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Simpson: Bird On The Wire》

36188073_1753436561438096_4188205558756540416_n.jpg

Tom Simpson: Bird On The Wire
作者:Andy McGrath

英國單車天王費路美早前繼環法、環西班牙賽後,再拿下環意賽冠軍,10個月內包辦車壇三大錦標,風頭一時無兩。下月,新一屆環法單車賽戰幔揭開。費路美能否衛冕,自是車迷關注焦點。

不過在風光背後,費路美亦傳出了藥檢不及格的新聞,不免令人有諸般揣測。熟悉職業單車歷史的,可能還會想起費路美的前輩——半世紀前英年早逝的英國單車名將辛普森(Tom Simpson)。

畢竟是上世紀60年代的車手,辛普森在華人世界不算知名,維基百科甚至連他的中文頁面也沒有。然而,他在英國體育界卻是名字響噹噹,皆因他是首個在環法單車賽穿起黃色戰衣的英國車手。可惜天不假年,這位國家英雄1967年環法賽中有傳因用藥過度而戰死沙場,得年29歲。肇事的風禿山,自此留下了一座紀念碑。

去年是辛普森逝世50周年。單車服裝公司Rapha出版了辛普森傳,名為Bird on the Wire。此書出版後廣受好評,最終甚至奪得體育書籍最高榮譽的「威廉希爾年度體育好書」獎。

此書之好,在兩方面。第一,其印刷、裝幀均極為精美,是本典型的「咖啡桌書籍」,完全使讀者體會到翻閱紙質書的優美質感;第二,此書插圖極豐,不少車迷讀者都說書中圖片十分珍貴,使人對辛普森的一生有更立體的認知。
Tom Simpson: Bird On The Wire
Author: Andy McGrath

Following his championship victories at the Tour de France and Vuelta a España, British star road racing cyclist Christopher Froome won the Giro d’Italia again. Having scooped up three major titles in the cycling world in just 10 months, Froome is receiving lots of media attention. This year’s Tour de France will kick off next month and cycling fans are eager to see whether or not Froome can defend his crown.

Behind the glamour, however, reports of Froome failing drug tests are triggering speculation. This might remind those who are familiar with professional cycling history of Tom Simpson – a renowned British cyclist who died young half a century ago.

Simpson was a cyclist in the 1960s and not well-known among Chinese people; his Wikipedia page is not even available in Chinese. Nonetheless, his name is extremely notable in the British sporting world as he was the first British cyclist ever to wear the yellow jersey at the Tour de France. Unfortunately, this national hero died in 1967 during the Tour de France at the age of 29. A drug overdose was the rumoured cause. A monument has since been erected at Mont Ventoux, the site where he lost his life.

Last year was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Simpson’s death. To mark his passing, Rapha, a cycling clothing brand, published a biography of Simpson titled Bird on the Wire. It has received widespread positive reviews and even won the highest honour for sports books – The William Hill Sports Book of the Year award.

This book’s strengths are twofold. First, its printing and binding are exquisite, making it a typical coffee table book providing readers with the beautiful sensation of turning book paper pages. Secondly, the book contains many rare photos that cycling fans will love and that help to provide a more concrete account of Simpson’s life.

廣告

2018,已經殘酷地過了一半

 

IMG_9561.jpg

隊友在看電視時,他還在不斷做sit up。

隊友以為自己早到,他已經開始了練習。

隊友到他家裡,發現豪宅內竟然全無美食。說不了兩句,就邀請隊友一起練習。而那天早上才剛練習完。

隨著世界盃到來,C朗的小故事又一次出土。

其中最多的,是反映這人如何勤奮得像機器一樣。

這是很自然的事。

因為當你看到他脫掉上衣慶祝入球的時候,那身橫練的肌肉出現在眼前,很難不暗忖「這傢伙平日是怎過的?」

就像蝦嫂,對足球毫無認識。但看到C朗那身材,再聽我幾句簡單介紹,她的評論只有四個字:「無話可說。」雖然,她連這個男人來自哪國都不知道。

C朗這種人,喜歡他的,自然很喜歡。不喜歡他的人,痛斥完他入球慶祝動作如何作狀,譏諷完他場外新聞如何不堪之後,也不得不承認這位仁兄確是很勤奮很強大。

說白一點,強成這樣的人,我們都巴不得看到他有出醜的時候。這樣,我們心理才能平衡一點。

近來搞讀書會,讀張嘉哲新出的自傳,我對大家說:名人傳記通常CP值不低,值得一讀,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看他們怎樣面對人生關口。

同樣的年齡,對照一下當年名人在做甚麼時,通常都會慚愧不已,繼而使人知道自己不應再浪費時間。

而C朗其中一部「自傳」,就是寫了在他身體上。每次看到,我都不禁想為甚麼有人可以勤奮如此。

要是我有他的樣貌,他的球技,進了曼聯已經足夠餘生富貴。何必還要去皇馬,何必還要天天操練到變成筋肉人,何必把紀錄破完又破?

世界上有些人就是這樣,優秀不夠,還要將自己變成無可替代。明明可以靠樣子,他偏要跟你比實力。

媽的,為何他明明比我年輕,卻已經老早懂得這樣成熟地想?再看看自己以前,44吋腰圍還可悠然自得地過活(那時甚至有時真心覺得自己外型問題不大),完全忘了自己當時如何辦到。

你知道看回昔日肥照,最大的感觸是甚麼嗎?

不在於那時有多胖,而是在於明明可以活得很好的黃金歲月,你怎麼當年可以眼巴巴看著它給糟蹋了?

以前少不更事,最看不起別人努力。見到C朗這種人,我一定非常不屑。老子悠悠閒閒不是還活得好好的?戇居。扮嘢。

這種心態的背後,其實是:你連去努力的勇氣也沒有。

因為不想承擔可能的失敗,於是永遠擺出不在乎的樣子——成功了是我本事,失敗了也只因為我根本未曾出力。comfort zone無限大,贏的永遠都是我。

滿以為自己深諳處世之道,到頭來才知道,世界這時才剛剛準備教訓我的天真。

遇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曾經覺得怎麼聽了這許多的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漸漸才發覺,自己道理沒錯是聽了,卻從未認真對待過。

例如,最老套的,叫做「珍惜光陰」。

說了這麼久,我是想帶出:2018年,不知不覺地已殘酷地過了一半。

年頭許下的宏願,如今兌現了多少?還是,你很滑頭地根本「不屑」訂下甚麼目標?

在馬拉松上,我今年還是想PB。這六個月,不敢說自己廢寢忘餐地練習。但至少在里數上,我比前一年勤力了許多。我不知道這些練習最後是否能使願望成功實現,不過起碼我有認真面對過、思考過這件事。

當然,追得到某個時間又如何?

確是沒有,人工不會變多,屋不會變大。所以,要放棄做這件事實在太容易,一句「追得到又如何」就可以。

但我不想這樣。

跑步方面自己雖然毫無天份,拉牛上樹,又扁平足,又兩個膝蓋都在肥胖時弄壞了。但,我還是想試試。哪怕,總有人覺得這樣的想法很無謂。就像當天,我不屑一切故作努力的傢伙。

2018已過去的,就由它過去。還有甚麼想在今年實現的,至少,你尚有半年。

我們活著這刻,就已經是我們生命中最年輕的時候。我們不可能那麼容易成為C朗,但至少我們有能力成為你今年年尾瞧得起的人——那就是這刻開始努力的你。

“If you are still looking for that one person who will change your life, take a look in the mirror.”

無毒不丈夫

IMG_9431.jpg

聞說,貓會將獵物,也就是家中蟑螂之類的小昆蟲,抓住送給飼主。雖然,我並不期待有這樣的「厚待」,但敝貓從來未曾有「進貢」,實在不無遺憾。

其實男人也類似,總按捺不住把一己嗜好與人共享,甚至有意無意忽略對方是否心甘情願。

像世界盃來了,很多男人興緻勃勃硬拉老婆女友陪看不止,還一邊不停灌輸足球常識:由86年上帝之手的陳年歷史說到為甚麼皇馬無份踢世界盃,甚至特意找來紙筆圖解甚麼是越位。不少女人都識趣,就由得伴侶說到夠,更解溫柔的甚至裝作有興趣反問一兩個問題。她們心想,四年才一次,忍一忍吧。

奇怪的是,卻甚少見有女人倒過來向伴侶灌輸化妝、購物知識。女人這些事,只喜歡向女人說。正如女人的手袋,高價買回來,絕對不是為了給男人看。

大概這就是男女大不同。

能成功把老婆女友成功「毒」了,睇波又好,跑步又好,男人會視之為成就。

像老死某君,成功將女友從不知足球為何物「感化」成曼聯粉絲,並真心喜歡上法國鐵衛艾夫拿。

艾夫拿,大概很難有比這更冷門的選擇,十個女人十一個都唔會識呢條友,遑論喜歡。所以,我們一班老友一直視此為神蹟,天下間實在太多太多男人想做同樣的事,卻不得要領。

同樣地,身邊有不少男人企圖搞這樣的「大project」——馬不了就先半馬,半馬不了就先來10K,10K也不行的跑就運動場跑圈都照殺。小則送accessories、大則奉上海外馬旅程機票酒店,為了身邊人能一起跑,軟磨硬泡,在所不辭。

雖然我比蝦嫂早跑,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算是個成功例子。因為蝦嫂在跑之前其實都很愛運動,我頂多只是因緣際會將她活動的場地由健身房轉了到街上而已。比起那些成功感染從來不動的妻子去跑馬拉松的跑友,我真心自愧不如。

要「放毒」成功,我想大概與誘導小孩子差不多——都是身教重於言教。你滿屋藏書,手不釋卷,孩子不用你叫都會好奇拿起書來翻;同樣地,你每天煙駁煙抽不停的話,孩子偷煙試嚐的機會自然比別人高。

想身邊人跟你一起跑,首要之務是要將事情弄得正面一點。所謂正面,就是使她看到你能從這項運動收割了自信,斬獲了身材。要緊的是,你縱然有了這樣的興趣,但仍不至於無日無之的消失,使她成了「長跑寡婦」。讓我們再次記住韓寒的話:「所謂愛,就是陪伴。」

不過公道一點說,女士們,丈夫男友如此,應該都是希望你身體健康,出發點總是良好居多,請珍惜他們尚會這樣。最怕有朝一日,他們連煩你的意願也沒有時,一切恐怕已經來得太晚。

趁休季,轟烈地跟凌亂一刀兩斷

IMG_9271.jpg

曾幾何時,真心覺得跑步比賽是很划算的活動。

理論上你只是去比賽,但事後總有「豐富收穫」:毛巾、完賽tee、完賽獎牌、小食、飲品、洗衣液、沐浴露,吃飽喝足,還有一大堆捧回家,名符其實的滿載而歸。

反正付了報名費(雖然十居其九已忘記付了多少),不拿就笨。

初時,感覺確是良好的。人都喜歡擁有的感覺,這是天性。

但後來呢?

一個跑季下來,突然多了七八塊獎牌,七八件跑tee,七八條比賽毛巾。最諷刺的是,你這刻才發現,跑tee、毛巾雖多,但你仍然覺得無衫著,穿來穿去還老是那幾件,毛巾又殘又黃的還是用著那條。

這跑tee醜成這樣,怎穿?

這毛巾很有紀念價值,不捨得用。

如是者,下一跑季又至,你的「藏品」可能翻倍。有些經常手腦不協調「不小心」報多幾個賽事的話,盛況更加空前。

當你父母親都不想再收留你的藥油、膏貼時,你開始發現,本來已不怎麼整齊的家,已日漸被這些跑步物品蠶蝕。

不想承認都要承認,你每次想起如何處理這批積存經年的跑步附屬物資,都不期然像陶大宇那樣掩眼加「丫」一聲。

如果你說你早已習慣這樣的景象,我更加要告訴你:無感是你最大的敵人,為甚麼你的家就要雜亂如斯?

現在六月,休季。良心建議,趁下一賽季尚未來到,及早清理家中廢品,糾正觀念,重新做人。

——————————————————————————————————————-

Level 1:退役跑鞋、比賽贈品

明明已經又殘又變型的跑鞋,不如你來說說,為甚麼還會留著?「留來平日穿?」問心,你真的把那些退役跑鞋逐對逐對穿上街?

不穿的,立即丟掉或捐出,要不就找「根記補鞋」令它重獲新生。

甚麼「納X樂」洗衣液,即時拿去洗衣。「不行啊!要留作忘記買洗衣液時的後補。」又問心,這樣的機會過去你遇過多少?那些藥油,能給人就給人,否則拿去救世軍甚麼的,拜託不要再積存下去了。

Level 2:號碼布、比賽場刊

號碼布浪費得了幾多空間?場刊嘛,一份報紙都比它厚。

是的。但幾年下來,一疊號碼布仍然可觀。收藏得好的,是一疊。收藏不好的,是東一張,西一張。家中看上去感覺凌亂,往往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開始。

更重要的問題是:你把這些留來做甚麼?你有空會泡壺茶,拿號碼布出來撫今追昔麼?根本一眼都不會再看的東西,無非都是令我們有所謂的「安全感」——說不定我可以40年後拿出來給子孫看呢!

Level 3:跑tee、毛巾

這類東西貌似很珍貴,很有紀念價值,而且也許簇新,能穿。丟了,似乎太過折墮。

但我敢說,儲得愈多,穿得愈少。那些紀念版的外地馬tee你不捨得穿,那些太醜的你又不想穿,最後穿來穿去還老是那幾件。

穿過那些,捐出吧。袋也沒拆的,請聯絡「跑tee共享」。以後比賽,可以選不要跑tee的,就選不要。

毛巾情況更嚴重,很多都是浴巾的尺寸,收在衣櫥裡極佔地方。毛巾上多寫著年份,亦提醒著你已儲了它們多少歲月。

下定決心,將家裡毛巾分類。「壽終正寢」的那些,即時丟棄,否則頂多拿去抹爐頭廁所甚麼的再丟棄。尚可一用的,設定退役日期再行處理。新的那些,要不開始使用,要不捐出,別再留著。

Level 4:獎盃、獎牌

這個層次,並非人人適用,至少我沒這樣的煩惱。

有次在外地作賽,碰巧遇上某師姐。她是奪獎常客,那次她也拿了個盃。親眼看到她把獎盃貼紙撕下,就把盃留在酒店房間。那時我頗感震撼,但回心一想,這是很好、很當機立斷的斷捨離示範。

甚麼榮耀,並不需要一件外物去印證。時常念記昔日光輝並非好事,往往只意味著你無法再進步,以後的日子無法更精采。

——————————————————————————————————————-

看過很多「斷捨離」之類的書,對我改變很大。讀了,觀念糾正了,把很多身外物清理掉,竟然像割掉腫瘤那般痛快。

很多自以為捨不得的東西,根本輕如鴻毛。

記著一句話:屋是用來住人,而不是置物的。

再記著另一句話:香港呎價驚人,你竟然用寶貴居住空間來做貨倉,成本貴得要哭啊。

沒有戇居事怎算人生?

 

IMG_9015-1024x768.jpg

自從成為「蝦叔」之後,有一個問題不少人都問:「其實當初為何開始寫文?」

文,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已經有寫。但都是寫一些「懶嚴肅」的影評、書評、雜感。這些文字的讀者,很有可能,只得我自己。那年頭,做個所謂文青,總愛這樣孤芳自賞,覺得自己好型。

後來,認識了某人,她看到這批文字,評價是:「睇到標題已經冇興趣睇落去。」

「你橫掂都係寫,不如寫下跑步好過啦。唔好寫啲我唔明既野,嗱,我夠港女夠低B,一定代表到普羅大眾口味。我覺得OK既,就一定OK。」

「下?咁……」

「總之我話你聽OK就得㗎喇!」原來除了馬主席,早已經有人會這樣說話。

就是這樣,發展出以後的事。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早前,我試探式說想「搞讀書會」。QC總監的回覆是:「下?好悶啫!」

我都知悶。但我又真的想試。

這幾年來,跑步使我認識的人多了,眼界隨之比前開闊。到外面比賽、旅遊,更使我看多了這個世界。至於讀不同類型的跑步書,其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跑步理論書,使我對跑步技術似懂非懂的多了認識;跑步歷史書,使我對這項運動如何一路走來發展至現今的模樣有所感動;跑步傳記,記錄了一些我無法親睹的比賽實況,刻劃了無數高人的壯舉,每次當我練習快要捱不住的時候,念及他們的經歷就覺得自己所受的根本微不足道。

這些得著,能與有心人共享,誠屬快事,哪怕只得幾人嚮應。

辦甚麼「跑步讀書會」,註定趕客。除非你天真得以為香港渣打馬拉松香港書展真的能反映香港的跑步與讀書風氣。

所以不管了。戇居就戇居吧,沒有戇居事怎算人生?

讀書與跑步在本質上雖云是個人的事,但如果一群人一起做,會令人得到額外收穫。例如參加跑班,大夥一起衝圈,常常會激發人跑出更佳的圈速。

讀書會也是一樣,在你把書讀了一遍之後,如果有個聚會容許一班同好一起討論,發表與聆聽的過程其實變相使人不斷反芻書中內容。通常參加者會發現參加過讀書會之後,一本書的內容變得深刻、難忘許多。相比之下,讀了不久就全然忘掉的書,在我們生命中實在不計其數,對吧?

早前在兩位好友出場出力協助下試辧了一場,我不知道參與者覺得怎樣。但無論如何,個人很希望跑步讀書會能繼續辦下去——使跑步為主的人嘗試讀點書,同時吸引讀書為主的人試跑點步,慢慢融化兩者壁壘,令跑步個場,變得更旺。

場旺了,真的多人落場跑了,很多對這項運動的誤解、偏見,或者才有望不攻自破。大想頭吧,我知這是奢望,但也算是我的願望。

《帶戈壁回家》(Finding Gobi)

 

IMG_9012-1024x796.jpg

「認識人愈多,我愈喜歡狗。」

相信在社會打滾了一段日子的人,都會對馬克吐溫這句說話有所體會。對人性失望透頂以後,動物的純真使人格外珍惜。這也解釋了為甚麼會有人那麼愛護寵物,日夜相伴,照料無微不至。甚至在外人看來,幾乎到了生死相許的地步。

就像英國超馬跑手迪昂,意外在戈壁超馬賽場上遇到一頭執意相隨了上百公里的小狗,令他決定接受緣份安排,把小狗領養回老家。但要在中國做到此事,卻原來比想像中難,期間甚至把小狗搞丟了。結果,英國大漢不惜千里尋犬。經歷千辛萬苦,還幸皇天不負有心人,人狗終可團圓,一起回到英國,開展彼此的生命新一章。

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年前,當時頗為轟動,傳媒一直追訪,後來大家都為大團圓結局感動不已。今年正值狗年,年初我也將之寫進了〈狗衝的故事〉一文中。至於主人翁迪昂,亦沒有錯過機會,把這個曲折離奇的人狗傳奇寫成了Finding Gobi。中文版也在早前出版了,叫做《帶戈壁回家》。

其實若要皇天不負,大前提是你真的要是個有心人。我想,自己身為香港人,到中國較為偏遠的地方旅行尚且會覺得人生路不熟。那麼一個完全看不懂中文的英國「老外」,要在新疆烏魯木齊大海撈針尋狗、辦手續,困難可想而知。千里迢迢,大費周章,到頭來「只是為了一頭狗」,其實稍為意志薄弱已經會放棄。主角迪昂執意要把狗帶回英國,過程牽涉到很多與大陸人打交道的細節,令他對中國這個國度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是本書其中值得細味的一點。令我欣賞的是,迪昂對大陸固然有不少批評,但卻不失公道地讚賞了一些當地美好的人和事。

請別以為此書就只是販賣一份人狗情深,《帶戈壁回家》其實層次頗為豐富。在遇上小狗戈壁之前,作者迪昂其實也花了不少篇幅來談自己起跑的經過。原來他本身是個運動狂熱分子,高爾夫球、板球、曲棍球樣樣皆達一定水準。後來他有段時間胖了不少,眼見妻子愈跑愈瘦,便試試本來覺得非常沉悶的跑步。再因為一次與朋友打賭,結果初半馬就跑出了1小時34分,自此也開展了跑手之路。為了準備超馬賽事,迪昂也花了不少心機,再加上賽事期間的種種,故《帶戈壁回家》的跑步成分其實一點不低。

一頭狗的價值,有人覺得輕於鴻毛,有人覺得重於泰山。迪昂這場努力不懈,也許有些人覺得不值得。但身為一位貓奴,見識過小毛孩純真的眼神,同時領略過人心的難測之後,就會明白迪昂為何這樣努力,這樣在所不辭。聖雄甘地曾言:「一個國家是否偉大,可以從其對動物的態度看出。」迪昂在中國執意把狗帶到英國的傳奇故事,見微知著地反映出不少社會現象,實在值得大家了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