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

56162941_2166130876835327_1414999395396485120_n.jpg

《乒乓》
作者:松本大洋
出版社:大塊文化

「天份這東西,不是你想要就有的。」

四月對於乒乓球壇可說是重要月份——首先是亞洲盃於月初在日本橫濱拉開序幕,然後在月尾更有兩年一度的世錦賽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上演,中日兩大乒乓強國勢必展開一番龍爭虎鬥。

中日兩國在乒壇相遇,在漫畫世界裡也有描述。今次要介紹的,是松本大洋的日本漫畫《乒乓》。坊間一直對這本漫畫評價甚高,所以即使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也一直為人所談論。2002年曾被改編及拍製成真人電影,後來在2014年更有動畫版推出。

《乒乓》以片瀨高校乒乓球隊兩位性格迥異的一年級生為主軸,兩大主角一個自負囂張,一個沉默寡言,但都是年紀輕輕的乒乓好手。沒多久,他們就遇上了遭中國國家隊革離,後來轉戰日本的少年好手孔文革(名字明顯取自中國名宿孔令輝及馬文革)。連同幾所高校球隊的精英,故事就在他們奮力備戰全國大賽中展開。

松本大洋最為本地漫畫迷熟悉的作品應該是《惡童》,其實他的出道作品《Straight》也是以棒球為題材的體育漫畫。相傳他為了畫《乒乓》,親自走訪全國大賽,而且向專業人士請教乒乓球專業知識。日本漫畫家資料搜集之態度認真,又見一例。

《乒乓》所畫的線條軟綿,並非大眾路線,說不定有人會覺得「畫得不美」。但無可否認,松本大洋畫風獨特,令人印象深刻。以體育漫畫來說,仍屬一部不容錯過的經典著作。

Ping Pong
Author: Taiyō Matsumoto
Publisher: Locus Publishing

‘Talent is something that can be discovered but not sought.’

April is a crucial month for table tennis – The Asian Cup will kick off in Yokohama, Jap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month, and the biennial World Championships will be staged in Budapest, Hungary, in late April. The two table tennis superpowers, China and Japan, are bound to end up in fierce competition.

The table tennis encounter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re described in manga form as well. In this issue, we’re going to introduce Ping Pong by Taiyō Matsumoto, a highly rated Japanese manga that people still talk about some 20 years after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02, it was adapted into a live-action film followed by an anime series produced subsequently in 2014.

Ping Pong focuses on two talented year-one students with drastically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who are members of the table tennis club at Katase High School.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s cocky and loud while the other is reserved and quiet. They eventually encounter a young player named Kong Wenge (apparently adapted from renowned Chinese players Kong Linghui and Ma Wenge), who was kicked off the Chinese national team and then moved to Japan. The story begins as the characters prepare for the national championships together with elite players from several other high school teams.

Among Hong Kong fans, Tekkonkinkreet is Taiyō Matsumoto’s most popular manga. His debut work Straight is also a sports manga focusing on baseball. According to sources, Matsumoto personally visited national championship tournaments and sought professional advice and expertise from table tennis pros in order to produce Ping Pong. This is yet another example demonstrating the conscientiousness of Japanese manga artists i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Ping Pong’s soft drawing style is not particularly mainstream and some people may even think that this manga is not appealing to the eye, but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aiyō Matsumoto’s drawing style is unique and impressive. This work is still a sports manga classic not to be missed.

廣告

初衷可以忘記嗎?

IMG_9172-1024x768.jpg

想說說幾天前在澳門的一件小事。

話說我們得到澳門跑團「約定跑」邀請,到當地與數十跑友小聚。先由我談書,再由蝦嫂談跑,再吃個茶點,在氹仔海濱休憩區一帶小跑數公里。雖然天陰陰,但這個下午,仍不失輕鬆愉快。

跑步時,我們理論上是希望大家試試easy run。雖然大家明白,easy run就像葡京的賭注,如何才算是「easy」真的人人不同。但既然是一起跑,那就姑且用相對慢的七分披走好了。這個速度,參加者大多應付裕如。邊跑邊談天,未幾,幾公里就跑完。

「你跑在後面?剛才好像不見你。」活動完後,我隨口問蝦嫂。

「是啊,不能丟下最後的幾位,」她回應。「團跑落在最後像是給人遺忘了的感覺,我到現在還很記得。」

故事完畢。

雖然有「利益衝突」,但她的答案,確是在我胸口像貼了暖包一樣,到現在一直發熱。

此刻我想到的,是N年前高考文化科董橋的一篇關於「零」的文章(我知道係好無厘頭),當中有談到李麗珊。不知怎的,萬千文章水過鴨背,但唯獨這篇,又或者應該說是下面這段,歷久未忘:

李麗珊當然經歷過無數次的「零」的挫折。她告訴《明報》記者說,剛學滑浪風帆的時候技術不好,有一次出海訓練天氣轉壞,風雨雷電交加,身邊沒有人,叫救命也沒有用。這時,她突然看到舅父的身影,不是來救她,而是要她自己搖回岸邊去。她於是一邊哭一邊搖,搖到筋疲力盡的時候才看到海岸。她今天回憶這一段往事,自然覺得格外有意義。她已經乘長風破開「零」的局限;她今後要記得的是當年獨自搖回「零」的岸邊的情景。

當然不是拿蝦嫂與奧運金牌選手相比,但身為她身邊的那位,我可以說,當天她覺得自己是個「零」的日子,她真的沒有忘記。

在FB在IG,跑照可以貼出來,跑量跑速也可以貼出來。但其實,有更多東西是無法貼出來:例如工作的壓力,例如跑友的私訊。

很多很多通勤的時間,她都用來覆跑友的各種關於跑步的問題。好想叫她不如休息一下,但最終我還是默默旁觀沒說甚麼。

我明白,一切的源動力,可能就是當初那份「零」的感覺。

跑者喜歡說「毋忘初衷」。這樣算不算是「毋忘初衷」呢?我不知道。因為初衷可能不只一個。記得這個,或許就會忘了那個。

例如最初跑步只為減肥,以前跑馬拉松本著遊玩為上,但現在?減肥已經變成為了跑步,馬拉松最著緊的已經變成了成績。

所以,與其說毋忘初衷,不如說毋忘跑步可以為自己、為他人帶來甚麼好的影響。

這裡說的,並不是甚麼大事。老實說,不是人人有能耐有時間有精力有必要去幹甚麼大事。

認真對待這項運動,努力認識這項運動,體會這項運動為你帶來的好處。哪怕是多到街上練跑,對初跑者多一點諒解,這些都稱不上是「大事」,但其實,人家看在眼裡,你都或多或少推動了一點改變。

某個朋友因為你瘦了健康了而去運動,很有可能他不會告訴你,所以你一輩子都不知道有這件事。但事實上,你確是已經影響了地球上一個人。

把時間用得其所,多做有意義的事情,減少無謂的怨懟,身體力行活得健康開心。如果有甚麼事情應該毋忘的話,我想大概就是這樣了。

 

博彩公司與你咬文嚼字

s6.jpg

一年過去,除了大事回顧,也是許多榜單出爐的時候。例如,年度十大好書、十大電影之類。

有沒有十大體育好書呢?答案是有的,不過似乎只是西方傳媒有這樣的選舉,在網上我暫時仍未搜到有華文媒體做類似的事。

在英國,老牌媒體如《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金融時報》等都有年度體育好書榜。除此以外,由博彩公司威廉希爾贊助的年度體育好書榜已有三十年歷史。在體育文學領域中,能成為威廉希爾年度體育好書實屬莫大的榮耀。

2018年的獎項得主首度出現雙胞胎——The Lost Soul of Eamonn Magee與A Boy in the Water同得殊榮。前者刻劃了愛爾蘭拳手Eamonn Magee被受爭議的前半生,後者則記載泳手Tom Gregory於1988年以十一歲稚齡成為最年輕泳渡英倫海峽者的傳奇事跡。

那麼歷年以來,威廉希爾的三十一本年度好書中,有沒有關於長跑的呢?遺憾地,答案是沒有。僅得2002年的In Black and White: The Untold Story of Joe Louis and Jesse Owens,因為以傳奇田徑運動員歐文斯為題材,才算與跑步沾上了邊。

由於威廉希爾獎項地位崇高,書籍獲得評審青睞,入圍「決選名單」(shortlist)其實已經是一項難得成就,值得書商把書籍再版時把消息標示於封面昭告天下了。如果看近幾屆決選名單的話,其實在2016年有本長跑運動員傳記入選,那就是Endurance: The Extraordinary Life and Times of Emil Zátopek。

捷克長跑名宿沙道柏一生傳奇,值得記載的故事太多,單是在2016這奧運年已有三本沙道柏傳記出版,入圍的Endurance正是其中之一。與其他沙道柏傳記相比,Endurance其中一個特別之處,在於作者Rick Broadbent擅於描繪沙道柏身邊人物,以側面形式呈現這位跑手的一生。

沙道柏在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一口氣拿下5000、10000公尺以及馬拉松的金牌,紀錄至今無人可及。在2013年,他更被Runner’s World選為歷代最偉大跑手。如此成就,說他是「長跑之神」也不為過。身為長跑界代表,他的傳記難得能入威廉希爾獎評審法眼,也是不足為奇了。

下個馬拉松,也許你已經是時候著手準備

今年,我在辦公室案頭放了個特別的日曆。

如何特別?它頁面上最顯眼的,並非傳統的月和日,而是以倒數形式,提醒我2019年尚有多少天。2019年開始沒多久,原來現在已剩下不到300天了。

IMG_8785-819x1024.jpg

時間過得很快,隨著「大考」香港渣馬落幕,賽季好像告一段落。然而,以現時比賽之海量,我真懷疑賽季其實有沒有完過。

就算只說馬拉松,相信不少跑友已在留意,甚至已經報名下季的賽事了。

如果你是天賦異稟,或是經驗老到,又或是隨心而遊的參賽者,當然不須急著準備。但如果,你想試試以完整周期訓練,用最認真的準備去迎戰一場馬拉松的話,稍為一數,你會發現時間其實沒你想像中的充裕。

如何才算「馬拉松完整周期訓練」?當然沒有定準。唯有舉個例吧,以Hansons的標準課表來說,那是18個星期。

數數日子,以18個星期去準備一個馬拉松是怎樣的概念?那就是說:

如果你打算備戰2020香港渣馬(2月9日),你應該今年10月13日開始跟課表。

如果你打算備戰2019大阪馬(12月1日),你應該今年8月4日開始跟課表。

如果你打算備戰2019柏林馬(9月29日),你應該今年5月26日開始跟課表。

如果你打算備戰2019黃金海岸馬(7月7日),你應該今年3月17日開始跟課表。

若以徐國峰、羅譽寅合著的《體能!技術!肌力!心志!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中「破三課表」來說,周期更加長達24星期。稍為遲了點,你已經無法完整把它吃下。

對於沒有教練,又或是礙於工作家庭無法恆常參加跑班,又或是對長跑興趣很濃,又不想人云亦云,想私下研究的人來說,除了四處打聽或上網找文章看之外,看書似乎在目前來說仍是相對客觀而有系統的方法。

沒有跟課表習慣,但又想試一下的人,目前這個空檔正是黃金機會。這段時間,若非再有其他比賽,訓練強度可以減輕,叫身體休息之餘,也可以叫腦袋進補——坊間的馬拉松訓練書籍很多,不妨涉獵一下,看看哪套訓練法能說服自己。

話說回頭,跟課表這回事並非人人適合。有些人不太自律,有些人不喜歡長期受束縛,有些人很嚮往群體練習,那都是比較難跟課表的。即使勉強開立了,跟一兩星期已開始走樣變形,漸漸又變回隨心跑,這樣課表開出了也是徒然。

但如果你沒有參加跑班,慣了獨自練習,而且有強迫症,執意要把編配好的事情非做完不可的話,那麼課表對你來說該是好事,因為它會使你在沒有教練的情況下依然得到有系統的練習,不用每天臨跑前才隨心決定跑甚麼。

退一步說,即使你有參加跑班,其實了解一下人家的訓練理論也不是壞事。因為跑班訓練一周可能只有兩三天,那麼其餘的三四天你應該做甚麼?自行加操interval?或是全數用來休息?把人家的課表靈活地選取部分,融入自己既有訓練當中,其實也是不少跑友的做法。

有人說,練習隨心,你的成績也將會很隨心。跟課表這回事,其實就是一趟十多二十星期的承諾。但你需要交代的,其實就只有你自己。你跟到九成也好,七成也罷,根本沒誰會管。但正正因為只需向自己交代,不少跑友反而會死命的去跟。

原因?可能真的只因為「喜歡」兩字而已——他們不單喜歡跑步,更喜歡那個為一件事而認真較勁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