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跑,是因為她要帶學生親嚐苦楚——徐韶華

現在閣下也許天天跑步,但說到中學時,「打波、睇人打波」才是集體回憶。很多課餘時間,我們都是在球場渡過。

無他,足、籃、排球等講求隊友合作,比賽性質刺激,以致觀眾總是不缺。無論親自落場,甚或只當觀眾,也充分滿足到青年人的社交需要。

相比之下,長跑令你想起甚麼?

單調、沉悶、辛苦……長跑(所謂長,其實也就是你現在熱身也嫌短的幾公里)在中學時期為我們帶來的回憶,盡是懲罰,盡是一堆負面的形容詞。如果你在中學時選擇以跑步為課外活動,除了校運會那一兩天外,基本上你是無人問津的。想心無旁鶩?恭喜你,必定可以。請不必擔心會有女生放學後看你練跑打擾你,除非閣下玉樹臨風得像嫩版彭于晏。

所以校隊要招人,各類球隊一席難求,長跑隊永遠門可羅雀。到頭來,長跑隊往往是「籃球隊拉一個、足球隊拉一個」這樣湊合而成。強如剛打破香港馬拉松陳年紀錄的年輕好手黃尹雋,中學時也是籃球隊員。

別說香港,外地的情況也好不了多少。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夢想越野隊》(McFarland USA),就是講述美國一家高中越野隊的傳奇故事。這支隊伍,拉雜成軍,無人看好,卻終於爆冷奪得加州冠軍。

然而教育存在的意義正在於此。當眾人越是隨波逐流、擁抱單一,教育越應人棄我取、有教無類。西貢崇真天主教中學的徐韶華老師,就相信長跑會是改造少年心志的一帖妙藥。

在今集《有種信念,叫跑!》,我們看到徐老師帶領學生出戰越野賽。幾位隊員衝線後,看到徐老師,都不禁失聲痛哭。許多年後,他們大概不會記得這場跑出幾分幾秒,甚至跑第幾名,但我相信,他們一定記得這天的眼淚缺堤。

有網民自嘲,覺得自己最輝煌的日子就是高考前的六個月。為甚麼?因為那時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外可說英語,內可修古文。現在?只是天天玩手機的廢人一個。

這樣的評價,自然出於賭氣居多。但不得不承認,求學時花上最多時間的學術知識,總是記起的少,遺忘的多。反而某天下午的一個玩笑,某場球賽的致勝一球,卻永遠烙在你心。

長跑訓練需要承受許多寂寞的時光,徐老師說,希望透過這正規課堂以外的教育,給那些學術上可能未如人意的學生,也能透過親嚐苦楚,領略到最終成功的滋味。早前,徐老師甚至帶學生遠赴日本沖繩跑步環島。七天六夜,百五公里,這回憶更是可以擦亮一生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是數理化,並非文史哲,但腳下里數,難道不可以同樣日久年深地潤澤少年心田?且看這集《有種信念,叫跑!》的徐老師如何身體力行,在課室以外教曉學子把握青春,毋負韶華。

原載於香港電台《有種信念,叫跑!》FB專頁,2020年1月31日

 

 

廣告

他跑,是為了不想忘記跑者的心怎樣跳——巫觀其

對於絕大部份業餘跑者來說,練習跑步、參加比賽,為的並非獎金獎品。他們更在乎的,是一份回憶——那份曾經驍勇地跳出舒適圈的回憶。

而回憶,又豈能只存活於自己腦海?活在一個愛好分享的世代,我們的回憶更必須定格於相片才夠確切。這就解釋了為何不少跑者都會對「比賽可以無獎,但一定要有相」這句話深有共鳴。

是的,當周遭很多很多人下了班就在吃大餐追連續劇的時候,你卻在另一邊廂默默無間地賣力,既不為錢,亦不為名,其實也真的不容易。

2020伊始,美籍韓裔運動攝影師Billy Yang發佈了一段名為Life on Your Own Terms的短片,就是鼓勵大家要忠於自己心意,勇於超越界限。他引用了名廚安東尼波登的話:「我畢生都在思考如何戰勝那個居於身體,整天想著耍廢的另一個自己。」

Billy Yang以拍攝環勃朗峰超級耐力賽(UTMB)紀錄片而名揚越野界。其實在香港,也有一位攝影師遠涉重洋,在同一賽事為參賽者捕捉幕幕剎那感動,他就是巫觀其(阿Mo)。

辦過影展,授過心得,阿Mo在本地越野界其實早已享負盛名。但如經濟學大師,同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張五常所言,攝影之難在於難以建立個人風格。照片若是沒有水印,你能說得準是誰所拍下?難,卻不代表不可能。長年以來,阿Mo別樹一幟的攝影風格漸為人所眼熟。看那山棱起伏,汗珠飛揚,你可能心中已不禁暗自覺得「這張相片拍得很阿Mo」。

雖然曾經當過跑步運動員,但對現在一頭栽進運動攝影的阿Mo來說,跑步已不再是主項。話雖如此,阿Mo依然在「影餘時間」勤跑,是因為他希望自己有足夠體能,確保扛著相機仍能在山頭及時捕捉珍貴一刻。

但阿Mo跑的更重要理由,是他不想忘記跑者的心跳。其越野賽作品,經常教跑者觀之神馳,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成功捕捉了跑者專注拼搏、真情流露的一刻。

阿Mo的敬業,直教人想起為了寫好小說而天天跑步的村上春樹。身為新一輯《有種信念叫跑》打頭陣一集的主角,阿Mo透露了他希望透過攝影捕捉運動員的眼神。「靈魂之窗」的比喻或許陳腐,但無可否認,一個眼神確能裝載萬語千言。

他還特別提到早前在UTMB拍到最滿意的一幀作品,是一對情侶的深情互望。在我看來,這照片也確是動人。其時晨昏交接,光線不強,觀者其實難以察看到雙方眼睛。然而透過肢體語言,其實你更能意會到彼此的眼神會是何等模樣。為誰風露立中宵,旁人看不到的眼神,原來更加力發千鈞。

拍人拍了無數趟,今回終於輪到阿Mo被拍。看到他如何跳出舒適圈,多少也會令你想到自己一路以來如何走過。睽違多年,《有種信念叫跑》載譽重臨,還請諸君萬勿錯過。

原載於香港電台《有種信念,叫跑!》FB專頁,2020年1月24日

 

美國傳奇山徑又添精彩一章

at1
橫跨美國東岸14州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

3500公里是怎麼樣的概念?

我在Google Map上試用「測量距離」功能,以香港為起點拉出直線,發現3500公里原來是代表著:東至關島,北至俄羅斯南部,西至印度中部,南至印尼南部。簡單來說,就是乘飛機也要五六小時的航程。

如果這樣的距離,用雙腿要走多久?

赫赫有名,橫跨美國東岸14州的「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正是3500公里。尋常人打算徒步把它走完,得花上約半年時間。據統計,只有20%左右的人有毅力真的把它由頭走到尾。有工作在身的都市人,用分段形式把它按時走完,是比較務實可行的做法。若然用跑的話,目前最新紀錄,是由比利時好手Karel Sabbe在2018年以41天零7小時多創下。

AT自1937年建成後,日漸成為美國以至全球知名的徒步徑。曾經以為,AT如此有名定是因為風景優美吧。豈料在我看完Netflix紀錄片《誓破紀錄的Karl Meltzer》(Karl Meltzer: Made to Be Broken)之後,才發現事實似乎並非如此。這套片刻畫了Karl Meltzer以不到46天時間打破跑步穿越AT紀錄,過程固然極盡艱辛,但在鏡頭中我卻沒有看到像UTMB沿途的那種壯麗。事實上,早有人稱AT為「綠色隧道」(Green Tunnel),就是暗指這條步道景色單調。

就如劉禹錫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AT雖然沒有錦繡山河,但以步行或跑步形式挑戰的人日多,就使它在登山愛好者之間名氣暴漲。久而久之,以AT為主角的書籍、紀錄片以至電影就接連出現。

除了剛才提到的netflix紀錄片外,大家只要在amazon之類的網上書店一搜已可找到大堆關於AT的書籍及電影。談經歷的固然有,以實用角度教導後來者如何成功挑戰AT的亦不乏。當中最著名的,作家Bill Bryson就將挑戰AT失敗的經歷寫成A Walk in the Woods,於1998年出版;後來書在2015年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由港人熟悉的羅拔烈福及愛瑪湯遜等主演,台灣譯為《別跟山過不去》,大陸譯為《林中漫步》,但此戲在港似乎沒有上演了。

相比之下,華人作者關於AT的中文專著,我暫時只見有徐銘謙的一本。作者為台灣學者,她於2006年參加計畫獲選前赴AT學習保育、修築步道,並在2008年寫成了《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舊作絕版多年後,2015年她把書易名再出新版,就是《我在阿帕拉契山徑:一趟向山思考的旅程》。

至於今次勾起我談AT,全因是超馬跑手Scott Jurek的新作North。Scott Jurek在2012年的舊作Eat and Run(中文正體版《跑得過一切》、簡體版《素食,跑步,修行》)在跑圈中早已一紙風行。事實上,Scott Jurek本身也是非常優秀的越野跑者,再加上他堅持純素飲食,身體力行地反駁了「茹素有損運動表現」的看法,大家當然會對他的飲食、訓練與出賽經歷有莫興趣。

睽違多年,Scott Jurek終於有新作推出,而且是與妻子Jenny在2015年聯手挑戰AT的經歷。此書出版,記錄著又一位名人挑戰這條傳奇名徑。AT的名氣是從何累積而來,於此又見一斑。

征戰越野賽事多年,Scott已年過不惑。妻子Jenny,亦經歷了兩趟小產。在這情況下,他們都背上了各自的理由,希望通過一場挑戰去再度尋覓自我。

這趟旅程,跑的是Scott,駕車支援的是Jenny。有別於往日對待比賽的認真,他們這次挑戰相對隨心得多——Scott不單從未試路,甚至AT所穿越的14個州份,Scott也沒踏足過幾多。然而,基於這並非正式比賽,所以夫妻二人對此亦安之若素。

話雖如此,Scott畢竟是精英選手,他這次挑戰也並非「郊遊」,反而是銳意以46天的時間打破前人紀錄。那就是說:要連續近七星期,每天跑差不多兩個全馬,絕對是能人所不能的超級考驗。

不像《復仇者聯盟》,這裡劇透絕無問題——Scott當然如願打破紀錄。但當中如何克服傷患,堅持完成的種種細節,才是書的重點所在。此書的各個章節,由Scott和Jenny梅花間竹式分述,有點像「一題兩寫」的做法使敘述顯得更為新穎立體。

目前此書尚未有中譯本,但除英文紙本或電子版外,我推薦大家也不妨考慮將有聲版本一併買回來,因為朗讀者正是兩位作者本人。相信伴之以讀,諸君更能如臨其境。

不想變成廢老,我提自己好好跑步

julie-hawkins-01-ht-jef-190619_hpMain_4x3_992.jpg
現年103歲,綽號「颶風婆婆」的Julia Hawkins在100歲才開始跑步,但早前在一個長者運動會50米及100米項目中奪金而回,打破全美國最年長的參賽者紀錄。(ABCnews圖片)

屯門公園的那些阿伯,其實在幾十年前有沒有想過自己會有這樣的一天?

老不算可怕,可怕的,是成為廢老。

只要不死,人人都會老,都會華髮漸生、體力漸衰,怕也怕不來。但老得來是否廢,其實你可以自主。

「在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雖然法國路易十四是這樣說過。但問心,有誰真心毫不介意自己身後名?我不相信,有人會希望自己的喪禮上,來賓只記得你老來最愛到公園看大媽歌舞,一見到年輕人就只懂粗言穢語罵個不停。

想到這裡,忽爾覺得,這樣一跑跑到老,倒也不錯。

哪怕一生高不成低不就,但至少在喪禮上,人家尚會記得你是個跑者,跑了幾多個馬拉松。單是這點,已經令人不敢在你棺木貼上廢老標籤。

在你離開世界之前,跑步也可以使你老得相對雍容。有能耐跑到老,你會比同齡的人健康,在最擠迫的車廂也可從容站它一程,不用為搶佔關愛座而放下顏面。

有能耐跑到老,你在退休之後就不用擔心不知時間如何打發。每天你還忙著跑步,屯門公園在你眼中就會是緩跑徑。即使偶爾路過聽到大媽歌舞聲,你只會搖頭苦笑,匆匆跑過,而不是駐足觀看。

對年輕一輩心目中,「廢老」與「敬老」的距離,其實只欠一份人生智慧。

活了好幾十年,歷經歲月洗禮,明明應該一身人情練達與品味識見。你不活成後輩榜樣不只,更經常恃老賣老,將年齡視為欺壓後生的老奉理由。老成這副德性,比乳臭未乾更為可厭,怎能不叫人敬而遠之?

年長跑者為甚麼在比賽時容易得到滿堂掌聲?就是因為他們在明明體力不繼的歲月,還堅持與年輕人跑著相同距離的路程。說穿了,他們的可敬,正在於沒有利用年齡搾盡著數,反而身體力行地演繹了甚麼叫做「年齡只是數字」,為年輕一輩樹立了典範。

米蘭昆德拉形容「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面對人生的黃昏,每個人都沒有經驗,總難免惶然不安。但一份嗜好,也許可以成為指導人慢慢走下去的路標。

人人都會老,但老得像譚詠麟還是像葉德嫻,你不是無法選擇。就像Queen到今時今日開演唱會,仍可惹來十多二十歲的年輕人尖叫。人生七十如此,champion當之無愧。

但願有朝一日,在你兒女叫你幫忙看顧孫兒的時候,你可以有型地丟下一句:「我要看看那天有沒有比賽。」

書展又來了

書展又來了,不知不覺已經是第三十屆,有誰(還)要逛的嗎?

一般的「愛書人」,每談起香港書展總是一臉不屑,覺得它掛羊頭賣狗肉。表面上推廣閱讀,實質上是供明星宣傳寫真,賣文具賣精品,兼而把舊貨低價促銷的散貨場。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愛書人,但也肯定不是書展人潮中的典型「年度讀者」。看書買書,是恆常習慣了。很多愛書人對香港書展的控訴,我不反對。不過香港書展又是否那麼一無是處?我卻覺得未至於。

可能我算是與書有緣的那種人,雖然不是甚麼書香世代,但記憶中家人在我很小時已帶我逛書展了。那些年,書展尚未有靚模簽名會。而地點,是在中環的大會堂。

不久之後,書展就到了會展。基本上我只要那期間在港,我都年年行禮如儀。不過已由瘋狂大手入貨,漸漸發展到只買三兩本。事情已由朝聖,變成觀看騎呢世態的文化觀察。

很多在書展買的書,坦白說,有不少到現在仍束之高閣,就像很多人那般。不過也沒太多慚愧,正如沒有工匠會把工具每件都用的吧?有書盈室,哪怕是一年只翻一兩次,對自己,對家人,其實不是作用全無。

逛了這麼多年書展,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

這一年,貿發局破天荒舉辦了一系列極為小眾的活動——讀書會。不是現在那種講座,而是只限廿人報名,找來城中名人主持,活像大學導修課的活動。而事前,還要求參加者最好先把書讀完才好來參加。

門檻高到這樣。

下意識覺得,這種活動隨時可能只此一屆。所以即使活動非在假期,我也不惜特意請假參加。那三場讀書會,與會者雖然不至於人人真的把書讀完才來。但兩個小時,總算討論熱烈,使人獲益甚豐。那情景,你很難想像這竟會是香港書展的活動,所以事隔八年,我依然記憶猶新。近年自己辦了幾場讀書會,其實與這次美好回憶不無關係。

不妨一記,那三場讀書會分別為:

劉細良主持,讀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
梁文道主持,讀馬可.奧里略《沉思錄》
馬家輝主持,讀蘇珊・桑塔格《論攝影》

不出所料,自從此屆後,類似的活動好像在翌年多辦了一次就沒有然後了。尚幸,作家講座至今仍有不少,這絕對是人潮擁擠攤檔以外的一片淨土。

近年,我多了一個「跑者」的身份。香港書展在我眼中,其實與香港渣馬有點像——年年畀人小,但大家年年仆到去。兩者同樣惹來一批「年度之客」,但這可能是好事。說不定有人因此而成愛書人,就像每年都有人因為參加渣馬而變成恆常跑者一樣。

說了這麼久,其實是想說自己趁香港一年一度難得閱讀成為焦點,又將自己寫過關於體育書的文章又一次拿出來曬曬太陽。日子有功,原來也談過數十本了。對這些有興趣的朋友,不會太多。其實不要說香港,從古而今,由中至外,談讀書都註定不會得到好反應。還要刻意選擇運動書來談,更似乎是死路一條。

不過我相信,反應不好不能完全怪聽眾,也可能因為說書人說得不夠動聽。如果說書人肯努力一點,也許可以吸引多一兩位聽眾亦未可料。退一萬步,這幾年讀的體育書籍,真心使我獲益良多。即使沒人來聽,真的,我也一點不枉。

好了,我談體育書的文章可以在哪裡看到?

方法一:FB專頁的album「蝦叔談體育書」
相片>相簿>蝦叔談體育書

方法二:我的網頁中「談體育書」分類
https://bit.ly/2JzFi84

我介紹的書,十居其九在香港書展不會找到。建議別浪費時間,網購或到圖書館借罷。

最後,如果你看到這裡,也真的太感謝了。祝君閱讀愉快。

66771815_2355903057823662_3230824255755124736_n.jpg

他跑到自殺,但豈料自殺也失敗——《輸家輸得起》

AAAABbwFNE0_MpHw0BrnVOL5m6bvnsVuYm9A1z0C_uHwEwM31TN5f3dqFZPyb7NhXItjP6bVAJfUZLKcisbn0-lIS3uNwsFEGZSpRY-Gnc4XrxQTfdHHbQBJ.jpg

李敖說:「比賽下來,勝利者往往有兩個,就是勝利者和躺在地上吹口哨的失敗者。」

這種想法乍聽很阿Q,但如果失敗了懂得檢討得失,汲取教訓,其實這種以坦然態度面對失敗的做法,反而更為健康。

也有人說:「柒到盡頭便是型。」Winners are boring,成功的故事我們聽得太多。如果有人失敗得精彩,精彩到值得拿來大書特書,也不得不說,這是另類的成功。

紀錄片《輸家輸得起》(Losers),就是用八個體育界失敗的個案,以半小時一集的篇幅拍成。其中第五集「沙漠迷走」,就是講述一位意大利奧運選手參加250公里的撒哈拉沙漠馬拉松(Marathon des Sables,簡稱MDS),如何險死還生。

MDS持續七天,參加者須背上十公斤的食物與裝備在一片黃沙中競逐。既要簽生死狀,又要預繳運屍費,加上不少著名越野跑手如台灣的陳彥博、香港的黃浩聰,甚至TVB六年前的節目《極地狂奔》都找過黃德斌去跑,更令這個賽事於跑界廣為人知。今次紀錄片的主角Mauro Prosperi(MP)在1994年的參賽經歷,其實已在更早的時間為MDS增添了傳奇色彩。

MauroProsperi.jpg
Mauro Prosperi(Mirror圖片)

MP本身是意大利一名警察,也曾以後備姿態成為意國現代五項奧運代表之一。嚴格來說他不算跑手,但現代五項的其中一項就是越野跑,所以他的表現本來不會差。但人算不如天算,一場沙暴使他迷了路。最後九天在沙漠中掙扎,連割脈自殺也因為血變稠而失敗,終於要靠喝尿、吃蝙蝠蜥蜴等種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撐下來。一切,仿如探險節目《人在野》。

MP經歷傳奇,網上當然有海量文章描述,甚至國家地理雜誌也曾為之拍過一部名為Expeditions To The Edge: Sahara Nightmare的紀錄片。今次成了《輸家輸得起》其中一集,除了連同其他七個失敗個案,一起與觀者重新思考失敗定義之外,美工出身的導演Mickey Duzyj更將真實情節以動畫交代,為舊事帶來新鮮詮釋角度。

說到導演Mickey Duzyj,此人可謂「失敗愛好者」。他之所以拍出《輸家輸得起》,就是因為在2016年曾為ESPN著名體育紀錄片《30 for 30》拍了其中一集「失敗者之光」(The Shining Star of Losers Everywhere)。此片講述日本一匹叫春麗的馬,在賽場中遭逢了百多場失敗而變得廣為人知。拍了此片後,Mickey Duzyj深感體育界的失敗者題材大有可為,便決意發掘那些鮮有人提及的故事,道出它們精彩、勵志的一面。

人未夠盡力,固然會招致失敗。但導演更想大家知道的是在有些情況下,失敗是非戰之罪,失敗甚至背後蘊藏著社會不公,使人根本無法成功。所以,《輸家輸得起》表面說的是體育,但背後所牽涉的社會、政治問題,又豈能教人視而不見?

《輸家輸得起》(Losers)

觀看:netflix

IMDb評分:7.8/10

豆瓣評分:9.1/10

屯門公園

屯門公園對我來說,絕對與跑步有關——因為幾乎每天我都會跑步經過。

今天「光復屯門公園」活動沒有去,實在遺憾。

老實說,那些大媽、伯父的行為及聲浪,實在騷擾不了我幾多。

但就像反送中,有些事情,不一定要影響到我才值得反對。

單是聲浪之大,影響附近居民難有寧日,已經應該抵制。

更令人看不過眼的,是品味的淪落。

單從電視鏡頭,看到那些妖俗女人如何搔首弄姿,那些老而不死一副色迷德性,等到今天終於有人激濁揚清,能不額手稱慶?

還記得,曾經阿伯在公園若不是對弈或撚雀,都只是賭十五湖。市井,但終歸是香港傳統文化。

還記得,曾經大媽播的歌,當中的詞是「落花滿天蔽月光」,是「霧月夜抱泣落紅」。通俗,但更是一流的中文。

光復屯門,有生一日,都望一日呀。

她比Katherine Switzer更早完成馬拉松

如果我想做明星,一定立即去結識那些發明星夢的人做朋友。為什麼?因為聽說很多明星,原來都是陪朋友面試而入行的。

只沒料到,在跑界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1963年,有個叫做Lyn Carman的30歲美國女跑手,原擬成為美國首位完成馬拉松賽的女選手。她找來朋友Merry Lepper相陪,豈料最後自己挑戰失敗,反而Merry成功了。

比Lyn年輕十載的Merry,本來已決定好和Lyn攜手回終點,並打算禮讓Lyn率先衝線。豈料Lyn頭段開得太快,導致32公里左右就爆掉退賽。Merry順利完成,就是這樣冷手執個熱煎堆,成為美國跑壇的「First Lady」。

IMG_2596.jpg
Merry Lepper(左)與Lyn Carman(右)(圖:The Player’s Tribune)

她1963年在Western Hemisphere Marathon的這次創舉,比Katherine Switzer在波士頓馬拉松一戰成名還要早四年。而3:37:07的完賽時間,更成了當時的女子世界紀錄。

Katherine在1967年波馬賽道上遭拉扯,早已成了馬拉松史上經典場面。不出意料,Merry和Lyn這次偷偷參賽,也遭到各式騷擾。

例如Merry就曾目睹有人企圖把Lyn拉出賽場。沒有號碼布,穿著一件短袖襯衣的Merry,也聽到場邊不少冷嘲熱諷。

IMG_2597.jpg
Merry Lapper當日比賽時的模樣。(圖:KPCC)

女人跑步在今天是普通不過的事,你絕難想像到只不過是半世紀前的美國男人是怎樣看待女子長跑。

他們覺得女人不可能跑到那麼長。

他們覺得長跑會影響生育。

他們辦的體育通訊,會刻意不刊載女參賽者的名字和時間。

他們駕車時看見女人在街上跑步,會停下來一本正經問:「小姐,你是否有危險?要我載你一程?」

Merry說其父在當年來說已算很開明,但知道她的訓練里數不斷提升時,還是忍不住勸她女子人家,還是別跑得太過火。

經歷過這一切,Merry雖然只是陪賽,但也其實懷著一腔孤憤。眼見夥伴在32公里功敗垂成,更使比賽末段氣氛變得不再一樣。

就如魯迅所說的: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

那刻,Merry更覺無論如何都要撐到終點。那些男人霸權,她受夠了。她要身體力行,証明女人也可以跑馬拉松。

Merry這次創舉,等了一個星期才有報紙報導。無論如何,她與Lyn的英勇,感召了無數後世女跑手。

IMG_2599.jpg
Merry手持1964年以她與Lyn為封面的美國著名長跑刊物Long Distance Log。(圖:Runner’s World)

意外的是,她從此以後再沒跑過馬拉松。反而與紀錄擦身而過的Lyn,後來仍孜孜以求,成為了三屆Saint Barbara馬拉松的冠軍。

Merry到了哪裡?原來她後來攻讀生態學,取得博士學位,並成為威斯康辛大學植物系首位女助理教授,一幹就是三十年。她說,敢於開拓事業,是以長跑抵抗男性霸權為她帶來的自信。2013年,她更獲賽事所在地Culver City正式表揚。

倪匡最近說:「人類之所以有進步,全因為下一代人不聽上一代的話。」

社會上有人「搞搞震」,不一定是壞事。規矩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用來給聰明的後來者擊破。

IMG_2600.jpg
(圖:The Players’ Tribune)

 

他們與真正暴徒的距離

已經15年,電影《明日之後》很多細節我都忘了,唯獨有一幕念念不忘。

戲到末段,周遭已成一片澤國。戲中人在圖書館冷得要命,迫不得已要燒書取暖,有人抱來一冊古本《聖經》,卻遭攔住。

「如果我們的文明終將完結,至少我也算盡責拯救過文明。」最終,他們排定次序,先找那些稅法典來燒。

甚麼是君子,孔子說過很多準則,其中一個是這樣:「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原來在最不堪的時刻,有些價值觀,還是會在有些人心中,像磐石那般堅定不移。

他們是砸了破璃,是破壞了很多公物。但也請看看他們刻意沒有破壞的東西,與飲品旁邊放下的零錢。

看著黃宏發、施偉賢可以「安然無恙」,恕我政治不正確的說句,這種粗中有細的行為,即使不算孔子口中的「君子」,也很有現代日本味道。

在跑步專頁,說這些幹甚麼呢?

不是完全無關的。至少這刻,我深感馬拉松對自己的影響,可謂潤物細無聲——它磨練了體力,砥礪了意志,還培養了崇優的概念。

世上每場優秀的馬拉松,其實都是主辦單位為各地來賓呈獻的一桌盛宴。由法國梅鐸酒莊,到日本京都古剎,呼吸過外邊的空氣,感受過那裡的心跳,從此以後你對文明這東西,無法不在意。

一場半場,也許不甚了了;但十場八場過後,你就知道這是讀書讀不來的一份內省與洞察。

從此以後,你知道哪裡的人世文明今生無緣再睹,格外有煮鶴焚琴之歎。

想想伊拉克戰爭損毁了的文物。

想想到大陸旅行,很多所謂古跡,不是重建,就是復修。

再看看近在咫尺的事情,你就會幡然明白,在暴徒與非暴徒之間,至少存在著一段叫做崇優的距離。

65655156_2330378537042781_6337284052667596800_n.jpg
(圖:唐生大地震)

《Me and the Table》

65465578_2322762004505546_5286007884038012928_n.jpg

《Me and the Table》
作者:Stephen Hendry
出版社:John Blake

「在中國,球迷們把我叫做桌球皇帝,但我卻連續在第一輪就被Robert Milkins淘汰。Robert Milkins是一個你永遠都不應該輸的對手,所以當我輸掉了那場比賽後, 我知道自己崩潰只是時間問題了。」

有句老話說得好:事非經過不知難。

有些人,你看到他風光的一刻,就忍不住慨歎為何上天會那麼眷顧他?

如果說上天真的會眷顧誰的話,那麼他應該最眷顧笨人。所謂笨人,他們都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就像他。

他曾經到名店范思哲和女友買衣服,人家還要拿著香檳去迎接——但你未必知道,他的家人不時成為恐嚇對象,曾有人作出威脅,如果他勝出比賽就會向他兒子臉上潑酸。

他曾經教汶萊王儲打球一小時,酬勞據稱是五千英鎊,以及一把鑲有鑽石與紅寶石的摺刀——但你未必知道,他童年很多時光,都在父親的店裡幫忙將薯仔裝箱。

他摘下了七屆世界冠軍,紀錄至今無人能破——但你未必知道,他拿下第七次冠軍之後,往後十年一直受「易普症」折磨。那是一種運動障礙疾病,患者的肌肉會無意識收縮。

他就是桌球天王,蘇格蘭名將亨特利。

正如許多名人故事一樣,成功者不是橫空出世的。只是他們經歷過許多苟且的時光,而你不知道而已。

退役多年,甚至他的外甥也成為了職業球手,最近還擊敗過「火箭」奧蘇利雲,不得不使桌球迷感慨時間不留人。亨特利去年再度出版自傳「Me and the Table」,細訴了許多不為外人道的經歷。

除了以上所說的,還有他多年職業生涯的重要時刻,以及與對手亦敵亦友的關係。

這部自傳,今年還入選了英國體育圖書獎的「年度最佳自傳獎」提名。雖然最終未能奪獎,但足以証明此書具有相當份量,值得桌球迷與體育愛好者一讀。
Me and the Table
Author: Stephen Hendry
Publisher: John Blake

As an old saying goes, hardships can be truly felt only after actual experience.

We usually see only the moments people shine, and we can easily get jealous of them, wondering why they are so blessed with luck.

He once went shopping at Versace with his girlfriend, and they were greeted with a round of champagne. But, you never knew his family was frequently threatened. He was once warned that if he won a match, his son would be splashed with acid.

He once taught the Crown Prince of Brunei to play snooker for one hour. His reward was reportedly £5,000 and a knife inlaid with diamonds and rubies. But, you never knew he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packing potatoes in his father’s store.

He was world champion seven times, a record that has yet to be broken. But, you never knew after becoming world champion for the seventh time, he suffered from the yips for ten years, which is the loss of fine motor skills in athletes.

He is the king of snooker – Stephen Hendry from Scotland.

No celebrities were born successful. All of them go through hard times at one point or another, but we rarely hear about them.

Time waits for no man. Hendry has been retired for many years. His niece has become a professional snooker player and beat the Rocket, Ronnie O’Sullivan. Last year, Hendry re-published his autobiography – Me and the Table – to reveal many of his never-before-known experiences, key moments in his career, and his interesting relationships with his competitors.

This book was shortlisted for Autobiography of the Year by The British Sports Book Awards this year. Although it did not win, it is a worthwhile read for snooker fans and other sports enthusiasts.