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姐

喜歡許鞍華,其中一個原因是喜歡她鏡頭下的真實。

像《男人四十》中的教師生活,「天水圍系列」中的天水圍,很多人談起類似話題,總不免充滿偏見,然而許鞍華卻不。她拒絕一面倒,她眼中的香港,再黑暗處,總還有一絲陽光。今次,《桃姐》中的老人院,也是非常的許鞍華。

相信除了生意人外,大部份香港人都不會覺得香港的老人院是甚麼好東西。大家都明白,這是老人家離開人世前的站台,不少老人都在此寂寞地等死。廣告把老人院形容得愈歡樂,只會愈是令人覺得此地無銀。

桃姐住在老人院,固然識盡了揮之不去的孤獨蒼涼。然而眾人之所以進老人院,成了所謂的「院友」,誰會沒有自己的故事?年輕洗腎者有之,醉生夢死者有之,滿腹經綸者有之,兒女失蹤者更是有之。甚至連中心主任,過年時也無奈回到寂靜的老人院中呆望電視嗑瓜子。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者有緣聚首,反而可以尋得一點安慰。

桃姐雖是無親,但晚年卻比很多人幸運。少主視這個傭人如母,比不少真兒子還要孝順。桃姐晚年中風,身體大不如前,自願入老人院,純然出於免得拖累少主的一番體諒。傾注一生,為同一家庭打工,桃姐與家庭所建立的感情,已經超逾了一般主僕關係。就像《塊肉餘生錄》中,主角大衛與傭人碧果提早已是比母子更母子。我們今日與外傭相處,更多的是計算與猜度。所謂地久天長,是一則早已湮遠,只能容於文學與電影的傳說。

《桃姐》這個故事,容易煽情,許鞍華反而拍得非常謹慎,鏡頭運用得十分約束,才使整部戲哀而不傷。葉德嫻演桃姐,全然不見斧鑿痕跡,完全是國際級數。意想不到的是,相比之下,劉德華竟然並不遜色。波瀾不驚的演出,道盡了中年男人的欲語還休。值得一提的,還有秦沛,若沒有他演這個老而不,整部戲也會失色不少。

走筆至此,忽然想起《鐵達尼號》《浮生路》。同樣的男女主角,在《鐵達尼號》的浪漫激情十多年後故劍重逢,竟然奏出了《浮生路》現實悲歌。看罷《桃姐》,戲中的Roger與桃姐在心中盤桓良久,回想二十多年前《法內情》的兩母子,頓時明白歷練為何物。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