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愛跑,但又不想跑

IMG_0760-1024x768.jpg

照道理,你喜歡的事不用迫你也會做,例如逛街購物、打機、打邊爐。

但為甚麼,我們明明說喜歡(甚至熱愛)跑步,但同時不得不承認,實際上很多時候都不想去跑?

關於這個問題,我總是想起村上春樹憶述自己訪問瀨古利彥的片段。

「像瀨古先生這種水準的跑者,會不會有今天不想跑,好厭煩,真想留在家裡繼續睡覺的時候?」瀨古先生名副其實地睜大眼睛,然後以「什麼笨問題」似的聲音說:「當然,這種事情經常有啊!」──〈一個人如何變成一個跑步的小說家?〉

最近作品得到香港淫審處青睞的村上春樹,關於「不想跑」這個問題,也不乏金句。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

「如果因為忙就停,一定會變成終生都沒法跑了。」

「繼續的理由很少、停跑的理由則有一卡車多,我們能做的,只有把那很少的理由一一珍惜地磨亮。」

跑步又「喜歡」又「不想去」,這樣矛盾,大概是因為我們無論因為甚麼理由喜歡跑步,還是繞不過肉體捱苦這個事實。

例如目前香港夏天,在外面站一會也汗流浹背。要跑的話,不消片刻,人一定像掉進水中,而且心臟負荷加劇。這個過程,很難說是舒服享受。

說到底,我們始終無法迴避一個最實際的問題:如何維持跑步習慣?

單是一個虛無縹渺的「愛」字,並不能使我們達到目標。

我自己在2018年的跑量陡然增加了許多——2017年月跑量最多200公里左右,到2018年卻暫時幾乎最少也有200公里,多的時候則有300。

想起來,為何我在2018有這個改變?

是因為目標嗎?我確是希望PB,但目標一直都有,並非2018年的新事;

是因為獎勵嗎?坦白說我並沒為自己設立甚麼獎勵。

最後我發現的原因是:習慣成自然。

對,就是最原始的「習慣成自然」。如果說有甚麼「方法」,那就是我盡量叫自己每天都去跑。或長或短,即使只能跑三兩K,總之每天都出外跑一跑。

我以低心率慢跑為主,強度不高,每天跑問題不大。再加上自己深知跑馬拉松問題之一是耐力不足,故累積足夠跑量,是必須面對的事情。

一天,兩天,三天。久而久之,動作開始變得機械式——一回家就二話不說換跑衣穿跑鞋。一跑,通常不會真的只跑三兩K,10K 8K是等閒事。

小數怕長計,即使你每天只跑3、4公里,堅持無間斷的話,月跑量也會過百。這對初跑者而言是一個很不俗的跑量。

世上最難的事,就叫堅持。對我來說,面對這個難題,把動作變得機械式,正是解決之道。

半年下來,人已太習慣每天都跑,甚至已經忘了不用跑的生活是怎樣。若真的偶爾一天不跑,口裡說高興,但心頭總像有幾隻蟻在爬,隱隱然有份說不出來的不安。

在我看來,這份輕微的不安,比安多酚更有效令你繼續跑下去。

你是超級大忙人,完全無法抽身?那麼請你到樓下跑400米,可以的話跑1公里。10分鐘以內,保證完事。

別看輕這每天1公里,到頭來一年就有356公里,那是超過8場全馬的距離。你已比無數不運動的人優勝許多許多。

而現實是,很多人既然換了衣服上了場,就不會真的只跑1公里就鳴金收兵。

夠簡單了吧?有時,最簡單的方法,原來才是最管用。

廣告

《擊劍大師》

37410777_1792606077521144_5605293317576196096_n.jpg

《擊劍大師》
作者: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

世界盃剛過,一幕幕精彩畫面仍然記憶猶新之際,另一場體壇盛事的戰幔已準備揭開——第18屆亞運將於8月18日在印尼雅加達開幕。其中單車、羽毛球、游泳、壁球、劍擊等項目都是港隊的獎牌希望。

其實這些數年一度的大型綜合運動會,都是促使普羅市民對運動項目有更深認識的契機。有不少項目的名稱驟聽熟悉,但實質卻沒知道幾多。例如我們不少人懂得踏單車,卻不知道單車競賽可細分為公路、場地、登山等項目,至於甚麼「爭先賽」、「凱林賽」更不會知道是甚麼了。同樣地,劍擊運動我們在電視不時看見,卻通常都是置身其中的運動員才會明白當中項目及規則。

除了親身參與、接受正規訓練之外,我們還有甚麼方法認識一項陌生的運動項目呢?記得小時候頗喜歡玩「紅白機」一個棒球遊戲,日久自然對棒球規則知道了大概。圍繞某特定項目的書籍、電影相信也可以帶來同樣的功效。劍擊又稱擊劍,《擊劍大師》這部小說由有「西班牙國民作家」之稱的貝雷茲-雷維特所作,講述一位已屆中年的劍擊高手如何捲入一場政治漩渦之中。故事充滿恩怨情仇,讀者可以從曲折的情節中同時知道了不少劍擊運動的規則。當然,故事描述19世紀的劍擊與今天亞運的花劍、重劍等項目不盡相同,但至少故事的引人入勝,或會驅使大家對此運動有更多了解。

《擊劍大師》故事也關係到19世紀的西班牙政局,故讀這部30年前的暢銷小說除了認識劍擊之外,更可認識歷史,層次可謂豐富非常。
El Maestro de Esgrima (The Fencing Master)
Author: Arturo Perez-Reverte

While we are still replaying in our minds highlights of the recently completed World Cup, another major sports event will soon kick off on 18 August in Jakarta, Indonesia – the 18th Asian Games. Hong Kong’s teams are hopeful for medals especially in the cycling, badminton, swimming, squash and fencing categories.

Actually, all regular, large-scale integrated sporting events are opportunitie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 learn more about different sports categories, many of which sound familiar but what they really are is known to only a few. For example, many of us know how to cycle, but very few of us know that cycling races can be sub-categorized into road bicycle racing, track cycling and mountain bike racing – let alone the sprint and keirin categories. Fencing, likewise, is a sport we always see on TV but few really know much about its sub-categories and rules.

Apart from actually playing it and get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for us to learn more about an unfamiliar sport? When I was a kid, I used to enjoy playing a baseball video game through my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That is how I gained some knowledge about the rules of this sport. Reading related books and watching related movies can also lead to the same result. El Maestro de Esgrima (The Fencing Master) is a novel written by Arturo Perez-Reverte, who is highly acclaimed as the national author of Spain. Filled with grievances,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how a middle-aged fencing master struggled during his nation’s political turmoil. The book also helps readers learn about many fencing rules that relate to the intricate plot.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fencing rules we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foil and épée categories in today’s Asian Games. Nonetheless, this fascinating story can definitely help you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sport of fencing.

El Maestro de Esgrima also provides a historic look at Spain’s political situation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So, this 30-year-old bestseller serves both as a sports book and cultural archive of Spain’s fascinating past.

要罵可以,但更理想是尊重人家怎樣跑

IMG_0447-1024x693.jpg

剛看到一篇討論香港素食界的文章,指圈中人「有時互相鼓勵熱情得要命,有時又指責互罵嚴苛可怕」。這現象在每個界別大概都是如此吧。跑圈,又豈會例外?

為甚麼跑步、怎樣跑步、以甚麼心態比賽……這些問題大多數都沒有絕對答案。討論很好,但遺憾眼見太多討論,最後演化成謾罵。

有人說:「老婆人家的美,文章自己的好。」

我認為應該加上一句:「道理也總是自己的對。」

一千個跑者,就有一千套跑步哲學。就如訓練方法,沒有最正確,只有最適合,我們又憑甚麼斷定對錯?

隨心想想,這些年來,關於跑步的爭議也真不少。

一、短 VS 長

記得我一段日子前寫過一篇「全馬看不起半馬,半馬看不起10K」。結果是怎樣?不少人看到標題已在罵,有些甚至以為作者就是這樣想,連我也罵了。

真夠無辜,我只是把現象描述出來而已,險些也給拖下水。

資深的跑者,都很痛恨「距離歧視」,覺得這種想法很幼稚。他們覺得,全馬、半馬、10K,以至100公尺,各有各的難度,任何一項跑得好也絕不容易。

但諷刺的是,「距離歧視」這東西往往是初跑者自己製造出來——「我跑到10K架咋」,就覺得自己不如那些全馬跑手。

如果初跑者視此為推動力,愈跑愈長,那當然不錯。但如果他們經常為此耿耿於懷,覺得自己次人一等,那就太沒必要了。

知道嗎,不少專注於全馬的跑手都異口同聲表示愈來愈怕跑10K,覺得10K賽的壓力比全馬大許多許多。

他們有時甚至會開始自我「歧視」:「我淨係跑全馬咋。」在長跑老手群中,專注跑10K的,其實更受尊崇!

二、團跑 VS 獨跑

不諱言,團跑有很多好處。尤其對於那些很怕獨個兒的人來說,團跑起了不少鼓勵作用。團體中,如果老手能指點新手,也有助跑手少走彎路,成長得更快。

我也覺得,一班人一起熱熱鬧鬧,偶爾一次,滋味很好。不過,真的偶爾好了。性格問題,我在大部分時間比較喜歡獨來獨往,跑步也是一樣。

總覺得與人一起跑要照顧他人的pacing,要刻意快或刻意慢都會妨礙了自己的練習。如果說不用跑在一起,那為何不索性獨個跑?又不用約定時間地點,不用照顧誰先到誰遲到,多省心。

更重要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眼見不時有不歡而散的場面出現,著實唏噓不已。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好像很沒趣吧,但不要減少見面,也真的少了不必要的煩惱。

做人到了某些時候,就要懂得做減法。不那麼必要的聚會,就是其中一項。

「三日見一見,劏雞兼煮麵;一日見三見,拳頭擂上面。」這句話,家父自小不時向我告誡。

三、搏盡 VS 悠閒

用怎樣的態度作賽,這是另一個永恆地有爭議的話題,最常見於馬拉松賽。

傳統跑者覺得應該每場比賽都要搏盡,時間是他們比賽唯一的意義。

目前也有不少人覺得馬拉松不必追時間,重點是享受過程,欣賞主辦單位為跑者花的心思。

在我看來,這兩派都有道理。我自己是兩種取態兼取的——有的賽事會搏盡造時間,也有的會故意悠閒。

其實馬拉松這項運動最大的優點不正是夠包容嗎?世界一流高手與慢腳可以同場作賽,只要互不妨礙,你有你衝,他有他嘆,大家都有大家跑的理由,為甚麼要將自己一套強加於別人身上?

唯一一點是,除非像UTMB那樣難度高的賽事,否則一般馬拉松路賽,限時不特別緊的(也就是五、六小時那些),我還是覺得參賽者應該至少確保自己能在限時內完賽。你毋須快,但也不要慢到在限時前完成不了,我認為這是對賽事的基本尊重。若然連基本完賽能力都達不到,人家賽會預備了的後段補給、完賽獎牌等等,豈不是心意錯付?如果愈來愈多人都抱著「完不了賽沒大不了」的心態,比賽就會產生了更多的不必要浪費。

在一般正常的42.195公里賽事,完不了賽若是意外的話,那還值得同情。但如果你根本毫無誠意打算完走的話,我對這種思維則很有保留了。

四、小結

其實爭議又豈只這些?

香港的比賽是否那麼一無是處?

跑步自拍,將紀錄張貼於社交網絡是否純粹為呃like,完全沒有其他作用?

種種問題再說下去恐怕沒完沒了。

來來去去,若果說原則的話在我看來只有一個——只要不是不守比賽規則,不是妨礙他人,沒有為他人構成無法迴避的困擾的話。跑者要怎樣,其實是他的自由吧?既是自由,就應尊重。

當然,罵,也大概符合上面的定義。所以大家要罵的話,其實也有自由。

只是覺得,雖然近年多了人跑步,但說到底仍是「弱勢社群」。若然想跑步,甚至運動更受大眾關注,我想與其花精神互相指責,不如思考如何令更多人穿上跑鞋、投身運動更是實際。

勿因善小而不為,不要看輕每個個體的力量。

Scott Jurek-Eat And Run

IMG_0233-1024x683.jpg

芸芸跑步書之中,著名越野跑手Scott Jurek的Eat and Run堪稱經典。自2012年出版以來,此書經常被提及,在網上書店亦是好評不缺。譽之所至,自然一紙風行,此書目前已有二十多種文字譯本。其中,中文譯本分別有正體版的《跑得過一切》(2013)及簡體版的《素食,跑步,修行》(2015)。

雖然早聞其名,但我真正拿起Eat and Run來讀還是近來的事。讀畢,發現這部Scott Jurek自傳內容確是頗為豐富。身為純素食者與世界一級超馬跑手,他如何逐漸改變飲食習慣,如何征服幾個著名超馬,確是值得細味。此外散佈全書的純素食譜,更使這書添上了實用色彩。

個人認為,讀自傳最重要的,是要看主角如何面對人生。Scott Jurek個人際遇方面頗為坎坷:童年時體弱,罹患先天性高血壓,母親頑疾纏身,與父親關係亦不太理想,及後在感情上亦經歷了失婚之痛。我不敢肯定,不停出戰極限馬拉松賽事會不會是他逃離悲傷的一個出口,甚至是逃避現實的一條蹊徑?無論如何,Scott Jurek的越野賽成績確是出色非常,但也不禁感嘆,能人所不能的佳績,也許正是靠著不太愉快的人生際遇鍛鍊而成。

書名已經開宗明義點出兩大主題:「吃」和「跑」。看似簡單,但偏偏作者在這兩回事上與大眾很是不同。幾可肯定,一般讀者對「純素」與「越野跑」不會了解不會太深入。然而這本書對讀者並非全無要求。所以個人認為,如果想讀Eat and Run樂趣更濃、收穫更大的話,一些背景資料最好事先了解一下。

jurek.jpg
Scott Jurek示範煮食

先說吃方面,我們身邊不少朋友覺得茹素等於佛教徒的「食齋」。其實茹素很有多不同種類,Scott Jurek選擇了「純素」,就是除了肉類以外,連與動物相關的產品如蜂蜜、蛋、奶等都不吃。作者細述自己走上這條非一般的路,很大程度是眼看其母未算年老卻已常臥病於床,心頭受到頗大衝擊所致。身為極限運動員,他自己也曾懷疑這樣的飲食能否應付比賽?但最後,他都發現純素飲食不單沒有成為負累,反而更有助寫下佳績。所以,大家在讀此書前不妨了解一下素食尤其是純素的背後理念。

至於在跑方面,Scott Jurek是越野跑手,參加了許多著名超級馬拉松大賽,並屢破紀錄,贏得冠軍。讀者如若對這些大賽無甚了解的話,未必能想像到作者參賽期間如何艱辛,甚至說不定會質疑作者的描繪或會流於誇張。以下幾個賽事,對作者意義最為重大,也花了較多篇幅描繪,建議讀者不妨花時間了解一下:

一、作者連續7年取得冠軍的「西部百英里耐力越野賽」(Western States 100);

二、作者用來作序章的「惡水超級馬拉松」(Badwater Ultramarathon)

三、作者破了24小時競跑美國紀錄的「國際超馬協會24小時世界超馬賽」(IAU 24 Hour World Championship)

profile-1024x416.jpg
「西部百英里耐力越野賽」海拔圖

Eat and Run的食譜無可避免地是西式為主,偶然也有些較為日本或東南亞的點子,不過對華人來說是否適合則很視乎個人口味。

另外,讀此書除了看作者如何面對逆境之外,也會使人對超馬世界了解增加。超馬跑手作賽動輒就是上百公里,馬拉松已不知不覺成為「小菜一碟」。他提及自己馬拉松最佳成績是2小時38分,但他自覺成績僅屬「不怎麼樣」,也沒有多提。看他的比賽經歷,最大的好處是使人不敢再輕易對平日長課的濕熱天氣抱怨甚麼了。

睽違數載,今年Scott Jurek再有新作North問世,這書是他與妻子Jenny Jurek合著,講述挑戰全長3498公里的美國著名徒步徑Appalachian Trail的經歷。如果你對這本新作有興趣,那麼作者的成名作Eat and Run更是不能繞過的一本必讀之作。

jureks3-process-s500x.jpg
Scott Jurek與其妻Jenny

 

 

跑步時你會把手機帶上嗎?

IMG_0218-1024x653.jpg

跑友跑到上新聞版,時有發生,最近又有這麼一宗——台北男子黃某,往外跑步遲遲沒有回家,又沒帶手機出門,聯絡不上,妻子終按捺不住報警求助。最後發現,黃某原來臨時改了跑步路線,增了里數,體力卻未堪負荷,多次停下休息以致未能及時回家。

原是小事一樁,虛驚一場。但我卻留意到一個細節,就是這位黃先生「沒帶手機出門」。

如果黃先生有帶手機出門,妻子能找到他的話,事情當然不會鬧大。但如果妻子依然找不到他的話,故事又會不會一樣?

我相信,如果黃先生有帶手機卻不回覆的話,妻子心裡想到的難免更多。可能是電話丟了、沒電、突然失靈。

也有可能是跑得太忘我沒接,也有可能是真的出了事。當然,也有可能是不知跑到哪裡去,故意不接。

嗯,愈說愈葉念琛了。

或許有人會認為,對於有伴侶的人來說,偶爾不帶手機跑,可以為對方留下一個坦蕩蕩的印象,減少對方疑神疑鬼的機會——就像一本書,你愈不給人看,人家就愈想看。倒過來你主動請他去看,他可能就會變得興趣缺缺。

其實現實一點的說,如果一方有意掩藏甚麼的話,老早就魔高一丈地將一切處理乾淨,手機隨便擱在家,你也不會發現甚麼。

又退一步說,世上有種東西叫「第六感」。有甚麼異於尋常,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事情還是會像氣味一樣使你感到它存在。到要偷偷查手機的一刻,其實已經到了一個叫做「核實」的可悲階段。

所以,如果你問我,帶不帶手機去跑?帶,當然帶! 除了方便聯絡,更可聽音樂、拍照(要騙讚啊,沒法子)。

不得不說,最近有一回,長課跑到中途回程點,沒帶現金,八達通碰巧負數,且超了當日自動增值上限。在便利店渴得要命,一籌莫展之際,想到還有手機支付,才不至於要慌忙找水機。對大部分跑者來說,手機還是難免要帶在身的必要裝備!

所以說,如果有朝一日,手機不知不覺成為你和另一半的問題來源時。那麼你要考慮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帶不帶手機去跑步,而應該是找哪個時候,丟開手機,趁著大家心還未淡,面對面說說你們的將來。

馬拉松是四十多公里,但我們的生活,又豈止四十多天。

哪裡有笑容,哪裡有PB

IMG_9714-1024x768.jpg

最近戴上太陽眼鏡跑步,蝦嫂看到後叫好連連。

滿以為自己減肥「修成正果」之際,她解釋:「這樣你看起來沒那麼猙獰。」

所以,我實在很佩服那些馬拉松能全程笑著跑的人。我不行,愈到末段愈不行。

我通常是這樣:
起步至10K:要笑要跳,毫無難度
10K至半程:燦爛笑容,尚可維持
半程至30K:鏡頭面前,勉強一笑
30K至35K:放棄再笑,黑面盡顯
35K至衝線:苦面愁眉,生人勿近

笑得出與否,當然速度很相干——對我來說,要我配速維持在每公里5分鐘之內,我的樣子一定會變得像即將拔智慧齒那般。

所以真的很難想像,Eliud Kipchoge怎麼可以在breaking 2那次笑著跑——沒事吧,那是每公里2分51秒的配速。

ek-smile-1024x576.jpg

記者也有就此問他,這位肯亞猛將答曰:「笑著跑令人跑得更順暢,從來很多跑者都深信無疑。」

Runner’s World(RW)七月號,有篇文章談笑容對跑的幫助,原來Eliud Kipchoge並非一廂情願。根據研究,笑著跑(發自內心的那種)比起皺著眉跑,會「提升了2.8%跑步經濟性」(2.8% more economical)。

RW認為,所謂「2.8%跑步經濟性」,相等於完賽時間可以快2%,也就是說……

你10K跑55分的話,笑,可以幫你快一分鐘;
你半馬跑2小時的話,笑,可以幫你快近兩分半;
你全馬跑4小時的話,笑,可以幫你快近五分鐘。

研究並指,即使是喘氣到死的interval,嘗試「笑著接受」,也會令人覺得練習好像沒那麼辛苦。當然了,這個研究並沒設想到跑道上某些人士拿著手機悠閒地發訊息對跑者構成甚麼影響。

不管如何,似乎笑這個低成本的動作,始終是個很划得來的選項。說到底,即使沒甚麼幫助,也至少可以令你的比賽照好看一點。

這樣看來,如果想比賽表現好的話,地點頓時變得十分重要。

有些地方,除了天氣清涼、濕度低、氣氛好、補給佳之外,與賽者的水平也很重要。

你不用擔心有「痰神」在左右,要你左閃右避。
你不用擔心不停有人扛著大旗拂你的臉。
你不用擔心在你與大會相機之間,有人會突然跳起大鵬展翅。
你不用擔心有人帶上藍牙喇叭在大聲播音樂,而選曲的品味還很值得商榷。

在這些地方比賽,相信,你會比較容易笑起來。

這個民族千方百計就是不欲打擾別人。事實証明,他們去外地比個賽,臨走都要把更衣室收拾得整整齊齊。唯一留下的物件,就只是一張寫著「謝謝」的紙條,與幾隻帶著祝福的紙鶴。

實在抱歉,雖然他們不打擾人,但這樣的個性,不免會惹來很多跑者按捺不住想來「打擾」他們一下。

他們年尾不少賽事,報名截止日期陸續到了。你今年,不要再錯過。

田徑場上談管理——《變強,沒有終點》

IMG_9640-1024x591.jpg

《變強,沒有終點》

作者:原晉(日本青山學院田徑隊總教練)

一流教練往往出自二三流選手。像足球場上的費格遜、摩連奴,籃球場上的菲爾積遜,相比起當教練時的輝煌成就,他們的球員年代實在不怎麼樣。沒料到,青山學院總教練原晉情況也近似——他帶領青山學院締造箱根驛傳四連霸,但他本人卻是連箱根驛傳也未曾出戰過。

年輕時,原晉有一定長跑實力,高中年代奪得過驛傳大賽亞軍,但他自言這已是其田徑生涯唯一能自傲的事。後來上了大學,大部分時間都荒廢訓練,再沒太多值得一提的成就。畢業後尚能成為電力公司田徑隊員,但受傷患困擾之下,一直無甚表現,直至數年後黯然退役,被分發至公司某個業務單位,成為普通小職員一名。

感覺就像中國古代宮廷中那不成器的太子,給貶為庶人一樣的淒涼。

世事如棋,這位看來毫無希望的「庶人」,竟然在公司愈幹愈出色,一路晉升至主管,甚至被委以重任成立新的分公司。聲望日隆之下,終於重回田徑場,接手管理青山學院。以後的故事,大家已是耳熟能詳。這樣的結局,又有誰會料到?

《變強,沒有終點》就是這樣一位傳奇教練寫下的著作。如果你想窺看青山學院訓練課表甚麼的,對不起,類似內容在此書完全沒有。這本書所寫的,是原晉管理青山學院田徑隊的心得,就是教人如何面對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團隊。細看之下,此書若要分類,就該歸為「管理學」,基本上從運動角度談長跑的內容,在書中少之又少。

書收錄了原晉談治軍原則的47篇文章,分為五部分:
一、打造團隊的常勝基因
二、發掘未來可期的人才
三、激發個人與團隊的潛能
四、培養人間力
五、善用周遭的力量

原晉最大的優勢,在於他為電力公司跑了多年業務,累積了不少社會商務經驗。再回過頭來重新走入田徑圈,便驀然發現原來日本的田徑圈有些做法(例如過份強調輩份)實在太落後。於是,原晉在外邊的做事經驗應用在田徑隊管理,便成了別樹一幟的新作風。

例如,他要求隊員須懂得獨立思考——例如你受傷了,他不是期望你告訴他你哪裡痛,而是更進一步思考你接下來打算做甚麼,如何安排復健,他再給你修正。這點,與一般人上班非常相似。比起只懂得問老闆「這件事怎辦」的員工,那些懂得先擬定幾個解決方案給老闆挑選的,定必更有前途。

又例如,他在選拔人才時強調品格及是否與現時班底合作得來。否則,能力再強的選手也不會要。還有是團隊中難免表現有高低,褒獎最優秀的隊員沒人不懂,如何鼓勵五十人團隊中的第五十名不要放棄,這才是學問所在。

《變強,沒有終點》這本書,對提升個人長跑實力來說可謂無甚幫助,反而讀來應對職場更見作用。閣下在管理一支小團隊的話,從中自然可以取經。即使你未達管理層,身為普通員工,讀這書也可以倒過來從老闆的眼光看,知道上頭期望著怎樣的員工。其中心得,對你職場發展,甚或為日後晉身管理層也不無助益。

脫胎自跑步,但談的卻是人性。《變強,沒有終點》,就是這樣的一部另類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