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庭抽水又如何

今屆渣馬,周庭前去為跑手打氣,有人說這是「抽水」。

周庭本著怎麼樣的心態去打氣,我不打算猜度。但即使真如某些人所說是「抽水」,老實說我也覺得沒太大問題。因為當時這位報了名參加立法會補選的小妹,至少認為馬拉松賽場是個值得抽水,值得投資時間的地方。站在一旁打氣,曝了光,能建立形象。

而今我們的問題是:找個肯在馬拉松賽場上現身的政治人物,也難。

IMG_5204-768x444.jpg

今屆渣馬算是印象中歷來最好了,終於有局長聶德權落場跑半馬,此外尚有副局陳浩濂與政助馮海容。在此之前,別說不會有官參與,有時甚至時任特首連起步禮也不出席。他對運動有多支持,思過半矣。

近年有部叫做《侯衛東官場筆記》的小說令我獲益良多。書中金句紛呈,其中一句是這樣的:「領導愛打籃球,單位就有一支好的籃球隊;領導愛打網球,單位人人都打網球。」上行,就會下效。當然官員參與活動並不是要務,但如果有朝一日政府有要員做運動做到深入民心的話,香港的體育風氣肯定不同。

就像在美國,喬治布殊是眾所周知的sub-4跑手,奧巴馬驚鴻一瞥的健美身形至今仍然被人津津樂道。即使現任政府,特朗普對運動似乎並不感冒,但至少他的女兒伊凡卡有跑過半馬。此外,現任眾議院議長瑞安雖然曾被踢爆吹噓馬拉松完賽成績 ,但畢竟觀其身形也想必熱衷運動。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國度,民間運動風氣又會如何。

IMG_5207-768x450.jpg

一直覺得,渣馬報名人數年年上升,但其實它跟書展一樣,都是一片帳面上的浮華。墟是趁了,但香港整體跑步和閱讀風氣有多好,大家終究是心知肚明。一屆渣馬,沒事沒幹還好,頂多都只是說你封路「阻頭阻勢」。像今年不幸有跑手出事,更一定惹來某些人急不及待指責這類活動「累死人」,直言最好從此停辦。

去年準備參選特首的曾俊華,也有在與今年周庭相若的位置為跑手打氣。同樣道理,即使他出現是為抽水,但他甘冒不少分秒必爭港人的大不韙,加入「阻頭阻勢」行列,其實已經很難得。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曾俊華除了為大眾所知愛好劍擊之外,他於出任財政司司長期間也曾透露過自己有跑步習慣。

平衡一下,即使在大陸,運動的月亮亦不是那麼虧缺。其實在運動方面,屢次公開泳渡長江的毛澤東可算是個楷模(儘管有人質疑他的泳速竟然比奧運冠軍孫楊快一倍)。至少在此以後,暫時已見不到比他老人家更落力做運動的國家領導人了。

近年馬拉松在大陸成為熱潮,翻查一下新聞,原來也不乏令人意外的場面。例如在武漢馬拉松,該市副市長劉英姿連續兩年為關門前最後一名選手掛獎牌。上月首屆浙江永康半馬,永康市長朱志傑也為最後一名跑者頒贈獎牌。據報導,為此朱領導在現場守候了兩小時。這些行為是不是抽水?即使是,亦已夠香港跑者感慨不已!

IMG_5210-768x450.jpg

廣告

《雲雀高飛》

 

26733900_1576026955845725_7472350736885352542_n.jpg

《雲雀高飛》
作者:金妍兒

有留意國際新聞的朋友,近來應該會不時看到平昌冬奧的消息,兩韓關係發展成為了其中焦點。比起夏季奧運,冬奧冷門得多,在香港有留意的人應屬少數。然而,今屆平昌冬奧的大使你也許會聽過她的名字——金妍兒。

金妍兒雖已退役,但其實現在僅是芳齡27。有「花滑女王」之稱的她年輕貌美,演員張根碩、泳手朴泰桓,以至足球員朴智星都與她傳過緋聞,使得「金妍兒」這個名字不只出現在體育版,更在很多八卦娛聞之中。

然而,怎樣也不能否認金妍兒是個極出色的花樣滑冰運動員。在2010年,她在未退役,2018冬奧主辦國亦未揭盅之時,就寫下了她的自傳《雲雀高飛》,回顧自己13年在花滑世界的成長歷程。
「雲雀高飛」其實是金妍兒2006至07賽季參賽用的樂曲名稱,而這也正是她首個在成人組的賽季。在此之前她在青少年組的幾個賽季,參與全部賽事非冠即亞,從未落空,早已聲名鵲起。在自傳中,讀者會看到她在這段時期是付出了幾多努力才能換取如此成就。花滑運動員的體育生命非常短暫,20多歲已被視為「老將」。可以想像到,金妍兒自小就要離鄉別井訓練和比賽,這對一個小女孩與其家人來說都是相當深刻的歷練。

雖然名成利就,但金妍兒寫《雲雀高飛》一刻其實只得20歲。在書中,讀者不難體會到一份少女情懷飄散於字裡行間。尤其是書末附錄,這位花滑女王大談自己的愛好與心境,其實也與一般少女無異。冬奧開幕前,讀讀這位宣傳大使的心聲,會令你對花滑運動有更深刻的認識。

The Lark Ascending by Yuna Kim

You might not have paid ver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ews about the upcoming Winter Olympics, but you’d probably have heard of the name Yuna Kim, Ambassador of the 2018 Games which will take place in PyeongChang.

Having won multiple championships and silver medals early in her career, the young and beautiful Kim has been deemed the Queen of Figure Skating. The Lark Ascending is an autobiography of Kim with the title taken from the song she competed with during the 2006-07 season. In this book, Kim gives an account of the 13 years of her life she spent figure skating, offering readers a glimpse of the hard work and effort she put in that make her such a success. Kim is already a retired athlete despite the fact that she’s only 27, because figure skaters generally have a very short professional sporting career. One can imagine how unforgettable an experience it must have been for Kim as she had to leave her country and family to train and compete at a very young age.

Kim wrote the book when she was 20, so despite her fame and success, readers can see that she’s no different from an ordinary young girl. This is evident when Kim talks about her hobbies towards the end of the book. Read The Lark Ascending to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figure skating, now with the Winter Olympics about to open.

《波士頓》(Boston)

IMG_4399-1024x1024.jpg

2018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波馬)幾個月後又來了。其實在去年四月,有一套名為《波士頓》的紀錄片公映了。及至年底,影片在amazon、Google及iTunes上線,全球觀眾得以一睹此片。

波馬地位崇高,早已成了不少書籍、電影的題材。2013年恐襲之後,波馬更蒙上了悲情,談論的人自然更多。在這時候,又一套為時114分鐘的波馬紀錄片出現,那麼有何可觀之處呢?今次這篇將與大家談談影片背景,也會說一下我認為這部片的幾個重點。

影片背景

《波士頓》導演Jon Dunham本身也是狂熱跑者,已跑過26個馬拉松。此外,他也是另一套著名馬拉松紀錄片《馬拉松精神》(Spirit of Marathon)的導演。他決定拍《波士頓》,是受到2014年,也就是恐襲後一屆的波馬精神所感召。在他眼中,這份重新振作的勇氣完全闡釋了馬拉松精神。

影片的旁白,由影星麥迪文(Matt Damon)擔任。挑選這位哈佛才子,事必有因。首先,麥迪文出生的美國麻省劍橋市就在波士頓旁邊,而他也曾為官方出版的《波馬125年史》寫序。據他說,其父曾四度出戰波馬。所以每年一度的波馬,已成麥迪文童年回憶的一部分。2016年,拍下不少波士頓景象,兼大受好評的電影《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監製之一正是麥迪文。

這部紀錄片由波馬贊助商John Hancock Financial出資,也得到賽會助力提供珍貴的圖像與影片。製作者花了三年時間,走訪歷代與波馬有關的馬拉松名宿、工作人員等拍攝而成。

IMG_4700.png

觀影重點

一、認識波馬百年歷史

百年波馬,參與過的名宿如過江之鯽,故事自然數之不盡。看《波士頓》紀錄片,第一大重點自然是認識波馬歷史,以及眾多為人津津樂道的逸事。以下這些,可能跑過波馬的好手也未必知道:

  • 七屆波馬冠軍Clarence DeMar為何會在報館印出自己得獎新聞?
  • 著名的「心碎丘」為何得名?
  • 希臘名宿、1946年波馬冠軍Stylias Kyriakides是跑馬拉松籌款的先驅?
  • 波馬總監Dave McGillivray在跑步橫越美國壯舉完成後遭解僱,為何他卻認為是他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 原爆倖存者田中茂樹,穿上足袋(就是日劇《陸王》的分趾鞋)贏得波馬冠軍?

二、為了BQ去到幾盡

由於問津者眾,僧多粥少之下,波馬終於1970年引入達標線。隨時日而過,這條線愈見嚴格。「波馬達標」(BQ)漸成為不少跑者的自我認可標籤。

人性就是如此——你愈不讓人做一件事,人就會愈想做。波馬一席難求,更加激發跑者千方百計取得。所以看《波士頓》其中令人莞爾的一節,就是看歷來跑者如何在無法跑出成績之時,千方百計希望另闢蹊徑取得名額——例如有位教師全動全班學生每人寫信希望感動賽會;又例如甚至有跑者求情理由是自己長得像林肯!

三、波馬近年發展

眾所周知,近年長跑界可說由非洲跑手壟斷,這於波馬亦然。《波士頓》自然有談到這股「黑旋風」如何影響近年波馬群雄競逐的局面。

當然,2013年恐襲仍是不可能繞過的一章。《波士頓》帶領觀眾回顧2013年的動魄驚心,也會追蹤2014年的堅忍不屈。

仲跑渣馬搞乜鬼

男人駕著寶馬載著人妻撞上貨VAN逃跑,這樣的情節,照計應該大加渲染。但剛巧事情發生在渣馬臨近的這刻,有些記者就是懂得審時度勢,毅然將標題焦點轉移在追截他們的貨VAN五男子的說話:「佢都唔知我地跑馬拉松!」

我不知道這五個男人跑的是不是「香港渣打馬拉松」,更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像有些人有意/無意地以為「渣馬10K」就等於「馬拉松」。無論如何,他們說出這句話,潛台詞無非是以「參加長跑賽,體力勝過人」為榮。哪怕是很多hard core跑友不屑參加的10K,但在一般人心中,去渣馬玩個10K,其實已經好夠照。尤其在十年八年前,跑步無而家咁興時,跑過渣馬10K已經係一項可以拎出黎曬的成就。例如我,就係當年既得利益者。

回想十幾年前第一次參加渣馬10K,完全係因為一個朋友,仲要係一個只係間中跑下步的朋友的一個隨口問題:「你有跑開?咁你有冇參加渣打馬拉松?」當時我只係有時間就落樓下公園兜圈,周而復始,完全無想過要在這個公園以外的地方跑步。朋友問一問,突然之間個人震左一震:「又係喎,點解唔試下?」

跑步當時對我來講只係為減肥而做的「力役」,談不上享受,更加唔知咩所謂跑步文化,唔會睇過Mark Remy《跑步的197條守則》,唔會覺得「著大會tee出賽係一件柒事」。剛剛相反,著大會tee對我來講係一件升呢的大事。因為我正式由在樓下同一班師奶阿伯一齊跑的死肥仔,晉身去到要專程倒塔咁早搭特別班地鐵去維園的「跑手」了。

你咪話,對於一個新手來講,第一次人玩你玩參加渣馬,經驗係好值得回味。至少在五體不勤的家人朋友當中,跑個步要隆重其事過對面海「攞號碼布」,前一夜煞有介事扣號碼布(我仲上網search過先知原來係要扣前面),然後著起果件白綠色經典款渣馬tee埋鏡左照右照睇下塊布扣得四唔四正,再宣稱自己「今晚要早啲訓備戰」。碌黎碌去訓唔著,未幾又要摸黑在家人的鼻鼾聲中食早餐,成件事真係充滿儀式感,果下會令你覺得自己成個人好devoted落去跑步呢件事上。對於年年學校陸運會都係頹坐在觀眾席上等時間過的你來說,這件事,前所未有咁有型。

「你有參加呀?好勁呀你。」從來跑步無人問,一次渣馬天下知。多得心悠BB同Edison等一眾明星,渣馬一年比一年變得廣為人知。那些年無咁多人跑,即使我其實係1小時10幾分鐘返終點,但完全無問題,唔會有人問你「跑成點」,無人笑你「7分披」。大家只係覺得你去「跑馬拉松」,即係奧運黑人選手啲friend,即係好勁。俱往矣,現在馬拉松里數通脹,倍教人懷念當年跑個10K都可以炫耀人前的「紅利時期」。

此後,就像很多跑友的故事——跑下跑下半馬,跑下跑下全馬,跑下跑下海外馬。見識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回頭再看渣馬難免又有幾分無奈。曾幾何時明明核突但都令你引以為傲的大會tee,近年換了贊助商,看來沒那麼土氣,但仍然無法勾起你拆開包裝袋的意欲。在盤算著何時聯絡「跑tee共享」之餘,你也不禁開始覺得參加渣馬有點像做節——年年都去那間爛鬼酒樓,菜不好吃,坐得又迫,就是志在與一年見得幾次的親戚聚一聚。

渣馬當然稱不上好好,但問心也肯定不是衰到一無是處。能夠有緣一年出外跑幾次,一直覺得這是我的幸運。生活迫人,有跑友可能跑一轉澳門都要諗過度過。渣馬有幾衰有幾好,佢地好難評論,只知這是他們一年一度難得的大賽。每念及此,難得咁多跑友同時落場,加上回憶糾纏,好多人話唔跑話唔跑,但最終都係不爭氣的又去「做節」了。

有人話:「沒有什麼雪中送炭,這個世界只有錦上添花。你想要錦上添花,你得先變成錦。」搞一場馬拉松,可能都係一樣。唔好話日本,當大家睇到連大陸馬都試圖去變成「錦」時,辦了超過廿載的渣馬,又有沒有安於只係「咁」就算數?今個星期日,我們又來做節了。討厭你這酒樓的早就不來,來得的,都其實貪你就腳,貪你上菜快,不會好介意你係咪好好食。不過老實講,如果你的菜炒得更香,大家又怎會不開心?

IMG_4848-768x576.png

 

這個周日,你偏要跑

一句「我偏要跑」,除了是廣告口號,也著實道出了馬拉松百折不撓的精神。

一個士兵為了報喜,結果跑上40公里斷氣而死,這是眾所周知的馬拉松典故。有時想來也覺可笑,已經明明有「惡例」在前,但後世模仿這位仁兄的人還是前仆後繼。從理性角度來看,跑馬拉松絕對是「偏向虎山行」的玩意。

有研究報告指,馬拉松賽後不少跑手腎功能會短暫受損。也有人說,馬拉松的訓練量會容易增加跑手患肌腱炎和骨折的風險。可見偏要跑馬拉松的人,已經不是為了追求健康。是的,馬拉松這回事,從來是帶著一份任性。

馬拉松的迷人,也就正正源於這一份任性。由一開始,它就帶有自我挑戰,衝破世間桎梏的特質。發展下來,幾多的動人故事,由此而起。單是奧運會,舊有幾十年前朝鮮選手孫基楨遮掩衣上日本國旗,新有最近一屆埃國跑手雙手比成交叉衝線抗議政府鎮壓。想到這裡,你頓時明白馬拉松不只是漫長的代名詞,更是抵抗不公的代名詞。

巾幗未讓鬚眉,「偏要跑」的尚有女性。馬拉松在數十年前的美國,仍然是女性禁區。多得當年Bobbi Gibb與Kathrine Switzer在波士頓的任性,女子馬拉松的纏足布才能逐漸脫下。古時女媧煉石補青天,這兩位近代英雌卻是勇敢執起石頭,把馬拉松醬缸擊出缺口。時至今天,革命尚未成功,不少伊斯蘭國家仍然對女性跑步諸多阻撓。在這些國家的女子要跑起來,心中莫不要有「我偏要跑」的傲骨,方能有力面對漆黑,期盼賽場上的黎明。

同樣在波士頓,2013年的恐襲陰霾在不少世人心目中仍難消散。記得當年出事後,沒多久即有人發起「為波士頓而跑」活動,全球跑手嚮應者眾。無他,物傷其類。全球跑者各盡其力,目的就是使恐襲者知道「我們偏要跑」,別妄想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三年後,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悼念波馬恐襲的演說中,為事件下了很好的註腳:「我們前赴球場、支持愛隊、茁壯而活、迎戰比賽——就如下周在波士頓的那場。簡言之,我們一切如常。」

時至今天,跑步看似自由自在,你要跑沒人會阻止你。但請撫心自問,即使撇除上述事例,跑者遇到的困阻真的沒有了嗎?你跑馬拉松的這些年來,外行人熱諷冷嘲、比賽封路左支右絀,凡此種種,都足以令你不禁自問到底對這項運動心死了沒有?你在照片附上「#我偏要跑」,絕非沒由來的賭氣,而是希望身體力行實踐生命不止,跑步不休。我們今天可以暢快於路上奔馳,世界有著大大小小精彩難忘的馬拉松,其實都要感謝無數前賢的「偏要做」精神。我們繼續跑下去,都是一點一滴使這項運動發揚光大。哪怕善小,卻未敢不為。

正如這個周日,你又一次別上號碼布。一句「我偏要跑」,簡單直白。沒有高深陳義,你只是想驗證這一年練習的成果,你只是想更多人知道你是如何地喜歡這項運動。無懼步伐遲緩,你再次以腳代筆,用42.195公里的征途,寫出你對跑步的永遠傾慕。

IMG_4763.png

廈門馬拉松2018後記

與上海馬一樣,廈門馬身為國際田聯認可的大陸五大金標賽事之一,竟然未受「中國馬拉松大滿貫」組委青睞,叫不少人感到意外。繼兩個月前跑過上海馬之後,今次輪到廈門馬。

一、賽前訊息

廈門馬雖然去掉了「國際」兩個字,但至少付款方面仍然十分「國際」,至少你可以用自己的信用卡,沒迫你用輸入大陸手機號碼,沒迫你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

IMG_4383.jpg

如今參加大陸馬,關注賽事官方微信帳號已成常識。尤其像廈門這樣的大賽,帳號自然不停有更新。那麼今次有甚麼特別呢?

IMG_4388-768x943IMG_4386-768x489IMG_4385-666x1024

二、博覽會

博覽會整體來說算不上很精彩,也由於並非廈門馬專屬,所以感覺稍欠地方色彩。相比之下,Nike贊助的上海馬expo有聲有色得多。

IMG_4590-768x798.jpg

IMG_4585-768x687.jpg

IMG_4586-768x631.jpg

IMG_4587-682x1024.jpg

IMG_4589-768x842.jpg

IMG_4588-689x1024.jpg

三、賽前情況

IMG_4591-768x762.jpg

IMG_4600-574x1024.jpg

IMG_4592-768x731.jpg

四、比賽實況

整體來說比賽令人滿意。礙於天氣這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氣氛與景色或打折扣,但看得出賽會已在安全、便利等方面盡量提供貼心服務。

IMG_4605-768x715.jpg

IMG_4609-768x904.jpg

IMG_4610-768x643.jpg

IMG_4616-768x751.jpg

IMG_4617-768x738.jpg

IMG_4619-768x673.jpg

IMG_4620-768x692.jpg

五、賽後花絮

有人說,一個馬拉松是否理想,其中一個檢驗標準是在於「第43公里」——賽後服務。這屆廈門馬的賽後服務是令我覺得最為有驚喜的。首先賽會臨時將存包在有限時間內改置於室內,這種冒著風險為了參賽者著想的做法已經值得一讚。此外,偌大場館設有更衣、伸展、飲食等專區,更使參賽者在雨中奮戰數小時後得到一份溫暖和尊重。

IMG_4622-768x630.jpg

IMG_4623-768x665.jpg

IMG_4626-744x1024.jpg

IMG_4627-768x410.jpg

IMG_4629-768x932.jpg

IMG_4633-768x891.jpg

IMG_4638-689x1024.jpg

IMG_4657-768x521.jpg

IMG_4658-768x621.jpg

看見網上有評論指:「這屆廈門馬除了下雨之外,也沒太多可以批評的地方了。」對此我也認同。從加入退賽機制、臨時決定將存包改置室內、水站分散排列,到獎牌設計、賽後完善服務等,可以看得出廈門馬力求呈獻新猷。實不相瞞,我自己也想在天氣好的一屆,再來跑一遍。

對大陸馬的五個觀感

記得自己在年多兩年前初寫「蝦叔周報」時,曾就大陸馬寫過幾筆觀察,後來又寫過兩篇「港人跑大陸馬答問」。來到今天,大陸馬多跑了幾趟,相關的資訊也看了好一段日子,2017過去,是時候將自己對大陸馬的觀察整理一下,談幾句老實私見。

一、野心不小,力求創新

暫時跑過七個大陸馬,從2013年重慶到早前的上海,幾年間耳聞目睹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無他,隨著經濟進步,中產階級崛起,炫富已不可恃,接下來就是「炫品味」、「炫態度」。考驗體力的馬拉松運動,自然受到不少大陸中產青睞。氣氛一烈,成了商機,人們就自然不會錯過。再加上城市因馬拉松搞得好而升價的例子愈來愈多,故這片土壤便引來大小城市紛紛插旗。要勝過其他城市,就必須思考在做好基本條件之後如何創新,如何引起話題。最明顯的,就是借鑑國外成功例子。例如剛談到的無錫馬拉松,就請來了東京馬相關人員闡述經驗。可以看出,他們可以希望向國際水平靠攏。

01.jpg
在2017武漢馬拉松中,限時前最後趕回終點的跑手獲市長贈送鮮花祝賀。慢腳跑手也得到尊重,這場面令我對大陸馬有點刮目相看。(圖:小蘇快跑)
02.png
北京、武漢、廣州、重慶組成「中國馬拉松大滿貫」,唯獨一向口碑不俗的上海落選令人跌眼鏡。(圖:廣州馬拉松)
03.jpg
2017上海馬也隨著北京馬步伐取消了半馬,明顯也是向國際標準靠攏的舉措。(圖:解放日報)

二、科技掛帥,生態改變

近來傳媒多了報道大陸電子支付的應用情況,或許有港人對此嗤之以鼻,但無可否認,大陸在生活上應用電子科技確是比香港肯行肯試。在馬拉松領域,情況也是一樣。

04.jpg

由於跑步在大陸成了一門新興生意,故不少公司應運而生。像「愛燃燒」、「42旅」、「悅跑圈」等,除了提供比賽及練習資訊外,更搞活動、辦海外馬旅遊團,規模愈做愈大。在上海馬expo,有不少顯眼的攤檔都是由這類公司佔有。在展場中,他們十居其九都是以贈品吸引參觀者關注他們的微信號。所謂「得數據,得天下」,跑友微信的關注花落誰家,已成兵家必爭之地。

05.jpg

除此以外,像「跑步維生素」等專門拍攝馬拉松比賽的網站,辦事效率亦相當高。像早前跑完上海馬,當日下午已可陸續搜到相片。他們還像iPhone X那樣加入人面辨識技術,希望參賽者可以更精確地找到相片。

三、物資濫發,環境遭殃

主辦單位為求賽事得到好評,每每就在補給方面打主意,反正他們資金不愁。補給豐盛本來不算壞事,但如果為了外觀夠炫,完全沒有考慮跑友的實際需要就濫發物資,那受害的只會是環境。

親身接觸的新近例子是上海馬。完賽後收到的香蕉竟然有紙盒盛載,盒中的蕉還裹了一層膠袋,這絕對是沒有必要的浪費。事後不久的廣州馬,賽後的蕉更有蕉盒盛載。我沒有跑廣州馬,但聽有參加的跑友說,不少參賽者都把蕉盒即時丟棄,肯接受贊助商「美意」循環再用的人又有幾多?

06.jpg
2017上海馬與廣州馬的完賽香蕉補給就是這樣。見微知著,若不遏止,恐怕浪費之風只會愈演愈烈。為此,我也特意在晴報專欄中撰文〈從一根香蕉說起〉談這件事。
07-768x767.jpg
深圳大鵬馬拉松一直是全中國馬拉松報名費最貴的賽事(300元人民幣),其參賽包之「豐盛」也成功搶得了跑圈注意。就像今年除了參賽服與完賽服,還有抱枕、拖鞋,甚至瑜珈墊。但這些,又是否每位參賽者都想要、需要呢?(圖:「馬拉松報名」微博公眾號)

四、安全意識,名大於實

大陸馬不少主辦者都明白,要追上國際馬拉松水準,除了使賽事有聲有色之外,安全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哪怕你的馬拉松辦得再多姿多采,只要有一宗死亡個案,整個賽事的甚麼優點都頓時化為烏有。

為達到這個要求,主辦單位相信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備好急救設施、人員。當中細節如何,個別賽事或會有所不同。就我所接觸到的大陸馬,急救站看似不缺,不少賽事更有「醫師跑者」在賽道上隨時支援。

為杜絕安全隱患,一些大賽的主辦單位會更嚴格要求參賽者出示體檢記錄,並嚴令禁止替跑,否則終身停賽云云。但最後,卻發現執行並不嚴格。予人感覺是「為做而做」,名大於實。

08.jpg
2017上海馬拉松要求選手出示「體檢記錄」。我照做如儀,但收記錄的小妹沒仔細看我那疊報告便就把選手包給我了。
09.jpg
在一片嚴打替跑聲中,2017北京馬拉松這個全國首屈一指的賽事中,仍有多人涉嫌以同一號碼布出賽,令主辦單位尷尬非常。(圖:跑步維生素)

五、衛生噪音,仍待改善

在2017年跑的大陸馬,一如預期,吐痰情況依然嚴重。在外地,吐痰的選手不是完全沒有,但肯定沒有大陸馬的俯拾皆是。對於這點,我不會天真地相信在短期內有變,根本這是根深蒂固的國民陋習。惟盼這些事情會慢慢、慢慢、慢慢……改善過來就好。

衛生問題之外,更糟的是噪音。大陸馬由expo到等待鳴槍前的召集,為了營造熱鬧效果,現場喇叭常會調至極大音量。由播放音樂到所謂的領導發言,全都吵耳非常。同樣地,這種積習相信在短期內也是難以改變,參加大陸馬就要做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

以香港跑者眼光,看2018無錫馬拉松

一、賽事發佈會

IMG_3429-768x576.jpg

承蒙賽會邀請,聖誕期間我和蝦嫂得以北上參加無錫馬拉松2018的發佈會。

無錫馬雖然沒有入選成為「中國馬拉松大滿貫」的四大之一,但也算得上是大陸其中一個最大型的比賽。略略看過2017年參賽者的賽後評,整體來說算是令人滿意。目前網站「愛燃燒」正舉行2017年終評選,其中2017無錫馬是「大型馬拉松」五大候選賽事之一。

IMG_3455-768x576.jpg

IMG_3450.jpg

透過發佈會,除了得知來年此賽的資訊外,也有機會與一些特別嘉賓交流,機會實在難得,例如賽會邀請了東京馬拉松志願者部長山本悅子上台講述東馬志願工作的經驗;他們也邀請了雅典馬拉松的中國區負責人Dimitris Kyriakides出席。我們碰巧有機會與他談了幾句,得悉他是名將之後——其父Stylianos Kyriakides是1946年的波馬冠軍!

至於台下,在我們旁邊很多都是內地跑步網站的記者或是跑者,有大陸朋友形容這是賽會「廣發英雄帖」。我和蝦嫂這種普通跑者敬陪末席赴會,自然無法充甚麼「英雄」。不過,這倒也使人感受到賽會頗有誠意力求精進,辦好賽事。

二、值得參加嗎?

那麼,2018無錫馬是否值得參加?以下資料,供各位參考。

日期:2018年3月25日(日)

簡評:同日香港的賽事有:麥徑逆走100、Merrell Challenge、Polar半馬、Salomon to the top of HK等。此外,萬眾囑目的「港珠澳大橋馬拉松」,有傳於3月18日舉行。

主辦單位:滙跑

CgqKkVhQqUiAUp4cAACB53aOF2A071.jpg

簡評:滙跑在大陸舉辦的著名賽事除了無錫,還有西安馬、張家口草原馬,以及長白山越野賽等。組織創辦人是跑者出身,所以頗為明白跑者需要。事實上,滙跑舉辦的賽事目前都收穫了不錯的口碑。

舉辦屆數:2018年將為第5屆

IMG_3402-768x576.jpg

簡評:去屆有黑人選手跑錯路痛失冠軍的「蝦碌」出現。但其實整體而言,自2014首屆開始,無錫馬拉松在跑圈的評價不俗,四屆以來屢見進步。我在網上搜過不少賽評,跑友一般覺得這個賽事補給不見特別,但勝在路線佳,各項程序安排妥當,故也是值得參加。

路線:號稱國內最美和最快

146739941.jpg

簡評:論風景,無錫馬標榜「人在畫中跑」。我自己出席發佈會之後親身跑過,沿著蠡湖一段確是頗美。若天公造美到時櫻花剛好盛開的話,景色應該更佳。路經江南大學一段,據聞該校學生打氣頗為落力,氣氛值得期待。

此外,無錫馬路線起伏不大,2017國內馬拉松男女子最好成績都在此締造,相信想造時間的跑友,此馬亦可考慮。

天氣:雨戰難免,霧霾威脅不高

4-d7ce108ece93fcd9da94fe8d402a63b2.jpg

簡評,三月尾屬雨季,料想比賽即使不下雨也應會相當潮濕,至於氣溫則預計為10-15度。至於不少港人擔心的霧霾問題,基於江蘇省與霧霾嚴重的京城有距離,再加上三月應非霧霾最嚴重月份,所以不必過於擔心。

完賽獎牌:設計揉合古今

IMG_3444-768x384.jpg

簡評:漂亮與否,見仁見智,但設計是有花過心思的。獎牌一面是3D鐳射的現代圖像,另一邊的圖案則是採用了無錫出土的越國玉器「玉飛鳳」的鳳首部分。

旅遊:文化與風景為主,周邊城市易達

0_9.png

簡評:無錫本身的景點不少,有靈山大佛、太湖黿頭渚景區、南禪寺、東林書院等,都是觀光及歷史為主。要食玩買的話,或會失望。不過無錫要到其他城市也很方便,今次我們乘和諧號到蘇州車程只需15分鐘,就算到上海也不過是40餘分鐘。

交通:香港直飛,市內交通便捷

CIMG2262.jpg

簡評:香港直飛無錫約2小時。市內有地鐵,但如果並非獨行的話,的士起錶10元,其實更方便化算。今次經驗得知,街頭截車不算很難。若有用微信小程式來call車的話,就更沒問題了。

三、總結

當然,跑得大陸馬,喧嘩、吐痰、跑手流行持著旗幟,這些大陸「文化」也是無可避免的了。

但來到此刻,2017/18賽季仍能報名的全馬賽事已經不太多。若想找一個氣溫低、路況平緩,有機會創造最佳時間的賽事更加買少見少。如果大家有意在季尾想挑戰一下個人紀錄的話,歷屆口碑不俗的無錫馬似可考慮。再加上無錫離港不算很遠,諸君跑此馬用錢用假也不會太多。

若大家對文化旅遊、中國山水及園林建築有興趣的話,位處江南的無錫應該不會令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