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一般的頭巾

iPhone X、任天堂Switch遊戲機與Nike新出產的一條頭巾有甚麼共通點?答案是︰它們都被《時代》雜誌選為2017年25大最佳發明。

Nike入選的並非普通頭巾,而是運動版的「希賈布」,亦即穆斯林婦女所用的頭巾。眾所周知,在一些穆斯林國家裏,婦女在公眾場合必須戴上頭巾,即使做運動亦不能例外。這樣問題就來了︰一般頭巾要麼太重難以排汗,要麼太輕容易脫落,根本不適合於運動中穿戴。有見及此,Nike採用特製輕柔的排汗布料製成運動頭巾,方便穆斯林婦女公開參與運動。

這樣的發明自然引起很多不同的解讀。有人為之喝采,亦有人揚言杯葛Nike,可見小小一塊頭巾亦足以捲起千重浪。

常說「幸福非必然」,其實跑步何嘗不是?今年四月在伊朗舉行的德黑蘭馬拉松設有全馬,但僅限男性參加,國內外的女跑手只能參加十公里賽。從新聞圖片可見,有女參賽者在衣上扣上「盼望明年可以跑全馬」的標語,看着不禁令人揪心。另一邊廂的阿富汗,情況更差,女性在戶外跑步被視為離經叛道,隨時會遭受生命威脅。

其實,女性能正式參加馬拉松只是近數十載的事情。1972年之前,波士頓馬拉松仍然以「體質難以負荷」為由拒絕女性報名。這樣的不公,終於引起一位女跑者執意出戰。結果她在比賽中途被賽事總監企圖拖離賽道,情景給拍下,照片如今成了馬拉松歷史的其中一幀經典圖像。

有人說「跑步女生最美」,故不少女性優而為之。但在跑步惹人厭的時候仍然敢於跑起來的揚眉女子,更是值得我們大聲喝采。

原載於2017年11月30日《晴報》

廣告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

complete.jpg

一、這本書談甚麼?

顧名思義,這本書是全面地談跑步的書。怎麼全面?由怎麼開始跑步、營養、傷患、心理、交叉訓練、減肥、半馬全馬練習方法都一一落齊,其中有一章還專門談論女性跑步的問題,這在同類書籍中是比較難得。

而且,這本書的作者並非出自同一人,因為書的文章其實是選輯自歷年的Runner’s World(RW)。眾所周知,這本美國雜誌出版已逾50載,在全球跑界享負盛名,在此精選的文章自然具有水準。

二、編者是誰?

amby_horizontal_narragansett-768x510.jpg

RW的讀者,一定對Amby Burfoot這個名字不會陌生。此君今已年逾七旬,出任RW總編多年,勤於執筆,著作甚豐。他本身也是1968年波馬冠軍,PB 2:14:28,絕對是個跑得寫得之人。這種級數的人馬,選取的文章是信心之選了。

雖然他是書的編者,但在每章之後都會留下一小段個人短評,闡述他對該章的看法,很有畫龍點睛之效。另外,他也是一位素食者。

三、這本書適合甚麼人看?

既然書也開宗明義是全面地談跑步,自然是比較適合新手一讀。如前所述,書包含的題材廣泛,如果你是跑步新手,讀了此書,一方面對如何開始跑步,以至如何訂立計劃挑戰全馬都會有大概認識。另外書也不乏實際操作方法。

就算是經驗較豐富的跑者,讀此書也非無得著。所謂「溫故知新」,步跑了多年,但會不會在訓練、比賽時墮入了誤區而不自知呢?重新將跑步這回事審視一次,對繼續進步或有助益。

由於此書是集百家之大成,文章作者識見不少,筆下經常旁徵博引名言實例(比如名嘴Oprah Winfrey成功挑戰全馬的故事),跑者讀之肯定會對跑壇了解加深。

四、此書有何不足之處?

由於書是宏觀地談跑步,所以你想細緻地了解某個項目,此書所提供的資訊或許未盡理想。另外文章是出自RW,所以無可避免會以美國等西方人為中心。例如美國流行以英里(mile)計算長度,單位方面肯定會令香港讀者不適應。又例如談食物的時候,那些太過西式的食物,華人讀者未必容易跟從。

五、此書有中文譯本嗎?

此書大陸有出版中譯本,名為《跑步全書》,由北京聯合於2016年出版,譯者為「聞人菁菁」,並邀請了大陸著名跑者田同生撰寫序言。不過從網上反應看來,讀者對此譯本評價非常一般,可參閱: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70133/

s28663850.jpg

《三浦雄一郎之步行技術》

23795289_1518535581594863_6052233039446089520_n.jpg

《三浦雄一郎之步行技術》
作者:三浦雄一郎、三浦豪太

話說戰國時期有個燕國少年,聞說趙國邯鄲人走路走得漂亮,便前赴當地學習。豈料學師不成,竟連本身如何走路都忘記,結果要爬著回家。

這個故事,也許有點誇張,不過倒也道出了步行原來亦有技術可言。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本以為走路誰不會?但讀過《三浦雄一郎之步行技術》之後,才明白「步行」這件看來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原來大有學問。

這本書由父親三浦雄一郎與兒子三浦豪太合著而成。父親分別曾於70、75、80歲攀登聖母峰,創下最高齡登上此峰者的世界紀錄,本書亦標榜這點,強調只要有決心並通過恰當練習,年紀並不構成登山障礙。

然而不得不提,三浦雄一郎年輕時原來是滑雪運動員,曾經創下從七大洲最高峰滑雪下降的壯舉。但在名成利就之後,他漸失去紀律,終日應酬之下,胖得連自己都接受不了。眼見父親人在高齡,與及兒子年紀輕輕,分別都在為滑雪而刻苦努力,他自覺慚愧,終於下定決心要改變——他要由零開始,從平路訓練做起,循序漸進鍛鍊體能,以攀上聖母峰為目標。

所以書的前半部是三浦雄一郎的心路及訓練歷程,後半則是兒子從理論角度,指導讀者如何從事訓練。步行訓練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單,它隨時可以開始。就地取材,附近的平路或樓梯全部可以成為訓練場。如果各位有意好好練習健行,或是簡單通過走樓梯鍛鍊身體的話,讀讀三浦父子的著作,相信必有所得。

The Walking Techniques of Yuichirou Miura
by Yuichirou Miura and Gota Miura

You might have thought that walking, as simple as it may seem, requires no skills, but your perception may change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This book is written by Yuichirou Miura and his son Gota Miura. Yuichirou conquered Everest at the age of 70, 75 and 80 and built a record for the oldest person to reach the summit. As brought out in the book, with determination, perseverance and proper training, age isn’t an obstacle to mountaineering.

Yuichirou used to be a skier when he was young, having skied down the highest mountains of the seven continents. Yet as he soared to fame and success, he started to lose self-discipline and indulged in entertainment, resulting in a body weight that he himself couldn’t even accept. Seeing his ageing father and young son spare no effort in skiing, he felt ashamed and was determined to change. He decided to start from the basics—training on ground to build a strong physique so that he could reach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one day.

The first half of this book features Yuichirou’s training experience while the second half are training instructions given by his son. What’s best about walking is that it’s simple and anyone can start training anytime and anywhere, be it on the ground or on stairs. If you would like to stay fit and healthy by walking or climbing stairs, I’m sure this book will give you some insight into the exercise.

人在跑圈,謙虛很難

肥瘦尚有客觀標準,何謂謙虛,則像空氣一樣摸不著。最令人懊惱的是,「謙虛」有個只差一字的孖生細佬,叫做「虛偽」。兩者只差一線,卻又何其相似。

「滿招損,謙受益。」講就係咁講,但一個「謙」字,火候過頭變成了「偽」時,其實比「真自滿」更加令人側目。

當然,我好清楚如果你係李嘉誠、馬雲的話,絕對唔會蠢到公開話「我好窮」。正如Eliud Kipchoge、Sir Mo、保特果啲,亦唔會無啦啦走去跑步討論區度呻「我好慢」,無可能咁豬。

超人係極少數,絕大多數人之尷尬,就係踩正中間位——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真心覺得自己「好一般」,但又忍唔住要出下post「刷存在感」時,就最容易出事。

拿,請唔好同我講「其實你可以唔出聲」。等於樂天減價兼免運費苦惱緊已經成屋都係鞋時,你走黎同我講「其實你可以唔買」一樣。世事咁容易畀你一句解決,咁呢個世界就唔會有咁多問題。

咁你有咩方法?Sorry,我都唔知。

唔好「車」我住,我從來無話要提供咩解決辦法。來吧,其實何不逆向思維?在跑界混,反正謙虛這麼難,一不做二不休,不如索性將自己弄得有咁虛偽得咁虛偽。

不過,虛偽也是要付出的,首先你要練到有返咁上下。咩叫「有返咁上下」,心照;因為如果你真係好慢,人地只係覺得你坦白,無人會覺得你扮野;

功力練成之後,恭喜您了,以下方案,經過多年臨床實證,保證令你在跑友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萬試萬靈!請得閒就自選返三兩個在長跑討論區重覆演繹:

.一入谷就貼以平均70多秒完成20個400(或同等程度)的練習紀錄,然後加返句:「新手求指點。」

.經常使用「#懶」、「#慢」、「#hea」之類hashtag(大前提係你要練/扮練得好金)

.不時發佈表情如喪考妣的自拍照,哀嘆「點解我咁慢」。

.蓄勢待發準備PB的那個賽前貼一大堆藥 / 睇鐵打 / 睇針灸的照片,當然以黑白效果處理;

.再強調今次當長課 / fun run / 玩吓。

.賽後在快你少少少少的跑友樓下留言:偶像 / 神級 / 羨慕 / 你就勁啦……等同級形容詞。

.有人回應「你都勁」時,強調自己好彩 / 食錯野 / 條路短左……總之就唔係你有練。

.約比自己明顯慢的跑友跑步,原因是「大家差唔多披醒」。

.憶述昨晚跑班情況:「尋晚落C組鬆腳,嘩C組啲人原來咁勁,我打算申請留喺C組……」

.些牙「當年今日」,哀嘆自己10K由60分進到40分「無乜進步」。

.貼渣馬達標選手連結,tag某幾個實力相近的叫佢地報名,hashtag「#這些機會」。

知所誰退,至關重要,唔係下下都要出聲的。魯迅都教過:「最高的輕蔑是無言,連眼珠子都不轉過去。」

由於你在意的只有三件事——速度、速度,同埋速度——所以任何與呢三件事無關的人、事、文,必須嚴加打壓,切勿些牙,反應都唔好畀:

.任何擺明fun run,無人講速度的比賽。近如聽聞有鮑魚食的街馬,遠如台灣田中、日本東北風土、法國波爾多紅酒馬等。

.那些故意跑得慢,故意站站停慢慢食的不長進跑手的賽後包膠。

.當然還有這篇爛鬼蝦叔周報。

23-768x576.jpg
掛住食,離晒大嫂。(攝於2017日本天童半馬,賽事以當地名物la france啤梨為號召)

 

2017上海馬拉松後記

今年八月,「中國馬拉松大滿貫」四大賽事揭曉:北京、廣州、重慶、武漢雀屏中選。向來一席難求的上海竟然爆冷名落孫山,令不少人感到意外。亦正因如此,這屆上馬更有點「逆境自強」的味道。今屆最大動作是取消了半馬,只保留10K及「歡樂跑」,明顯是想辦成更符合國際標準的一級賽事。

事實上從數字來看,28000全馬名額,引來逾86000人報名。可見「魔都」的馬拉松,即使沒有「中國四大」光環加持,看來「魔力」依然無損。

感謝「跑跑團」董大哥協助取得名額,這次我才有緣一嚐魔都馬拉松的滋味。簡單的賽後感是:expo有聲有色,賽道不乏心思,卻可惜路窄不利爭佳績。而比賽氣氛,僅屬一般。所以整體來說,及格,但稱不上很精彩。

201708290302004126.jpg
鑑於五年前有馬拉松因為碰著十八大會期而須改期,故今年九月初報名時,十九大確實召開日期尚未公布,報名者其實面臨隨時會改期的風險。(圖:上馬微信)

IMG_1875-768x313.png
賽前十天,參加者不斷會收到賽委雙語短訊。但對香港跑者來說,大前提要有大陸手機號碼。(圖:馬拉松報名)

IMG_1876.jpg
今年在虹橋火車站、虹橋及浦東機場均有往expo會場的接駁車服務,但必須事前登記及繳付10元費用。(圖:上馬微信)

Image-20171118-115731-768x576.jpg
expo位於上海世博展覽館。

Image-20171118-115747-768x1024.jpg
現場門口有導覽手冊派發。

Image-20171118-120002-768x576.jpg
這是發放號碼布的區域。

reg.jpg
賽前綜合網上意見,發現上海馬拉松對參賽者體檢似乎要求很嚴格。無論是否曾經有全馬往績,參賽者都必須提交體檢証明,至少提供一年內「心率、心肺功能及血壓」等數據。我本來已有公司的體檢報告,但唯獨沒有做心電圖。無謂因小事敗興而回,賽事我還是特意去補做了一趟靜態心電圖。結果如何?櫃檯那小妹,看我厚厚一疊的報告遞出,就翻也沒翻便把號碼布給我了。

IMG_1615.jpg
「芯片測試區」成了其中一個打卡留影熱點。

CIMG2177.jpg
取大會紀念衣之處。參賽者可以臨時決定要哪個尺碼,甚至可以給你即場試穿才決定尺碼。

IMG_1622.jpg
紅色那件是大會紀念衣,其他款式須自費購買。

CIMG2188-768x576.jpg
Nike是上馬主要贊助商,會場自然「nike味」非常濃厚。

IMG_1626.jpg
賽前已可買「完賽衣」(汗)。

IMG_1628.jpg
我來的這天碰巧是11月11日,也就是大陸近年流行起來的所謂「光棍節」,會場商家自然不會錯過這個促銷的藉口。

sh_photo-768x473.jpg
「跑步維生素」在會場替參賽者免費拍照,自然引來排隊者眾。

IMG_1666.jpg
「跑步維生素」現在儼然已成大陸版的All sport community,拍得好不好見仁見智,但效率卻肯定昭彰。賽後不到一天,參賽者已可陸續下載賽照(有官方相框的還要是免費)。躬逢iPhone X之盛,今年還加入了人臉識別系統。

GPTempDownload-768x576.png
一些派紀念品的小遊戲,現場自然不乏。

IMG_1634-768x576.jpg
沒料到,同場竟然有拳賽加映。

IMG_1648.jpg
愈來愈多大陸跑者「跑出去」,上馬expo有不少宣傳海外馬的攤檔,例如這個就在促銷明年的平壤馬賽團。

CIMG2187-768x576.jpg
大陸目前有很多提供跑步資訊或服務的網站,上馬expo中有不少攤檔都是由這類網站設置。我認為目前大陸最出色的跑步資訊網站「愛燃燒」當然沒有缺席。

IMG_1644.jpg
所謂「得數據者得天下」,很多攤檔都以贈品利誘遊人關注其公司微信帳號。

IMG_1650.jpg
在官方賽衣上加印自訂文字甚或圖象,已經是大陸大型比賽的指定動作。

IMG_1651.jpg
其中兩款官方紀念品。

sh_name-1-768x768.jpg
Just do it 牆是一大留影熱點,只因它是由本屆參賽者人名組成。

sh_racepack-768x566.jpg
選手包提供了地鐵票並非新猷,但鹽丸倒是首次見識了。

IMG_1702.jpg
計時晶片須扣於鞋上

GPTempDownload-768x576.jpg
這次下榻於著名的南京路一帶,比賽早上可以步行前往起點。

IMG_1706.jpg
賽會指示不少,相當清晰。

IMG_1710-768x576.jpg
流動廁所設置頗有問題,有些廁所擺放於狹窄通道。一排隊起來,人流即難以通過,非常不智。

GPTempDownload-1-768x576.png
因為起終點不同,故存衣是在旅遊巴上。

GPTempDownload-2-768x576.png
在外灘旁等待起步。

GPTempDownload.png
起步後轉入南京路,即有大媽打鼓助興。

GPTempDownload-4-768x576.png
以景點而論,上海馬拉松路線設計也非無就此考慮,沿途有經過靜安寺等景點。像這裡,就是初段跑經靜安區法租界,其實頗具韻味。

IMG_1880.jpg
這次原意是造時間的,故恕途中無法拍下太多補給實況了。青瓜補給,頗新鮮。(網上圖片)

IMG_1881.jpg
當地跑團的私補自然是更加豐盛。(圖:奔跑團SH)

329f80fd4b124e55a2d7db293c49d58e-760x1024.jpg
就賽事路線圖所見,賽道繞彎甚多。我自己身陷F區起步,基本上頭半程單是左穿右插「超車」已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再加上今年取消了半馬,以往在半程後路面變得鬆動的情況不復存在。以造時間的角度來看,這不是一個理想環境。(圖:上馬官網)

GPTempDownload.png
結果功敗垂成,PB是這麼近那麼遠。無論如何,總算完成了自己的第19場馬拉松。

GPTempDownload-6-768x576.png
賽後要求跑手即時從鞋上拆下計時晶片交還,對跑完一場全馬的參賽者來說,其實頗不貼心。

GPTempDownload-7-768x576.png
完賽補給品派發。

IMG_1728.jpg
完賽獎牌就在賽後物資包中。

IMG_1732.jpg
又一次見到賽後薑茶,這是中國馬拉松特色了。

IMG_1740.jpg

總括來說,上海馬拉松除了路窄了一點之外,基本的細項不算有驚喜,但也肯定及格。像取號碼布,賽前後取物領物,過程相當流暢。在中國範圍,上馬算是中上水平的賽事,可以一跑,但就稱不上頂級了。

2017天童La France半馬後記

一、參賽背景

朋友問:「為甚麼到山形縣那樣『山卡啦』的地方跑?還要是只為了一個半馬?」

其實就像大陸馬拉松網站「42旅」,他們會不時物色「賽評員」參參加國內外不同賽事,然後於賽後撰寫詳盡報告,盡列優劣,以供跑友參參考。

今次我參參與的性質也是類類似,只是邀請方變成了賽事主辦單位。他們希望透過邀請國外跑者前來來參參賽,收集意⾒見見,以便便可以將比賽辦得更更為吸引,從而促進當地旅遊業。

主辦單位負責人之一後藤先生,透過FB專頁「跑玩日本」版主Charles找到台灣著名跑團「江湖跑堂」創辦人「法大」江彥良、其太座「太后」胡翠娟,以及跑手李晏榕。至於香港,則是蝦嫂和我。基本上,這就是我們一行五人成為「2017天童La France半馬賽事大使」的因由了。

IMG_0445-768x576.jpg
一眾「賽事大使」於賽前合照

賽前,只知山形縣在日本東北,依稀有印象「山形牛」是挺有名的,除此以外就一無所知了了。後來來了了解一下才知道山形原來來是著名日劇《阿信的故事》主角阿信的故鄉,當地除了牛肉與松阪、神戶牛齊名之外,也盛產農作物如櫻桃及西洋梨(也就是香港的「啤梨」)。

IMG_1535-768x768.jpg
天童車站裡的柱子貼滿了山形縣的特產

今次我們參參加的賽事在山形縣天童市舉辦,以「La France」為名,正是因為這為當地最佳的啤梨梨品種名稱,並享有「女王」美譽。置身當地,你很容易易就會發現La France(ラ.フランス)的相關產品。香港《飲食男女》曾專文介紹過此梨,一如不少日本生果,在香港都成了了貴價貨品。

IMG_1546.jpg
在天童一家超市裡買到的La France雪糕

二、賽前花絮

比起東京大阪這些國際大都會,山形縣肯定是鄉下地方。一般港人旅遊若是到此,也頂多視之為東北遊的其中一站,絕少會專程到訪。不過,要去這處地方也算不上難。像我們今次,在東京上野乘新幹線,約莫三個小時即可抵達。

IMG_1536-768x575.jpg

IMG_0146-768x576.jpg
甫抵達天童即可發現大會宣傳橫額

IMG_0153-768x1024.jpg
比賽不設expo,大會賽前將號碼布郵寄給參賽者。至於我們的這塊「號碼布」,則由主辦單位預先安排我們在酒店領取。

IMG_1545-768x1024.jpg
賽前一天大會安排了歡迎選手的活動與及著名跑者金哲彥的跑步教室。可惜我們趕不及來,錯過了。(圖:Charles)

1-2.jpg
比賽當天,在天童車站有免費接駁車接送跑手前往會場

IMG_0159.jpg
日本東北的秋天本就美不勝收,在黃葉的佈置下,起步地點天童綜合體育場,環境也頓時變得動人起來。

Image-20171110-132138-768x1024.jpg
賽前已有一些賣物攤檔開始營運,當然少不了賽事的主打食品La France啤梨。

Image-20171110-132204-768x768.jpg
▲幾個讓參賽者拍照的擺設。

Image-20171110-132345-768x576.jpg
賽前儀式

Image-20171110-132507-768x1024.jpg
選手更衣、寄行李等都設於室內場館

Image-20171110-134001-768x575.jpg
參賽禮品是La France啤梨三個與梨汁一罐,但禮品可於比賽前一刻在會場領取,這也與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慣很不相同。

三、比賽情況

Image-20171110-134351-768x1024.jpg
不到兩公里已有梨吃了,而且是削皮切好的。為時尚早,參賽者尚未跑開,此站取梨自然人潮如湧。

Image-20171110-134120-768x768.jpg
梨吃完了不久,跑到果園旁邊,即有蘋果私補。相信蘋果是樹上摘下的,保證新鮮。

Image-20171110-134434-768x576.jpg
果園員工為蘋果削皮去芯,忙個不亦樂乎。

Image-20171110-134456-768x576.jpg
這班參賽者將天童兩大名物:櫻桃與將棋穿在身上,對地方的感情盡在不言中。

Image-20171110-134637-768x576.jpg
著名跑者金哲彥是今次比賽的焦點嘉賓。他全馬PB 2:12,年輕時數度代表早稻田大學出戰箱根驛傳,協助學院在其中兩屆贏了第一名。著作《從走路開始,全馬破4的路跑全攻略》看過的朋友相信也不少。

IMG_1559-768x767.jpg
一如不少日馬,打氣的群眾總不乏人。

crab-768x768.jpg
由於天童與網走份屬友好城市,故比賽也在18K左右為跑者呈獻網走蟹肉與魚蛋,這些惹人垂涎的補給實在令人精神大振。

IMG_0360.HEIC_.jpg
賽事的吉祥物在終點與跑手擊掌。

IMG_0368.HEIC_.jpg
賽後有專人為跑手拆下鞋上計時晶片,證書列印亦非常快捷準確。

IMG_0370.HEIC_.jpg
場館內的拉伸服務區。

IMG_0375.HEIC_.jpg
完賽證書與毛巾。

after1-768x768.jpg
若在比賽還未吃夠梨的話,完賽還有機會再吃。另外大會也提供了山形名物「芋煮」供參賽者享用。有芋頭、牛肉、蒟蒻、蔥等材料的醬油味,是最為經典的款式。

IMG_0408.HEIC_.jpg
在這樣的好天氣好環境下,芋煮的美味頓時濃了幾分。

IMG_0411.HEIC_.jpg
終點有不同的賣物攤檔,其中米沢牛及舞米豚串燒頗受歡迎。

IMG_0444.HEIC_.jpg
大會穿梭巴士服務頗有效率,不用等太久已可上車返回天童車站。

23380089_1291273271018590_7412875751194865996_n-768x576.jpg
賽後我們幾位賽事大使共聚,抒發賽後感想,供主辦單位參考。過程中,也略略感受到辦好一場馬拉松絕非易事。(圖:青木哲志)

總結

這是我的日本初半馬,之前絕沒想過要千里迢迢出外只跑一個半馬賽。到現在參加過後卻想:為甚麼不呢?完賽獎牌的物慾,那心理上的虛榮感,總使有相當經驗的跑者覺得「不上馬,不像話」。然而,我亦不禁思考,這種「全馬情意結」一旦太過執著的話,是否有點本末倒置?

天童以至山形市低調樸素,但在秋天紅黃葉的掩映下,尋常景色都變得楚楚動人。來這裡跑個半馬,與朋友親人浸浸溫泉,你將可得到一個滌盡煩囂的假期。

其實半馬也好好玩

IMG_0036.png

蝦叔周報曾經有這麼一篇,題為「全馬看不起半馬,半馬看不起10K」。還記得,當時有人留言指責:

「知唔知跑10K跑得好都好難?」

「作者10K跑咩時間呀?」

「你憑咩睇唔起人?你係咪睇唔起保特丫?」

這些留言者,肯定沒有看內文。因為在這篇文章,我只是說跑壇有這種現象,而不是我自己這樣想。事隔多時,現在想起還是不免激動,所以才忍不住把字體轉色放大,希望大家能看清楚(淚)。

跑的全馬愈多,愈是替半馬不值。沒法子,馬拉松42.195公里的光環太大,導致天下間21公里多的所有賽事就叫做「半馬」,永遠成為了馬拉松的附屬品。就像「鋤大D」,如果只出「三條」,而不搭配多一pair砌夠「俘虜」,總是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

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愈來愈覺得,不一定要次次吃全餐才叫圓滿。有時刻意淺嚐,反而更能體味到事情的美妙。

就像古人所說的:「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飲宴結尾的甜品不精彩,就不要吃好了;交響曲你只覺得中間的那闕樂章動聽,那就請把頭尾的略過。同樣地,跑全馬沒錯很大挑戰很有意思,但間中玩玩半馬,也沒甚麼不好。

再說,世界大型半馬多的是:例如大北賽(Great North Run)、紐約半馬(NYC Half Marathon)、哥登堡半馬(Göteborgsvarvet)、波哥大半馬(Bogotá Half Marathon),全都是高手雲集的重要比賽。

日本runnet 100選,2016年當中有近半是半馬賽。久享大名的上尾半馬、香川丸龜等,是當地好手的重點賽事。

要玩味較濃,日本不少半馬更是精采紛陳:

hm1.jpg
日立櫻花半馬起點開始500公尺長的櫻花隧道,叫人怎捨得匆匆跑過?(圖:跑玩日本)

hm2-768x576.jpg
熊本馬玉名草莓馬拉松(圖:欣傳媒)

hm3-768x512.jpg
日本海哈密瓜馬拉松(圖:dosports)

對於未能挑戰,或不打算挑戰全馬的跑友來說,選擇海外半馬出戰,也是體驗海外賽的好方法。當中,又以日本賽事為首選,因為日本很多半馬都有特定主題,獨立成章,並不是某個馬拉松的附屬組別,不會令人有像只吃了半個餐的遺憾。

確實,很多半馬賽事,都未必有完賽獎牌。但其實某些精彩的日本馬拉松(例如東北風土馬拉松),都是沒有完賽獎牌的。在我看來,完賽獎牌確是吸引,但怎也不會比跑的過程、回憶更來得吸引。

集郵癮

【蝦叔】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有沒有集郵癮?坦白說,肯定有。

小時候沉迷龍珠「萬變咭」,不停逐蚊逐蚊的進貢抽咭機,落得一大疊重複的咭。結果有一代,我索性咬咬牙砸了200多塊錢一次過買齊全套,目的就是要過那「有齊全套」的滿足感,與及贏得在友儕前一點淺薄的虛榮。

發展下來,買書,買碟,如果是一系列的總想買齊一整套。甚或一旦愛上某本雜誌,即使無法追溯前期,也要在買了一期後便一本不漏地買餘下期數。家中雜物愈堆愈多,才明白「書非借不能讀」的重要道理,不過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近年跑馬拉松,發現這種集郵癮原來很多跑友都有,實在喜見吾道不孤。最普遍的,是要跑齊世界六大馬拉松。更甚的,像朋友Dick及金毛,還要以全sub-3成績完成,成就令人肅然起敬。

也有的像朋友Charles(「跑玩日本」版主)及Ben(「馬拉松看世界」編輯一員),以跑遍日本47都道府縣為目標。至少要跑47場賽事,這是長期大型作戰了。然而日本馬拉松的精彩享譽國際,以此為目標細看日本全國風情,實在非常值得。

說回自己,我跑馬有沒有甚麼目標?當然有,但也相對冷門——就是跑遍中國33省級行政區。

遊中國,很沒大志似的,在香港說出來給惹來訕笑,又或是遭人標籤為親共之類。另外,中國大部分的馬拉松騎呢事百出,跑的過程又稱不上很享受,去參加這樣的賽事實在「攞苦黎辛」。哈哈,不管了,朋友都知我從來對共產黨、新中國、以至大陸人的不文明有極多不滿,但我就是對這個地方很好奇,想去看多一點而已。更重要的是:這種冷門集郵,成本低廉啊。

這個目標,老實說我實行得不算很落力,到目前為止都只是完成了6/33而已。且看有生之年可以完成多少?一切聽任緣份安排。

IMG_8153-768x576.jpg
攝於2017武漢馬拉松

【蝦嫂】

唔似蝦叔,我完全無所謂「集郵癮」。

可能因為我無咩文化,對世界無很大的好奇心,所以從來沒有想過要在地圖上面留下甚麼跑步版圖,一切隨心就夠。

工作始終佔去我生活的好大部分,每次出外跑馬,其實都要考慮工作安排,其實並不容易。所以能夠跑邊隻馬,都好講緣份時機。如果要刻意集郵的話,可能反而對我會構成好大壓力。

對我來講,跑馬拉松應該係開心事,唔想有太多無謂壓力。再加上,我相信「一期一會」,每次跑馬都係獨特的體驗,無論是好是壞,每一次跑馬都會有所不同。就睇下命運安排自己下一隻係咩馬都幾有趣,今次日本,下次台灣,再下次大陸,就好似聽歌將個playlist shuffle咁播,下一首是哪首,沒有預算,反而充滿驚喜。

再加上,從來唔太鍾意跟大隊,好多人想集郵,就會令我無去做呢樣野的動力。

話雖如此啦,我都好明白大家想集郵的心情。在跑步上的集郵,都係一個值得追尋的目標。可能有人鍾意追速度爭成績,有人沉醉跑不同的馬,各有所好,都係對跑步既一種熱情。

有熱情,做人先會有幹勁,可以唔怕困難。所以,雖然我無集郵癮,但係都好開心見到跑友成功達到目標!

d41c1426-e5f9-4d77-b972-f247ec4af3b4.jpg
攝於2017松本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