材?

延伸閱讀:

一、陳曉蕾博客

二、《剩食》豆瓣連結

鐵娘子(The Iron Lady)

 

「鐵娘子」這個戲名,非常諷刺,因為電影正是刻畫了戴卓爾夫人的軟弱一面。

戲的主軸,是描寫戴卓爾夫人於丈夫丹尼斯死後的生活。喪偶後,戴卓爾夫人理智上明白丈夫不會回來,但情感上顯然接受不了,不停出現幻覺。丹尼斯有若幽靈,纏擾不離。談天吃飯,同眠共枕,一切如昨。至於鐵娘子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就靠回憶穿梭呈現於觀眾眼前。

這段日子的「娘子」,一點也不「鐵」,與幻象角力實在使她疲憊不堪。與昔日的神采飛揚相比,眼前老人之憔悴更顯不堪。梅麗史翠普不愧為當今世上其中一位最佳演員,她今次飾演戴卓爾夫人,由叱吒風雲到年邁衰頹,入木三分,已達無可挑剔的水平。

指「梅姨」演出到位,可惜劇本不濟,是不少人對《鐵娘子》的評價。我不太認同。表面上,電影濃墨描繪鐵娘子的軟弱,反而一生不少重要片段都浮光掠影的交代過就算,似與題目矛盾。然而,這位英國史上暫時唯一的女首相,一生極度傳奇而豐富,要清楚將一切以一部電影交代,必定吃力不討好。其實,我認為編劇的取捨挺聰明,捨去眾人皆知的歷史,取不為人知的角落,更加使戴卓爾夫人的一生更加立體——娘子再鐵,也是人。敢於帶領日不落帝國向蘇聯說不的一員悍將,為甚麼不可以同時是面對家庭無力垂淚的一介婦人?

看鐵娘子不留情面的公開奚落賀維,你就會發現這個女性胴體包藏著的,其實是比男人更男人的靈魂。昔日打福克蘭戰役、捍衛英鎊都驍勇無比的鐵娘子,如今她是獨對暮年的瑪嘉烈。八十六歲了,一切還好嗎?

桃姐

喜歡許鞍華,其中一個原因是喜歡她鏡頭下的真實。

像《男人四十》中的教師生活,「天水圍系列」中的天水圍,很多人談起類似話題,總不免充滿偏見,然而許鞍華卻不。她拒絕一面倒,她眼中的香港,再黑暗處,總還有一絲陽光。今次,《桃姐》中的老人院,也是非常的許鞍華。

相信除了生意人外,大部份香港人都不會覺得香港的老人院是甚麼好東西。大家都明白,這是老人家離開人世前的站台,不少老人都在此寂寞地等死。廣告把老人院形容得愈歡樂,只會愈是令人覺得此地無銀。

桃姐住在老人院,固然識盡了揮之不去的孤獨蒼涼。然而眾人之所以進老人院,成了所謂的「院友」,誰會沒有自己的故事?年輕洗腎者有之,醉生夢死者有之,滿腹經綸者有之,兒女失蹤者更是有之。甚至連中心主任,過年時也無奈回到寂靜的老人院中呆望電視嗑瓜子。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者有緣聚首,反而可以尋得一點安慰。

桃姐雖是無親,但晚年卻比很多人幸運。少主視這個傭人如母,比不少真兒子還要孝順。桃姐晚年中風,身體大不如前,自願入老人院,純然出於免得拖累少主的一番體諒。傾注一生,為同一家庭打工,桃姐與家庭所建立的感情,已經超逾了一般主僕關係。就像《塊肉餘生錄》中,主角大衛與傭人碧果提早已是比母子更母子。我們今日與外傭相處,更多的是計算與猜度。所謂地久天長,是一則早已湮遠,只能容於文學與電影的傳說。

《桃姐》這個故事,容易煽情,許鞍華反而拍得非常謹慎,鏡頭運用得十分約束,才使整部戲哀而不傷。葉德嫻演桃姐,全然不見斧鑿痕跡,完全是國際級數。意想不到的是,相比之下,劉德華竟然並不遜色。波瀾不驚的演出,道盡了中年男人的欲語還休。值得一提的,還有秦沛,若沒有他演這個老而不,整部戲也會失色不少。

走筆至此,忽然想起《鐵達尼號》《浮生路》。同樣的男女主角,在《鐵達尼號》的浪漫激情十多年後故劍重逢,竟然奏出了《浮生路》現實悲歌。看罷《桃姐》,戲中的Roger與桃姐在心中盤桓良久,回想二十多年前《法內情》的兩母子,頓時明白歷練為何物。

情迷夢露七天(My Week with Marilyn)

 

看完《情迷夢露七天》後,我留在座位上,不管戲院員工「歡迎下次光臨」的變相催促,把片尾曲Marilyn’s Theme聽完,才迷迷糊糊的走出電影院,拍下電影海報,發了在微博,附上一句「情迷夢露七千天」。

電影其中一項使人最迷醉的功能,就是它讓觀眾逃離現實,將幻想成真。就像《摘星奇緣》,《情迷夢露七天》就是一個「這些機會竟是我的」故事。

Nobody與超級巨星的crossover,這次不是書店小老闆,而是第三副導。邂逅的不是虛構人物Anna Scott,而是無人不曉的傳奇夢露——更要命的是,據說這是真人真事。

正因如此,電影原著My Week with Marilyn使我極感興趣。先不管書寫得怎樣,戲,確是拍得好看。

如果單純是小人物與巨星的霧水緣份,這樣的故事,容易流於甜膩。《情迷夢露七天》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拍出了傳奇巨星不為人知的寂寞與惶恐。一舉一動都受全世界注目,婚結了三次,處於事業巔峰的瑪麗蓮夢露,也不過是個三十歲的女子。發現新婚丈夫嫌棄自己,她也會接受不了。在這樣的壓力下,藥物成了唯一的救贖。

人前婀娜多姿的性感偶像,在電影對手羅蘭士奧利花面前,也許不過是個記幾句簡單對白也辦不到的蹩腳演員。但夢露只有一個,再蹩腳,也是夢露,強如羅蘭士也沒法否認這點。所以,其魅力怎能不教片場初哥,也就是男主角哥連,甘心臣服於石榴裙下?

一物治一物,唯有小人物方能填補巨星的寂寥。哥連的純真、熱情,使夢露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懷,那七天,足以重拾那些年遺失了的少女回憶。坦白說,我還未看過夢露的戲,但米雪威廉斯的表現足以說服我:夢露的真人,就是如此。

對於夢露來說,這七天也許轉眼就忘。但對於後來全情投入電影的哥連來說,這七天的小韻事,已堪一生回味。

腦海刻留了漫天金黃,滿地青綠,身為觀眾能享受如此故事,已深感有幸。至於背後的真真假假,於我已是無關痛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