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語:劉偉聰

1485352881_f8a8

恕我直言,香港報紙副刊專欄值得看的不超過十個。信報劉偉聰《北狩錄》,是其中一個。

沒有了解過劉先生背景,每天讀其文章,但覺才學甚高,又總帶一點傲骨。讀了今期《非常人語》,終於對他知道多了一點點。其人,果然有若其文。叫自己的貓做「陳寅恪」,家中藏書過萬,真的文人到骨子裏。

值得一提,寫《非常人語》的作者,由陳惜姿、阮佩儀到今天的冼麗婷(怎麼都是女的),依然好看,是我覺得香港最最值得一讀再讀的雜誌專欄,沒有之一。

我自己當初專訪本地長跑界名人,沒受過甚麼訓練,完全不懂如何寫人物,急忙之下就找書來看。師法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陶傑,另一個就是《非常人語》。反覆揣摩兩者作品,至今仍覺獲益良多。

 

廣告

跑手拜年自救長輩圖集

農曆新年到了,拜年總少不免。除了問你「有男/女朋友未?」「幾時結婚?」「幾時生仔?」「幾時生多件?」之外,身為跑手的你,應該會遭遇到額外的詰問。

這些,蝦叔又豈會不明白?(點菸)今個雞年,蝦叔決定要拯救跑手於水深火熱。

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長輩圖轟炸得久了,是時候來個反擊。下面的圖,即管拿去,搶先於拜年前,在那些甚麼「我們這一家」之類的群組早早轉發,保管閣下拜年時耳根清淨不少。至於第五張……嗯,也不一定要發的,你看著辦吧。

一、「為何你還沒瘦下來?」

其實甚至會胖起來。真的,臨大賽前,大條道理減跑量、增食量,搞不好比未跑時更胖。

img_6704

二、「今年渣打又幾時呀?阻住晒。」

很抱歉,但渣打主辦方已聆聽過各位的訴求,已經將起步時間盡量提前。各位uncle auntie當日其實訓晏些少,已經可以猶如無事發生一樣了。一年一次啫,唔好嬲啦。

img_6706

三、「你跑第幾?有沒有獎金?」

呢題答到口臭,不說了。

img_6703

四、「付錢跑步?在樓下自己跑有何分別?」

對的,我甚至動用年假,自費買機票訂酒店,就是為了「跑個步」。嘻嘻,夠瘋了吧?

img_6707

五、「跑馬拉松很危險呀,年年有人死,大吉利是!」

若說甚麼都不管用的話,可考慮發下面的圖給有關人等。(請確定長輩具有一定幽默感及氣量)
(段子改編自網絡笑話《長壽的秘密》)

img_6705

鳴謝「長輩圖產生器」:http://files.rei.idv.tw/thumb/older.html

馮錦雄《逆.鋒》

2453

智利亞塔卡瑪沙漠的岩洞壁佈滿鹽晶,聽說遊人走訪至此,舔洞壁自拍是指定動作。

對一般港人來說,到智利沙漠旅遊,哪怕只是打個卡已屬壯舉。若有人要到這處極旱之地挑戰一場25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這更加是比鹽晶濃郁百倍的鹹苦。而且,這不是象徵式的嚐一口,而是七天走出曠野的磨難。有人甘願去試,只能說是不可思議。

一卷在手,哪怕你是安坐家中,或是通勤途上,透過作者娓娓回憶,再不可思議的經歷都能活現讀者眼前,這正是閱讀的可貴。香港截肢運動員馮錦雄用他七天的血汗鬥志,擊敗一眾健全好手,奪得智利沙漠超馬總冠軍之餘,也憑藉這次經歷為舊作《我要跑起來》增訂傳奇一章,推出新作《逆.鋒》。

翻開《逆.鋒》,除了揚起智利沙漠一片煙塵的浩茫,還回溯了一個香港普通人被硬生扯離舒適圈的命運。當殘酷的事實和盤托出之後,馮錦雄非但沒有放棄,沒有自艾,還學習與義肢共舞餘生,跑出新天。這份拼搏精神,使我們知道「無事不可能」不只是廣告口號,而是你我都應把持的人生態度。

亞塔卡瑪沙漠除了鹽晶岩洞,還有一幅繪畫巨人的著名的地表畫像。雖然我們未必人人有緣親赴當地,但馮錦雄踏出的毅行,已使他化身巨人。透過他的文字,如牛頓所說的,教讀者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

見字如面

光陰有限,決定看一齣戲、讀一本書、煲一套劇前,不時都會先到豆瓣看看評分。對我來說,那裡的評分很信得過。能拿到八分以上的,應該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最近大陸有個叫做《見字如面》的綜藝節目,竟然拿到了9.3分。知道節目內容,可能你更加會嚇一跳:就是讀信。找來明星,把古今的著名書信朗讀出來,再加插嘉賓點評幾句,如此而已。節目概念,是源自英國的Letters Live。

悶藝到不可思議,但偏偏這個節目卻火了起來。好奇之下看了第一集,發現節目其實沒甚麼神奇,只是大陸人多,令這樣純文藝的節目也有生存空間而已。換了在香港,你試試找人上電視唸出整篇韓愈〈祭鱷魚文〉?相信即使出動影帝黃秋生亦未必有力回天。

個人而言,我這種偽文中坑當然喜歡這種節目。在發電郵都已是老套的年代,「見字如面」顯得格外浪漫,節目除了使觀眾重新認識段段歷史,認識書信的價值之外,更體現了朗讀的震撼。

就像這段,蔡琴寫給傳媒談前夫楊德昌的信,當年我是在楊德昌逝世後看畢明介紹才知道的。此信本已動人,經歸亞蕾讀出來,那份五味雜陳的心情,頓然注入了聽者心坎。

「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
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
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紀錄者。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
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馬拉松博物館

「博物館」三個字最近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博物館」(Museum)在希臘語本指「女神繆思(Muse)的神廟」。繆斯文神主管文藝,古代西方人將出色的藝術作品放在繆斯女神的神廟,後來成了博物館的起源。

這麼說來,博物館其實是很西方的概念。中文一個「博」字,常使人以為它一定是牽涉甚麼家國大業甚或所謂政績工程。時至今日,只要有特定主題,就有可能設立博物館。由拉麵、失戀到剩飯,世界各地總有些人會動腦筋把特定主題展覽一番。讀林行止的介紹,更知道遠在冰島,連男人那話兒也有博物館。

那麼,馬拉松或長跑有沒有博物館?答案是有的。

大家都知,「馬拉松」本來就是地名。身為馬拉松比賽發源地的希臘馬拉松市,沒一所相關的博物館也實在說不過去。因此,Marathon Run Museum終在2009年創立。

不過,就網上圖片所見,博物館看來非常小巧,與今天很多賽事規模之龐大,可謂大異其趣。
entree-du-musee
Marathon Run Museum的入口(圖片來源:TripAdvisor)

博物館號稱展出了逾3100件由1896至2000年間的馬拉松展品,包括希臘跑手Spyridon Louis贏得首屆現代奧運馬拉松冠軍獎盃……的複製品,與另一國寶1946年波馬冠軍Stylianos Kyriakides的獎牌、獎盃。

musee
Marathon Run Museum展區一隅(圖片來源:TripAdvisor)

遊人評價,看來不高。網上評論,大都頗為厚道地指這裡是「跑者朝聖之地」,除此以外也沒提及太多。此館之精采程度,思之過半。

相比之下,看來在柏林由國際田聯在1997年開辦的AIMS Marathon Museum of Running 比較理想。至少逾十萬件的展品,在數量方面,希臘那所已經不能比擬。

就算展品,國際田聯這所亦相對來說吸引得多。例如長跑皇帝Haile Gebrselassie 2007年在柏林打破世績的戰衣、埃塞俄比亞女將Tegla Loroupe跑出2:20的戰鞋、日本名宿高橋尚子的水樽,全都成了該館的珍藏。

aims_marathon_museum
Tegla Loroupe的戰鞋與高橋尚子的水樽(圖片來源:AIMS官網)

img_0230
AIMS跑步博物館內,有關南韓跑手孫基楨在1936年奪柏林馬拉松冠軍的展板。值得一提,此照非常經典。雖然成為首個跑進2:30的人,但照片中的孫基楨絲毫不見喜悅,是因為他這次是被迫代表日本出賽。(圖片來源:japanrunningnews)

img_0232
櫃內其中一雙鞋,就是高橋尚子2001年在柏林馬拉松成為首位跑進2:20的女子跑手時所穿。(圖片來源:japanrunningnews)

日本人熱愛長跑,兩大跑鞋品牌Asics與Mizuno也分別在神戶及大阪設立了運動博物館。另一賽跑大國美國,大型博物館也偶然會為歷史悠久的馬拉松賽辦大型展覽。

然而,似乎就是僅此而已。總括而言,除了柏林那所較具規模外,舉世似乎再沒一所稍為有代表性的馬拉松博物館。以今天馬拉松熱潮席捲的情況來看,這種景況在我看來是凋零得有點意外。要是能有人就此「諮詢」一下,要求成立一家具規模的馬拉松博物館,我第一時間舉腳贊成。

今年街馬,我終於第一次要在比賽時買水

每次看電視節目《阿爺廚房》,我都不禁感慨:當了大半生演員的鼎爺,強項原來是烹飪。

但他也不算太差,起碼到了古稀之年,強項也終於得到賞識。就如吳承恩七十寫《西遊》,姜尚八十遇文王,若是大器,何妨晚成。

話雖如此,有機會「早成」的話,誰要「晚成」?鼎爺的故事,其實很警世:知道自己能力所在,及早明白自己定位,才可以不枉費太多無謂力氣,向著目標前進。

周日街馬,我跑到翔龍灣時,終於第一次要在比賽時買水。後半程我拿著這瓶水在跑,不敢丟掉,著實不禁納罕:有冇搞錯,我跑大陸馬都未試過要搞到咁狼狽。

evernote-camera-roll-20170110-175120

但不久後,我在水站看到有魚蛋吃,好像還有馬拉糕,又聽到有樂隊奏著我們熟悉的旋律,另外還有熱心人提供的打氣小食,哪怕只是一粒可樂糖,都令我頗為感動。這種香港味,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我感覺到,其實無論主辦單位,還是三五成群的有心人,都很想很想合力炮製一個有氣氛、有香港特色的賽事。這份有心,我想不少即使大罵路爛人擠又無水飲的跑手,都會領略得到。

不過,提供安全比賽環境、確保比賽有空間滿足不同類型的參賽者,讓有意競速的奔馳,讓純粹享受的慢走,這是對主辦單位的基本要求。

有跑者認為,街馬氣氛是有,但基本比賽條件卻是一年不如一年。隨著參賽人數創了新高,比賽受到空前關注,失誤也因而成正比地受到更多詬病。

事非經過不知難,辦一場賽事所耗費的心力、人力、物力,是像蝦叔這種躲在電腦旁的吹水佬所難以想像的。然而,32.195公里確實在今次成了一面放大鏡,將街馬的弱項以倍數計地呈現於人前。不難發現,以街馬目前的資源及議價牙力,暫時實難以駕馭超過半馬的比賽長度。

既然如此,我情願街馬先搞好半馬或更短的10K,建立口碑,累積足夠實力,才去想如何擴大版圖。改革要成功,又豈在一朝一夕。

身為跑者,我明白馬拉松這42.195公里這份執著很難卸下。今次街馬搞不成全馬,也要辦32.195公里賽,主辦方的全馬情意結已是彰彰明甚。但若問參賽者,想要一個小而精巧的半馬,還是要粗枝大葉的全馬?我想大部分都會選擇前者。有人說過半馬是"Half the distance, double the fun.",其實就如英國的大北賽、日本的香川丸龜半馬,只要量才適性,因地制宜,一樣可以世界馳名。

目前,街馬的強項,是匯集一份玩味,組織一場fun run。君不見參賽者扮鬼扮馬的落力程度,是香港眾多賽事所難以望其項背的?這一切,固然亦非一朝一夕得來。街馬長年以來所宣揚的歡樂跑態度,如今已是植根本地跑者心中,這麼多長跑愛好者肯花心思支持,足證這份玩味在跑步界很有市場。能有效運用的話,這其實是主辦方的一份寶貴資產。

今天,我們欣然看見鼎爺放下身段,拿起鑊鏟展示他的真正強項。他日,但願也有機會見到街馬懂得知所進退,吸收經驗,利用既有優勢辦一場大家跑得開心又安全的賽事。畢竟一場比賽是否得到普遍推崇,在乎的是口碑優劣,而非賽道長短。

evernote-camera-roll-20170110-175120

日本是香港跑者之痛

箱根驛傳第二天的賽事,網絡人擠的情形看來不比現場差。人不在日本,且要上班,想偷閒偶爾窺看一下青山學院是否可以締造三連冠霸業,結果也是不得要領。那個NTV的直播窗口,只有一片無情的黑色。

最終,在官網得知青山學院還是毫無懸念,以數分鐘的絕對優勢又一次拿下冠軍。事後看片段,青山學院教練原晉又一次給弟子抛高慶祝。東京今天雖然氣溫只得八九度,但仍無阻終點大手町的熱鬧歡騰。

20170103-00000046-dal-000-11-view

青山學院安藤悠哉衝線一刻(圖片來源:yahoo)

看到這樣的場面,樂在其中之餘,坦白說,一陣酸味也同時從身體的四處八面冒了出來。

近年,香港愛跑之人有增無減,再山旯旮的日本馬拉松都有香港跑者的身影。但箱根驛傳,我們即使可以飛到日本現場參觀,但就僅此而已。你只是「參觀」,始終無法與當地居民的「參與」相比,哪怕他們只是街上的觀眾,看起來與你沒有任何不同。

就好像你是愛書人,紀伊國屋、蔦屋、岩波、三省堂各大書店天天開門任你逛任你買,但你就是無法奪走神保町舊書店街。那是甚麼?那是最在地,最頑強存在,最有日本味,最無法移殖的氛圍。

身為香港跑者,對日本的跑步文化看著不酸?肯定騙人。

有位朋友,世界馬拉松不少賽場他都留了足跡。他三番四次強調,日本馬拉松的水平遠超世界各地,相信日本辦得最差的那個馬拉松,亦足以勝過世界其他地方九成的馬拉松。

日本人對箱根驛傳有多熱情,已經不用我再重覆。單是看其中的青山學院,也不過就是日本一所大學而已。但其長跑隊因為實力非凡,教練原晉竟可再三出書出碟教跑步,連帶設計精美的隊服都成了不少跑者的心頭好。試送一件青山學院的長跑背心給愛跑的朋友做手信,你看他會不會開心死?

15823257_1213632168717429_5861123945295624949_n

青山學院的長跑隊服,很想要吧?(圖片來源:adidas)

這樣的地方,難怪英國作家Adharanand Finn都要遠涉重洋,繼探尋肯亞之後,去到日本留駐研究長跑文化,寫下《跑者之道》一書。

事實上,已有報告指出,東非裔跑手完全壟斷了世界跑壇前列成績。在這股「黑勢力」中有能力「叉隻腳埋去」的,是第79名,今年跑出2:09:25的川內優輝。里約奧運為美國勇奪奧運銀牌的Galen Rupp,其2:10:05的成績亦只能排到第116。

2016年跑進2:10內的112人中,只有五位不是在非洲出生。而這五位跑手,原來全都是日本人。這說明了,日本已經是在肯亞及埃塞俄比亞之外,馬拉松世界的第三強國。

雖然有人說箱根驛傳這根深蒂固的傳統,變相使跑手過份注重半馬,侵害了日本馬拉松成績的進展。但若沒有歷史悠久的箱根驛傳,沒有重視長跑的優良傳統,相信日本今時今日的馬拉松成績也是無從說起。無論如何,外人看來,仍然只有牙癢癢的份兒。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早前有幾位香港女士在台灣偷吃海產被抓個正著。如若「箱根驛傳」也是一隻鮑魚的話,我想我也有衝動偷偷拿走大嚼一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