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入棺材的回憶

幾位朋友到熊本跑馬拉松,不只帶裝備,還帶上曲奇餅,還帶上愛。

香港雖有美食天堂之譽,但卻沒有甚麼定於一尊的「必買手信」。他們聽說有日本朋友十分喜歡奇華的「熊貓曲奇」,便決定聯絡餅家贊助,結果如願以償。零零碎碎的事情,幾個人,以工餘時間處理了幾個月。出發前夕,朋友不禁在臉書嘆道:「這是一次可以帶入棺材的回憶。」

帶入棺材的回憶,說得好啊。人生幾十年,怎樣才算有意義?在我看來,就是你有幾多可以「帶入棺材的回憶」。

從前有個富翁得知自己罹患末期癌症之後,發現再多的錢都帶不走,倒不如趁離開世界之前完成心願更實際。於是,他在醫院與另一同樣患了末期癌的「真.院友」一起開列「遺願清單」,由飛車到跳降傘,一項接一項打勾。

這故事,是電影《玩轉身前事》(The Bucket List)的情節。當年看完此戲後,我感動加感慨非常,頓感人生有限,立馬就寫下了自己的bucket list。「完成一個馬拉松」,是其中一項。

倏忽來到今天,馬拉松這一項,已超額完成了十幾倍。現在想,跑馬拉松的人其實是幸運兒,因為虛榮一點說,他們的「成就」相對容易量化,而且可以參與絕大部分的大賽,與世界最強的高手同場競技。相比之下,踢足球的不會有可能踢世界盃,喜歡游泳的也十居其九無法出戰奧運。

「我是sub 3跑手」、「我完成了50個馬拉松」……你問跑者有甚麼可以「帶入棺材的回憶」?他們多的是。比起那些數十年營役,到頭來想不起自己有甚麼值得驕傲的人,這不啻是一種幸福。

正如村上春樹,如果要跟寫作成就比較,他的跑步成績實在算不上甚麼。但他還是說,如果可以親撰墓誌銘,他會標明自己是「作家也是跑者」。可能在他心中,完成百公里超馬的喜悅,實在不下於寫出了《挪威的森林》。

同樣寫字,任蝦叔再努力也不可能成為村上春樹。然而,我卻可以像他一樣,完成一個又一個的馬拉松,當個勤勤懇懇的跑者,至少做到這位一代文豪也認為值得自豪,值得帶入棺材的一件事情。

至於哪些回憶才算「值得帶入棺材」?評審只有一個,就是閣下。別要害怕人家覺得你「目標短淺」,你要知道,從前追巴士也氣喘如牛的你,今天竟然完成了人生首個十公里賽,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一小時,兩小時,無論成績如何,你都記住要為自己用力鼓掌。

image-20170222-083036

攝於2015東馬,很爛的成績,卻為我帶來很好的回憶。這次,也感召了蝦嫂踏上跑馬之路。

廣告

寫給某位的士大佬的信

的士叔叔:

您好,我叫蝦叔。

我想,當您知道我是幹甚麼的,可能令您會很反感。得悉閣下2月12日那天清晨六時許,在彌敦道把車停下,繼而下車指著跑手大罵,大概您很痛恨馬拉松這活動吧。

抱歉說句,其實當天我也在跑。平日,還經常透過各種渠道慫恿別人參加馬拉松。慫恿得是否成功,我說不準。但可以肯定的是,你恨馬拉松,我愛馬拉松。在這方面,我們完全對立。

我不時嘗試抽離,回歸非跑者心態去想:馬拉松,是不是真有那麼可恨呢?

我不明白,不過是一年一次,而且是一個上午就完的活動。真的「阻頭阻勢」得要令你放下身段,非要下車像個瘋漢似的罵街不可?

當然,您是否另外有甚麼不開心,或是之前一天賽馬日有沒有損手,這些我當然無從知曉。但問題是,像您一樣看法的人,在香港並不缺。

「跑步大X晒呀?」「我返教會遲大到啦!」事後投訴的人,年年都有。悻悻然之色,溢於言表。遇上有跑手不幸身故,投訴變得更加振振有詞,恨不得馬拉松這勾當從此於香港消失。

的士叔叔,當天您罵的那班人,是「馬拉松挑戰組」的參賽者。他們要跑多遠?42公里,精確一點說,是42.195公里。相信對於公里長度,以駕駛為業的您,一定不會陌生。

您駕車也要半小時的車程,這班阻住您搵食的人甘心命抵用腳去跑。其實您又有沒有想過,他們真的個個食飽飯無事做?您有沒有想過,跑上這樣的長度,他們要練上多久?

可以說,每個跑馬拉松的人都各有原因。這些,很難在此跟您一一細說。但無論如何,這班傻佬傻婆,就是每年阻您一個上午而已,真有必要動那麼大的氣?

你又可知道,如果香港的馬拉松不是像現在可憐巴巴,鬼鬼祟祟跑丁點市區,大大段跑高速公路。而是可以盡情在鬧市中心跑的話,香港馬拉松將會比現在更加吸引外人,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到頭來會使全港服務業得益?就像東京,您知道他們的馬拉松為城市帶來多少周邊經濟收益?答案是十多億元港幣。

也許您平日是個兢兢業業的司機。但可知道,你有不少行家,在我們截的士之時,遠的過海不去,近的地方又不去,變相一年365天都在阻住香港市民,那不是比我們更加離譜嗎?難道,我們又建議取消全部的士?

我不會天真得請您也嘗試去跑馬拉松(當然,您肯試就更好),但我們也只不過是卑微地希望每年一次,一個上午,可以借部分路段一用而已。行行好,一個上午其實很快就過,別要動氣了,傷身的。

蝦叔 敬上
寫於2017渣馬數天後,周身痠軟,未及消散

32adfc3c047c00aaf1cad97b789d5dfe.png

(圖片來源:fb截圖)

恐襲波士頓馬拉松(Patriots Day, 2016)

pdposter5556347698769514527_380x560

承蒙馬拉松看世界邀請,得以觀看《恐襲波士頓馬拉松》優先場。這是繼《美國飛人》之後,我看到跑步相關題材電影的另一佳作。

此戲焦點在恐襲,而非在波馬,故談不上是運動電影。然而,因為恐襲發生於波馬這個跑者殿堂,所以一份長跑精神還是橫溢於整套電影中。尤其是結尾倖存者的真實訪談,更加使人覺得恐襲不但沒有擊倒跑者,反而更教百年波馬更添不朽豐碑。看了電影,跑過波馬的會想去多跑一趟,未跑過的會更加心生嚮往。Stay Strong,面對馬拉松如此,面對恐襲更加如此。

電影本身,也是節奏明快,張力十足。爆炸前的陰霾密佈,與及爆炸後的亡命追捕,觀影時神經難有一刻鬆弛。由於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波馬案的來龍去脈也頓時在觀眾心中變得清晰立體。沒有人是孤島,無論閣下是否跑者,也不該對這件大事毫無認識。

坦白說,電影也不乏典型荷里活的「大美國」,對非我族類(比如華人)的成見甚至嘲諷也毫不缺乏。可幸瑕未掩瑜,整體而言,電影還是精彩可觀,值得入場支持。

據說,當年列根遇刺後在手術室內不乏幽默地對醫生說:「我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人。」醫生應曰:「總統先生,今天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步出戲院之際,更加覺得在恐怖主義面前,我們都是波士頓人。

地鐵縱火案反思

正月十五未至,新春氣氛猶存,卻在繁忙時間發生地鐵縱火,事件教人怵然而驚之餘,有幾點值得反思。

1 地鐵安全

每次在大陸乘地鐵通過安檢程序時,人不多,大家也尚且覺得有點麻煩。人一稍多,這個安檢程序肯定會令人怨聲載道。今次事件發生後,令人想到地鐵安全隱患問題。安檢是否解決辦法?而香港又有沒有條件推行?如果不安檢的話,又有甚麼途徑可令乘客更加安全?不過,在香港行安檢肯定不是易事,因為當中牽涉太多要考慮的地方。人流、成本、效益,全都是問題,這篇談地鐵安檢的文章不妨一讀:https://read01.com/JyAnP.html

2 港人壓力

今次事件發生後,大家都抹一把汗,「慶幸」這次不是像95年東京地鐵毒氣那類事件,否則定必傷亡枕藉。東京那次,催使了村上春樹訪問事件受害者與奧姆真理教信徒,寫成《地下鐵事件》與《約束的場所》兩書。今次事件肇因仍然未明,但已經有人問:香港人是不是壓力太大了?相信這是專題記者值得探討的題材。

3 影相拍片

昨天傍晚,事件的影片在whatsapp瘋傳。稍為冷靜之後,漸有人開始說,現場拍片者眾,救人者稀。一次突發事件,其實暴露了不少港人的危機意識甚低。他們站定拍片,意味著拍片者判斷現場情況「不太危險」,否則他們一定不會如此。然而,他們又憑甚麼能有如此判斷呢?

數年前,一個韓裔男人在紐約地鐵站給人推落路軌,隨即遭列車撞死,事後《紐約郵報》頭版刊登其臨死一刻緊抓月台的照片,配以「劫數難逃」(DOOMED)標題。事件引起熱議,不少人都狠批記者冷血,見死不救。

記者在案發現場報導,尚且惹起爭議。一般民眾遇事,沒有甚麼事情比冷靜有秩序迅速離開現場更重要。你拍了片,未見其利,卻先見誤己誤人之弊,更容易惹來批評,行為絕對不智。

 ny-post-doomed-cover-2

完全出口術指南

img_7037

跑手啊,如果你覺得跑步真係只用一雙腿,你太年輕了。

運用語言技巧,隱瞞實情,或選擇披露部分事實,以求達到一己目的,這種行為,我們俗稱「出口術」。不少跑友,試過一兩次,收效奇彰,就食髓知味,養成出口術習慣,搞到練習用口,長課用口,比賽更加要用口。

其實出口術自古已有,歷久不衰。由大禹報稱自己唔返屋企係為治水,到現在習大大話「中國永遠不稱霸」;由伊甸園條蛇引夏娃食禁果,到現在摩連奴賽前盛讚對手銳不可擋,這一切全部都是出口術。

可以話,有鬥爭的地方,就一定有人出口術。幾萬人一齊跑的馬拉松,又點會例外?

長跑強國日本有項研究指出,馬拉松比賽前三日,係口術高峰期。網絡發達如今日,口術更加防不勝防,全面轟炸跑手。

渣馬如箭在弦,食住意粉,滑著手機,跑友左一個「應戰宣言」,右一個「光輝回顧」,戰雲密布到令你覺得自己好似去左巴格達。如果你有個假想敵的話,恭喜你,對手疑幻似真的狀態,更加會令你神不守舍。

OK,我知你好正義,不屑甚麼出口術。但所謂防人之心不可無,世事洞明皆學問,知識嘛,學定無壞,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您懂的。

人地都做左初一,你還不做十五?有必要時,十六都要做埋。

首階段:網上

出口術的至高境界,是盡量要令那些「關注」你的人放一百個心,以為你毫無競爭心態,在比賽時幾乎把你忘掉,閒庭信步回來,笑著問你的成績時,才知道被你擊倒了。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這句名言適用於長跑,更加適合用於出口術。

第一戰場,是社交網絡。在FB或IG發一個半個帖是沒用的,如果你不是那些撳左掣誤出一個逗號都有300個likes的KOL,你必須好好部署。

以下「組件」,建議賽前分階段搭配使用,每天都要出po,確保對手沒法看不到:

1. 相片:
診室背景,拮滿針或貼滿膠布電線的腳 / 藥丸袋一堆 / 病容照 / 慢pacing跑步紀錄 / 短途跑步紀錄 / 大堆食物

2. 文案:
跑完當贏 / 希望唔使上車 / 我仲落到場既 / 醫生話我咁樣點跑 / 我話要跑馬畀醫生鬧 / 已經係最長的長課 / 死得 / 我今次主力係想中鎗 / 一齊享受比賽! / 無練習也要加碳是常識吧 / 唔諗咁多,食左先講

3. hashtags:
#一年好快過啫 / #7分披 / #未上過車的馬拉松是不完整的 / #步兵 / #自暴自棄協會

4. emoji:
病樣 / 淚奔 / 馬騮掩眼 / 伸脷

次階段:現場

星期日,去到現場,約到對手就約,聲稱要「集郵」。約唔到就扮「偶遇」,總之點都要見到對方,畀戲佢睇,畀說話佢聽:

.扮無戴表、扮無電、扮要四處問人借gel

.扮新手、扮心神彷佛,刻意扣張號碼布去背脊(記得預留足夠時間偷偷地扣返岩)

.著厚羽絨,扮虧(視乎需要可以考慮著埋雪褲)

.搽到成面白曬扮病

.有sub 4實力的你:「你諗住開幾多?冇啦,我保守啲,六分半。」

.突然蝦叔上身:「其實跑馬點解一定要鬥快?點解唔可以欣賞下賽事(雖然係渣馬,是但啦)?其實馬拉松係一期一會……」

尾階段:終點 / 網上

如果閣下費盡心思搞咁多大龍鳳都贏唔到對手既,咁你自己面壁思過啦,可以唔使睇落去。

拿,如果你成功騙過對手快過佢,請不要忽略「善後工作」:

.對手問:「又話病既?」答曰:今日天氣好咋 / 咁岩跑跑下好返 / 隻藥膏有效 / 我搽左印度神油(雖然興奮,但建議唔好吹到太離譜,否則我驚有反效果,閣下畀人打鑊金的話與本人無尤)

.一臉誠懇:「冇啦,盡啦,跑埋今次我收山架啦。」(大阪4月7號報名,到時記住連戲,低調少少)

.搵返你對手合照出post,扮無分彼此:「大成功!大家成功逃過收容車!」

.出post,同finisher’s medal合照,個樣一臉謙卑,或雙手合十。hashtag:#好彩

.如果唔想再做戲,不妨坦白:「出口術咋嘛,兵不厭詐,個個都係咁架啦!」

瑣事碎碎唸 20170210

 

fifty-shades1. 早前遇上一次evernote系統當機了半小時,才察覺自己由免費到付費,用了這東西已經有四五年,是不是應該轉一下呢?網上一搜,發現不少evernote用家已經蟬過別枝,轉投微軟Onenote懷抱。認真地試用了一兩天,與evernote用法有很大差異。最重要的是,不知何故Onenote在我的iPhone運作速度頗慢,與evernote實在難以相比。對於一個我幾乎天天在用的軟件,慢速是難以忍受的。故暫時算了,姑且一邊觀察,一邊按月付費使用evernote好了。

2. 看了La La Land,算是賞心悅目,結局之乾淨俐落更是值得一讚。但聽了不少評論讚到此戲天上有地下無,平心而論我並不認同。相比之下,同是奧斯卡歌舞片,我更欣賞15年前的《芝加哥》。

3. 《格雷的五十道色戒》續集上映,我早幾天才看首集。劇情開頭頗為吸引,但愈睇愈唔對路,頗為牽強。男女主角,固然可口。但鏡頭,一如所料,不會出位得到哪裡去。原著我沒看過,或許比電影好一點吧?實在疑惑,這樣的故事,竟然可以全球銷量過億。只能說,童話還是有市場的。

向「阻頭阻勢」者致敬

聽過一位本地飲食巨頭回憶昔日在旗下酒樓試行電腦化,開頭幾天,一片混亂,經歷頗為慘痛。

「老細,亂成咁,不如用返人手落單好過啦。」伙計勸道。

換了很多人,見到場面一片狼藉,可能就會放下堅持。但這位老闆淡然道:「唔得,話左推行就要推行。收起部分檯,做少啲生意,都要搞掂佢。」

到了今天,我們無論去哪家茶樓飲茶,由等位、落單、找數,已經沒有哪項可以與電腦無涉了。回想起來,這位老闆當日力排眾議,實在高瞻遠矚。但當天,我相信一眾伙計一定怨聲載道。

改革痛苦,轉變麻煩,永遠在所難免。由千百年前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到幾十年前Kathrine Switzer力爭女性參加馬拉松的權利,總會有人覺得他們「阻頭阻勢」。

正如鐵娘子戴卓爾夫人說過:「大手術過後,你定會覺得比進手術室前情況更糟。然而,你斷不會因此拒絕動手術。」(After almost any major operation, you feel worse before you convalesce. But you do not refuse the operation.)文明是如何得來?就是全賴無數肯站出來「阻頭阻勢」的人,力排眾議,帶領大家跳出comfort zone而得來的。

allannyrrsigncropped

紐馬前總監Allan Steinfeld(圖片來源:RW)

紐約馬拉松前賽事總監Allan Steinfeld早前離世,國際馬拉松界為之黯然,皆因此君畢生致力將尖端科技帶入馬拉松比賽。現時我們有晶片計時,甚至實時追蹤等,全都要多謝他。然而,我相信Allan Steinfeld當年聽到的反對、質疑,甚至嘲諷聲音肯定不會少。明明傳統計時好端端的,硬要弄甚麼電腦計時,這就是典型的「阻頭阻勢」。

遺憾的是,有時候不知是不是因為近年社會矛盾太深,有人提出一點「異見」就被視為不和諧、搞破壞。

我也不乏經驗:幾年前拿到某屆香港渣馬參賽者手冊,我一邊翻著,一邊與某位仁兄吹水,隨口提到手冊有某些錯漏不足,即惹來他的不以為然,覺得我小題大做,「少少野啫,咁挑剔做乜」。我也當然識趣,就此打住。

懂得體諒是好,例如我也認為短時間內,香港無可能學到像日本那種深入骨髓的跑步文化,不可能強求與人家的打氣熱情等量齊觀。但如果有些事情,明明你有能力做得更好,為甚麼不呢?更不解的是,為甚麼有人將這些指出來,也是錯呢?

由供水、補給,到2010年開始有完賽獎牌等等,去年有獎牌刻名服務等。香港渣打有沒有進步?那肯定有,而且值得認同。這一切,正正就是主辦單位接受「異見」的改進。可見「阻頭阻勢」者的「異見」,其實何其珍貴。

然而,當我們近幾年看到就連大陸有些賽事,舉辦了不過三兩屆,他們的細節也做得比香港好時,香港跑手難免會覺得,已經20屆的渣馬,進步步伐未免慢了一點。

5a_nikemarathontee_front-800x480

疑似尺碼不足的2017香港渣馬紀念tee(圖片來源:新Monday)

今年參賽Tee疑似尺碼不足,這情況在對上幾屆都不曾見過。未見進步,先見退步。惹來參賽者批評,實屬情理之中。

要比賽一年比一年好,就應該有聞過則喜的雅量,並著意改善。強求所謂和諧,甚麼也「體諒」,即等於變相護短。這一時半刻的愛,實則是年深月久的害。情況一如教子,愛之深,才會責之切。

尚有人肯諍諍進言,其實主辦單位應當感激。可知道,天涯何處無馬跑,已經愈來愈多本地跑手用腳投票。提起香港渣馬,他們的回應學足了魯迅:「啊呀!渣馬?啊唷!哈哈!嗬嗬!嗬,嗬嗬嗬嗬!」

為了跑步,你願意幾點起床?

early-morning-run

(圖片來源:Gore Apparel Blog)

「早起三朝當一工,早起三年當一冬。」有些道理我們明知,但偏卻做不來,說到底還是決心不足。

信誓旦旦要早睡早起,最後還是拿著手機看著電視遲遲不願就寢。翌日一早,又再睡至最後一分鐘,裙拉褲甩,連懺悔的時間也沒有。

死性就是死性,要改變,談何容易。我們的意志,比自己想像中還要薄弱。

有個網名「夏天的陽樹」的大陸人也是這樣想,於是他唯有借助外力,到網上發個帖子「別睡懶覺了,起來跑步吧,我叫你」,叫所有想晨跑而起不來的人通知他,他就天天叫你起床跑步,既渡人,也渡己。

沒料到,這樣草根的方式,一傳十,十傳百,旋即吸引了許多人加入。他們後來還成立了跑團,風氣蔓延到全中國。最終,經歷寫成了書,書名與其跑團一樣,叫做《黎明腳步》。

s26938738

(圖片來源:豆瓣)

如今,叫人起床的「黎明使者」已經成千上萬,他們叫醒的人已不限於中國範圍。可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其實想變得更好,只是欠了一點推動力。

「朝活」的好處,相信不用我多說。閱讀此篇的各位,你們一定或多或少參與過比賽。四五點起床,七點起步,賽事完了,在吃早餐時,還是八九點。換了不跑步,可能這個時候你尚在被窩纏綿。朝活,將一天可用的時間延長了許多。久而久之,早睡早起的習慣因此而建立,因為你根本無法晚睡。

源於日語的「朝活」,其實並不限於跑步做運動。只要提早起床,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其實已屬幹了「朝活」。例如我自己不太喜歡晨跑,因為早上跑了我就會整天冒著汗,感覺極不舒服。所以我的「朝活」,往往是讀書、寫作。在凌晨四、五點,萬籟俱寂,頭腦格外清晰,看書寫東西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這點,蔡東豪不時夫子自道。

網上有不少成功人物小故事都有提到早起。那些CEO身居要職,卻是四五點就起床,可能是做運動,可能是讀報、思考。這些故事,非常勵志,原來比我優秀的人,暗地裡比我還要努力。

「要在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聽本地一位長跑名宿說,他以前清晨五點到寶雲道開始練跑,自以為已經很努力,豈料另一位名將已經在場跑了一圈。

「你可曾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高比拜仁一句,足以令人肅然起敬。為了跑步,我們可又願意每天四點向世界說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