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

光陰有限,決定看一齣戲、讀一本書、煲一套劇前,不時都會先到豆瓣看看評分。對我來說,那裡的評分很信得過。能拿到八分以上的,應該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最近大陸有個叫做《見字如面》的綜藝節目,竟然拿到了9.3分。知道節目內容,可能你更加會嚇一跳:就是讀信。找來明星,把古今的著名書信朗讀出來,再加插嘉賓點評幾句,如此而已。節目概念,是源自英國的Letters Live。

悶藝到不可思議,但偏偏這個節目卻火了起來。好奇之下看了第一集,發現節目其實沒甚麼神奇,只是大陸人多,令這樣純文藝的節目也有生存空間而已。換了在香港,你試試找人上電視唸出整篇韓愈〈祭鱷魚文〉?相信即使出動影帝黃秋生亦未必有力回天。

個人而言,我這種偽文中坑當然喜歡這種節目。在發電郵都已是老套的年代,「見字如面」顯得格外浪漫,節目除了使觀眾重新認識段段歷史,認識書信的價值之外,更體現了朗讀的震撼。

就像這段,蔡琴寫給傳媒談前夫楊德昌的信,當年我是在楊德昌逝世後看畢明介紹才知道的。此信本已動人,經歸亞蕾讀出來,那份五味雜陳的心情,頓然注入了聽者心坎。

「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
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
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紀錄者。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嚐,
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廣告

馬拉松博物館

「博物館」三個字最近在香港鬧得沸沸揚揚。其實「博物館」(Museum)在希臘語本指「女神繆思(Muse)的神廟」。繆斯文神主管文藝,古代西方人將出色的藝術作品放在繆斯女神的神廟,後來成了博物館的起源。

這麼說來,博物館其實是很西方的概念。中文一個「博」字,常使人以為它一定是牽涉甚麼家國大業甚或所謂政績工程。時至今日,只要有特定主題,就有可能設立博物館。由拉麵、失戀到剩飯,世界各地總有些人會動腦筋把特定主題展覽一番。讀林行止的介紹,更知道遠在冰島,連男人那話兒也有博物館。

那麼,馬拉松或長跑有沒有博物館?答案是有的。

大家都知,「馬拉松」本來就是地名。身為馬拉松比賽發源地的希臘馬拉松市,沒一所相關的博物館也實在說不過去。因此,Marathon Run Museum終在2009年創立。

不過,就網上圖片所見,博物館看來非常小巧,與今天很多賽事規模之龐大,可謂大異其趣。
entree-du-musee
Marathon Run Museum的入口(圖片來源:TripAdvisor)

博物館號稱展出了逾3100件由1896至2000年間的馬拉松展品,包括希臘跑手Spyridon Louis贏得首屆現代奧運馬拉松冠軍獎盃……的複製品,與另一國寶1946年波馬冠軍Stylianos Kyriakides的獎牌、獎盃。

musee
Marathon Run Museum展區一隅(圖片來源:TripAdvisor)

遊人評價,看來不高。網上評論,大都頗為厚道地指這裡是「跑者朝聖之地」,除此以外也沒提及太多。此館之精采程度,思之過半。

相比之下,看來在柏林由國際田聯在1997年開辦的AIMS Marathon Museum of Running 比較理想。至少逾十萬件的展品,在數量方面,希臘那所已經不能比擬。

就算展品,國際田聯這所亦相對來說吸引得多。例如長跑皇帝Haile Gebrselassie 2007年在柏林打破世績的戰衣、埃塞俄比亞女將Tegla Loroupe跑出2:20的戰鞋、日本名宿高橋尚子的水樽,全都成了該館的珍藏。

aims_marathon_museum
Tegla Loroupe的戰鞋與高橋尚子的水樽(圖片來源:AIMS官網)

img_0230
AIMS跑步博物館內,有關南韓跑手孫基楨在1936年奪柏林馬拉松冠軍的展板。值得一提,此照非常經典。雖然成為首個跑進2:30的人,但照片中的孫基楨絲毫不見喜悅,是因為他這次是被迫代表日本出賽。(圖片來源:japanrunningnews)

img_0232
櫃內其中一雙鞋,就是高橋尚子2001年在柏林馬拉松成為首位跑進2:20的女子跑手時所穿。(圖片來源:japanrunningnews)

日本人熱愛長跑,兩大跑鞋品牌Asics與Mizuno也分別在神戶及大阪設立了運動博物館。另一賽跑大國美國,大型博物館也偶然會為歷史悠久的馬拉松賽辦大型展覽。

然而,似乎就是僅此而已。總括而言,除了柏林那所較具規模外,舉世似乎再沒一所稍為有代表性的馬拉松博物館。以今天馬拉松熱潮席捲的情況來看,這種景況在我看來是凋零得有點意外。要是能有人就此「諮詢」一下,要求成立一家具規模的馬拉松博物館,我第一時間舉腳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