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情迷夢露七天》後,我留在座位上,不管戲院員工「歡迎下次光臨」的變相催促,把片尾曲Marilyn’s Theme聽完,才迷迷糊糊的走出電影院,拍下電影海報,發了在微博,附上一句「情迷夢露七千天」。
電影其中一項使人最迷醉的功能,就是它讓觀眾逃離現實,將幻想成真。就像《摘星奇緣》,《情迷夢露七天》就是一個「這些機會竟是我的」故事。
Nobody與超級巨星的crossover,這次不是書店小老闆,而是第三副導。邂逅的不是虛構人物Anna Scott,而是無人不曉的傳奇夢露——更要命的是,據說這是真人真事。
正因如此,電影原著My Week with Marilyn使我極感興趣。先不管書寫得怎樣,戲,確是拍得好看。
如果單純是小人物與巨星的霧水緣份,這樣的故事,容易流於甜膩。《情迷夢露七天》最難能可貴的,就是拍出了傳奇巨星不為人知的寂寞與惶恐。一舉一動都受全世界注目,婚結了三次,處於事業巔峰的瑪麗蓮夢露,也不過是個三十歲的女子。發現新婚丈夫嫌棄自己,她也會接受不了。在這樣的壓力下,藥物成了唯一的救贖。
人前婀娜多姿的性感偶像,在電影對手羅蘭士奧利花面前,也許不過是個記幾句簡單對白也辦不到的蹩腳演員。但夢露只有一個,再蹩腳,也是夢露,強如羅蘭士也沒法否認這點。所以,其魅力怎能不教片場初哥,也就是男主角哥連,甘心臣服於石榴裙下?
一物治一物,唯有小人物方能填補巨星的寂寥。哥連的純真、熱情,使夢露得到前所未有的釋懷,那七天,足以重拾那些年遺失了的少女回憶。坦白說,我還未看過夢露的戲,但米雪威廉斯的表現足以說服我:夢露的真人,就是如此。
對於夢露來說,這七天也許轉眼就忘。但對於後來全情投入電影的哥連來說,這七天的小韻事,已堪一生回味。
腦海刻留了漫天金黃,滿地青綠,身為觀眾能享受如此故事,已深感有幸。至於背後的真真假假,於我已是無關痛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