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熱情的網球史》

58707966_2222760441172370_3859143504047374336_n.jpg

《愛與熱情的網球史》
作者:伊莉沙伯.威爾森
譯者:鍾玉玨
出版社:木馬文化

「『愛』這個字是網球的核心,深植在網球獨特又出奇的計分系統裡。」

「在二戰前,美國網壇幾乎是黑白隔離的兩個世界。」

「有些人認為,唯有出現一名男子冠軍選手,中國人對網球的興趣才能產生巨大的飛躍。」

新一屆法國網球公開賽稍後開鑼,主辦單位決定,為拉近排名前後段球員的獎金差距,將提高整體球員獎金,比2018年提升8%。

說到獎金,男女球手獎金向來引起頗大爭議,直到現在仍未休止。例如前法網冠軍Ion Tiriac去年才公開表示不認同網球賽事應男女同酬,幾年前塞爾維亞球手祖高域亦有類似言論。事實上,男女同酬並不是由來已久,如溫布頓網球賽也是自2007年起才是男女同酬。

男女平等問題一直是網球發展史上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不止是獎金,甚至連衣著也成為關注的重點之一。曾幾何時,女生要穿馬甲與鋼線裙撐來打球才算優雅。直到數十年前,女球手的內褲外露,也曾成為新聞頭條。

源起於百多年前的網球,從打發時間的娛樂發展成今天的產業,當中的故事自然是說之不盡。伊莉沙白.威爾森所著的《愛與熱情的網球史》,就將網球歷史娓娓道來,從「有閒階段消遣」、「運動競技」到「大眾娛樂」,將百多年的網球發展史分為三大階段加以闡述。書中蘊藏了許多網球舊聞,當中有不少以現代眼光來看是難以想像的。

原文書名為「Love Game」,明顯作者故意運用「Love」在網球中代表零分的另一層意思,來一語雙關地表達網球與男女之間分割不了的關係。不過也由於此書屬翻譯作品,不少網球手的譯名讀起來會感到陌生。然而此書資料甚豐,縱使需要適應譯名,仍值得大家找來一讀。
Love Game: A History of Tennis, from Victorian Pastime to Global Phenomenon
Author: Elizabeth Wilson
Translator: Zhong Yujue
Publisher: ecusbook

The overall prize money for the upcoming French Open will be 8% higher than in 2018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isparity among players in different rankings.

Prize money for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has become a major point of debate. Last year, former French champion Ion Tiriac publicly opposed equal pay for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Serbian player Novak Djokovic also spoke of similar stance a few years ago. As a matter of fact, equal pay for male and female players is not in place for long, even only started at Wimbledon in 2007.

Apart from prize money, clothing has emerged as another gender equality dispute within the tennis world. Once upon a time, a corset and a crinoline dress were considered appropriate female attire for tennis. A few decades ago, female tennis players who exposed their panties while playing would make news headlines.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tennis has transformed itself from a pastime into a business, providing countless stories for Elizabeth Wilson to record in her book Love Game. This book includes lots of old stories about tennis which might seem unimaginable to people nowadays.

The word ‘love’ in the book’s title means zero points in tennis scoring parlance, but also tactically by meaning implying the strong bond between tennis and gender relations. Its rich and fascinating content is totally worth reading.

廣告

請至親在終點等你一回

s7.jpg

正在看這篇的閣下也許已經在跑步賽場上身經百戰。然而,當中有沒有哪場是父母在終點等你衝線?

幸運地,我試過,就是在幾年前相傳有人誤吃肥皂的那屆清遠馬拉松。選擇到這個廣東城市跑,很大程度是因為家父在此上班,賽前賽後可得到他照應。那年三月的廣東北部,濕熱非常。到最後十公里,疏於練習的我早已爆掉。五個多小時捱著回到終點,完全沒好面色,衝線後只想快點洗澡及吃頓好的。

歲月如飛,現在想來,比賽一場復一場,有親人在終點等候的,至今還是只有清遠這次。世事就是這樣,往往要經歷多了,才知道有些事情不是理所當然。

即使強如臺灣超馬好手陳彥博,踏盡天涯路,獎項奪無數,但這一切都比不上父母在終點的等待。

睽違三載,陳彥博於去年底終於再出版新作《出發》,談的是四大極地超馬經歷。早前香港越野精英黃浩聰拿下總冠軍的,正是這個系列賽。披閱圖文並茂的《出發》,讀者得以管窺這個賽事的艱辛。一如陳彥博之前的三部著作,讀後足以使人對極地超馬理解加深。

然而在我看來,陳彥博著作的價值並不在客觀的情況描述,而是在主觀的情感抒發。讀其舊作,最使我動容的往往是他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目標的堅持,對自然的愛護,對寵物的眷戀。今次這部《出發》,他寫出的是父母之情。

不像張嘉哲那樣,父親「張叔叔」也是跑步好手,陳爸陳媽就像許多尋常父母,難以明白兒子為甚麼那樣愛跑,甚至愛得想把它當成人生志業。

可以想像,陳彥博心中的志業,對父母而言只是不務正業。曾幾何時,陳彥博尚未跑出成績,陳爸陳媽每遇到親朋對兒子的關心,從來只有支吾以對。

「彥博在幹甚麼工作?」
「與體育產業有關的那些吧……」

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儘管「有方」,但陳彥博每次出游總是不只遠,還要險。在《出發》的開頭,陳彥博就憶述自己整裝待發之際,偶然在家與父母聽到新聞,說他即將前往的非洲國家正受伊波拉病毒肆虐。試問有這樣喜歡冒險的一個兒子,父母又怎會不擔心?

陳爸陳媽曾經都像許多父母一樣,希望兒子「走回正途」。在他們心中,跑步說到底就是業餘興趣而已。跑步跑得好?不錯,跑夠了的話,請做回正事。

陳彥博自言,等待父母的認可已等了十九年。在《出發》中,我看到陳爸陳媽遠赴戈壁去看兒子衝線。相信對陳彥博來說,那刻甚麼獎金獎品也勝不過父母殷殷期盼的一雙身影。終點線上的親人相擁,終究解開了彼此間的多年心結。險阻歷盡,望眼欲穿,戈壁黃沙雖然荒蠻,但我們在紙上看到人間有情。

如果有機會的話,不妨嘗試請至親在終點等你一回。

羅譽寅:六年時間,他由不懂游泳變成中國三鐵一哥的教練(下)

澳門田徑賽.jpg
攝於校運會

早前流行玩「10 years challenge」,人人都在面書IG曬出十年前後對比照。回想起十年前,在澳門剛高中畢業的羅譽寅,也真的在面對他人生的首個重要challenge。

對於未來想幹甚麼,甚至升讀大學想唸甚麼學系,他說不準。唯一能說得準的,就是他肯定自己不希望把青春埋在賭場。

眾所周知,到賭場當荷官,就是澳門年輕人的理想出路。

面對賭客,他心情好時當然給你打賞毫不吝嗇,但心情不好時罵你祖宗十八代也是常事。這些心理準備,澳門年輕人早就做定。基於無數買車買樓的風光例子在前,銳意入行的人,仍是前仆後繼。

家中大哥比他年長八年,標準高材生,台大傳統「神科」醫學系畢業。羅譽寅自言讀書難跟老大比較,但老大的經歷卻足以成為他的借鏡。成績一般,考不上澳門大學的羅譽寅,很自然就想到赴台就學。

結果他到了花蓮的東華大學。這所大學,校友當中最為香港人所知的應該是林宥嘉,這位歌手當時唸的是「運動與休閒學系」。

諷刺的是,日後天天與運動打交道的羅譽寅,並沒有成為林宥嘉的同系師弟。他選了唸社會學,坦言是因為他也不知自己想唸甚麼,就算這個看來模模糊糊,將來做甚麼就四年後再算的學系。

「結果四年裡,我唸社會學沒怎麼認真過。研究運動科學,我卻是日以繼夜。」

東華鐵人與徐國峰合照-1024x817.jpg
進了東華大學三鐵隊,與教練徐國峰喜相逢

 

一切,緣於他偶然網上看到大學三鐵隊招人,他突然又想「挑戰一下自己」。

三鐵隊一星期訓練五、六天?他根本不怕。「話晒我曾經都係田徑隊。」

餘下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他不懂游泳。

那時東華大學三鐵隊的教練,正是徐國峰。羅譽寅直言情況,他笑道:「無人生來甚麼也懂!」就憑這一句,羅譽寅毅然進了三鐵隊不只,竟還報名參加不到半年後的高雄愛河三鐵賽。

第一次賽鐵人_上水.jpg
首次參加三鐵賽上水一刻

餘下日子,羅譽寅硬著頭皮天天往泳池鑽。靠師兄、救生員指點,終於勉強算是能游。

比賽臨近,他還是游得很勉強。徐國峰見狀雖沒阻止他比賽,但也不忘叮囑他比賽時要在腰間繫上浮標。

結果,那次游泳限時50分鐘,羅譽寅游了51分鐘,賽會睜只眼閉只眼讓他過關。「上水時,全部人早已騎車走了。」

無論如何,他好歹總算完成了人生首場三鐵。同樣的游泳距離,後來他只須一半時間完成。又再後來,甚至頒獎台也上了,都是後話。

東華鐵人_第一次在重大賽事上台-1024x528.jpg
在Ironman Taiwan 70.3上了頒獎台

勉強出賽三鐵的經歷也許荒唐,但卻開展了羅譽寅對運動科學研究的一份認真。

對待喜歡的事情,就似對待喜歡的那個人,無論你有多繁忙,有多走不開,你總是有辦法擠出時間去會他一面。

找到真愛,羅譽寅才意識到進大學時的選科完全是一場盲婚啞嫁。社會學就似是糟糠之妻,他只道勉強應酬。反而與本科完全不相干的運動科學,使他甘心在訓練以外的時間天天泡圖書館,如膠似漆,打得火熱。就算面對英文專著,為它翻破字典也是在所不辭。

後來在馬拉松界廣為人知的《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羅譽寅也是在大四那年受師傅徐國峰邀請而合作寫成。這次經驗,也促使了他後來另一本自行車數據專著,以及另一本肌力訓練的譯作。

有人說,這世上如果真有所謂天份,其實只是你找到一件事,可以不厭其煩的重複幹下去。

對羅譽寅而言,這件事原來就是耐力運動。他原本茫然的前路,忽然變得明晰。

大學畢業後,他決心留在台灣發展。而運動這條路,他知道自己是走定的了,問題只在如何走。

當運動員,不是沒想過,但在幾年研究運動之後,他徹底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任你再努力,極其量只能到達不太起眼的水平,無法與頂級選手競爭。與其這樣,不如繼續潛心研究運動科學,那還可能有自己一片天。

研究所-771x1024.jpg

為了得到留學生資格留台,羅譽寅曾經試過修讀資訊科技碩士課程,但這始終不是他那杯茶。未幾,他終於轉到台北市立大學讀運動科學。

以為是珠聯璧合的大團圓結局了吧?現實使羅譽寅知道:學院中的「運動科學」,並不是他心目中的那回事。

他絕沒想過,每天自己的主要任務,是安排白老鼠在跑步機上跑,最後當然少不了解剖。「我打算看人跑,怎知到頭來是看老鼠跑!」

當然不只跑,其餘「節目」還有鏟屎和解剖。這段日子,他過得嗒然若喪。

研究所_1-918x1024.jpg
難忘的「鏟屎官」歲月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命總會在某些時候一盤冷水潑過來,叫你即使哭喪著臉也要挺過去。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成長。

三鐵教練Matt Fitzgerald曾出版過一本名為How Bad Do You Want It?的書。書名是一個很有力的問題:你對一件事情有多渴望?

你夠堅定,上帝關了你一扇門,必定會幫你開一扇窗。

不讀書,就工作。適逢政府改例,令他可以用RQ員工的身份繼續留台。因為不太喜歡公開講課,潛心轉型做線上教練。不久,中國三鐵好手開岩龍在網上找到了他。

在中國,大鐵這樣怪獸級賽事的愛好者畢竟仍是少數。像開岩龍這類的選手,要找教練不易,沒有地域限制的線上教練,自然成了解決方案。

羅譽寅坦言,因為「同聲同氣」的華人線上三鐵教練根本不多,所以他一出現,便搶佔了中國市場的先機。訓練開岩龍,已助他突破瓶頸。

後來巴斯加入,取得飛躍成績。在「巴斯效應」之下,「羅譽寅」這個名字開始在大陸三鐵圈中漸為人知,慕名而來的三鐵愛好者有增無減。目前,大陸好幾位高手都在受他指導。

「去年在柳州的70.3鐵人賽,頭十名中國選手,有四個是我的學生。」

kong-tokyo.jpg
陪同學生江承鴻出戰2019東京馬拉松

目前,羅譽寅一眾三鐵、跑步學生令他生活「豐富」不已。我在RQ網站發現,他的一對一線上教練「進階服務」經已額滿,僅餘「頂級服務」尚可供申請。

「星期六、日最忙,一定要閉關開課表。」

「我其實係懶人,懶訓練,反而有心幫人如何有效率提升運動表現。」

「雖然並不是短期可以做到,但我希望有朝一日黃種人在三鐵能與歐洲人競爭。」

「我只希望締造更多成功例子,證明水平可以拉近。成功不必在我,要靠下一世代持續努力。」

雖然他現在沒有再寫書的打算,但他仍不時分享自己研究。例如近年,他很著重跑步功率研究。

「外國進步得快,是因為多討論、多分享。相反,華人世界說得多就令人覺得你認叻,這其實是包袱。」

macau.jpg
出戰2018澳門馬拉松

他早前才克服椎間盤突出傷患,抱著紀念性質在出生地澳門首次跑馬拉松,結果跑出3:18。賽後,他也將比賽數據老實公開。最後兩公里,他是忽然無力,要步行回去。

這個成績,當然不屬頂級。在三鐵,他也不算是頂尖高手。在「賽而優則教」潮流中,質疑他的聲音從沒少過。哪怕,他剛在三月拿取了ironman官方認證的教練資格。

羅譽寅的FB專頁,置頂的一篇有以下這些話。姑且引錄,並以此作結。

「你憑什麼當教練?」

這三年來,我一直很想透過自己去傳達一個觀念:要看一個教練夠不夠格,不是看他能跑多快、過往成績有多好、證照考了幾張…..真正重要的,是要看他幫助過多少選手達成目標,同時又可以平衡其他方面,而且持續熱愛著這項運動。

說真的,教練自己的成績有多快,跟你有什麼關係?

一點關係都沒有。

羅譽寅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uian1993/

cert-coach.jpg

 

羅譽寅:六年時間,他由不懂游泳變成中國三鐵一哥的教練(上)

三項鐵人大家當然知道是甚麼。

有一種三鐵,是游泳3.86公里,再來單車180公里,最後還要跑個42.195公里的全馬。這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賽程,華文世界稱之為「大鐵」。

大鐵的殿堂級賽事,是人稱「Kona」,在夏威夷舉行的世界三鐵錦標賽。與波士頓馬拉松一樣,Kona參賽門檻高得很。在三鐵世界,取得這個賽的入場券,都夠光宗耀祖。香港好手曾進傑(鷹鷹),也曾經視取得此賽的入場券為目標。

幾經努力,在2018年鷹鷹如願出戰Kona,並以10小時27分完賽,也是這屆參賽港人中的最佳成績。

同屆,亞洲選手中成績最佳的,是個叫李鵬程(暱稱「巴斯」)的中國人,完賽時間是9小時10分。這個成績,也大大刷新了中國選手原本的9小時31分大鐵紀錄。

巴斯27歲,很年輕。殊不知他的教練更年輕——他就是25歲,連大鐵也從沒賽過的澳門小伙子羅譽寅。

假若我不是偶然在雜誌看到巴斯的訪問繼而問起,可能這位省話教練,不會刻意提及上面的這些。

ba.jpg
羅譽寅與巴斯合照於Kona

羅譽寅的名字,取自出生時辰。寅時是凌晨三至五時,有指這個時辰出生的人,生於一天之始,代表新生,具有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個性。也有人說,寅時出生的人較大機會離鄉別井。

也許,羅譽寅真的註定是個典型的寅時出生者。一個澳門年輕人,偏離城市主航道,到台灣發展體育事業。二十出頭,學生都比自己年長,更已經出版了幾本著作。經驗與年齡,毫不相稱。

邀請他到香港,也是因為他與徐國峰合著的《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

書名很長,長到我把書讀了幾遍都還是記不住。不過,這本也是到目前為止,少數由華人撰寫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專著。在香港跑圈,此書頗負盛名。

我恃著自己在FB與他對話過幾次,就唐突邀請他來港主持讀書會。沒料到,他一口應承:「反正要到澳門跑馬拉松。」

結果我貼出宣傳,名額不到一個午飯時間就滿了。後來他和跑步數據分析網站RunningQuotient(RQ)的CEO許紘瑋再來,上百名額,也是不用多久就滿。

不妨資料補充一下:平日由我主持的讀書會,有20個人來也不容易。

hk-talk.jpg
羅譽寅在香港主持跑步科學訓練講座

趁羅譽寅上機返台前,我剝奪了他也許可以用來購物的幾小時空檔,約了他在佐敦一家不起眼的酒店咖啡室。選這裡,因為夠靜。直覺認為,羅譽寅該喜歡清靜。

這天,他便服一度,拖著一個深金色的小號行李箱前來。如此造型現身於佐敦街頭,驟眼看實在與香港愈來愈泛濫的掃貨遊客相差無幾。誰會料到,眼前這位架著黑色金屬幼框眼鏡,神態靦覥的26歲小伙子,就是堂堂中國大鐵一哥的教練?

「兩個人的合影裡,像是他帶了個學弟。」難怪在巴斯的一篇訪問中,作者這樣形容羅譽寅。

「其實我不是那麼喜歡說話。」我的直覺沒錯。

兩度來港,一方面是因為香港跑友的熱烈反應令他有點意外。另一方面,可以用母語廣東話公開教學,使他覺得「幾得意」。

「以前在耐力網時期,不時要用國語開講座,心理壓力很大,每次我都去得不情不願。」

「耐力網」算是RQ的前身,本來打算協助三鐵運動員分析數據,但後來發現野心太大,團隊負荷不來,結果維持兩年左右就沒再開發。

我沒太多機會聽羅譽寅講國語,但許紘瑋笑說羅到現在講國語還是擺脫不了廣東口音。羅譽寅也自言,國語都是當初決心赴台升學之後才學。「以為自己國語還可以,點知去到先發現好多時都聽唔明。」

RQ跑步講座-1024x519.jpg
RQ跑步講座

他的澳門歲月,仍堪懷念。

像很多人年輕時一樣,羅譽寅的日子都是懵懵懂懂的過。直至高中最後一年想拿賽跑獎牌,為自己的中學生涯爭取一份紀念品,才自告奮勇跟隨田徑隊練習。

學校在澳門半島,家住氹仔,他天天坐最後一班通宵車,天未亮就回校趕在上課前練跑。高中最後一年竟然有書不讀,香港人看來不可思議。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公開試要考的是跑步。

熱血得像小說《強風吹拂》的情節過了一年,原本打算「拿個紀念品」的他,贏得了兩金三銀,超額完成了任務。

這時,我看到羅譽寅身穿的T恤上面原來有隻蜘蛛俠。蜘蛛俠有超能力,是因為一次課外活動中意外被一隻蜘蛛咬傷所致。

相信羅譽寅高中那時完全沒意識到當時這些課外活動,如何影響他日後所走的路。

「在澳門活得好好的,何以孤身赴台,義無反顧?」

「我無法不離開澳門。」羅譽寅呷了口咖啡說道。

我意識到,接下來這個「寅時人」的故事,份量遠不是他旁邊那個行李箱所能裝載。

校運會_頒獎.jpg
於校運會如願以償得獎

當跑步跑到成為集郵對象時

就像川內優輝來港,聽聞跑友為了「集他郵」,要乖乖輪候一小時。跑步跑到這樣,絕對絕對了不起。

但如果跑步跑到給印上郵票,那更是不簡單的成就,以下有幾個例子:

如在韓國,1936年柏林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孫基禎固然是民族英雄,他如何「被代表」日本的故事相信不少人都耳熟能詳。在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馬拉松奪金的黃永祚,也並列於小全張中。

001sTBdqgy6EH79uIV301690.jpg
(圖:郭老師新浪博客)

在加拿大,Terry Fox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位罹患骨癌的截肢跑手,曾經以143天跑了五千多公里為癌症治療和研究籌集資金。雖然他早逝於23歲,但三十多年來一直為人談論。甚至在早年一個「最偉大加拿大人」選舉中,Terry Fox依然名列第二。

IMG_9491-1024x759.jpg
(圖:Canada’s Sports Hall of Fame / Postage Stamp Guide)

說起長跑國家,你未必會想到意大利,但跑手Dorando Pietri在意大利肯定是名重一時。他在1908年倫敦奧運首先衝線,卻最終因為「接受旁人支援」而被DQ。相關錄影片段,也出現在目前播放中的大河劇《韋馱天.東京奧運故事》中。Dorando Pietri那次的艱辛表現,使不少人覺得馬拉松真的會「跑死人」。下面郵票所見,就是Dorando Pietri衝線一刻。據聞《福爾摩斯》作者Arthur Conan Doyle,也在後面不遠處。

IMG_9410.png
(圖:Wnsstamps )

如果長跑不會令你想起意大利,那芬蘭肯定更不會想到了吧。然而,芬蘭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卻有一位國寶級跑手Lasse Viren。想當年,他是美國傳奇跑手Steve Prefotaine的死敵。此君接連於1972慕尼黑及1976蒙特利爾奧運奪得5000及10000公尺金牌,成就只有後世的Mo Farah可以相提並論。因此,他出現於芬蘭的郵票上也是理所當然了。

1252-1994_LRG.jpg

其實除了以跑手為題材之外,有些郵票會以賽事為主題。例如烏干達就以1996亞特蘭大奧運發行過郵票,小全張上出現了九位運動員,其中馬拉松界便佔去兩席。

左上角上面提及過的孫基禎。至於左下的Abebe Bikila,則是在1960羅馬及1964年東京連續兩屆奧運奪金的埃塞俄比亞好手。

001sTBdqgy6KFINhrp2c4690.jpg
(圖:郭老師新浪博客)

中非共和國也曾以2016年第120屆波士頓馬拉松時推出過紀念郵票,將波馬的經典人物與時刻重現於郵票的方寸上。

像下面這張,左上角是1936及39年冠軍Ellison Brown,這位來自羅德島的印第安貴族後裔有「泰山」之稱,是現今僅有兩位贏得波馬冠軍的美國原住民之一。右上角是大名鼎鼎的Kathrine Switzer,她被人企圖拉出賽道的經典一幕都進了郵票。2013年震撼全球的爆炸案那一屆,慘劇倖存者成了左下角的選材。至於右下角的女跑者歡欣完賽,則遙遙呼應1967年Kathrine Switzer的為女性踏出第一步的英勇事跡。

boston1.png
(圖:Central African postage stamps)

而下面這一款,小型張的底圖繪著埃塞俄比亞跑手Lelisa Desisa 2015年波馬衝線一刻。值得說的是,他也是2013年冠軍。但眾所周知,2013年波馬大家只會記得爆炸案,誰得第幾已變成一個賽事註腳。所以,Lelisa Desisa在2015年再奪一次冠軍對他來說也是別具意義的經歷。

至於郵票上拿著美國國旗衝線的,則是美國退役海軍Jose Luis Sanchez。細心留意,他的左腳已經沒了,那是因為他在阿富汗踏中土製炸彈而失去的。2017這屆,他已經是連續三年手持國旗以義肢走畢全程。

boston2.png
(圖:Central African postage stamps)

說到這裡,可能你會奇怪為甚麼非洲國家會那麼熱心,以別國的事情發行郵品?

原來有些非洲國家,不時擅自以世界名人名事為題印製郵票,然後向集郵愛好者銷售以獲得外匯。例如上面說到的中非共和國,就曾擅自發行有關日本皇室的郵票,惹來日本宮內廳通過外務省提出抗議,認為那些郵票圖像與實情不符,有損國家形象!

非洲太遙遠了,我們把焦點拉回來。中國嘛,實力雄厚,當然毋須靠上述那些伎倆賺錢,大家都懂的。

沒多久前,中國郵政就發行了「馬拉松」特種郵票,完全沒干涉人家事情,純粹以馬拉松這種運動為主題。

這兩張郵票設計美觀與否見仁見智,但它倒是令我想起了曾經在中國馬拉松會場買過的紀念郵品。例如在2017年武漢馬拉松,我就買過一堆。

事實上,我對擺設一類東西興趣不大,又怕礙地方。所以體積小意義大的郵品,對我來說是很不錯的紀念品。

IMG_9082-1024x768.jpg
中國郵政早前發行的兩款馬拉松郵票
IMG_8064-1024x768.jpg
我在2017年武漢馬拉松會場所買的郵品

看著武漢的戰利品,我忽然對上圖右邊那小全張封套上所印的舊郵票有點興趣。一搜之下,才知道那是27年前,92年巴塞隆拿奧運中國郵政所發行的郵票。本來沒甚麼特別,但不查由可,一查才知道這郵票原來一早已引起過哄動!

沈旭暉「萬國郵政」FB專頁曾經在2017年解讀過這枚郵票。不得不慨嘆,郵票裡真有長不盡的知識,表不盡的故事。雖然我們沒幾個會有資格給印上郵票,但從這「知識的窗口」側面看馬拉松的大千世界,倒也有趣。

「六四事件28週年,在集郵界,這是一枚經典相關郵票。1992年第25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西班牙舉行,中國發行紀念郵票一套,包括五元小全張。小全張圖案上有三個參加馬拉松的運動員,運動衣上的編號是17、9、64,被認為代表89、64;他們在跑馬拉松,被認為暗示民主漫長;小全張旁邊有一個運動員的影子,被認為代表六四幽靈。郵票的設計者是殷姓大學美術講師,他拒絕評論設計是否與六四有關。」

原帖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SimonStamps/photos/a.495578404165757/526874871036110?type=3&sfns=mo

IMG_9406.jpg
(圖:中央日報)

攝影師都看不下去的玩命——《赤手登峰》(Free Solo)

IMG_9346.jpg

電影播完,與前座的朱燦麟醫師及越野大神曾小強道別之際,忽爾看到三鐵好手鷹鷹原來都在不遠處。

不禁跟朱醫師打趣說:「今天真的星光熠熠!」朱醫師笑著一指:「還有他呢。」

一看,原來是攀山專家鍾建民。

《赤手登峰》(Free Solo)就是這樣的一部紀錄片,吸引了一眾大神周六不闖鳳凰不踏龍脊,反而齊齊走到文化中心。

IMG_9291-1024x768.jpg
觀眾魚貫進場

其實撇除蔡東豪介紹及奧斯卡光環以外,《赤手登峰》本身的題材已夠吸引——裝備只得攀岩鞋與腰際一點防滑粉的一個人,竟可一口氣攀上914米的峭壁。

914米是怎樣的概念?對比一下好了:香港IFC是415米,臺北101也「僅是」508米。

跑馬拉松跑逾百公里的越野賽,有人說「危險」,說穿了就是外行人的固有印象。實際上,大家只會計劃下山之後到哪裡大吃一頓,沒誰會真的擔心自己會在哪次猝死。

但獨攀,卻是一次失誤也容不下。如片中所說,獨攀大概是最迫近完美的一項運動。有勇氣有條件投身於此的人,萬中無人。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想看個究竟。

主角Alex Hannold說:「人人都會死,我不過就是在死之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罷了。」說時容易,又有幾多人真的可以對生命這樣看得開,視之為南柯一夢?

IMG_9344.jpg
Alex Hannold(圖:Up Urban Climbing)

就是這樣,我抱著滿腹的疑問走進放映廳,經歷了目瞪口呆的一百分鐘後,我得到了不少的情理之中,但更多的是預期之外。

《赤手登峰》鏡頭絕美,把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拍得氣象萬千,看得人心往神馳,恨不得立即啟程前赴。對於這套《國家地理雜誌》的出品,有這樣的視覺效果,我並不意外。

IMG_9345.jpg
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圖:國家地理雜誌)

甚至我可以說,這樣一片壯闊山水,鏡頭迷人只應算是基本要求。反而Alex Hannold這次壯舉,背後要說的事情千頭萬緒,如何把這件事在一百分鐘內向觀眾有條不紊地交代,這才是難處。

例如我們不難想像攀上酋長岩很難,但如何具體地向普通觀眾傳達這種難?導演明智地只集中交代Alex Hannold事前面對路線上的難點,如何苦心操練,如何詳細研究。在正式挑戰的時候,也集中著墨於這些最易「卡關」的重點。觀眾沒必要知道的,乾脆不提。

在側面描寫方面,導演也運用得當。並沒料到,Alex Hannold女友「戲份」相當重,更沒料到兩人相處之間竟然經常「互窒」,笑位頗多。然而兩人愈恩愛,則愈顯得Alex Hannold的冒險使人不忍直視。事實上,就連攝影師在片中也糾結非常,甚至不敢看Alex Hannold攻關時刻。再配合一個又一個獨攀者轟烈戰死懸崖的資料插敘,觀眾看時又豈能不屏息靜氣?

IMG_9347.jpg
Alex Hannold與女友Sanni McCandless出席2019奧斯卡頒獎典禮(圖:Real Clear Life)

Alex Hannold的冒死英勇,固然不難為他掙到贊助合同。但翻查維基百科,也得悉到他曾被贊助商中止合作,理由是贊助商終究不能認同他的玩命舉動。事實上,獨攀運動本身爭議已經很大,像Alex Hannold這次同意給攝進鏡頭,更惹來同行指指點點,認為他在「搏出位」。對此,《赤手登峰》也有稍稍提及,進一步造就出影片的豐富層次。

沒錯,Alex Hannold是一直在玩命。但我也無法否定他為了成就獨攀上酋長岩的夢想,其實比誰都要認真。他籌備、操練經年,感覺不對,就即時撤退,絕不硬闖。他的演練,是連哪根手指頭插進石縫,哪隻腳在甚麼時候接著抽離,全部都有「劇本」,並記誦如流。

IMG_9348-1024x683.jpg
Alex Hannold長年居於旅行車,他經常在車上這樣鍛練指力。(圖:Pinterest)

《赤手登峰》給你看到的,就是這種使你起雞皮疙瘩的認真。

常提醒自己,每當自覺已經很認真很拼的時候,不妨想想人家的日子是怎麼過。

跑友,若然另一半對你沉迷運動常有微言,就帶他去看《赤手登峰》。完場後,保管他會慶幸身邊人「只不過是跑步」,多安全!

IMG_9349.jpg
(圖:The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